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通过二维斑点追踪显像(2D-STI)技术评价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hyperbilirubinemia of newborn,HBN)左心室心肌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取134例达到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水平的患儿作为HBN组,56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对不同室壁和节段的内膜下、中层和外膜下心肌进行斑点追踪分析,计算不同部位的心肌整体纵向应变。结果 两组新生儿组内比较左心室整体分层纵向应变(LS)存在相同的梯度特征:内膜下至外膜下呈递减趋势,这一梯度特征同样存在于各节段心肌分层LS(P<0.001);基底段至心尖段心肌呈递增趋势(P<0.001)。与对照组比较,HBN组室壁分层应变参数:室间隔三层心肌均减低(P=0.019, 0.019, 0.023);前壁三层心肌LS均减低,其中内膜下及外膜下心肌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节段分层应变参数:心尖段三层心肌均减低,其中仅心尖段外膜下心肌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整体应变参数:三层心肌整体应变均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D-STI分层应变技术能够量化评价左心室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位移成像在临床诊断扩张型心肌病心肌运动时效性中的价值。方法应用GE Vivid E9超声诊断仪及Echopac高级心血管分析工作站对45例正常人及32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左心室心肌17节段长轴位移及位移达峰时间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正常组左心室长轴基底段位移最大,心尖段最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心室长轴各节段位移达峰时间均位于AVC(主动脉瓣膜关闭)之前。扩心病组左心室长轴各节段位移均减低,心尖段位移小于基底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心室长轴大部分节段位移达峰时间均位于AVC之后。正常组左心室长轴位移均大于扩心病组并有统计学差异;两组长轴节段位移达峰时间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二维斑点追踪位移成像能为临床评价扩张型心肌病心肌运动时效性提供新的指标参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技术定量评价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AMI)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应用3D-STI技术测量30例AAMI患者左心室纵向应变(LS)、径向应变(RS)、圆周应变(CS)、面积应变(AS)、整体纵向应变(GLS)、整体径向应变(GRS)、整体圆周应变(GCS)、整体面积应变(GAS),并与30例对照组患者非梗死节段应变值相比较,分析各项应变参数诊断心肌梗死的阈值、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病例组左心室12/17节段的LS减低,10/17节段的RS减低,9/17节段的CS减低,11/17节段的AS减低(P<0.05),主要集中在前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前间隔基底段、中间段,后间隔心尖段,侧壁中间段、心尖段,心尖部。病例组GLS、GRS、GCS及GAS值均较对照组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心肌梗死节段LS、RS、CS、AS值较非梗死节段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LS、RS、CS、AS诊断心肌梗死的敏感度分别为89.2%、79.0%、77.9%、85.3%,特异度分别为65.8%、71.0%、66.9%、92.3%;GLS、GRS、GCS、GAS诊断心肌梗死的敏感度分别为91.2%、74.0%、68.9%、85.3%,特异度分别为71.0%、71.0%、76.9%、93.3%。结论3D-STI技术能够快速、准确检出左心室各节段心肌应变值,判断梗死心肌与非梗死心肌,可为临床评价心肌梗死患者的病变程度提供新的量化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观察模拟失重对人体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探讨QTVI技术在评价中长期航天飞行后航天员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 16名健康青年男性志愿者,-6°头低位连续卧床21 d,分别于卧床前(平卧位)、-6°头低位卧床第10天和20天分3次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QTVI技术获取心尖四腔、心尖左室两腔和心尖左室长轴观,选定左心室壁各节段心肌运动速度曲线,测量舒张早期波速度峰值(Ve)和舒张晚期波速度峰值(Va),计算Ve/Va,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Ve:-6°头低位卧床10 d、20 d左心室壁绝大多数节段心肌舒张早期波运动速度下降(F=3.351~16.741,P<0.05或P<0.01),且随卧床时间延长,下降更为明显.