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21.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在造成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等生理损伤的同时,还给心理带来严重的压力,对其回归社会有很大的影响。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技术是使用电刺激的手段,以精确的刺激顺序和刺激强度激活瘫痪或轻瘫的肌肉,使脊髓损伤患者恢复一定运动功能的一种康复治疗技术[1]。恢复独立的步行能力是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主要康复目标。改善肌肉的运动功能和耐力,主要是使患者可  相似文献   
22.
2007年1月-2009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压疮患者40例,均符合压疮诊断标准,男29例,女11例;年龄30~54岁;病程3~54个月;创面多位于背、骶尾或足跟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3.
2006年1月~2008年6月我科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符合1996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多伴有构音障碍,或软腭、舌肌运动障碍,或咽反射迟钝或消失,或舌肌萎缩等,病程〉15d;排除意识障碍,有急性感染,严重心、肝、肾、肺病变,全身状态不佳及无治疗意愿,有严重认知及视听功能障碍者。  相似文献   
24.
脑卒中是我国康复医学从业者日常工作中接触最多的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1-3]。世界范围内,脑卒中是造成长期残疾的首要原因,无论是缺血性脑卒中还是出血性脑卒中,均可能造成运动、感觉、吞咽、言语、认知等功能障碍,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巨大的负担[4-6]。目前,以“卒中单元”为主要形式的多学科跨专业综合治疗模式是脑卒中康复的主体,其中,物理治疗是脑卒中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5,7]。近年来,一种较新的物理治疗形式——水中运动治疗(aquatic therapeutic exercise),逐渐受到重视并推广普及[8-10]。  相似文献   
25.
脑卒中后常出现步行能力的丧失或步态异常,如步行时不对称、稳定性差与害怕跌倒等问题[1]。虽约85%的患者可恢复一定的步行能力[2],但约有40%~68%的患者在站立期出现膝过伸的现象[3-4],严重影响患者的步行能力[5],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膝过伸也被称为膝反张或膝反屈畸形,又称“锁膝”现象,指患者在步态周期中患侧下肢支撑期时,  相似文献   
26.
目的研究振动刺激结合浮针疗法对早期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协同康复作用。方法将60例发病3个月内的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治疗、理疗、作业治疗和言语治疗等),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浮针疗法和全身振动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Fugl-Meyer assessment,FMA)、平衡功能测试(Berg Balance Scale,BBS)、10 m步行测试(10 Meters Walk Test,10MWT)、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imed-Up-and-Go test,TUG)和6 min步行能力测试(6 Minute Walk Test,6MWT)评估2组患者的疗效。结果经过2个月的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评分、BBS评分、10MWT时间、TUG时间和6MWT距离与治疗前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的FMA评分、BBS评分、10MWT时间、TUG时间和6MWT距离较对照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振动刺激结合浮针疗法对早期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提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7.
目的:观察冲击波疗法(SWT)联合综合康复治疗对下肢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疗效。方法:32例下肢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同时还进行SWT。治疗前后,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估瘢痕,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疼痛、下肢关节活动度、膝关节伸展与屈曲肌群等速肌力和6min步行能力测试(6MWT)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治疗12周后,2组患者的VSS评分、VAS评分、ROM、膝关节伸展、屈曲肌群等速肌力和6MWT步行距离均较治疗前明显进步(P0.05),观察组VSS评分更优于对照组(P0.05),而VAS评分、ROM、等速肌力和6MWT距离则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本研究初步证明冲击波联合综合康复治疗对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患者有一定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但其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