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108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不同时间窗内静脉溶栓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静脉溶栓治疗患者172例,根据发病-溶栓时间窗差异分为3组,时间窗分别为≤3.0 h(观察A组)、>3.0~4.5 h(观察B组)、>4.5 h(观察C组),对其中合并心房颤动者溶栓疗效进行评估分析。结果3组患者溶栓24 h后出血转化结果、溶栓3个月时神经功能结局良好率、病死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溶栓时间窗>3 h者,心房颤动可显著增加患者发生PH型、HI型出血转化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合并心房颤动可造成溶栓时间窗≤4.5 h患者神经功能结局不良发生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心房颤动与不同时间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结局不良发生情况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溶栓时间窗仍是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疗效的重要因素,对于溶栓时间窗≤3.0 h者,合并心房颤动不会对溶栓疗效造成影响;对于发病-溶栓时间>3 h者,心房颤动可能造成患者溶栓后出血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2.
甘露醇与放脑脊液降颅压作用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露醇是一种高渗性脱水利尿剂,主要通过脱去脑组织中的水分,减少颅内容积,而放脑脊液则是直接减少颅内容积,二者均使颅内压(ICP)下降,它们之间的联系如何,在不同脑压状态下。它们的作用又如何呢?本文做了比较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本组观察了1992年9月~1994年5月间住院的病人44例,男24例,女20例,年龄39±13.40岁,其中颅内感染20例,脑血管病15例,脑囊虫病4例,脑肿瘤2例,发作性睡病、偏头痛、遗传性共济失调各1例。全部病人均经脑部CT或MRI检查并排除脑脊液循环梗阻。 1.2 观察方法:病人分为高颅压组(ICP>1.76kPa,n=25)和正常颅压组(ICP0.78~1.76kPa,n  相似文献   
3.
背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促进体外培养的神经元存活及突起生长,拮抗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恢复起重要作用,能否通过影响脑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对缺血脑组织起保护作用.目的:从细胞水平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神经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变化的影响.设计:完全随机对照实验.单位: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3-08/12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完成.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组,每组8只.方法:缺血再灌注组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假手术组除不插线外,余同其他两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组于缺血后即刻腹腔注射10μg/kg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其余两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大鼠于缺血再灌注24 h检测脑细胞游离钙浓度.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缺血再灌注24 h脑细胞游离钙浓度.结果:24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缺血再灌注组明显高于假手术组[(673.46±18.44),(224.71±10.58)nmol/L,(F=1 329.06,P<0.0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组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378.37±21.08),(673.46±18.44)nmol/L(F=1 329.06,P<0.01)].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明显抑制大鼠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内游离钙水平,起到稳定细胞膜,防止细胞内钙超载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血压变异与血栓前状态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年龄≥60岁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100例,老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110例和老年健康体检者(对照组)40例,检测3组血压变异性、D‐二聚体、vWF、P‐选择素水平。结果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血压变异性、vWF、P‐选择素水平均高于高血压组和对照组(P<0.05),3组24 h SBPV与vWF、P‐选择素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血压变异性显著增高,血压变异性增大使内皮损伤和血小板激活,产生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系统萎缩(MSA)的临床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多系统萎缩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重要辅助检查及治疗转归等。结果 18例患者中,最常见的症状是帕金森综合征和小脑性共济失调,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自主神经功能障碍。MSA好发于成年,以缓慢起病为主,逐渐进展;直立倾斜实验、肛门括约肌肌电图有助于发现亚临床病变;磁共振(MRI)检查阳性率高;临床定位以双侧小脑半球、延髓腹外侧面、脑桥小脑受累最常见。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只能对症治疗。结论根据临床特点,结合直立倾斜试验、肌电图、影像学等检查能大大提高MSA的临床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青年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及病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8-01—2014-01收治的青年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青年脑出血共779例,男性多于女性。病因从高到底依次为高血压、不明原因、血管畸形、妊娠/产褥期、瘤卒中、血液系统疾病、烟雾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危险因素为高血压、血脂异常、饮酒、心脑血管病家族史、吸烟、糖尿病和既往卒中史。18~31年龄组与32~45年龄组比,脑血管畸形发病比例明显增高(P0.05)。32~45年龄组与18~31年龄组比较,高血压脑出血比例明显增高(P0.05)。结论年龄增长脑出血比例增加,男性多于女性;高血压是主要病因,其次是脑血管畸形;高血压史、吸烟饮酒、血脂异常可能与青年脑出血有关。  相似文献   
7.
桥本脑病(Hashimoto s,encephalopathy,HE)又称甲状腺毒性脑病、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即桥本病)相关的激素反应性脑病,是一种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表现为痫性/卒中样发作和精神异常等多种临床症状的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的自身免疫性脑病。1966年由Brain等首次报道。本病少见,发病率约为2.1/10万。目前临床上陆续有报道,其中部分文献报道有脑实质的影像改变,但关于本病伴有脑血管异常改变者尚未见报道。本文报道3例,供同道讨论。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观察线粒体通透性转化在脑缺血后处理干预下的改变情况。方法采用SD大鼠局灶脑缺血模型,设立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处理组及延迟缺血后处理组。于大脑中动脉缺血30min,再灌注30min后检测脑组织中丙二醛含量和线粒体通透性转换的改变情况,再灌注24h后检测脑梗死面积。结果脑缺血后处理组脑梗死面积明显减少(P<0.05),脑组织中丙二醛含量减少(P<0.05),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减轻(P<0.05);延迟脑缺血后处理组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无明显改变。结论脑缺血后处理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但其保护作用有时间依赖性,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开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PACAP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保护作用及保护机制.方法 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对36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PACAP组,在大鼠脑缺血2h后进行12h、24h再灌注,比较光镜下细胞损伤变性程度,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IL-1β的表达.结果 PACAP组大鼠脑标本光镜下细胞损伤变性程度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明显减轻;IL-1β灰度值PACAP组分别为120±5、114±4,与缺血-再灌注组178±4、162±6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PACAP能抑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IL-1β的表达,可能是其脑保护作用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