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01—2018-03住院治疗的301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入院时的基本资料、动脉瘤大小和数量、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动脉瘤治疗方法、实验室检查结果与血管造影血管痉挛(AV)、有症状的血管痉挛(SV)、脑梗死的相关性,并分析SV、AV、脑梗死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入院时年龄≥53岁、改良Fisher分级3~4级、Hunt-Hess分级4~5级、白细胞计数水平≥11×10~9个/L、血糖水平≥7.0 mmol/L是AV、SV、脑梗死的危险因素(P0.05)。此外,高血压史和吸烟是SV或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动脉瘤直径≥1 cm是AV或SV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入院时改良Fisher分级3~4级、Hunt-Hess分级4~5级、白细胞计数水平≥11×10~9个/L、高血压史是SV、AV、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此外,血糖水平≥7.0 mmol/L也是AV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动脉瘤直径≥1 cm也是SV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53岁、吸烟史也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不同类型危险因素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并发脑血管痉挛(CVS)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37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并发CVS和无CVS患者的年龄、性别、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血压、血脂、白细胞计数等资料,并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结果 237例aSAH患者中65例并发CVS,发生率27.43%;并发CVS和无CVS患者嗜烟、高血脂、高血压、白细胞计数升高、Hunt-Hess分级≥Ⅲ级、Fisher分级≥Ⅲ级、使用小剂量尼莫地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嗜烟、高血脂、高血压、白细胞计数升高、Hunt-Hess分级≥Ⅲ级、Fisher分级≥Ⅲ级是aSAH患者出血后并发CV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使用小剂量尼莫地平是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临床对于嗜烟、高血脂、高血压、白细胞计数升高、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较高的aSAH患者应加强早期监测,积极防治CVS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临床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74例动脉瘤性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判定DCVS,统计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年龄、出血次数、吸烟史、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白细胞计数峰值与DCVS的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其中年龄、出血次数、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是DCVS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低年龄、出血2次以上及Hunt-Hess分级或Fisher分级Ⅲ级以上患者更易发生DCVS,临床上对此类患者应加强监测、及早发现和处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脉瘤夹闭术对不同Fisher分级患者的蛛网膜下腔积血量和脑血管痉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8-06—2014-11 9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Fisher分级分为FisherⅠ组、FisherⅡ组和FisherⅢ组,选取同期30例未破裂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对照组,观察患者术后血量和脑血管痉挛程度状况。结果FisherⅢ组第3天和第7天及第13天氧合血红蛋白含量、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明显的高于FisherⅠ组、FisherⅡ组,且FisherⅡ组和FisherⅢ组氧合血红蛋白含量、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FisherⅠ级和FisherⅡ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动脉瘤夹闭术后积血量会增加,加重血管痉挛。而FisherⅢ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动脉瘤夹闭术后血量降低,减轻脑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导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患者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11~2013年收治的421例经头颅CT检查和/或腰穿确诊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观察并记录患者每天的病情变化、年龄、性别、出血次数、血压、动脉瘤部位、动脉瘤大小、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及患者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情况。对所有患者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情况按年龄、性别、出血次数、血压、动脉瘤部位、动脉瘤大小,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等进行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FisherⅢ级者与Ⅰ~Ⅱ级者相比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较高(P<0.05)、入院时临床状态不良组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率与良好组相比明显较高(P<0.05),反复SAH发作组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率与单次SAH发作者相比明显较高(P<0.05);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患者、不同动脉瘤治疗方式组(手术夹闭或栓塞)患者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率的差异均不明显(P均>0.05)。