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的脑代谢变化规律及其与脑血管痉挛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16只成年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枕大池2次注生理盐水组(NS组)8只,枕大池2次注血组(SAH组)8只。两组均采用微透析仪于注血(或生理盐水)前、后第1,3,5,7天检测脑细胞外液的葡萄糖、乳酸、丙酮酸、谷氨酸及天冬氨酸的浓度,并计算乳酸与丙酮酸(L/P)比值。经颅多普(TCD)测定两组兔基底动脉血流速度;DSA测定两组兔基底动脉直径。结果与注血前相比,SAH组注血后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变化。基底动脉直径显著缩小及血流速度明显增快均于第3天开始(P0.05),并于第5天达高峰;且轻度和中度脑血管痉挛血流速度与管径呈负相关(γ轻=0.673,P0.01;γ中=0.613,P0.01)。乳酸和L/P比值均于第1天明显升高(P0.05),第5天达高峰;且与基底动脉直径变化呈负相关(γ乳酸=0.624,P0.01;γL/P=0.713,P0.01)。谷氨酸第1天显著升高(P0.05),后急剧下降。结论 TCD可通过检测血流速度变化判断兔脑血管痉挛情况,但痉挛程度的判断存在局限性。脑细胞外液乳酸和L/P比值变化可预测兔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并判断其痉挛程度。  相似文献   

2.
缝隙连接阻断剂1-庚醇对脑血管痉挛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探讨缝隙连接在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及观察其阻断剂在动物实验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建立兔二次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通过脑血管造影观察经动脉或池内注入缝隙连接阻断剂heptanol,对脑血管痉挛的抑制和治疗作用,并观察基底动脉的形态学变化。结果枕大池注血后血管造影显示基底动脉出现痉挛。在脑血管痉挛后,动脉给予heptanol对急、慢性脑血管痉挛有显著的治疗作用。预先枕大池注入heptanol再注血,造影显示基底动脉痉挛不明显(P>0.05),heptanol枕大池预处理后能显著抑制急、慢性期脑血管痉挛的形成。形态学检查发现,对照组第7d的基底动脉光镜见内皮细胞核染色质聚集,内弹力膜波纹状,平滑肌细胞分布稀疏等。动脉给药组和池内给药组也有类似变化,但范围局限、程度轻。结论缝隙连接阻断剂heptanol能有效抑制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急性和慢性脑血管痉挛,体内试验表明缝隙连接在脑血管痉挛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应用其阻断剂heptanol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Trapidil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机制及其可能的治疗方法。方法 利用家兔枕大池内注血构建SAH模型,观察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拮抗剂trapidil对脑基底动脉的影响。结果 脑基底动脉于SAH后48h明显变细;静脉或动脉内持续灌注trapidil 15min(1.5mg/min)后,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显示痉挛血管已明显扩张变粗,30min时达高峰。结论 PDGF可能参与脑血管痉挛发生的病理过程,PDGF拮抗剂trapidil可有效缓解实验性SAH后脑血管痉挛,有望成为脑血管痉挛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制罂粟碱明胶微球,探索微球药物控释系统治疗脑血管痉挛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改良的双相乳化冷凝聚合法制备明胶微球。并将其与盐酸罂粟碱复合。观察微球分散度、粒径及外观形态;计算微球包封率、载药率及体外释药特性。将自体动脉血分二次注入枕大池制备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随后将罂粟碱明胶微球注入该模型兔的枕大池;第7天时,观察并计算基底动脉血管横截面积。结果 微球大小均匀,平均直径(18.36±3.56)μm,载药量为28.0%,包封率为93-3%,体外14d内药物缓释91.0%。兔的基底动脉横截面积:正常组为(0.91±0.19)mm^2,SAH模型组为(0.3l±0.44)mm^2,明胶微球(不含罂粟碱)组为(0.21±0.05)mm^2,罂粟碱明胶微球组为(0.71±0.11)mm^2;罂粟碱明胶微球与SAH模型组和明胶微球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在蛛网膜下腔早期注入罂粟碱缓释明胶微球对实验性脑血管痉挛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制备理想的可用于控制胶质瘤细胞生长进而可抑制胶质瘤的替莫唑胺-PLGA纳米缓释微球。方法用超声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替莫唑胺-PLGA纳米缓释微球。选择测试了四种不同分子量的缓释微球的表面形态特征,并测量微球直径。检测载药量和包封率,分析制作参数、形态特征以及绘制释放曲线。结果替莫唑胺-PLGA缓释微球是一种结构稳定、大小均匀的缓释微球。分子量越大,微球直径越大。高分辨光镜及电镜观察,微球表面光滑,无裂隙,微球无明显聚集,微球大小均匀。不同分子量的TMZ-PLGA缓释微球最大载药量为10.2%,包封率都在90%以上。二氯甲烷残留量为5.70‰,达到了颅内安全应用的要求。从释放曲线可以看出,缓释系统中替莫唑胺可以持续释放2周以上,符合间质内化疗所要求的周期。结论 PLGA非常适合作为制备缓释微球的缓释载体。所制备的替莫唑胺-PLGA缓释微球符合生物力学规律,替莫唑胺虽有突释效应,但药物缓释时间可控。不同分子量及不同载药量的缓释微球均能长时间持续释放替莫唑胺。  相似文献   

