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自血光量子疗法(UBIO)对小儿脑病后遗症的治疗价值。因脑实质炎症、缺氧缺血所致脑病后遗症10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UBIO疗法组55例。UBIO疗法组甲皱微循环变化显著,治疗后较治疗前血管绊清晰度增加,开放条数增多,血流速度加快(P<0.01)。临床症状的恢复,头CT及脑电图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1)。实验表明UBIO疗法对后遗症的时间愈短,年龄愈小恢复的愈好。其中以视力恢复最快,其次是听力和语言,肢体功能的恢复相对较慢。17例灶性脑萎缩,10例完全恢复,7例改善,局灶性脑软化改善不著。  相似文献   

2.
脑缺血患者血总抗、谷胱甘肽、丙二醛动态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脑缺血患者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了血浆总抗氧化能力、血浆及血红蛋白谷胱甘肽(GSH),血浆丙二醛(MDA)。结果提示:起病极早期(平均5小时),血总抗降低(P<0.002)、GSH及MDA均增高(P<0.001)。治疗15天后,总抗及GSH均低于治疗前(P<0.001),MDA虽低于治疗前,但仍高于正常(P<0.001),就此我们进行了讨论,并认为,通过代表自由基代谢的几项指标检测,可间接了解脑的损害程度,从而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59例脑梗塞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脂质、脂蛋白及载脂蛋白A—I水平的变化。其中月见草油组(32例)接受月见草油及常规药(低分子右旋糖酐、脑复康、维生素E);对照组(27例)仅应用上述常规药。治疗1月后月见草油组HDL—C、HDL_2—C、ApoA—I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01),TG、LDL—C水平及LDL—C/HDL—C、T—C/HDL—C比值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01)。T—C水平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指标均无显著变化(P>0.05)。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血压致脑缺血过程中血浆GMP-140、tNF-α的含量与脑细胞损伤的关系以及脑蛋白水解物(元活苏)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14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元活苏+常规药物)72例,对照组(常规药物)72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GMP-140、TNF-α含量及缺损神经功能评分(ESS)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GMP-140、TNF-α含量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01);治疗后观察组血浆GMP-140、TNF—α含量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缺损神经功能评分(ESS)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而治疗后观察组ESS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元活苏可降低血浆GMP-140、TNF-α含量,对高血压所致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A型肉毒毒素治疗小儿脑性瘫痪下肢肌张力障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A型肉毒毒素(BTX-A)对小儿脑性瘫痪下肢肌张力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30例痉挛型下肢瘫脑性瘫痪患儿,用国产BTX-A进行下肢痉挛肌肉局部注射,应用PRS方法(Physician Rating Sclae)进行治疗前后的疗效评价.结果29例(96.7%)治疗后较治疗前下肢痉挛明显改善,其PRS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1).治疗中及治疗后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BTX-A能缓解脑性瘫痪患儿下肢痉挛的肌肉,改善运动功能.小儿对该药有良好的耐受.该治疗方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沣易行的治疗小儿脑瘫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尤瑞克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循环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尤瑞克林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侧脑循环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急性单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78例,随机分为尤瑞克林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药物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另加用尤瑞克林治疗,疗程14d。在治疗前、后分别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检测两组患者的脑循环动力学指标(cerebralvascular dynamics indexes,CVDI),比较两组之间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及脑循环动力学变化。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经尤瑞克林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临床总有效率均显著改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患侧颈动脉最小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最小血流量及平均血流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P<0.01),外周阻力均有所下降(P<0.01);治疗组治疗后最小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最小血流量及平均血流量的增加及外周阻力的下降均较对照组更明显(P<0.01)。治疗组治疗后的血管特性阻抗显著降低(P<0.01)。结论 尤瑞克林能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循环动力学指标,降低脑血管的阻力,增加脑动脉的供血量,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通脑活络针刺疗法对大鼠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采用改进的微栓子法制造SD大鼠大脑中动脉血栓栓塞模型,将造模成功后的大鼠共264例随机分为≤1.5h组(72例)、1.5~2h组(72例)、2~3h组(72例)、缺血对照组(24例)、假手术组(24例)共5组。前3组分别予以通脑活络针刺疗法(针刺组)、尿激酶溶栓法(溶栓组)、单纯体针(体针组)治疗。治疗后24h、72h用TUNEL法测凋亡细胞计数、TTC染色测梗死容积百分比,并进行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在2h时间段内,在24h、72h时点针刺组在降低梗死容积百分比、降低凋亡细胞计数方面,与溶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者对上述指标的改善显著优于缺血对照组(P<0.01)及体针组(P<0.05);在2~3h时间段以内,针刺组对上述指标的改善显著优于缺血对照组(P<0.01),而溶栓组和缺血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针组和缺血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1.5h针刺组对上述指标的改善显著优于1.5~2h针刺组(P<0.05),1.5~2h针刺组对上述指标的改善显著优于2~3h针刺组(P<0.05)。