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8篇
神经病学   34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又称为Shy—Drage综合征,是以直立时血压明显降低为主要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广泛性病变。病因不明,病理改变系中枢神经系统与周围交感神经的广泛变性或继发于低血压发作时脑缺氧所致。由于该病病变范围较广,多系统受损,症状多样,故易被延误诊断和治疗。我院自1977年至1987年共收治7例被其他医院误诊的本病患者,现分折如下:  相似文献   
2.
头颅CT应用后发现了不少以往已认识之脑卒中,鉴于无局灶神经症状和体征之脑叶出血未曾见有报导,故特介绍2例如下。 例1 男,65岁,右利手,高血压史10余年,4日前,夜眠中突觉右枕部炸裂样剧痛,BP22.1/15.6kPa,静注甘露醇及高渗葡萄糖后头痛缓解,但2天后又加重,伴噁心呕吐入院。查体:神清,血压15.6/9.75 kPa,心肺肝脾均正常,眼底见有动静  相似文献   
3.
震颤麻痹(PD)亦称帕金森病,是1817年JamesParkinson首先报道的一种发生于中年后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变性病,国外报道每年患病率达20/10万,50岁以上人口中本病占500/10万,而60岁以上人口中高达1000/10万,以男性发病者为多。鉴于老年人口的增加,老年PD在临床工作中并非少见,现将近几年的一些资料整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71岁。因急起眩晕、呕吐、言语不清及站立不稳1天入院。高血压史10年。检查:血压22.1/14.7kPa(166/110mmHg)。神清,双瞳孔等大,光反射灵敏,双侧水平性眼颤,眼底动脉硬化征象。Romberg 征(+),双侧指鼻、跟膝胫试验不准。四肢肌张力低。颈软,Kernig 征(-)。尿常规蛋白(++)。血沉90mm/h,甘油三酯2.15mml/L,尿素氮7.0~20.7mmol/L,肌酐177~442μmol/L。第7天 CT 示小脑蚓部高密度影,出血量4.5ml。第8天患者嗜睡,频繁呕吐,偶呈喷射状为咖啡色液体。经脱水、止血等治疗47天,近愈出院。讨论本病好发于50~70岁,以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多  相似文献   
5.
老年脑瘤     
近年来老年脑瘤发病数有增加的趋势。鉴于老年脑瘤易与脑血管疾病和老年性痴呆性疾病相混淆而被误诊或漏诊,作者对老年脑瘤的临床表现与病理特征作了较详细综述,并提出了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呈哑铃型生长的脊髓肿瘤并非少见。我院自1974年8月至1981年12月在32例脊髓神经纤维瘤手术中,发现15例为哑铃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8例SSPE,年龄9~23岁,临床表现以进行性行为改变、痴呆,局部或全身肌阵挛,最后常呈去大脑强直衰竭死亡。8例EEG改变较典型。CSF检查7例胶金曲线呈麻痹型,2例IgG增高。3例曾误诊为精神分裂症或散发性脑炎,故早期患者须与有关疾病鉴别。本组8例经一般治疗无效。随访6例,其中4例病后1~14个月死亡、仅1例至今九年半仍能作简单劳动、1例呈醒状昏迷。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一家系四代58个成员中19人(32.7%)患HMSN,其中男11例、女8例,发病年龄2~20岁(平均16.2岁),病程8~60年(平均29.2年)。其临床表现、EMG和肌活检等改变均符合HMSNⅠ型的特征。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相似文献   
9.
脂质沉积性肌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脂质沉积性肌病是先天性脂质代谢障碍,致脂质沉积在肌纤维中而引起的一组肌病。肌活检示肌纤维中有大量脂肪颗粒沉积,以Ⅰ型肌纤维受累为重。经低脂饮食及药物治疗,病情可控制。本文对该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肌电图,肌肉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无定位体征的脑干腔隙性梗塞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部分脑干腔隙性梗塞(腔梗)患者,因无定位体征而常常被误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AI)。为了对这些患者作出早期诊断,以利治疗及对预后的估计,对21例无定位体征的脑干腔梗组(A组)与30例V-BAI(B组)患者的临床表现、CT、MRI、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A组以持续症状为主,治疗效果较差,其TCD改变不如B组明显,而BAEP的Ⅲ、Ⅴ波峰潜伏期(PL)及Ⅲ~Ⅴ波峰间潜伏期(IPL)延长比B组明显。结论:凡症状持续、疗效较差、TCD改变不显著而BAEP示听神经中枢段障碍明显者,要高度怀疑脑干腔梗。MRI是脑干腔梗可靠而敏感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