结论 可根据蛛网膜下腔积血量、入院时临床状态和SAH发生次数预测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致脑血管痉挛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提供参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03—2015-03收治的9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有无合并脑血管痉挛将其分为2组,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发病意识状态、体温、钙离子及血钙水平等指标,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中年、钙离子拮抗剂干预、白细胞计数、Hunt-Hess分级均为影响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为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水平,必须强化对中年、白细胞计数水平高、Hunt-Hess分级高及未给予钙离子拮抗剂干预的蛛网膜下腔患者的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动态变化,探讨其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预测价值。方法 发病24h内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共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平均56.1±12.8岁。根据是否发生脑血管痉挛患者分为两组:脑血管痉挛组74例,无脑血管痉挛组36例。Hunt-Hess临床分级:脑血管痉挛组Ⅱ级8例,Ⅲ级11例,Ⅳ级5例;无脑血管痉挛组Ⅰ级9例,Ⅱ级24例,Ⅲ级3例。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患者发病后ld及3d、7d、14d晨肘静脉血白细胞及血小板数量动态观察比较。结果 脑血管痉挛组患者发病后3d、7d、14d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无脑血管痉挛组患者(P<0.01),两组发病后24h、3d、7d、14d血小板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增加、外周血白细胞动态变化可作为预测脑血管痉挛发生的指征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血浆正五聚蛋白3(Pentraxin 3,PTX3)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本院2016年2月-2019年2月18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颅多普勒检测仪检测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流速,MCA平均流速(Mean velocity of MCA,MCA Vm)>120 cm/s,且同侧Lindegaard≥3为血管痉挛组(92例),其余为无血管痉挛组(94例); 收集2组一般资料; 酶联免疫吸附(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血浆中PTX3水平; 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血浆中PTX3对动脉瘤性蛛网膜者发生脑血管痉挛的诊断价值; 以血浆PTX3水平<4.73 ng/mL和≥4.73 ng/mL分为PTX3低表达组和PTX3高表达组,分析血浆PTX3水平与一般资料的关系; Logistic分析影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的因素。结果 无血管痉挛组与血管痉挛组年龄、治疗方法、高血压病史、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存在明显差异(P<0.05); 与无血管痉挛组比较,血管痉挛组血浆PTX3水平升高(P<0.05); ROC曲线显示,血浆PTX3水平预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7,截断值为4.73 ng/mL,其敏感性为68.50%、特异性为74.50%; 血浆PTX3水平与年龄、治疗方法、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关系密切(P<0.05); Logistic分析显示,PTX3、年龄、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是影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患者血浆PTX3水平升高,PTX3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无迟发性脑缺血(DCI)的相关因素,以期为DCI病人转出重症监护病房(ICU)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取2001-10 2011-06确诊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且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患者153例,其中DCI组67例,非DCI组86例;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无迟发性脑缺血的相关因素.结果 DCI组一般情况相比非DCI组显示:平均年龄、入院血糖>6.1 mmol/L、后循环动脉瘤、脑室出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用他汀类药物、GCS评分、WFNS Ⅰ~Ⅲ级、改良Fisher分级Ⅰ~Ⅱ级、TCD血管痉挛、血管造影血管痉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WFNS分级Ⅰ~Ⅲ级、改良Fisher分级1~2级、无颅内血肿和后交通动脉瘤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无迟发性脑缺血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65岁,WFNS Ⅰ~Ⅲ级,改良Fisher分级1~2级是未发生DCI的独立因素.结论 年龄>65岁,WFNSⅠ~Ⅲ级和改良Fisher分级1~2级可作为病人转出ICU病房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外伤性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50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和72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两组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CVS)的危险因素。结果TSAH患者体温,白细胞计数和舒张压水平均高于ASAH患者(P=0.041;P=0.005;P=0.000)。单因素分析发现高血压和Fisher分级对TSAH组发生CVS有显著影响(P=0.031;P=0.012);吸烟,二次出血,Fisher分级及Hunt-Hess分级对ASAH组发生CVS有显著影响(P=0.044;P=0.002;P=0.025;P=0.01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对于TSAH患者,仅Fisher分级是CVS的危险因素(OR=0.237,95%CI 0.065-0.857,P=0.028);对于ASAH患者,二次出血(OR=12.035,95%CI 1.645-88.028,P=0.014),Fisher分级(OR=0.200,95%CI 0.056-0.717,P=0.013)和Hunt-Hess分级(OR=0.259,95%CI 0.073-0.919,P=0.037)是发生CVS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TSAH患者,仅Fisher分级是发生CVS的危险因素;而对于ASAH患者,其发生CVS的危险因素包括二次出血,Fisher分级和Hunt-Hess分级。  相似文献   

11.
