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静脉及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 对23例确诊为脑静脉及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例患者中,经降颅压、抗炎及抗凝等对症及支持治疗后,19例好转出院,3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结论 脑静脉及脑静脉窦血栓病因复杂,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确诊须行MRL/MRV或DSA检查.早期给予抗凝及溶栓治疗可获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静脉侧支回流在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病程中的作用。方法对我科收治的89例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病人采用经颈动脉溶栓、静脉窦内留置微导管连续溶栓等治疗方法,同时辅以全身抗凝治疗,观察临床效果和侧支循环的变化。结果所有病例治疗后颅内压均明显下降,DSA示残留静脉窦有回流63例,海绵窦代偿性引流75例,椎静脉丛引流35例,头皮静脉代偿引流14例。结论血管内溶栓和抗凝是治疗脑静脉血栓较为可靠和安全的方法:静脉侧支回流的建立和加强对于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静脉肝素抗凝与脑介入治疗脑静脉窦血栓(CVS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4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介入组(脑静脉窦血管内治疗)和抗凝组(静脉肝素抗凝),每组7例,比较2组平均住院时间、血管完全再通率、mRS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脑静脉窦介入组住院时间较抗凝组短,血管完全再通率高于抗凝组,mRS平均评分低于抗凝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静脉窦血管内治疗可改善CVST患者的转归,疗效优于静脉肝素溶栓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4.
脑静脉系统疾病包括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静脉窦狭窄、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和颅内动-静脉畸形等。近年来由于神经影像学和脑血管介入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脑静脉系统疾病得到及时诊断与治疗,如磁共振黑血血栓成像诊断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支架植入术治疗静脉窦狭窄、微弹簧圈联合Onyx胶栓塞术和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等,使得对脑静脉系统疾病的研究更加深入。本文重点阐述常见脑静脉系统疾病的最新诊断与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静脉窦狭窄在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腔内支架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研究应用静脉窦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静脉窦狭窄的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的患者,观察资料包括临床症状、眼底检查、颅内压测定、脑血管造影情况、治疗方法、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研究期间共有7例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患者行逆行脑静脉造影并行静脉窦测压后行静脉窦支架置入术,其中4例伴有头痛,1例伴有鼻漏,术后伴发症状均有改善;7例患者均有视力下降,术后6例视力有所好转,1例术后视力无好转。结论怀疑存在静脉窦狭窄的特发性颅内压增高患者应行逆行脑静脉造影并且静脉窦测压。对于因静脉窦狭窄引起症状的患者,静脉窦内支架置入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成人脑深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生在成人的脑深静脉系统血栓形成(DCVST)较少见。由于脑静脉的解剖特点和静脉血栓的出血性特征本病引起脑部广泛而严重的损害。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易误诊。静脉期脑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MR 是非创伤性诊断脑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本病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对用抗凝剂有不同的观点。在血栓局部用溶栓剂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已有报导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发性低颅压致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和发病机制。方法报道1例自发性低颅压致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并脑内多发静脉性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临床、影像学特点及相关文献报道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自发性低颅压可导致脑静脉窦血栓形成。静脉系统扩张及血液瘀滞是血栓形成的主要机制。严重的血液瘀滞患者可出现多发皮质静脉性梗死,甚至脑干静脉性梗死,经治疗后多数患者症状消失。结论自发性低颅压是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静脉性梗死可以出现在脑干。早期发现并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出血性脑静脉窦血栓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合并颅内出血的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治疗方法。方法对17例患弥漫性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合并蛛网膜下腔和脑实质内出血者,采用经颈动脉和椎动脉内间断溶栓和静脉窦内留置微导管连续溶栓5-10d;同时辅以全身抗凝治疗2年。结果治疗后经脑CT复查证实,15例颅内出血在1周内得以控制,1个月内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内血肿均完全吸收。颅内压在治疗2周后,基本稳定在280mm H2O以下。2例颅内出血严重,于治疗3d后死亡。结论同时应用血管内溶栓和全身抗凝是治疗合并蛛网膜下腔和脑内出血的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的较为可靠和安全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25例慢性脑静脉窦血栓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是由于脑静脉回流系统循环出现部分堵塞,或血流缓慢所引发的闭塞性脑血管疾病,通常称为"假性动脉瘤"、"良性颅高压",如常规治疗效果不佳,血栓使静脉窦狭窄或闭塞,可出现颅内压升高、脑组织水肿、静脉性梗死及出血性梗死,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1].回顾我科2000-06~2007-06收治的25例慢性脑静脉窦血栓患者均未行静脉窦支架,采用经颈动脉注射溶栓,静脉应用肝素,口服华法令钠等方法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颅内动脉系统主要负责脑组织的血供和氧供,其病变可以发生相应供血区域的缺血性损伤;颅内静脉系统则承担脑静脉血和脑脊液回流,主要由脑静脉和硬脑膜窦构成,包括脑浅静脉、脑深静脉、静脉窦和颈内静脉等。常见的脑静脉系统疾病包括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T)、脑静脉窦狭窄、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和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等。本文拟就脑静脉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现状及展望进行简要评述。一、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1.