6.
作者对41例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并于48小时内行动脉瘤夹闭术的破裂脑动脉瘤患者(除外脑内血肿、脑积水及H&K分类V级患者)用经颅多普勒(TCD)测定脑血流速度(FV),观察FV动态改变、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及经脑池注入尼卡地平(nicadipine)对动脉痉挛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7.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 在兔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模型上 ,尝试建立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及血管造影 ,监测椎基动脉脑血管痉挛 (CVS)的新方法。方法 兔枕大池一次性注血 ,同时行逆行颈总动脉插管椎基动脉造影及开骨窗TCD监测。结果 逆行性脑血管造影能清晰显示椎基底动脉系统 ,注血前后血管直径差异明显 (P <0 .0 5 ) ,平均血流速度注血后明显增快 ,但中、重度痉挛之间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无明显差异。结论 一侧颈总动脉逆行插管椎基动脉造影 ,操作简便 ,结果可靠。采取开骨窗以提高TCD超声频率的方法 ,可获得兔基底动脉稳定的频谱图并易于重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尼莫地平缓释胶囊口服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原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口服缓释胶囊组、静脉给药组,应用经颅多普勒检测大脑中动脉(MCA)收缩峰流速(Vp)变化,观察各组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情况,2组治疗前后的脑动脉血流速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口服尼莫地平缓释胶囊可减少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疗效与微量泵泵入尼莫地平注射液相当。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VS)中血管壁增殖的影响.方法 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①对照组,常规饲养并枕大池二次注入0.9%生理盐水;②SAH组,通过二次枕大池注血建立SAH模型;③辛伐他汀+SAH组,每日胃灌辛伐他汀5 ms/kg,连续7 d后建立SAH模型.各组兔模型前后行两次脑血管造影.灌注后取基底动脉组织制作病理切片,分别于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其显微以及超微结构.采用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基底动脉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量的变化,同时采用Real-Time PCR检测其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PDGF-B)基因表达量的变化.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通过脑血管造影可以观察到二次注血后兔基底动脉出现明显的痉挛,管径变细;而给予辛伐他汀后,痉挛减轻.SAH组兔基底动脉壁略有增厚,电镜显示平滑肌细胞内合成旺盛;而给予辛伐他汀预处理后这些变化明显减轻.SAH组兔基底动脉管壁平滑肌细胞内α-SMA、PCNA、PDGF-B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给予辛伐他汀后三者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 辛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迟发性CVS中血管壁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来缓解SAH后迟发性CVS.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后基底动脉形态及病理变化.