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8篇
特种医学   2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旋转脑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旋转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成像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17例常规DSA阴性或动脉瘤显示欠佳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的旋转脑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图像。结果:21个动脉瘤中,常规DSA阴性1个,可疑2个,显示不清18个,在旋转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成像上均能清楚显示。结论:旋转血管造影三维重建较常规DSA具有明显优势,是常规DSA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2.
王铁刚  刘增品  赵林  王藏海 《临床荟萃》2007,22(18):1318-1319
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是指肝静脉和(或)肝段下腔静脉部分或完全性阻塞,引起肝静脉回流不畅所造成的瘀血性肝肿大和门静脉高压症候群。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对BCS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尤其近10多年的发展,BCS的治疗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往多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如今介入治疗已成为治疗BCS的首选方法。2000年6月至2006年12月,我院对22例BCS患者进行了介入治疗,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狭窄20例介入治疗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颅内动脉狭窄可导致局部脑血流灌注不足或血栓形成,是临床上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颅内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它可使血管内膜增厚或斑块形成,使血管内径逐渐缩小。另外,动脉炎、动脉夹层或其他一些不明原因也可导致颅内动脉狭窄,我院2004年6月至2005年11月运用支架成形术治疗了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2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脑动静脉接触性溶栓是经过脑血管造影确诊后,在微导丝引导下,将微导管选择性置于患侧脑动脉或脑静脉(静脉窦),进行局部用药,此方法易于化解血栓,使闭塞的血管再通,有效地改善血液循环.我院自1999年8月至今已对15例患者开展了此项介入治疗.在治疗中我们应用高压注射器灌注尿激酶进行接触性溶栓代替了自动加压输液泵及人工手推方式灌注药物,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高灌注损伤综合征(HS)是脑血管支架植入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癫痫发作、脑水肿,严重者甚至出现脑出血。目前,高灌注脑出血仍是困扰神经介入医生的一大难题,临床尚无相关指南及规范指导其治疗,因此患者病死率较高。笔者所在医院结合临床经验采用锥颅血肿碎吸术成功救治一例大脑中动脉支架植入术后高灌注脑出血患者并首次进行报道,以期为提高临床高灌注脑出血救治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式支架治疗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评价合理的术后随访辅助检查手段。方法收集并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3年1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67例经球囊扩张式支架治疗的动脉粥样硬化性MCA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随访数据。结果球囊扩张式支架手术治疗技术成功率为98.51%(66/67)。症状性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4.48%(3/67)。对全部患者进行随访,评价支架内情况的辅助检查方式为经颅多普勒(TCD)或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支架内再狭窄或闭塞发生率为8.96%(6/67),TCD对支架内再狭窄或闭塞的检查结果同DSA的符合率为75.00%,症状性支架内再狭窄或闭塞发生率为2.99%(2/67),另外发现2例虽有支架置入脑血管相关区域再发卒中但未发现支架内再狭窄,随访1年内支架相关区域症状性脑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为10.44%(7/67)。结论球囊扩张式支架治疗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MCA狭窄临床效果较好,其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术后支架相关区域脑卒中发生率低。TCD是进行大脑中动脉支架术后随访的有效方式,可以对支架内再狭窄起到早期发现的作用,并且同DSA的一致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易形成前交通动脉瘤的血管模式再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易形成前交通动脉瘤的血管模式。资料与方法将1081份正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图像定义为一般国人脑血管形态类型,与49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脑血管形态类型进行对照。结果49例前交通动脉瘤中一侧A1优势型45例(占87.76%),与正常国人一侧A1优势型和其他类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其中左侧A1优势型(33例)约为右侧A1优势型(12例)的3倍,与一般人群左侧A1优势型与右侧A1优势型比(11.19%/3.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2)。一侧A1优势型前交通动脉双侧大脑前动脉A2段起始部夹角测量有瘤患者夹角平均值为174.5°,无瘤患者平均值为113.45°,两夹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98,P=0.002)。结论一侧A1优势供血与前交通动脉瘤的形成相关,造成前交通动脉瘤左右侧差异的原因是一侧A1优势型发育左右侧存在差异,双侧大脑前动脉A2段夹角增大更易形成动脉瘤。对发现的此种血管模式应随访。  相似文献   
8.
改良溶栓方案治疗解剖变异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静脉窦内微量持续泵滴注尿激酶(10万u/24h)治疗解剖学变异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对9例患者进行机械性碎栓、静脉窦内留置微导管行最低量尿激酶10万u/24h静脉窦直接泵滴注48~96h治疗。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抗凝治疗6个月。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10个月。结果9例解剖学变异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脑静脉窦均获得再通(其中8例患者应用尿激酶10万u/24h效果良好,1例患者在应用尿激酶10万u/24h,48h复查后增量至25万u/24h),预后良好。结论静脉窦内微量持续泵滴注尿激酶可有效治疗解剖学变异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人们越来越多的将注意力从单纯栓塞术逐渐转移到瘤颈重塑技术,我们采用颅内自膨胀支架结合水解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24例,现将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关键弯分析技术在介入手术中的应用1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关键弯分析技术在介入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09年12例未成功介入手术的血管形态.其中大脑前动脉1例,颈内动脉4例,椎动脉3例,支气管动脉2例,主动脉2例.结果 12例患者血管形态均存在关键弯.结论 应用关键弯分析技术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预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