②Va:-6°头低位卧床第10天、20天与卧床前对照组比较,左心室壁大部分节段心肌舒张晚期波运动速度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仅有下壁基底段和中间段运动速度升高(F=3.903、4.862,P<0.05).③Ve/Va:在左心室下壁、前间隔和后壁的基底段,下壁和后间隔的中间段减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3.371~9.485,P<0.05或P<0.01).结论 本试验显示中长期模拟失重状态能引起人体左心室舒张功能下降,主要表现为左心室壁心肌舒张早期弛张性受损.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碘对比剂导致静息状态下正常心肌CT首过灌注缺损伪影的差异性,为心肌CT首过灌注选择合适对比剂浓度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简单随机法将实验对象随机分成低浓度对比剂组(碘帕醇,320mg I/mL)和高浓度对比剂组(碘帕醇,370mg I/mL)两组,根据纳入标准筛选出心电图正常、冠脉基本正常的CAD-RADS 0-1级、心肌灌注图像质量优秀的174例患者:低浓度组77例,男35例、女42例,平均年龄(56.32±13.14)岁,BMI (22.87±3.11)kg/m2;高浓度组97例,男33例,女64例,平均年龄(55.77±12.08)岁,BMI (23.82±3.40)kg/m2。采用Siemens 2代双源CT前瞻性冠脉CTA+静息态心肌首过灌注一站式检查模式,依据体重制定个性化对比剂用量和注射流率,对比剂流率5~6mL/s,总剂量55~75mL。把最佳舒张期图像导入Syngovia VB1140后处理软件,进行Cardiac function心肌灌注成像处理,根据软件自动勾画出左心室室壁,勾画错误部分进行人工勾画校正,根据左心室分段牛眼图,把左心室室壁分成17个节段。统计两组正常心肌首过灌注出现的低灌注区域位置、数目、主动脉根部CT值、左主干CT值、左心室CT值和两组的管电压、管电流、对比剂用量;并分析两组出现低灌注区域、主动脉根部CT值、左心室CT值、左主干CT值和管电压、管电流、对比剂用量的差异性。结果:对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四分位间距或中位数表示。低浓度对比剂组出现低灌注伪影数85个,中位数为1.5个;管电压的中位数为80kV;管电流为(248.0±52.3)mA,对比剂用量为(63.0±8.6)mL;主动脉根部CT值为(658.81±133.96)HU,左主干CT值为(645.45±140.88)HU,左心室CT值为(551.52±128.59)HU,左心室前间壁CT值(161.96±29.71)HU。高浓度对比剂组出现低灌注伪影区域数为114个,四分位间距为2个,管电压的中位数为80kV;管电流为(256.7±46.9)mA;对比剂用量为(63.1±7.8)mL;主动脉根部CT值为(729.02±138.22)HU,左主干CT值为(707.97±157.34)HU,左心室CT值为(610.14±144.94)HU,左心室前间壁CT值为(165.54±39.49)HU。对两组出现低灌注伪影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动脉根部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左主干CT值、左心室CT值、前间壁CT值以及管电流、对比剂用量、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管电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00,P=0.577)。结论:低浓度对比剂与高浓度对比剂组在静息状态下正常心肌CT首过灌注成像中,出现低灌注伪影区域数量和左心室前间壁CT值、左主干CT值、左心室CT值无显著差异,两组的对比剂用量、管电压和管电流方面亦无显著差异;而两组的主动脉根部CT值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年龄对心室纵向运动指标的影响,分析相关参数和年龄的关系,建立不同年龄、不同节段心肌的参考值.方法 3~15岁健康儿童60例,采用Toshiba Artida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诊断仪,记录左心室壁16节段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位移值及其达峰时间,并观察其随年龄变化情况.结果 峰值应变由心尖段向基底段递减,峰值位移由心尖段向基底段递增.心尖段达峰时间早于中间段与基底段.峰值应变除外A组vsC组侧壁中段(ML)、A组vsB组前壁心尖段(AA),其余节段各年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峰值位移随年龄增长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应变、位移达峰时间有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结论 峰值应变由心尖段向基底段递减,数值不受年龄影响;峰值位移由心尖段向基底段递增,数值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应变、位移达峰时间心尖段早于中间段与基底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T衰减校正(CTAC)对智能(IQ)-SPECT/CT和低能高分辨率(LEHR)-SPECT/CT心肌血流灌注显像(MPI)图像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18年5月至10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静息心肌灌注显像(MPI)的31例确诊或者可疑的冠心病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10例,年龄(49.4±12.01)岁。