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9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25篇
神经病学   67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7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1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女 ,5 6岁。要求拔牙。查 :31、32、34、35、36、37、41、42、43、44、45、46、47为残根、残冠 ;33牙周炎 ,松动Ⅱ度。局麻下分次拔除患牙 ,拔牙后见 33、43均为颊舌向双根。双侧下颌尖牙对称双根临床较少见 ,根管治疗时应仔细探查根管 ,常规摄X线片 ,避免遗漏根管 ,拔除尖牙时不可用大的旋转力 ,以免断根而增加拔牙难度。若发现一侧尖牙为双根 ,则应注意对侧尖牙有双根的可能。双侧下颌尖牙双根1例@吴绍荣$湖北省长坂坡医院!当阳444100 @李作孝$湖北省长坂坡医院!当阳444100…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亚低温技术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的影响,探讨亚低温的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将46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药物治疗脑梗死的同时加用亚低温治疗,并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4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清SOD和丙二醛的测定。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治疗组(13.67&;#177;6.24)分;对照组(18.64&;#177;8.67)分,P&;lt;0.05],血清SOD活性显著提高[治疗组(1.91&;#177;0.26)nkat/L;对照组(1.56&;#177;0.24)nkat/L.P&;lt;0.01],丙二醛水平明显降低[治疗组(9.54&;#177;1.42)μmol/L;对照组(11.46&;#177;1.63)μmol/L,P&;lt;0.01]。结论:亚低温治疗技术可以明显改善重症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与其清除自由基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黏附分子CD44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及EAE组,EAE组采用粗制髓鞘碱性蛋白(MBP)抗原注入大鼠后足掌皮下(0.2 ml/100 g)制作EAE模型,观察大鼠的发病情况及病理表现;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两组大鼠脑组织CD44的含量。结果 正常对照组大鼠未发病,EAE组大鼠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病。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正常对照组大鼠脑和脊髓无异常;EAE组大鼠可见脑及脊髓实质内小血管充血,小静脉周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周围白质脱髓鞘改变。免疫组化显示,正常对照组大鼠脑和脊髓组织未发现CD44阳性细胞;EAE组大鼠中枢神经系统(CNS)白质及灰白质交界处可见大量CD44阳性细胞。结论 EAE模型中存在黏附分子CD44的高表达,其对EAE的发病可能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血管性痴呆(VD)是由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VD是引起老年人痴呆的第2位常见病因,仅次于Alzheimer病,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精神负担.我们通过检测老年VD患者血清中神经肽Y(NPY)的水平,探讨NPY在老年人VD发病中的可能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重症肌无力(MG)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2(IL-12)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69例MG患者(MG组)及30例健康体检者(NC组)血清IL-12、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AchRab>0.5 nmol/L为阳性;并对35例MG初治者采用糖皮质激素(GC)治疗3个月,同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清IL-12、AchRab。结果 MG组血清IL-I2、AchRab分别为(120.95±14.77)pg/mL、(0.69±0.10)nmol/L,NC组分别为(43.19±8.78)pg/mL、(0.37±0.09)nmol/L;两组比较,P均<0.01。AchRab阳性者血清IL-12为(123.07±16.72)pg/mL,高于AchRab阴性者的(110.90±14.72)pg/mL(P<0.01);MG患者血清IL-12水平与AchRab呈正相关(r=0.697,P<0.01)。伴胸腺影像学异常改变者血清IL-12、AchRab水平较均高于胸腺正常者(P均<0.01),但伴胸腺增生与胸腺瘤MG患者比较,P>0.05。GC治疗3个月后,35例MG初治者临床疗效绝对评分为(5.8±2.4)分,低于治疗前的(18.9±2.9)分(P<0.01);血清IL-12、AchRab水平亦均低于治疗前(P均<0.01),但仍均高于NC组(P均<0.01)。结论 MG患者血清IL-12水平升高,其有助于MG的病情及疗效判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中风血瘀证)患者血清HIF-1α、Caspase-3及血尿酸水平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单盲临床试验方法,选择200例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中风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吡拉西坦0.4 g 50 m L静脉滴注,每天1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30 m L静脉滴注,1次/d。30天为1个疗程。治疗前和治疗第7 d、第14 d分别对患者进行血清HIF-1α、Caspase-3及血尿酸水平检测。然后对两组患者进行了长达12个月的随访。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7 d后血清HIF-1α、Caspase-3及血尿酸水平均有所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4 d后,观察组的血清HIF-1α、Caspase-3及血尿酸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能够有效地降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血清HIF-1α、Caspase-3及血尿酸水平,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40例健康正常人及80便重症肌无力(MG)患者进行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法血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检测,结果:正常对照组AchRab阳性率为0%,MG患者组AchRab阳性率为62.5%,其中全身型为69.57%。ELISA间接法简便、结果可靠、特异性好/敏感性较高,对检测人员无危害,易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模型是由T细胞介导的一种局限在神经系统内的迟发型超敏反应型自身免疫疾病[1],也是研究多发性硬化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亚低温技术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的影响,探讨亚低温的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将46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药物治疗脑梗死的同时加用亚低温治疗,并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4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清SOD和丙二醛的测定。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犤治疗组(13.67±6.24)分;对照组(18.64±8.67)分,P<0.05犦,血清SOD活性显著提高犤治疗组(1.91±0.26)nkat/L;对照组(1.56±0.24)nkat/L,P<0.01犦,丙二醛水平明显降低犤治疗组(9.54±1.42)μmol/L;对照组(11.46±1.63)μmol/L,P<0.01犦。结论:亚低温治疗技术可以明显改善重症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与其清除自由基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