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双侧颈总动脉结扎以代偿性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d、1周、2周经颅多普勒检测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术后1周、2周分别行脑血管造影,并且测量基底动脉直径及迂曲程度;对基底动脉病理切片EVG、Masson染色分析.结果 颈总动脉结扎后基底动脉血流明显增快(10.99 ml/min对比36.53 ml/min,P<0.001),术后1周、2周基底动脉直径增大(0.60 mm对比0.82 mm;0.73 mm对比1.03 mm,P<0.001),内弹力层完整,平滑肌层增生;并且迂曲成角,57.1%基底动脉向左侧弯曲,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增加是导致基底动脉迂曲成角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并应用自由基清除剂对其进行治疗,观察大鼠脑基底动脉的病理变化及其管壁上细胞间粘附因子1(ICAM-1)、白介素6(IL-6)在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为进一步明确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脑血管痉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取Sprague Dawley (SD)大鼠98只,观察正常大鼠及治疗大鼠SAH前后基底动脉管径的变化;行免疫组化染色对大鼠脑基底动脉进行免疫学检测,观察ICAM-1、IL-6在血管壁上表达的动态变化;行原位杂交检测观察大鼠脑基底动脉管壁上ICAM-1、IL-6在分子水平表达的动态变化.结论 ①自由基清除剂能够抑制SAH后CVS的免疫炎症反应;②应用自由基清除剂对防治CVS有一定效果,能够有效缓解CVS.  相似文献   

12.
L-精氨酸枕大池注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L-精氨酸枕大池注射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双侧颈动脉结扎及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造兔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在蛛血后第4天,以比色法测定血清及脑脊液中NO及脑组织NOS的含量。光镜下测定基底动脉的动脉壁厚度和基底动脉的内径,以其比值作为脑血管痉挛的指标。治疗组分为300μmol及500μmol组,在蛛血后第4天,枕大池持续微泵滴注L-精氨酸,在滴注后再分别测定上述指标。结果:蛛血后第4天,基底动脉的动脉壁厚度和内径的比值明显升高,血清及脑脊液中NO及脑组织NOS的含量降低。在L-精氨酸滴注后,脑血管痉挛缓解。血清及脑脊液中NO及脑组织NOS的含量较对照明显升高。结论:L-精氨酸枕大池注射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血管痉挛具有治疗作用。L-精氨酸可能是通过NO及NOS系统起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甘珀酸对兔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时缝隙连接蛋白43(Cx43)磷酸化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兔二次SAH模型,脑池及静脉分别给予甘珀酸,脑血管造影及光镜观察分析基底动脉直径及形态学变化并应用Western blot检测基底动脉Cx43蛋白磷酸化表达的变化.结果 SAH组与正常组相比,脑血管造影及光镜观察结果 证实基底动脉痉挛明显;痉挛动脉肇磷酸化的Cx43(P-Cx43)蛋白表达显著升高,但去磷酸化的Cx43(NP-Cx43)蛋白表达显著减少.甘珀酸脑池处理组及静脉处理组与SAH组相比,脑血管造影及光镜观察结果 证实基底动脉痉挛显著减轻;痉挛动脉壁P-Cx43蛋白表达显著减少,但NP-Cx43蛋白表达显著升高.结论 SAH后,Cx43蛋白磷酸化表达发生变化,脑池或静脉给予甘珀酸能明显缓解SAH后CVS,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基底动脉Cx43蛋白磷酸化表达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核因子-κB(NF-κB)拮抗剂治疗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观察大鼠脑基底动脉的病理变化及其管壁上细胞间粘附因子-1(ICAM-1)、白介素-6(IL-6)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SAH组、治疗组及生理盐水组,HE染色观察基底动脉管径的变化;免疫组化染色和原位杂交法检测大鼠脑基底动脉管壁上ICAM-1、IL-6的表达变化。结果治疗组基底动脉管壁增厚程度及管腔狭窄程度有所改善;免疫组化染色显示SAH组IL-6、ICAM-1的表达强烈,原位杂交显示在SAH后,IL-6、ICAM-1的mRNA表达水平上调。经NF-κB拮抗剂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DTC)治疗后,IL-6和ICAM-1的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减弱(P<0.05)。结论 NF-κB拮抗剂能够抑制SAH后CVS的免疫炎症反应。应用NF-κB拮抗剂对防治CVS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5.