所有患者同日分别行IQ-SPECT/CT+CTAC及LEHR-SPECT/CT+CTAC。视觉分析IQ-SPECT/CT CTAC前后图像及手动配位后图像、LEHR-SPECT/CT CTAC前后断层图像;同时比较左心室各个室壁(心尖、前壁、侧壁、间壁、下壁)IQ-SPECT/CT和LEHR-SPECT/CT CTAC前后与重新配位后的放射性摄取值(%)。两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 结果 ①视觉分析:IQ-SPECT/CT与LEHR-SPECT/CT CTAC前图像比较,具有很高的一致性(Kappa值=0.795,P<0.001)。IQ-SPECT/CT CTAC后心肌节段出现放射性分布明显稀疏的比例为77%(24/31),远高于LEHR- SPECT/CT CTAC后的23%(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52,P<0.001)。将MPI与CT图像手动重新配位后,IQ-SPECT/CT左心室心尖的放射性分布为16%(5/31),与LEHR-SPECT/CT的23%(7/3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3,P=0.748)。②放射性摄取值(%):IQ-SPECT/CT CTAC前后比较,左心室心尖[(65.71±25.69)%对(58.68±20.39)%]、前壁[(204.23±43.24)%对(184.66±41.22)%]及间壁[(316.19±47.43)%对(270.03±65.33)% ] 的放射性摄取值明显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14、4.232、5.473,均P<0.05);LEHR-SPECT/CT CTAC前后比较,左心室前壁[(204.68±41.14)%对[(211.81±35.04)%]、间壁[(319.13±44.90)%对(350.87±44.24)%]及下壁[(185.48±31.06)%对(228.67±29.45)% ]的放射性摄取值显著增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71,P =0.019;t=?5.968,P<0.001;t=?11.311,P<0.001)。IQ-SPECT/CT CTAC配位后与IQ-SPECT/CT CTAC前比较,左心室前壁[(212.06±33.59)%对(204.23±43.24)%]、侧壁[(372.84±39.37)%对(355.81±46.79)%]、下壁[(219.13±25.10)%对(191.58±33.06)%]和间壁[(335.00±36.84)%对(316.19±47.43)%]的放射性摄取值均明显增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97,P=0.018;t=?2.672,P=0.012;t=?7.632,P<0.001;t=?3.557,P<0.001) 。 结论 LEHR-SPECT/CT CTAC后左心室间壁及下壁的放射性分布得到补偿;而IQ-SPECT/CT CTAC后左心室心尖、前壁及间壁的放射性分布却更加稀疏。在IQ-SPECT/CT采集模式下,CTAC后容易出现矫枉过正,重新手动配位后这种情况将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运用特征追踪(FT-CMRI)技术心脏磁共振成像(CMRI),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AMI)微循环障碍(MVO)对心肌局部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ST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对其在再灌注术后3~7天内行CMRI检查,包括常规心脏电影(cine)序列和钆对比增强(LGE)延迟期扫描。运用FT-CMRI后处理软件测量左心室整体及各节段心尖、中份、基底部)的径向应变力(RS)、环向应变力(CS)和纵向应变力(LS)。结果:26例患者均表现有心肌延迟强化,其中9例合并微循环障碍(MVO);共有78个心肌节段纳入观察,其中21个延迟强化节段合并MVO,37个延迟强化节段未合并MVO,20个心肌节段未见延迟强化。在患者水平,仅有CS能够区分梗死合并MVO与单纯梗死(P=0.003)。在节段水平:RS在单纯梗死与梗死合并MVO以及未受累心肌与梗死合并MVO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S在三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S仅在梗死合并MVO与未梗死心肌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AUC=0.879,P=0.000)在区分MVO与非MVO节段时优于RS(AUC=0.791,P=0.001)和LS(AUC=0.670,P=0.008)。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微循环障碍的存在与心功能障碍具有相关性,CS在评估不同程度心肌梗死方面优于RS和LS,CS可以准确识别梗死合并MVO的心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与SPECT图像配准不良对MPICT衰减校正(CTAC)的影响。方法99Tcm-MIBIMPI受检者19名,均为行健康体格检查者,其中男11名,女8名,年龄(65.3±9.6)岁。对MPI图像进行CTAC。利用仪器自带的软件对CT图像进行模拟位移:相对心脏位置进行上、下、左、右、前、后6个方向的移动,移动幅度分别为0.5、1.0、1.5、2.0、2.5、3.0、3.5、4.0和4.5em。