颅内静脉窦血栓是指因多种因素所诱发的脑静脉系统血管病,包括皮质静脉、硬膜静脉窦和深部静脉窦血栓[1]。由于颅内静脉、静脉窦结构相对复杂且相互交通或吻合,因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缺乏特异性[2],所以临床中极易导致误诊或漏诊现象发生而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影响预后,甚至造成患者死亡。现对48例颅内静脉窦血栓者临床特征及相关治疗回顾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改良溶栓方案治疗脑静脉窦合并颈内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改良溶栓方案【静脉窦内微量持续泵点尿激酶(100,000u/24h)】治疗脑静脉窦合并颈内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对11例患者进行机械性破栓、静脉窦内留置微导管行最低量尿激酶100,000u/24h静脉窦直接泵点滴48~96h治疗。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抗凝治疗6个月。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10个月。结果 11例脑静脉窦合并颈内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脑静脉窦均获得再通(其中8例患者应用尿激酶100,000u/24h效果良好,3例患者在应用尿激酶100,000u/24h,48h复查后增量至250,000u/24h),1例颈内静脉未通,预后良好。结论改良溶栓方案可有效治疗脑静脉窦合并颈内静脉血栓形成,有待大宗病例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3.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与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和血管内溶栓治疗。方法 对8例以顽固性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发作为主要表现的患者,采用颅脑MRI和脑血管造影检查确定诊断,并施行经颈内动脉、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或静脉窦内支架成形术协同抗凝治疗。结果 MRI显示相应脑静脉窦区出现长T2WI,短T1WI信号,DSA显示脑静脉窦闭塞、静脉侧支循环建立和脑动静脉循环时间延长。治疗后静脉窦完全或部分再通,脑循环时间接近正常,临床病情显著缓解。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可能是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有待大样本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4.
面部血管痣合并脑积水的颅内静脉异常回流三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面部血管痣合并脑积水患者的颅内静脉异常回流特征及其临床表现.方法 结合文献复习,回顾性分析3例面部血管痣合并先天脑积水患儿的脑血管造影资料及临床表现.结果 3例患儿均有多处广泛的静脉窦闭塞且影响全脑静脉回流,颅内静脉回流主要经异常扩张的导静脉或代偿形成的侧副路静脉反流至头面部,引起双侧头面部及颈部静脉扩张.结论 广泛的颅内静脉窦闭塞导致颅内异常的静脉回流是面部血管痣患儿发生脑积水的主要原因,而这种静脉窦闭塞及异常回流静脉的形成很可能源于胎儿胚胎期发育缺陷.  相似文献   

15.
颅内静脉窦血栓为脑血管病的特殊类型,呈缓慢发病,临床表现不具特征性,极易延误诊断和治疗,病死率达5.5%~30.0%犤1犦。为了提高临床医师对颅内静脉窦和静脉闭塞性疾病的认识水平,笔者以上矢状窦为例,设计了大鼠脑静脉窦闭塞动物模型,以观察颅内静脉窦闭塞后局部脑血流量(re-gi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超选择窦内碎栓、溶栓治疗的护理要点。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12例重症脑静脉与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全脑血管造影确诊后行静脉窦超选择碎栓、溶栓治疗。结果除1例死亡外,其余11例治愈出院。结论对于重症脑静脉与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通过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后行碎栓、溶栓治疗,术后严密观察病情、生命体征的变化,合理应用溶栓和抗凝药物,严密监测凝血指标,做好动脉导管鞘的护理,可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7.
MRI和MRV在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MRI和MRV对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CVST)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CVST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受累的脑静脉和静脉窦有上矢状窦9例,横窦5例,直窦3例,乙状窦2例,大脑大静脉合并大脑内静脉2例。常规MRI可见受累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静脉窦内信号高低不一,11例脑实质内出现静脉性脑梗死表现,其中4例合并出血。增强扫描15例静脉窦内出现充盈缺损及静脉窦壁强化表现,9例脑实质内出现脑回样强化。MRV表现为受累静脉窦部分或广泛高血流信号缺失、狭窄。结论MRI和MRV是诊断和随访CVST形成的最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脑静脉回流受阻,常伴有脑脊液吸收障碍导致颅内高压为特征的特殊类型脑血管病,在脑血管病中占0.5%~1.0%[1].加拿大的一项报告中提到,18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为0.67/10万,其中新生儿占43%[2];成年人发病高峰年龄多在20~30岁,男女之比为每年1:1.5~5,确切发病率目前尚不清楚[3],我国育龄妇女产褥期CVST发生率较高.病变部位可原发于脑内浅静脉、深静脉或静脉窦,其中单纯浅静脉血栓形成罕见,多由于脑静脉窦血栓延伸而来;深静脉血栓形成则以大脑内静脉和大脑大静脉多见.60%以上患者病变累及多个静脉窦,其中以上矢状窦发生率居首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脑静脉窦血栓局部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脑静脉窦血栓13例经股动脉插管,行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后,经股静脉插管,微导管超选至血栓内局部溶栓。术后抗凝治疗。3~62个月,进行改良Rankin评分(mRS),5例行MRI随访。结果 12例治疗后症状缓解或消失,1例死亡。1例复发再次局部溶栓治疗,其余病例疗效满意。结论局部溶栓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一种临床少见脑静脉系统疾病,尤以中青年多见。由于其临床症状复杂,可以表现为头痛、呕吐、癫发作和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等,极易误诊或漏诊,病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为推动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规范化诊断与治疗、更好地指导神经科医师临床实践,2013年我国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治的多中心专家共识组制定《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本文拟对共识的主要内容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