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A治疗脑血管痉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目的 探讨脑血管痉挛(CVS)与免疫炎症反应的关系及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A对CVS的防治作用。方法 采用Willis环前部二次注血的方法制得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通过DSA检查测定基底动脉(BA)直径来评价CVS,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测定痉挛血管壁IgG的沉积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结果 SAH后3d及7d时痉挛血管壁都有IgG的沉积与ICAM-1的表达,以SAH后7d时最明显,14d时仅1例有IgG沉积,2例有ICAM-1表达,环孢菌素A治疗后CVS的严重程度减轻,同时痉挛血管壁IgG的沉积及ICAM-1的表达也减弱。结论 SAH后CVS的时相及严重程度与痉挛血管壁IgG的沉积及ICAM-1的表达密切相关,提示免疫炎症反应参与了CVS的发生机制。环孢菌素A通过抑制免疫炎症反应起到减轻CVS严重程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NF-κB圈套寡核苷酸对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防治作用.方法 利用兔枕大池二次注血模型,在二次注血前枕大池分别注入NF-κB诱骗寡核苷酸、乱序寡核苷酸与脂质体的混合物,利用DSA测定兔基底动脉直径,了解CVS的情况,并以常规HE染色、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等方法观察兔基底动脉管壁形态以及NF-κB在管壁上的表达.结果 统计学结果显示,NF-κB诱骗寡核苷酸组血管狭窄的程度、形态学改变以及NF-κB在管壁上的表达较乱序寡核苷酸组和对照组明显减轻.结论 NF-κB圈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模式,对CVS的防治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中药川芎嗪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川芎嗪(TMP)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CVS)的治疗效果。方法制备能够连续造影的兔CVS动物模型,将其随机分为TMP组、尼莫地平组和对照组,每组13只,各组分别注入TMP 60mg/kg、尼莫地平0.1mg/kg及等量生理盐水,观察各组动物的神经功能状态变化,并应用脑血管造影、经颅多普勒(TCD)及电镜技术,了解药物对急、慢性CVS的治疗效果。结果CVS急性期静脉注射TMP、尼莫地平30min后,基底动脉口径分别由(57.17±11.40)%、(58.0±10.90)%扩大到(80.16±14.22)%、(90.0±11.38)%(均P〈0.01)。在CVS慢性期,动脉口径扩张不明显(P〉0.05),但TCD检测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则分别由(57.92±10.54)cm/s、(61.61±11.49)cm/s下降到(36.58±10.39)cm/s、(33.67±7.57)cm/s(均P〈0.01);形态学研究显示:对照组基底动脉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神经细胞的损害程度明显重于实验组。结论①TMP能够缓解CVS,明显改善CVS后的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症状。②TMP与尼莫地平对CVS同样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TMP60mg/kg对脑组织、血管组织的保护作用优于尼莫地平0.1mg/kg。  相似文献   

18.
盐酸法舒地尔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探讨盐酸法舒地尔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的缓解作用和神经保护作用,并与尼莫地平对比,观察疗效。方法通过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大鼠SAH模型,观察基底动脉和海马神经元形态变化,测量基底动脉管径和管壁厚度,计算海马CA1区神经元密度,检测基底动脉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的表达。结果各组模型大鼠的基底动脉均出现血管痉挛,海马CA1区正常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多数神经元发生变性,基底动脉的eNOS表达明显减弱。但注射法舒地尔组与其他模型组相比能较大程度的缓解以上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优于尼莫地平。结论法舒地尔可以有效缓解SAH后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缓解迟发性脑血管痉挛作用和神经保护作用与动脉壁产生的一氧化氮(NO)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