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目的探讨CT与SPECT图像配准不良对MPICT衰减校正(CTAC)的影响。方法99Tcm-MIBIMPI受检者19名,均为行健康体格检查者,其中男11名,女8名,年龄(65.3±9.6)岁。对MPI图像进行CTAC。利用仪器自带的软件对CT图像进行模拟位移:相对心脏位置进行上、下、左、右、前、后6个方向的移动,移动幅度分别为0.5、1.0、1.5、2.0、2.5、3.0、3.5、4.0和4.5em。重建不同位移状态的CTAC心肌断层图像,利用靶心图获得左心室各壁段的放射性计数百分比,比较位移前后左心室各壁段放射性计数的差异和图像差异。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当CT图像的移动距离为0.5cm时,所有位移方向的CTAC图像均未见明显可识别的图像伪影。当CT图像的移动距离≥1.0CITI时,左心室各壁段出现不同程度的图像伪影以及放射性计数的改变;CT图像向上、下、左、右、前、后方向位移时,分别对心尖部,前壁和心尖部,间壁,前壁、心尖部和侧壁,侧壁和下后壁,前壁、心尖部和间壁放射性计数的影响最为显著。向下位移时左心室各壁段放射性计数的改变大于向上位移[(-9.68±8.06)%和(-2.04±1.83)%;f=6.573,P〈0.01],向右位移的改变大于向左位移[(-9.02±8.47)%和(-4.38±3.67)%;t=1.987,P〈0.05]。在左心室各壁段中,前壁、心尖部和侧壁的伪影程度明显较下后壁和间壁显著。结论CT与SPECT图像配准不良可使MPICTAC图像出现不同程度的伪影,其伪影出现的部位和严重程度与配准不良的方向和幅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冯叶霞 《大家健康》2016,(11):248-248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期间的应用评价。方法:选取某院收治的94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结果:两组护理后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上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在护理后生活质量各项指标上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期间的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三维有序子集最大期望值法(3D-OSEM)、二维有序子集最大期望值法(2D-OSEM)、滤波反投影(FBP)重建图像及OSEM迭代次数和子集数对SPECT/CT定量计算结果的影响。方法 分别对Jaszczak圆筒模型、NEMA/IEC体模进行SPECT/CT断层显像,并进行CT衰减校正和散射校正以及3D-OSEM图像重建。根据Jaszczak圆筒模型重建图像获得特定采集及重建条件下的系统容积灵敏度(cpm/kBq),计算IEC体模内不同大小放射性热区的绝对放射性活度(kBq/ml;绝对定量值),并与真实活度值进行比较,计算定量误差。改变图像重建算法(2D-OSEM、FBP)和OSEM重建参数(迭代次数和子集数)对IEC体模进行图像重建,比较不同重建算法及OSEM迭代次数和子集数对定量误差的影响。结果 采用3D-OSEM、2D-OSEM、FBP重建图像时,各球体定量误差均随球体容积的减小而明显增大(r=-0.831、-0.831、-0.826,P均<0.05)。3种重建算法间不同容积球体定量误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850,P<0.05),其中,3D-OSEM小于2D-OSEM重建(P<0.05),2D-OSEM小于FBP重建(P<0.05)。各不同容积球体定量误差均随迭代次数增加而减小(r=-0.721、-0.681、-0.691、-0.711、-0.845、-0.893,P均<0.05),随子集数的增加而减小(r=-0.670、-0.694、-0.717、-0.852、-0.956、-0.998,P均<0.05)。结论 基于CT衰减校正和散射校正的3D-OSEM重建定量精确性明显优于2D-OSEM、FBP重建,选择合适的OSEM重建参数有利于提高SPECT/CT定量精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T衰减校正(CTAC)和双能窗散射校正(SC)对SPECT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分别对Jaszczak模型、IEC体模及16例患者进行SPECT断层显像,并分别进行以下4种校正状态下的图像重建:无衰减校正(NOAC)无散射校正(NOSC)、SC NOAC、CTAC SC、CTAC NOSC。