重建不同位移状态的CTAC心肌断层图像,利用靶心图获得左心室各壁段的放射性计数百分比,比较位移前后左心室各壁段放射性计数的差异和图像差异。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当CT图像的移动距离为0.5cm时,所有位移方向的CTAC图像均未见明显可识别的图像伪影。当CT图像的移动距离≥1.0CITI时,左心室各壁段出现不同程度的图像伪影以及放射性计数的改变;CT图像向上、下、左、右、前、后方向位移时,分别对心尖部,前壁和心尖部,间壁,前壁、心尖部和侧壁,侧壁和下后壁,前壁、心尖部和间壁放射性计数的影响最为显著。向下位移时左心室各壁段放射性计数的改变大于向上位移[(-9.68±8.06)%和(-2.04±1.83)%;f=6.573,P〈0.01],向右位移的改变大于向左位移[(-9.02±8.47)%和(-4.38±3.67)%;t=1.987,P〈0.05]。在左心室各壁段中,前壁、心尖部和侧壁的伪影程度明显较下后壁和间壁显著。结论CT与SPECT图像配准不良可使MPICTAC图像出现不同程度的伪影,其伪影出现的部位和严重程度与配准不良的方向和幅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孤立性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ILVNC)患者的心肌灌注受损情况,及其与心脏MRI结果之间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入选19例(男14例,女5例,年龄15 ~ 76岁)经心脏MRI确诊的ILVNC患者,同期行99Tcm-MIBI SPECT MPI.采用标准的17节段法分析MRI及SPECT图像.计算MRI所示各节段心肌非致密层(NC)与致密层(C)厚度比值(NC/C),NC/C>2.3者诊断为心肌致密化不全.计算并比较致密不全节段和致密化节段延迟强化(DE)出现率及心肌灌注异常的出现率.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lgLVEF(LVEF由MRI测定)和心肌灌注受损节段数、致密化不全节段数和DE节段数的关系采用Pearson或Spearman法分析.结果 19例患者中16例(84.2%) MPI出现灌注受损;MRI示19例共有致密化不全节段107个和致密化节段216个,灌注异常出现率分别为33.6%(36/107)和31.9%(69/2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P>0.05).共31个节段出现DE,致密化不全节段和致密化节段DE出现率分别为5.6%(6/107)和11.6% (25/216),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χ^2=2.94,P>0.05).DE节段灌注异常出现率高于非DE节段[54.8%(17/31)与30.1%(88/292);χ^2=7.80,P<0.01].lgLVEF与致密化不全节段数、DE节段数、灌注受累节段数间相关系数均无统计学意义(r=-0.35、0.15和-0.34,均P>0.05).结论 大部分ILVNC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血流灌注受损,MRI所示致密化不全和非致密化不全心肌均可出现;心肌灌注受损在该病的发生及进展中的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根据心电图等临床疑诊为成人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缺血型患者的双嘧达莫负荷心肌^201Tl SPECT显像的表现。方法选取根据排除法临床疑诊为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心肌缺血型患者79例,年龄19~55岁。按体质量0.56mg/kg给予双嘧达莫,于4min内静脉注射,2min后注射^201Tl,注完后10及240min分别进行双嘧达莫负荷心肌^201Tl SPECT显像,原始图像经三维重建后由2位以上有经验的核医学科医师进行分析。不同性别组间显像结果比较行χ^2检验,经SAS8.1软件处理。结果在有ST—T改变的79例患者中,所有患者双嘧达莫负荷^201Tl图像(10min)均显示左心室心肌放射性分布正常,延迟(240min)显像时有34例(43.04%)患者(包括正常共272个节段)出现部分心肌节段反向放射性分布稀疏或缺损,即“反向再分布”,共累及36个节段:前壁9个(25.00%)、下壁11个(30.56%)、前间壁8个(22.22%)、前侧壁4个(11.11%)、心尖部4个(11.11%);其中单个节段受累32例(94.12%),2个节段受累2例(5.88%)。79例中其余45例(56.96%)患者延迟显像则为放射性分布正常。有70.83%(17/24)的男性和30.91%(17/55)的女性患者延迟显像出现“反向再分布”,不同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6,P〈0.01)。结论双嘧达莫负荷心肌^201Tl SPECT显像对指导缺血型心肌炎诊治有益,另外对有ST-T改变的女性患者诊断需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T2-mapping成像技术定量评价2型糖尿病(T2DM)患者心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按纳入标准前瞻性搜集92例T2MD患者为T2DM组,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将T2DM组分为NYHAⅠ级组26例,NYHAⅡ级组28例,NYHAⅢ级组25例,NYHAⅣ级组13例,选取年龄、性别、BMI匹配的健康成人30例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行心脏T2-mapping成像,T2DM组同期行钆对比剂延迟增强扫描(LGE),分别测量17段心肌的T2值。