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28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8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技巧,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术中不良事件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共53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右侧狭窄26例、左侧15例、双侧12例;中度狭窄(30%~69%)35例、重度狭窄(70%~99%)16例、完全闭塞2例。结果其中50例单纯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2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联合动脉瘤夹闭术、1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管腔狭窄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并支架取出术。术后颈部CTA及灌注成像提示颈动脉血管形态良好、血流通畅,脑组织灌注不同程度改善。随访3~24个月,1例因心肌梗死死亡、2例术侧颈部皮肤麻木、1例声音嘶哑、3例仍有轻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无脑卒中病例。结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性病变安全、有效的外科方法,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及娴熟的手术技巧是保证手术成功、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研究表明面神经受颅底邻近血管压迫是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践表明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three-dimens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3D MRI)即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成像和三维毁损梯度回波成像具有显示HFS患者的面神经与邻近血管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脑胶质瘤的化学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胶质瘤的化学治疗始于抗肿瘤药物出现不久的 40年代末至 5 0年代初期 ,随着新抗癌药物的不断出现和用法的进步 ,化疗在脑胶质瘤的综合治疗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化疗原则上用于脑胶质瘤术后 ,与放疗同步进行 ,复发脑胶质瘤亦是化疗的指征。化疗药物的给药途径可以根据药物本身的特性选择口服 ,肌肉、静脉、鞘内注射 ,储液囊瘤腔内注射以及动脉灌注等方法。过去一直认为化疗对脑胶质瘤治疗作用有限的主要原因是药物对肿瘤细胞杀伤力不强、肿瘤组织中药物有效浓度低及药物的全身毒副作用等。近年来 ,随着导管技术的发展 ,脑胶质瘤的动脉化疗 (…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纤溶)功能的改变及其与脑血管痉挛(CVS)的关系。方法收集25例SAH患者外周静脉血,分别检测SAH后6、12 h和1、3、7、14、21 d凝血酶-AT复合物(TAT)、抗凝血酶(AT)、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t-PA)、纤溶酶原活化素抑制剂(PAI-1)含量变化.同时行经颅多谱勒超声检测患者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结果SAH后6 h,TAT急剧升高,达(5.6±1.1)μg/L,AT显著降低,为(101±1 7)mg/L(P<0.01);1 2 h至1 d仍维持这一状况于较高水平(P<0.05);第3天逐渐恢复(P>0.05);但在第7~14天,双呈现TAT明显升高、AT明显降低(P<0.05),21 d时逐渐恢复正常。SAH后t-PA呈现逐渐升高趋势,至第14 d达到最高峰(11.0±4.0)μg/L,21 d时基本恢复正常;而PAI-1在SAH后1d内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随着时间延长逐渐上升,21 d时基本恢复正常。CVS组与非CVS组比较, TAT、AT分别在SAH后6、12 h和1、7、14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I-活性也在第7、14天升高显著(P<O.05),但丙组不同时点t-PA活性变化小明显(P>0.05)。Fisher CT分级Ⅲ、Ⅳ级和Hunt分级Ⅲ、Ⅳ、Ⅴ级者,除第3、21天外,TAT、AT、t-PA、PAI-1各时点活性均明显高于Ⅰ、Ⅱ级者。结论SAH后凝血、纤溶状况的改变与病情发展、病情轻重、出血量及CVS发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离、培养人脑胶质瘤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并对其进行活性测定,探讨临床应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理论根据。方法采用机械分离、酶解聚和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方法从10例脑胶质瘤制备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单细胞悬液,体外培养扩增;采用NAG酶荧光比色法测定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杀伤活性。结果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得率达到725±321;在RPMI1640完全培养基中生长旺盛,第3、4周能够达到109数量级,此时杀伤活性亦达到高峰。结论肿瘤浸润淋巴细胞适当条件体外培养扩增,在数量和杀伤活性等方面能够满足临床要求,培养第3、4周是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应用的时机。  相似文献   
6.
颅咽管瘤手术前后内分泌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我科行显微手术切除治疗颅咽管瘤患者共28例,为了解颅咽管瘤手术前后内分泌水平的变化,分别对患者于术前、术后1周采空腹血,测定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皮质醇(eort)、泌乳素(PRL)、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生长激素(GH)值,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多发性非金属性脑内异物一次手术清除1例报告曲春城,陈德勤(附属医院)患者,男,17岁。因头部枪击伤15天于1989年11月2日入院。患者半月前被自制土枪击伤头部,在当地医院按"颅脑损伤"给予脱水、抗菌、止血等治疗。病情稳定,仍有时头痛、呕吐、创口感染...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脑出血不同术式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高血压脑出血的传统开颅术(简称传统组)、CT引导血肿吸引术(定向组)和微创骨窗入路(微创组)3种手术方法,分析手术疗效,探讨手术适应证。方法对105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单盲研究方法,对比3种手术方式疗效。结果术后1个月内传统组(34例)死亡2例,微创组(35例)和定向组(36例)均无死亡病例。术后3个月内三组中均无新发死亡病例。结论微创骨窗入路及CT引导吸引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好,手术死亡率与致残率低,微创组及定向组Kamafky行为能力评分明显高于传统组(P〈0.05)。  相似文献   
9.
10.
回顾性分析47例巨大垂体腺瘤术后常见并发症,探讨其发生的原因并总结临床处理方法,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结果并发尿崩12例、水电解质紊乱10例、高热6例、癫痫3例、垂体功能低下2例、肢端肥大术后麻木感消失或减退8例、死亡1例。认为开颅显微手术切除巨大垂体腺瘤术后的并发症以水、电解质紊乱为常见;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熟练的手术技巧、严格沿肿瘤分离、垂体柄的辨认与保护及保留穿通动脉对术后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