结论通脑活络针刺疗法在降低大鼠急性脑梗死梗死容积百分比及凋亡细胞计数方面有较好疗效,且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电生物反馈疗法对焦虑障碍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60例符合焦虑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6周。研究组同时进行6周(共24次)的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于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病情严重程度(CGI-SI)评定疗效;WHO生存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评定生存质量。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显效率分别为78.6%和51.7%(χ2=4.51,P<0.05)。两组HAMA和CGI-SI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均<0.05),以研究组下降更为显著(t=-3.880,-2.899;P<0.05)。两组治疗后生存质量4个领域的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以研究组生理领域评分增加显著(t=-4.712,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合并脑电生物反馈对焦虑障碍的疗效优于单用艾司西酞普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内降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意识水平、脑氧代谢和颅内压(ICP)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标准化治疗,观察组给予血管内降温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 d后意识水平、ICP、脑氧代谢变化。 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的意识水平、ICP、脑氧代谢等指标水平均较同组治疗前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血管内降温治疗能明显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意识水平,提高脑氧代谢水平,同时降低ICP,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听觉P300的变化,及其与脑CT有关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oddball刺激序列检测P300,靶刺激叠加200-500次,分析时间1000ms。结果:全组病例81例,对照组96例。病例组P300潜伏期较对照组均显著延长(397.3±86.8ms对351.4±22.1ms,P<0.01),P300波幅显著降低(8.2±5.5μv对13.5±7.2μv,P<0.01);脑CT上伴脑萎缩表现者较不伴者P300潜伏期延长及波幅降低达有意义水平。结论:脑梗死患者P300潜伏期显著延长,波幅显著降低,认为P300测定对评价脑梗患者认知障碍是一个较敏感而客观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压氧同步舱内脑电仿生电刺激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2016年8月1日—2017年10月30日在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接受康复治疗的68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符合病例选择标准。将68例患者随机分入研究组(34例,高压氧同步舱内脑电仿生电刺激治疗)和对照组(34例,高压氧非同步脑电仿生电刺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0 d时、治疗结束后1个月时、治疗结束后3个月时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价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比较治疗20 d时、治疗结束后1个月时、治疗结束后3个月时2组的临床有效率。结果 :研究组33例以及对照组31例患者最终被纳入统计分析。治疗前,2组的NIHSS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0 d时、治疗结束后1个月时和治疗结束后3个月时,2组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改良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研究组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改良Barthel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临床有效率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压氧同步舱内脑电仿生电刺激和高压氧非同步脑电仿生电刺激治疗均可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功能障碍,尤以高压氧同步舱内脑电仿生电刺激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针刺与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脑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调查500例系统接受针刺及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的脑性瘫痪患儿治疗前后及3个月后随访时发育商(DQ)、粗大运动功能量表数值(GMFM)及有效率并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及随访后DQ及治疗后GMFM各分区数值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提高(P<0.05);胎龄<32周组患儿临床疗效低于胎龄<37周及足月儿组(P<0.001);年龄<1 a组患儿临床疗效高于<3 a组及>3 a组(P<0.01)。结论针刺与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可提高脑性瘫痪患儿的语言、运动、认知功能,促进神经功能重建;其康复治疗开始年龄越小,疗效越明显;胎龄越小,患儿运动功能障碍程度越重,疗效越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诱导睡眠平衡术(DISBT)对慢性顽固性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慢性顽固性原发性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DISBT组(21例)给予DISBT治疗和对照组(21例)给予常规治疗。DISBT治疗时间为3 d,共行3次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分别对两组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过度觉醒量表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估,并检测治疗前后睡眠结构和脑电频谱差异。结果:①两组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分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降低程度DISBT组>对照组(P<0.05)。