对比T2DM组与对照组左心室心肌T2值的差异;分析T2DM组左心室非强化心肌T2值与心功能(NYHA分级)、血清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糖尿病病程的相关性。结果:T2DM组各组及对照组左心室各节段非强化心肌的平均T2值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0.05),但FPG、HbA1c平均值均高于正常值。结论:T2-mapping可以定量评价心功能(NYHA分级),T2值越高,T2DM合并心功能不全的可能性越大。同时,T2-mapping可以间接评估T2DM心肌损伤的程度,早期预测糖尿病心肌损害,为临床定量评价T2DM心功能提供了新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速度向量成像(VVI)评估正常小儿左心室各节段心肌旋转运动的特征.方法:选取健康儿童50名,采集胸骨旁左室短轴心尖和心底切面的二维超声图像,脱机分析旋转角度和旋转速度、旋转角度和速度达峰时间,计算左室扭转角度,比较不同心肌节段旋转运动的差异,并分析其和年龄、心率的关系.结果:①正常小儿左室短轴的旋转运动表现为心底水平的顺时针方向和心尖水平的逆时针方向运动,心底水平的旋转角度和旋转速度从前壁到下壁逐渐递增,心尖水平的旋转角度从后间隔到侧壁依次递增,旋转速度从后间隔到后壁依次递增;②心底水平的旋转角度和旋转速度大于心尖水平的相应节段.心底水平各节段的旋转角度与年龄、心率无相关性(P>0.05).心尖水平的后间隔旋转角度和年龄(r=0.354,P=0.012)、心率相关(r=0.401,P=0.004);③心底水平各节段的旋转角度的重复性较心尖水平各节段好(P<0.05).结论:心底水平的旋转角度不受年龄、心率的影响,且重复性好,可更加准确地反映左室的局部心肌运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明确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 (QTVI)评价肥厚型心肌病 (HCM )患者左心室局部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 :应用QTVI离线分析 3 1例HCM患者和 2 0例正常对照组左心室长轴方向各心肌节段的速度曲线 ,测量收缩峰值速度和峰值时间 ,计算同一水平不同心肌节段的平均峰值速度 (Vs)和峰值时间 (Ts)。结果 :梗阻型与非梗阻型HCM患者二尖瓣环、左心室基底部、中部及近心尖部各水平Vs均降低 ,Ts均延长 ,但二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1)。结论 :HCM患者尽管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 ,但左心室长轴方向各心肌节段收缩功能受损 ,QTVI能够准确定量评价HCM患者左心室局部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5.
林青  王佳佳  葛英辉 《放射学实践》2021,36(9):1095-1100
【摘要】目的:分析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心肌节段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T1-mapping)及细胞外容积(ECV)的特点,探讨T1-mapping及ECV对HCM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搜集行3.0T心脏MRI检查的HCM患者56例(HCM组)及30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测量两组舒张末期最大左心室壁厚度、心肌质量、16个心肌节段初始和增强后T1-mapping值,计算其ECV值,分别比较HCM组与正常对照组及HCM各亚组间相关参数的差异。结果:HCM组56例患者共有896个节段,将其分为肥厚并强化节段260个(A组)、肥厚未强化节段145个(B组)、非肥厚并强化节段15个(C组)、非肥厚未强化节段476个(D组)。HCM组舒张末期最大左心室壁厚度、心肌质量、初始T1-mapping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分别为(21.01±4.42)mm和(8.41±1.23)mm、(235.49±96.63)g和(110.01±22.36)g、(1260.21±66.47)ms和(1195.28±37.48)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C组初始T1-mapping值及ECV值最高,增强后T1-mapping最低,A、B、C、D四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MRI T1-mapping值和ECV值可定量评估HCM的心肌组织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硝酸甘油介入后心肌显像(MBN)在预测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心室壁活动改善中的准确性,并与201Tl再注射显像(TlRR)结果进行比较。方法31例心肌梗塞患者在2周内分别进行201Tl静息及再注射显像、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潘生丁介入及硝酸甘油介入心肌显像,将左心室心肌分成9个节段,应用周边剖面法定量分析左心室各节段放射性分布,并以左心室峰节段计数的百分率表达。