比较不同校正状态下Jaszczak模型冷区和本底区放射性计数、冷区对比度及均匀区积分均匀性百分比、IEC体模各热区及患者病灶靶/本底比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Jaszczak模型的NOAC NOSC图像比较:①CTAC NOSC图像可显著提高冷区和本底区的放射性计数(P<0.05);降低均匀区的积分均匀性百分比(P<0.05);冷区对比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SC NOAC显著降低了冷区和本底区的放射性计数(P均<0.05);提高了均匀区的积分均匀性百分比(P<0.05);显著提高了冷区对比度(P均<0.05)。③CTAC SC提高了冷区和本底区的放射性计数及冷区对比度(P均<0.05);降低了均匀区的积分均匀性百分比(P<0.05)。与IEC体模及患者的NOAC NOSC图像比较,CTAC NOSC图像各热区及病灶的靶/本底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C NOAC图像各热区(除直径10 mm)及病灶的靶/本底比值均较大(P均<0.05),CTAC SC图像各热区及病灶的靶/本底比值均较大(P均<0.05)。结论 CTAC可提高图像放射性计数及均匀性,SC可提高图像对比度,将两者结合可获得较高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SPECT/CT心肌灌注显像CT与SPECT图像的配准及配准不良对CT衰减校正(CTAC)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分析110例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SPECT/CT心肌灌注显像受检者资料,利用仪器自带的图像融合软件观察CT和SPECT图像的配准情况,并对出现配准不良的受检者图像行重新配准。利用靶心图获得左心室各壁的放射性计数百分比,比较不同方向配准不良与重新配准后左心室各壁放射性计数的差异和图像差异。结果 有58例(58/110,52.73%)共出现78次图像配准不良,以x轴方向向右偏移和z轴方向向下偏移最常见。对配准不良的图像重新配准后,前壁、心尖部和侧壁的放射性计数百分比明显增加(t=7.931、2.385、8.320,P均<0.05),其中x轴方向的配准不良对侧壁的影响最为显著,z轴方向的配准不良对前壁的影响最为显著。图像重新配准后可明显改善左心室前壁、心尖部和侧壁的放射性分布。结论 图像配准不良以x轴方向向右偏移和z轴方向向下偏移最为常见,对前壁、心尖部和侧壁的影响最为显著;对CT和SPECT图像行重新配准后可明显改善左心室各壁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不同骨密度(BMD)患者99Tcm-亚甲基二磷酸盐(99Tcm-MDP)骨显像腰椎标准摄取值(SUV)的差异,并分析其与BMD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接受99Tcm-MDP全身骨显像、腰椎SPECT/CT断层显像及双能X线腰椎BMD检测患者,根据BMD结果将其分为骨量正常组(n=18)、骨量减低组(n=24)和骨质疏松组(n=20),比较3组腰椎平均SUV(SUVmean)、最大SUV(SUVmax)及BMD等的差异,分析其与腰椎平均CT值、患者年龄、体质量及身高的相关性。结果 腰椎SUVmax和SUVmean分别为7.39±1.84和4.90±1.27,均与BMD呈正相关(r=0.64、0.63,P均<0.01)。腰椎SUVmax、SUVmean和BMD均与年龄呈负相关(r=-0.33、-0.44、-0.43,P均<0.05),与体质量(r=0.42、0.30、0.35)及平均CT值(r=0.56、0.59、0.73)呈正相关(P均<0.05),与身高无明显相关(P均>0.05)。3组间腰椎SUVmax、SUVmean、BMD和平均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4.09、30.50、94.85、30.24,P均<0.01)。骨量减低组腰椎SUVmax、SUVmean、BMD和平均CT值明显低于正常组(P均<0.01);骨质疏松组明显低于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低组(P均<0.01)。结论 99Tcm-MDP骨显像腰椎SUV可用于评价骨质疏松及评估疗效。