WHO脑膜瘤分级分型的病理及影像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2007年WHO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修改后脑膜瘤分级中各级脑膜瘤的病理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7年以来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95例脑膜瘤组织病理切片及影像资料.结果 295例脑膜瘤中WHOⅠ级脑膜瘤255例,Ⅱ级脑膜瘤34例,Ⅲ级脑膜瘤6例.影像学表现:①Ⅰ、Ⅱ、Ⅲ级脑膜瘤肿瘤最大径平均为4.2 cm、4.5 cm及4.6 cm.②Ⅰ级脑膜瘤多为类球形,Ⅱ级脑膜瘤中分叶状比率高于Ⅰ级,Ⅲ级大部分为分叶状.③Ⅰ、Ⅱ、Ⅲ级脑膜瘤边界不清者所占比率为23.9%、55.8%及100%.④硬膜尾征在Ⅰ、Ⅱ、Ⅲ级脑膜瘤中发生率为67.8%、55.9%及66.6%.⑤Ⅰ、Ⅱ、Ⅲ级脑膜瘤均有不同程度的周边组织侵润.随访152例,8例复发,其中Ⅰ级1例、Ⅱ级4例、Ⅲ级3例.结论 脑膜瘤以Ⅰ级脑膜瘤多见,其中纤维型、上皮型、过渡型较常见,而分泌性、化生型、微囊型及淋巴细胞丰富型少见;Ⅱ级脑膜瘤以非典型性脑膜瘤居多,透明细胞型、脊索样型少见,且均有不同程度的核分裂像;Ⅲ级脑膜瘤少见,呈明显恶性性生长方式且均有明显的核分裂像及坏死区.Ⅰ、Ⅱ、Ⅲ级脑膜瘤肿瘤直径及硬膜尾征无明显差异性,Ⅱ、Ⅲ级脑膜瘤分叶状比率较Ⅰ级高,且边界多不清,各级脑膜瘤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侵袭性生长.术后复发率与脑膜瘤分级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施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1年5月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介入放射诊疗中心实施脑保护下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22例超高龄颈动脉狭窄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6例,年龄80-85岁,平均81.8岁.21例单侧颈动脉狭窄放置1枚支架;1例左侧颈动脉狭窄合并左椎动脉狭窄同时进行了治疗,分析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等.结果 在围手术期内出现严重并发症2例,术中出血1例,1例术后10小时出现心跳骤停,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9.1%,高于可以接受的6%,对所有病例随访3-18个月(平均7个月),按mRS评分0分20例,7分1例,无一例出现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高龄患者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需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评价尼莫地平联合依达拉奉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检索PubMed、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EMbase、CNKI、VIP、Wanfang Data及CBM中关于尼莫地平联合依达拉奉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包括61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尼莫地平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组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OR=3.15,95%CI:2.06~4.83);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血肿、水肿带体积均显著降低(P0.05),但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血肿、水肿带体积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血肿体积较对照组降低显著(SMD=-5.14,95%CI:-5.83~-4.45)。结论尼莫地平联合依达拉奉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显著,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有效减少颅内血肿及周围水肿体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透明细胞型脑膜瘤(Clear cell meningioma,CCM)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5年至2012年2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6例透明细胞型脑膜瘤.结果 MRI表现为T1加权像信号不均匀者5例,呈类球形2例,分叶状型3例,扁平型1例;可见硬膜尾征者5例,黑环征不完整者或缺乏者5例,1例黑环征基本完整;轻度水肿4例,中、重度水肿各1例;瘤内、瘤周囊变各1例;肿瘤钙化2例.行Simpson Ⅰ级切除4例,Simpson Ⅱ级切除2例,术后1例34月后复发.病理学检查示水样透明细胞呈片状排列,细胞呈多边形,胞质透明,胞核居中,中间交织着透明变性的胶原.免疫组化显示上皮膜抗原EMA(+)、波形蛋白Vimentin(+),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S-100蛋白(-)、细胞角蛋白CK(-),同微囊型脑膜瘤、透明细胞型室管膜瘤、少突神经胶质瘤和透明细胞型转移癌等相鉴别.结论 透明细胞型脑膜瘤MRI表现多为信号不均匀,无黑环征或黑环征不完整,明确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组化有助于其鉴别诊断.CCM侵袭性较强,同良性脑膜瘤相比术后更易复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干脑炎(BE)患者各免疫性治疗方案的疗效、预后及早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湘雅二医院及湘雅医院67例脑干脑炎患者的临床病历及电话或门急诊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评估各免疫性治疗措施的疗效,同时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了解死亡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在随访期间未见复发病例(平均时间≥1年),其中53例(79.1%)症状完全缓解,3例遗留少许症状(4.4%),存在11例(16.4%)死亡患者。