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学生心理韧性与童年创伤、生活事件和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以及心理韧性在它们之间的作用,为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在济南市和烟台市共3所高校抽取700名在校大学生,使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童年创伤问卷(CTQ)、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进行评定。结果相关分析显示,CES-D与ASLEC、CTQ评分均呈正相关(r=0. 271、0. 237,P均0. 01);RSCA评分与CES-D、ASLEC、CTQ评分均呈负相关(r=-0. 429、-0. 226、-0. 290,P均0. 01)。中介效应检验显示,心理韧性在童年创伤和抑郁情绪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5. 19%;调节效应检验显示,心理韧性在生活事件与抑郁情绪之间的调节效应显著(R~2=0. 232,P 0. 01)。结论心理韧性在童年创伤和抑郁情绪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在生活事件与抑郁情绪之间起到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反刍思维在失眠与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效应,为自杀意念的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连续选取2020年1月-12月在德阳市人民医院心身医学科就诊的、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302例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反刍思维量表(RRS)和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PANSI)对患者的睡眠情况、反刍思维和自杀意念进行评定。采用Process v3.2程序对反刍思维在失眠与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效应进行分析,设置模型序号为4,采用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 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ISI评分与PANSI评分呈正相关(r=0.400,P<0.01),与RRS总评分以及强迫思考和反省深思因子评分均呈正相关(r=0.378、0.360、0.333,P均<0.01);RRS与PANSI评分亦呈正相关(r=0.292,P<0.01)。反刍思维在失眠与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β=0.174,95%CI:0.098~0.261)。结论 反刍思维在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辅助疗效.方法 将60例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及对照组,联合组采用帕罗西汀治疗,配合右侧前额叶背外侧部、10Hz高频rTMS.对照组采用帕罗西汀治疗及假性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并进行基线、治疗后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PCL)及汉密尔顿抑郁测评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测评量表(HAMA)评定.结果 57例患者完成研究,两组患者治疗后PCL总分及重现、回避、警觉性增高因子分、HAMD、HAMA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4周末PCL测评总分、重现、警觉性增高因子、HAMA治疗前后评分差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帕罗西汀能够改善PTSD的核心症状及抑郁、焦虑症状;在帕罗西汀治疗基础上,10 Hz重复经颅磁刺激能够增加对PTSD的重现、警觉性增高等核心症状及焦虑症状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患者症状严重程度与儿童期创伤、心理弹性及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2年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中心住院和门诊就诊的91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121例抑郁症患者为精神分裂症组和抑郁症组。同期选取在我院进行体检的110名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儿童期创伤问卷(CTQ)、心理弹性量表(CD-RlSC)及社会支持量表(SSRS)进行测评。采用Spearson相关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患者症状严重程度与童年期创伤、心理弹性、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结果 精神分裂症组患者的PANSS评分为(90.70±12.36)分,CTQ总分为39(32,46)分,CD-RISC总分为31(24,37)分,SSRS评分为30(24,34)分。抑郁症组患者的HAMD评分为(19.60±3.92)分,CTQ总分为37(33,45)分,CD-RISC总分为36(28,42)分,SSRS评分为31(27,35)分。对照组的CTQ总分为35(31,40)分,CD-RISC总分为44(...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炎性因子在童年期创伤与抑郁严重程度之间是否存在中介效应。方法 纳入92例抑郁症患者,48名健康对照者。根据童年期创伤问卷评估结果,将抑郁症患者分为创伤组(n=50)和无创伤组(n=42)。采用多因子蛋白检测(Luminex)平台检测受试者血浆中白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IL-8、IL-10和IL-18水平。结果三组比较,IL-1β、IL-6、IL-8和IL-18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创伤组的IL-10水平[1.60(0.29,2.39)pg/mL]与对照组[0.10(0.04,0.42)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童年期创伤与抑郁严重程度存在正关联(β=0.423,R2=0.187,P<0.001),与IL-10存在负关联(β=-0.226,R2=0.048,P=0.003),IL-10在童年期创伤和抑郁严重程度间起部分中介作用(β=0.044,R2=0.217,P<0.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0.40%。结论 IL-10在童年期创伤与抑郁严重程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  相似文献   

6.
