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外泌体概述外泌体是直径在30~100 nm的胞外囊泡,通过细胞被释放到细胞外液中~([1])。它们存在于生物体液中,诸如血液和脑脊液。外泌体携带有DNA、RNA、蛋白质和脂质等。由于外泌体的微泡结构为其内在的小分子提供了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同时这些信号小分子利用循环系统在胞间信号交换发挥重要作用,这让外泌体表现出一个成熟、稳定的信号传输系统~([2])。研究发现,外泌体中的m RNA和micro RNA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3年经翼点人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230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均行瘤颈夹闭术。GOS术后评分:恢复良好171例,轻度病残35例,中度病残8例,重度病残5例,死亡5例。结论熟练的显微操作技术,对载瘤动脉和瘤颈的充分显露,重要穿支血管的保护,必要时采用动脉瘤颈逐步缩窄术.以及术中麻醉的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完善单侧兔颈总动脉结扎后枕大池二次注血法致症状性脑血管痉挛(CVS)动物模型的血管形态学研究。方法实验兔随机分为单侧颈总动脉结扎后枕大池二次注血组(S-SAH组)与单纯枕大池二次注血组(SAH组),每组各10只。比较两组神经功能改变,并分别于注血前、注血后(d1,d5)行基底动脉脑血管造影。结果各组均出现神经功能障碍,两组d5发生CVS数量与注血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同时间段CVS程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单侧兔颈总动脉结扎后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CVS动物模型方法可行,模型稳定,改良制作方法有助于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缝隙连接阻断剂1-庚醇对脑血管痉挛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探讨缝隙连接在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及观察其阻断剂在动物实验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建立兔二次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通过脑血管造影观察经动脉或池内注入缝隙连接阻断剂heptanol,对脑血管痉挛的抑制和治疗作用,并观察基底动脉的形态学变化。结果枕大池注血后血管造影显示基底动脉出现痉挛。在脑血管痉挛后,动脉给予heptanol对急、慢性脑血管痉挛有显著的治疗作用。预先枕大池注入heptanol再注血,造影显示基底动脉痉挛不明显(P>0.05),heptanol枕大池预处理后能显著抑制急、慢性期脑血管痉挛的形成。形态学检查发现,对照组第7d的基底动脉光镜见内皮细胞核染色质聚集,内弹力膜波纹状,平滑肌细胞分布稀疏等。动脉给药组和池内给药组也有类似变化,但范围局限、程度轻。结论缝隙连接阻断剂heptanol能有效抑制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急性和慢性脑血管痉挛,体内试验表明缝隙连接在脑血管痉挛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应用其阻断剂heptanol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底动脉缝隙连接蛋白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正常脑血管缝隙连接蛋白的分布。方法:采用RT—PCR、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多种缝隙连接蛋白在大白兔基底动脉的表达。结果:(1)RT—PCR发现大白兔基底动脉血管组织中至少存在Xx45、Cx43、Cx40和Cx37四种缝隙连接蛋白mRNA表达;(2)免疫组化证实Cx45和Cx43主要分布于血管内皮,平滑肌细胞间末见Cx45和Cx43的染色。结论:大白兔基底动脉血管组织存在丰富的缝隙连接蛋白的表达,与体内其它弹力血管相比,缝隙连接蛋白的分布模式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6.
我院近2年来采用手术治疗儿童外伤性大面积脑梗塞共7例,取得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鼠脑损伤后谷氨酸引起乳酸含量变化的作用机制。方法28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犬尿烯酸(KYN)灌注组、Ouabain灌注组及Ba^2+灌注组,每组7只。在建立大鼠局部脑损伤模型前后,应用微透析技术将格林液、KYN、Ouabain和Ba2+分别灌注到各组大鼠致伤脑区,在致伤前45min开始和致伤后90min内,观察3种药物对脑损伤后乳酸含量的影响。结果对照组伤前乳酸含量为(0.28±0.07)mmol/L,脑损伤后引起乳酸含量迅速升高,伤后15min达到峰值(0.75±0.18)mmol/L,乳酸含量持续升高60min后逐渐下降至接近伤前水平。Ouabain灌注组及KYN灌注组伤后乳酸含量升高幅度减弱,持续时间缩短。Ba^2+灌注组乳酸含量升高幅度增加,持续时间延长。结论脑损伤后异常增加的谷氨酸作用于兴奋性氨基酸受体偶联离子通道,引起细胞外K^+增加,使Na^+-K^+泵活性增强,继而导致糖酵解代谢水平增高,乳酸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8.
2003年8月-2007年10月,本科对102例颅骨缺损患者均行一次性颅骨碎骨片整形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颅骨整形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神经介入技术和器械的发展,中小型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效果确切,而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效果不满意,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动脉瘤复发[1]。近年来,随着载瘤动脉重建概念的提出,一种新型的血流导向装置Pipleline应运而生。有研究[1-3]表明,血流导向装置主要用于治疗未破裂的宽颈动脉瘤、梭型动脉瘤及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治疗效果满意。笔者采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大型动脉瘤1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0.
脑梗死是神经科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目前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致残率和病死率都很高[1]。笔者在2014年初对1例基底动脉闭塞及1例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施行了动脉溶栓联合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例1,女,78岁。因"突发神志不清12h"于2013年12月30日入院。患者既往有脑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