②DISBT组睡眠结构中2期睡眠比例、脑电频谱β、γ频段相对功率值较治疗前减少(P<0.05),对照组则较冶疗前上升(P<0.05);DISBT组冶疗后3期睡眠比例及6频段相对功率值较治疗前上升(P<0.05);对照组则较治疗前下降(P<0.05)。③两组治疗后,过度觉醒量表总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降低程度DISBT组>对照组(P<0.05);对照组过度觉醒量表中极限数个数总和、反应因子及自省因子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ISBT组则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诱导DISBT能有效降低失眠患者的脑皮质过度觉醒水平,纠正紊乱的睡眠-觉醒通路,改善患者失眠症状,是治疗慢性顽固性原发性失眠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改良式气压治疗对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肩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 :将60例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入改良式气压治疗组(30例)和传统气压治疗组(30例)。比较治疗前以及治疗4周后2组的上肢简化Fulg-Meyer运动功能积分以及肩关节活动度,比较治疗4周后2组的治疗有效率。结果 :2组治疗4周后的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且改良式气压治疗组的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改善较传统气压治疗组更为显著(P<0.05)。2组治疗4周后的肩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其中改良式气压治疗组的肩关节前屈、外展和内旋活动度改善较传统气压治疗组更为显著(P<0.05,P<0.01,P<0.05)。治疗4周后,改良式气压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传统气压治疗组(分别为83.3%和56.7%,P<0.01)。结论 :改良式气压治疗相较于传统气压治疗,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肩关节活动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运动再学习训练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其认知电位P300的影响。 方法 52名缺血性卒中患者运动再学习前后,对Berg平衡积分、Sheikh躯干控制积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步行能力等指标进行评价,观察在运动功能改善的同时认知电位P300是否有改善。共治疗12周。 结果 运动再学习后缺血性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显著改善,Berg平衡积分、Sheikh躯干平衡积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步行能力等各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认知电位P300潜伏期比训练前明显缩短(P<0.01),波幅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1)。 结论 运动疗法在改善缺血性卒中者运动功能的同时对认知功能的有积极的恢复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脑电图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功能损伤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8例,均给予改善微循环、抗凝、脑保护等治疗; 经过3、7和14 d治疗后行脑电图、神经功能评分测定。结果 有效组在治疗后3、7和14 d NIHSS评分均低于无效组(P<0.05); 无效组治疗前与治疗后NIHSS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治疗前比较,有效组BSI在治疗后3、7和14 d 均明显改善(P<0.05),而无效组BSI在治疗后3 d出现恶化(P<0.05); 有效组DTABR反应显著迟于BSI,直至治疗后7 d开始改善(P<0.05); 无效组DTABR在治疗后3、7 d发生显著恶化(P<0.05)。有效组在经过3 d治疗后BSI和 DTABR均低于无效组,有效组治疗3 d后BSI出现降低,而DTABR在治疗7 d后才降低,均较无效组提前(P<0.05)。结论 脑电图相关指标能够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功能损害恢复效果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7.
我国脑瘫发病率为 1 8‰~ 6‰〔1〕。我中心自 1997年 7月~ 2 0 0 1年 7月 ,采用瘫复康综合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 3 0 0例 ,疗效满意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3 0 0例均为住院患儿 ,男 160例 ,女 14 0例 ;年龄最大 10岁 ,最小 6个月 ;>6个月 2 0例 ,1~ 3岁 10 0例 ,4~ 6岁 12 6例 ,7~10岁 5 4例。脑瘫诊断标准符合《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纪要》标准〔2〕。痉挛型 176例 ,手足徐动型 3 4例 ,肌张力低下型 3 0例 ,混合型 60例。2 治疗方法3 0 0例患儿全部采用韩氏瘫复康内服外敷、功能训练等综合治疗。内服瘫复康胶囊 :瘫复康胶囊由…  相似文献   

18.
急性发病的脑出血组21例(死亡者5例),脑梗塞组28例(大面积5例),对照组16例。给以小剂量的ACTH和地塞米松,测定兴奋试验前,后和抑制试验后的血浆皮质醇水平。结果是脑出血组和脑梗塞组均比对照组增高,P值分别是P<0.001,P<0.001,P<0.001和P<0.001,P<0.001,P<0.05;脑出血死亡组和恢复组比较;大面积脑梗塞组和腔隙性梗塞组比较,以上三项皮质醇水平也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本研究证明急性期脑血管病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应激活性增强,其程度与病情轻重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灸即时和治疗后对脑挫裂伤局部血流变化影响结果,以确定缺血半暗区(IP)的存在和针灸疗效。方法将60例脑挫裂伤患者随机分成2组,针灸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疗法;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通过ECT脑显像分别进行针灸组针刺前后及治疗14d后、对照组治疗前后及治疗14d后的局部脑血流量(rCBF)对比观察。结果脑挫裂伤损伤部位存在血流量减低的IP,针灸组首次针灸前后rCBF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01),治疗14d后其变化差异亦极显著(P<0.001)。对照组治疗前后rCBF比较差异极显著(P<0.001),两组治疗后rCBF比较差异亦极显著(P<0.005)。结论脑显像可直观的反映脑挫裂伤病人损伤区局部脑血流变化,提示脑挫伤区存在着IP,针刺治疗能明显改善局部脑血流量,为针刺治疗脑挫裂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腔隙性脑梗死是临床较常见的脑血管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方法:通过应用丹奥粉针剂治疗51例腔隙性脑梗死病人,并利用脑循环动力学检测仪测定其用药前后的脑循环动力学的各项指标。结果;用药后较用药前的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极显。结论:丹奥粉针剂对改善腔隙性脑梗死病人的脑循环动力学指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