背景 失眠发病率逐年上升,影响各类人群的生活质量。状态-特质焦虑、心理弹性、神经质人格均与失眠相关,但在大学生群体中探讨四者之间内在联系的研究尚不足。目的 探讨神经质人格对大学生失眠的影响,并检验大学生的状态-特质焦虑、心理弹性在神经质人格与失眠之间的中介作用,为大学生失眠的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0年9月—12月,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四川省某高校在校大学生1 416名,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心理弹性量表(CD-RISC)、中国大五人格问卷极简版(CBF-PI-15)、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进行评定。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考查各量表评分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rocess中介效应检验分析STAI和CD-RISC在CBF-PI-15的神经质维度与ISI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 检出241名(17.02%)大学生存在失眠。男生的失眠检出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417,P<0.01)。大学生ISI总评分与CBF-PI-15神经质维度评分和STAI总评分均呈正相关(r=0.127、0.563,P均<0.01),与CD-RISC总评分呈负相关(r=-0.149,P<0.01)。大学生的状态-特质焦虑和心理弹性在神经质与失眠之间存在链式中介作用(间接效应值为-0.011),其中神经质对失眠的直接效应为0.120,占总效应的75.00%。结论 大学生的状态-特质焦虑和心理弹性在神经质人格与失眠之间存在链式中介作用。神经质人格可直接影响失眠,也可通过状态-特质焦虑和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失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暴力犯罪人员的三维人格特征和童年期创伤经历的特点及两者间的关系,为暴力犯罪的心理矫治及其犯罪行为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三维人格问卷、童年期创伤史问卷(CTQ)及自行编制的在押服刑罪犯一般情况登记表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400名对象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根据是否暴力犯罪者分为两组,对两组资料进行比较;最后将TPQ与CTQ各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暴力犯罪组寻求刺激维度及NS4因子高于非暴力犯罪组,奖赏依赖维度及RD1、RD3因子低于非暴力犯罪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余维度及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暴力犯罪组童年期创伤史中的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及躯体忽视等因子分均高于非暴力犯罪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三维人格量表寻求刺激维度和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均呈正相关(P〈0.05或0.01)),躲避伤害维度和躯体忽视、情感忽视因子呈正相关(P〈0.05或0.01),而奖赏依赖维度则和童年期创伤的五个因子均呈负相关(P〈0.05或0.01)。结论暴力犯具有冲动、探索、易变、兴奋、脾气急躁、外向和不守陈规等人格特征。童年遭受虐待可增加个体的冲动、攻击性,从而增加暴力犯罪的几率,因而暴力犯心理矫治时要了解其人格特征,结合其童年期的经历才能更加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舍曲林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0例PTSD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舍曲林联合电针治疗)和对照组(舍曲林治疗)各25例,均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末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PCL)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疗效。结果共47位患者完成研究,两组治疗4周末PCL总评分、重现、回避、高警觉、HAMA评分均较治疗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4周末PCL总评分、重现、高警觉、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舍曲林基础上联用电针治疗,能够增加舍曲林对PTSD的重现、高警觉核心症状和焦虑症状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当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于2021年9月16日,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使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所初中和1所高中,在两所学校的各年级中随机选取两个班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共288名。采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量表(PCL-5)、多维度社会支持感知量表(MSPSS)和UCLA孤独量表简版(ULS-3)进行调查。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的中学生各量表评分,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 样本中,中学生抑郁症状、焦虑症状、PTSD症状和感到孤独的检出率分别为17.71%(95%CI:0.133~0.221)、8.68%(95%CI:0.054~0.120)、2.78%(95%CI:0.009~0.047)和45.83%(95%CI:0.400~0.516)。高中生PCL-5和ULS-3评分均低于初中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46±8.91)分vs.(8.87±9...  相似文献   

10.
