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59篇
神经病学   33篇
特种医学   28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6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烟雾病的影像学检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烟雾病早期主要由脑血管造影来确诊,但随着各种影像学设备的不断研发与更新,以及各种影像学检查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烟雾病的诊断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我们就该病各种相关的影像学表现、影像学检查技术的现状以及其优缺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前、术中、术后颈动脉及颅内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27例CEA患者术前术后病变局部管径、流速及同侧大脑中动脉(MCA)术前、术中、术后流速、搏动指数(PI)和交通支开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CEA术后,颈动脉管径、血流速度恢复正常.患侧的MCA流速及PI升高(P<0.001).侧支循环关闭.术中患侧MCA流速下降幅度<40%与前交通开放相关(P=0.01 5).结论CEA后颅外和颅内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CDFI与TCD结合,可评价CEA患者术前、术中、术后颅内外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为CEA手术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并可作为评价手术效果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狭窄支架治疗前后的超声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影像(CDFI)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技术结合,评价随访颈动脉支架术疗效。 方法对53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治疗前后血管内径、狭窄率及颅内外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对比分析。 结果 术前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血管内径为(1.644±0.817)mm,术后支架内径为(4.150±0.642)mm(P=0.000)。支架术前后血管造影和CDFI狭窄率分别为(84.24±12.17)%、(85.72±11.44)%和(26.00±8.25)%、(29.00±9.74)%(P=0.000、P=0.000)。术后MCA流速提高(20-189)%,平均(63±34)%,支架术前后MCA的血管搏动指数明显改善(0.76±0.17和1.04±0.14;P=0.000),侧支循环开放类型与患侧MCA、PCA血流变化密切相关。 结论 CDFI和TCD结果均能提示血管内支架治疗效果的客观血流变化依据,二者结合是准确评价和随访颈动脉支架术疗效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31  
目的 探讨经血管内途径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对12例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了静脉接触性溶栓、机械性破栓、颈动脉溶栓和静脉窦内支架置入多途径联合血管内治疗。所有患者均有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抗凝治疗6个月。术后随访17~29个月,平均23个月。 结果 12例患者均接受了经静脉途径溶栓治疗,其中10例患者同时接受机械性血栓切割治疗,另有2例患者同时接受经颈动脉途径溶栓治疗。尿激酶使用总量80万~290万U,每例患者平均每天剂量低于100万U。出院时,所有患者的闭塞静脉窦均获再通,临床症状改善,颅内压恢复。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和抗凝治疗6个月,平均随访23个月,无一例血栓再形成。回顾文献,经血管内途径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症状改善率为92%,死亡率为5%本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率为93%,病死率为3.8%。联合血管内治疗组与单一血管内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1.27,P>0.05)。 结论 血管内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可逆性上矢状窦血栓大鼠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可逆性上矢状窦血栓(SSST)大鼠模型,观察模型的稳定性和成功率。方法取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45只;模型组采用上矢状窦局部置管并注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试剂建立大鼠SSST模型;对照组采用上矢状窦三氯化铁滤纸贴敷法建立SSST模型。两组于手术后24h行MRI及MR静脉造影(MRV),确定造模是否成功。模型成功后,分别于1、2、3、4周行MRI、MRV,观察上矢状窦再通情况及脑组织改变;取大鼠上矢状窦顶叶皮质脑组织标本行病理学观察。结果模型组模型成功41只,成功率为91%;总再通率为10%;对照组模型成功34只,成功率为75%,总再通率为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脑组织水肿及梗死较对照组明显,而内皮细胞损伤较对照组轻微。结论改良法建立的大鼠可逆性上矢状窦血栓模型成功率高、稳定和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运用灌注磁共振技术评价颈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的3种外科治疗方法的疗效和预后。方法2003年3月至2004年5月,对32例颈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的患者进行外科治疗,其中颈内动脉内膜切除2例,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血管吻合术13例,以及支架血管成形术17例。运用灌注磁共振技术对颈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的外科治疗进行比较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局部脑血流量没有显著性降低,但存在灌注明显延迟。术后与术前对比显示,所有患者灌注延迟的区域明显减少,其中分水岭区恢复正常,但大脑中动脉分布区仍存在灌注延迟。结论通过灌注磁共振技术,可以客观、准确地评价3种外科治疗方法前、后单侧前循环供血动脉狭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165例VB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症状性与非症状性VBD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组165例中男性105例,女性60例,平均年龄65±3岁.临床表现:后循环TIA61例,后循环梗死16例,脑干出血1例,前庭阵发症28例,三叉神经痛15例,面肌痉挛11例,无症状33例.CTA、MRA、DSA显示基底动脉不同程度的延长扩张、骑跨.VBD症状有无,与患者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血管直径、延长扩张程度相关.结论 VBD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见症状有卒中、压迫性症状和脑神经损害等,血管影像检查是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8.
椎动脉狭窄是后循环梗死的重要病因,尤以起始部的狭窄更为常见.介入治疗已成为治疗椎动脉狭窄的重要方法.但是不得不面对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率较高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关于再狭窄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研究的深入,相关的防治方法不断发展.口服药物治疗、各种涂层支架、放射性血管支架与磁化支架等为解决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提供了各种方法.本文就其病因及防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DSA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检查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55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介入治疗过程中DSA设备使用情况,总结合理利用DSA设备的经验。结果DSA的应用将有助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快速诊断和介入治疗疗效评价;DSA实用投照角度的应用能够清晰显示目标血管狭窄病变的形态、程度等信息,为介入治疗提供最佳工作位置,有助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旋转DSA图像采集及图像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成功地开展介入治疗手术;应用DSA图像测量技术能够为操作医师选择介入材料提供精确的数据信息。结论合理利用DSA设备对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和介入治疗手术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DSA设备为介入治疗提供了良好的操作平台,DSA是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0.
锁骨下动脉完全性闭塞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锁骨下动脉完全性闭塞介入治疗方法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8例锁骨下动脉(28支)近端完全闭塞合并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或)上肢缺血症状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0例,女8例;年龄为42~76岁,平均为56岁。根据DSA显示闭塞段形态,应用导丝开通、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的方法进行治疗。经股动脉穿刺为顺行方式,经病变的股动脉和桡动脉穿刺为逆行方式。结果通浏顷行方式开通19例,逆行开通9例。25例开通成功并置入自膨式支架,失败3例,成功率为89%(25/28);25例患者置入支架后,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患者双上肢收缩压差由术前〉20舢心,恢复至术后〈10mmHg;术后TCD显示,椎动脉血流均由逆向转为正向。25例成功置入支架患者中,术后随访23例,失访2例,随访时间为2~48个月,平均24个月。有2例分别于术后12个月和15个月时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再次予以球囊扩张术和支架置入术,取得满意疗效。结论掌握好适应证,血管内机枕眭再通及支架置入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