腰椎SUVmax及SUVmean均与BMD呈正相关。骨质疏松患者腰椎SUVmax和SUVmean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采集角度对SPECT心肌灌注显像左心室下后壁图像的影响。方法 接受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心肌灌注显像的患者52例,均接受360°采集成像。选择不同角度的相邻180°的原始数据进行图像重建(从-180°开始,每间隔5°进行一次图像重建,重建起始角度从-180°到0°共进行37次重建)。利用靶心图获得不同角度重建图像左心室各壁段的放射性计数百分比,比较不同角度重建时左心室各壁段放射性计数的变化,同时比较起始角度为-135°的重建范围[左后斜45°~右前斜45°(LPO45°—RAO45°)]和起始角度为-180°的重建范围(后位~前位)左心室下后壁放射性计数的差异和图像差异,以及在不同性别和不同体质量指数(BMI)受检者间的差异。结果 左心室各壁段的放射性计数在不同起始角度重建时出现明显变化,其中侧壁、下后壁和间壁放射性计数的最高点均出现在-180°重建时,前壁和心尖部分别出现在-135°和-125°重建时。下后壁、间壁和侧壁的放射性计数在-135°重建时明显低于-180°重建时(t=-10.322,-6.201,-4.033,P均<0.001),心尖部的放射性计数则高于-180°重建时(t=6.041,P<0.001)。其中,-180°重建与-135°重建时超重(24 kg/m2≤BMI<28 kg/m2)者的下后壁的放射性计数的平均差值明显高于BMI正常者(4.71±2.15和2.55±2.43, t=3.227,P=0.002)。与常规-135°(LPO45°-RAO45°)的重建图像比较,-180°重建(后位~前位)时左心室下后壁放射性分布出现不同程度改善,其中轻微改善者占30.77%(16/52),明显改善者占48.08%(25/52)。在超重者中出现下后壁放射性分布改善的受检者的比例明显高于BMI正常者[89.66%(26/29)和65.22%(15/23),χ2=4.953,P=0.032]。结论 改变重建起始角度能显著影响左心室各壁段的放射性计数,与起始角度为-135°的重建范围(LPO45°-RAO45°)比较,-180°的重建范围(后位~前位)能明显改善左心室下后壁的显示,尤其是对超重的受检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SPECT/CT心肌灌注显像CT衰减校正(CTAC)和无衰减校正(NOAC)图像左心室各壁段的放射性分布特征。方法 分析12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低风险受检者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均行CTAC。重建CTAC和NOAC图像。利用靶心图获得CTAC和NOAC图像左心室各壁段的放射性计数百分比,比较CTAC和NOAC图像左心室各壁段放射性计数和图像的差异,以及在不同性别和不同体质量指数(BMI)受检者间的差异。结果 NOAC图像示男性下后壁、间壁、前壁基底段的放射性计数百分比明显低于女性(t=-8.271、-4.2555、-3.168,P均<0.05),而前壁中段及前壁心尖部则明显高于女性(t=2.047、2.627,P均<0.05)。CTAC图像示左心室下后壁、间壁和侧壁的放射性计数百分比明显增加(t=21.077、8.635、2.623,P均<0.05),其中以男性下后壁最为显著,同时心尖部和前壁心尖部的放射性计数百分比明显减低(t=-16.421、-13.891,P均<0.001),其中以高BMI受检者的心尖部最为显著。NOAC图像示,女性前壁出现放射性稀疏的受检者明显多于男性[31.67%(19/60)和13.33%(8/60);χ2=5.783,P=0.016],男性下后壁出现放射性稀疏的受检者明显多于女性[78.33%(47/60)和15.00%(9/60);χ2=48.348,P<0.001];CTAC图像示分别有60.83%(73/120)、26.67%(32/120)、22.50%(27/120)的受检者出现下后壁、间壁、侧壁放射性分布增加,其中男性下后壁放射性分布增加的受检者明显多于女性[86.67%(52/60)和35.00%(21/60);χ2=33.611,P<0.001];同时28.33%(34/120)、61.67%(74/120)的受检者出现前壁、心尖部放射性分布减低。结论 左心室各壁段的放射性分布在不同性别间存在显著差异,CTAC可明显改善左心室下后壁、间壁和侧壁的衰减伪影,其对男性的补偿作用明显优于女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