延时暴露疗法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延时暴露疗法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症状的疗效。方法:使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TSD-SS)、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高中生进行测评,采用延时暴露疗法对21名PTSD患者进行了治疗。结果:地震后1年高中生PTSD患病率为6.65%,女性高于男性,延时暴露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延时暴露疗法对地震后高中生PTSD治疗有效,在以后的心理干预中应注意关注PTSD患者的恐惧和回避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惊恐障碍患者童年期创伤经历是否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方法采用儿童期创伤问卷(CTQ)对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身医学科住院患者中,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惊恐障碍诊断标准的早年(16岁以前)有过负性经历的90名患者进行调查,采用惊恐障碍严重程度量表(PDSS)评估惊恐障碍严重程度,分析童年期创伤经历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根据CTQ结果,90名惊恐障碍患者中,情感虐待的检出率为64.8%,躯体虐待检出率为40.7%,性虐待检出率为31.9%,情感忽视检出率为89.0%,躯体忽视检出率为91.2%。CTQ总评分(40.65±11.34)分,PDSS评分(12.75±5.61)分,CTQ总评分及各种创伤经历与惊恐严重程度无线性相关。结论惊恐障碍患者童年期创伤经历与惊恐障碍严重程度无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应激症状与血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 代 谢的相关性。方法 2016 年11 月—2017 年11 月对驻疆某部官兵经历创伤性事件后,按照创伤后应激 障碍筛查量表(PCL-C)评分阳性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的诊断标准,根据是否为 PTSD分为PTSD组(n=27)和在相同暴露条件下的未患PTSD的对照组(n=39)。对两组空腹血浆同型半胱 氨酸、叶酸、维生素B12 及部分其他血液学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PTSD组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对照 组,叶酸、维生素B12 水平、T3、T4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有意义,而TSH、LDL、HDL-C 组间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TSD患者其血同型半胱氨酸较高,叶酸及维生素B12 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5.12汶川大地震6个月后62例伤残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量表平民版(PCL—C)对伤残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抑郁症状的阳性率为67.7%(42/62)、焦虑症状为37.1%(23/62),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为30.6%(19/62);24.2%(15/62)的患者共患抑郁、焦虑及PTSD;心理健康状况与性别、民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震后6个月伤残患者中存在较严重的焦虑、抑郁症状及创伤后应激障碍,应予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灾后救援人员的创伤后应激症状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1 年前参与舟曲泥石流救灾的某地消防官兵350 人,用创伤后应激症状问卷(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check-List,PCL)、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short scale,EPQ-R)、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social support scale,PSSS)评估创伤后应激症状及其相关因素.结果 PCL 总分高于分界值(50 分)的有11 人,占总人数的3.2%,提示可能有PTSD.服役年限< 2 年组(n = 162)、救灾次数< 50 次组(n = 143)的PCL 总分及其闯入性症状、回避症状、高警觉状态分量表分均较高(P < 0.05 或者P < 0.01);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神经质(Neuroticism,N)量表得分、社会支持PSSS 总分、服役年限、救灾次数、外向-内向(Extraversion,E)量表得分、精神质(Psychoticism,P)量表得分别进入回归方程,可以解释创伤后应激症状总分总变异量的58.6%.结论 在执行救灾任务1 年后,救灾官兵创伤后应激症状阳性率较低;服役年限较短、救灾次数较少、领悟支持较少和神经质人格的官兵应是心理服务关注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汶川地震2年后灾区籍大学生心理状况,观察叙事疗法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症状的疗效.方法 采用方便取样.以四川某学院460例5·12地震灾区学生为研究对象,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清单平民版(PTSD Checklist-Cicilian version, PCL-C)(分B、C、D三组症候群),进行自填式调查.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灾区籍大学生进行测评,采用叙事疗法对其中34例重度PTSD患者进行了治疗.