结果在31例患者共计162个异常节段中,MBN及TlRR见有明确放射性摄取改善者分别为61%及64%(P>005);以静息201Tl显像心肌各节段放射性分布值的高低分为4组,各组内MBN及TlRR摄取值差异无显著性;在13例完成显像后进行PTCA治疗的患者中,MBN及TlRR对手术后心室壁活动改善的阳性预测率分别为82%及78%,阴性预测率分别为88%及90%,χ2检验两者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含服硝酸甘油介入99mTcMIBI心肌显像检测心肌梗塞区存活心肌具有与201Tl再注射显像相似的准确性,且方法简便实用,易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彩色组织追踪显像(CTTI)在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壁心肌运动异常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组织追踪显像对36例心力衰竭患者(异常组)及30例健康者(对照组)左心室壁各节段收缩期运动位移进行检测和分析,并将异常组与对照组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 健康人左室壁各节段收缩期运动位移有一定的规律性,在同一室壁从基底段到心尖段逐渐减低,心力衰竭患者可检出运动异常节段,表现为位移值的减低及其彩色编码显像和曲线波形的改变.异常组的运动位移值均低于对照组的相应节段,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彩色组织追踪显像通过定量检测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壁异常心肌运动的位移值及观察彩色编码显像变化和曲线波形的改变,能够快速及无创的定量评价左心室节段性收缩功能和左室壁心肌运动异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STI)评价尿毒症患者左心室功能的意义。方法对49例尿毒症患者测量其常规超声心动指标,并用STI技术检测左室基底部及心尖段的扭转角度及解旋角度,另取4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对照。结果尿毒症患者E/A值、基底部与心尖部心肌节段扭转及解旋角度较对照组均降低(P均<0.05),左室内径、室壁厚度较对照组增加(P均<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毒症患者心肌节段扭转及解旋角度减低,二维STI技术可定量评价尿毒症患者左室心肌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磁共振初始T1值及组织追踪技术(CMR-TT)在鉴别心肌淀粉样变(CA)和肥厚型心肌病(HCM)中的价值。方法:对14名CA患者、16名HCM患者及16名健康受试者行3.0T心脏磁共振检查,测量基底部、乳头肌部及心尖部心肌初始T1值,采用CMR-TT技术测量左心室三维(3D)整体纵向应变(GLS)、周向应变(GCS)及径向应变(GRS),描绘左心室心肌应变曲线。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初始T1值及各应变指标对CA和HCM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CA组总体、基底部、乳头肌部、心尖部心肌初始T1值[分别为(1455.68±153.23)ms、(1446.97±170.53)ms、(1442.31±151.92)ms、(1468.31±141.83)ms]高于HCM组[分别为(1329.14±40.19)ms、(1329.45±46.14)ms、(1330.04±41.49)ms、(1327.41±46.55)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CMR-TT应变分析结果示,CA组3D GRS(14.08±4.22)、3D GCS(-13.69±2.50)均低于HCM组(3D GRS、3D GCS分别为26.87±13.45,-17.23±4.76,P均<0.05)。ROC曲线显示心肌初始T1值(整体、基底部、乳头肌部、心尖部AUC分别为0.866、0.821、0.839、0.866,P均<0.001)鉴别诊断效能优于各应变参数[3D GLS(AUC=0.661,P=0.12)、3D GCS(AUC=0.786,P=0.003)、3D GRS(AUC=0.786,P=0.003)]。三组受试者左心室应变曲线下降的趋势不同:CA组呈“缓升-缓降-速降”表现,HCM组呈“缓升—速降”表现,而健康对照组则呈“速升—速降”表现。结论:初始T1值及3D GRS、3D GCS对于CA和HCM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评价小儿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心室长轴收缩功能的准确性。方法:2H5例DCM患者和25例正常儿童为研究对象,应用VVI技术测量心尖四腔切面心肌运动速度、应变、应变率、达峰时间等指标。应用连续波多普勒记录的二尖瓣反流频谱检测左心室压力峰值变化率(LVdp/dtmax)。应用M型超声于左心室短轴切面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收缩末期内径,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EF)。应用线性相关方法对各参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正常儿童左心室EF为65.8±4.2%,左心室各节段应变率波动于-1.26~-1.43/s;DCM患者左心室EF为41.2±14.5%,左心室各节段应变率波动于-0.31~-0.51/s;其绝对值明显低于正常儿童(P〈0.05)。DCM患者LVdp/&max为521.8±283.4mmHg/s,DCM左心室侧壁基底段收缩期应变率与LVdp/dmaax高度相关(P〈0.05,r=0.86)。结论:DCM患者存在心肌收缩力减弱及收缩活动不协调,VVI技术可以比较准确地评价左心室长轴的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