IVIg联合激素治疗与对照组相比,在脑干脑炎患者意识障碍开始改善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脑干脑炎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有中枢性高热(P0.05)、机械辅助通气(P0.05)。结论 IVIg联合激素治疗可明显促进脑干脑炎患者意识障碍症状的恢复。中枢性高热、需机械辅助通气是脑干脑炎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大脑胶质瘤病(gliomatosis cerebri,GC)的分型及影像和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本院神经外科2010年3月至2012年11月间收治的13例GC进行分型对比研究.结果 GC的临床表现以头痛(8/13)和癫痫(3/13)常见.影像学检查显示弥漫性病灶累及大脑半球3个或3个以上脑叶及中枢结构,MRI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增强扫描通常无强化,MRS也具有诊断价值.光镜和电镜结果显示肿瘤组织多以星形胶质细胞瘤多见(9例),也可为少突胶质细胞瘤(2例).依据组织学表现,GC 1型以低级别星形胶质细胞瘤多见.结论 可将GC分为两型,并且各具有不同的影像和病理学特征,1型GC以星形细胞瘤常见,临床上可依据分型的不同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Meta分析评价术中亚低温对开颅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及Cochrane Library,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6年8月。收集在开颅手术中使用亚低温的随机对照研究(RCT)。采用Rev Man5.3软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Meta分析评价。结果共纳入6项研究,包括1306例病人,其中亚低温组657例,正常体温组649例。低温组患者在预后良好、中度残疾、重度残疾、植物生存及死亡状态五个方面与正常体温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合成结果分别为:[OR=1.24,95%CI(0.97~1.58),P=0.08]、[OR=0.97,95%CI(0.73~1.30),P=0.86]、[OR=0.77,95%CI(0.50~1.18),P=0.23]、[OR=1.35,95%CI(0.32~5.65),P=0.68]、[OR=0.71,95%CI(0.47~1.09),P=0.12];术后并发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VDO2水平在亚低温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术中应用亚低温不能改善颅脑手术患者预后,不能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系统评价黛力新(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氟桂利嗪防治偏头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Embase、Pubmed、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CNKI、维普及万方数据库,纳入黛力新联合氟桂利嗪防治偏头痛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按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并使用Rev Man 5.1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符合条件的文献10篇,包括93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黛力新联合氟桂利嗪组与氟桂利嗪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23,95%CI(2.90,6.17),P0.00001]。联合用药的不良反应与单独使用氟桂利嗪无明显差异[OR=1.14,95%CI(0.58,2.26),P=0.70]。结论现有限研究表明,黛力新联合氟桂利嗪防治偏头痛效果优于与单纯使用氟桂利嗪,且安全性良好。但本系统评价纳入文献数量有限,质量较低,尚需开展更多设计合理、执行严格的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验证其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的影响。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EAE组及大、小剂量雌激素干预组,每组10只,制作EAE模型,大、小剂量雌激素干预组分别给予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1 mg/kg/d、250μg/kg/d,连续10 d,观察各组的发病情况并采用HE染色观察脑和脊髓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大、小剂量雌激素干预组的临床症状均较EAE组轻,表现为发病率减少、潜伏期延长、进展期缩短、高峰期神经功能损害较轻。病理切片提示雌激素干预组脑和脊髓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其中以大剂量组更明显。结论雌激素对多发性硬化动物模型EAE具有保护作用,且与剂量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非手术治疗自发性基底节区出血预后相关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4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09例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分析.Log-rank法进行生存率显著性检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作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入院时GOS评分、GCS评分、高血压、出血量、出血破入脑室、肺部感染及血糖与预后有关联.多因素分析显示GCS评分、出血量和血糖是自发性基底节区出血预后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发病时GCS评分、出血量和血糖水平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