结果 地震后2年灾区籍大学生PTSD患病率为7.39%,女性(4.78%)高于男性(2.61%),叙事治疗前后除SDS总分外,其余各项差异显著(P<0.05).结论 叙事疗法对地震后灾区籍大学生PTSD治疗有效,在以后的叙事心理干预中应注意关注PTSD患者的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5年随访时认知暴露治疗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的效果. 方法:63例PTS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并且在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5年进行心理状况评定. 结果: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表明,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量表(PCLS)、症状自评量表、贝克抑郁问卷、汉米尔顿抑郁量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及汉米尔顿焦虑量表上,总体上组间(药物和心理治疗)效应不显著(F=3.111,P>0.05),时间(重复变量)效应显著(F=9.011,P<0.01).治疗后心理治疗组PCLS再经历和回避分比药物治疗组下降更显著. 结论:认知暴露治疗和药物治疗对PTSD患者疗效相近,认知暴露治疗对再经历症状和回避症状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述情障碍在大学生儿童期创伤与抑郁症状间的作用。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以及贝克抑郁量表(BDI)对湖南省某高校4 37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伴儿童期创伤组述情障碍与抑郁得分显著高于不伴儿童期创伤组(t=15.48,P0.001;t=12.82,P0.001)。儿童期创伤总分及各维度与述情障碍总分及各维度、抑郁之间显著正相关(P均0.05)。述情障碍在儿童期创伤与抑郁间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8.06%。儿童期创伤中的情感虐待、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可以直接预测抑郁(β=0.229,0.123,0.082;P0.001),也可以通过述情障碍间接预测抑郁(β=0.178,0.094,0.035;P0.001)。结论:大学生述情障碍在儿童期创伤与抑郁症状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5-羟色胺转运体(5-hydroxy tryptamine transporter,5-HTT)基因多态性与儿童期虐待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调节作用。方法使用CTQ(儿童创伤经历问卷)评定儿童期虐待,用YSR(儿童行为量表CBCL自我报告版)评定攻击行为,运用线性回归模型对600名中国青少年检验其儿童期虐待、5-HTTLPR基因多态性对攻击行为的主效应及两者问的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结果儿童期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虐待对攻击行为始终有预测效应(P〈0.01),5-HTTLPR基因型无主效应(P〉0.05);此外,男性青少年5-HTTLPR与性虐待对攻击行为有交互作用(P〈0.05),SS基因型个体在受到性虐待后较SL、LL基因型个体更易出现攻击行为;女性则无任何交互作用。结论儿童期虐待经历与青少年攻击行为受到5-HTTLPR的调节,不同性别青少年对不同虐待类型存在敏感性差异。  相似文献   

19.
帕罗西汀预防创伤后应激障碍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预防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效果。方法:矿难2个月后对31名矿难幸存者和22名配偶非PTSD者随机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预防组予帕罗西汀10mg/d或20mg/d进行干预。1个月后再次进行PTSD诊断,干预前后对两组进行PTSD自评量表和PTSD症状清单(PCL)评定。结果:1个月后对照组有4人符合PTSD诊断标准,预防组无1例PTSD者。干预前,预防组和对照组PTSD自评量表及PCL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干预后,预防组PTSD总分、PTSD闪回因子以及PCL评分比干预前显著减少(P<0.05或P<0.01),对照组仅PCL评分比干预前显著下降(P<0.05)。干预后预防组与对照组闪回及PTSD总分差异显著(P<0.05或P<0.01)。结论:帕罗西汀对PTSD的发生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年创伤对女性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焦虑症状及人格改变的远期影响。方法早年创伤定义:躯体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8分;情感虐待≥10分和/或情感忽视≥15分。共收集15例符合DSM—IV诊断标准的曾经遭受过早年创伤的PTSD患者(研究组),17例经历早年创伤无PTSD者(时照1组),20名健康人(对照2组)。所有受试者均为女性。采用儿童期创伤问卷(CTQ)评估是否存在儿童期精神创伤,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评估焦虑症状;明尼苏迭多相人格测验(MMPI)评估人格特征。结果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的情绪体验严重程度依次是研究组、对照1组、对照2组(P〈0.01)。MMPI测验显示癔症、精神病态、男一女性化、精神衰弱、精神分裂、轻躁狂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对象抑郁、社会内向严重程度依次为研究组、对照1组、对照2组(P〈0.01)。研究组、对照1组疑病和偏执因子得分均高于对照2组(P〈0.01)。结论早年创伤从某种程度上可能影响PTSD的焦虑情绪及人格改变,且与创伤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