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技术定量评价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AMI)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应用3D-STI技术测量30例AAMI患者左心室纵向应变(LS)、径向应变(RS)、圆周应变(CS)、面积应变(AS)、整体纵向应变(GLS)、整体径向应变(GRS)、整体圆周应变(GCS)、整体面积应变(GAS),并与30例对照组患者非梗死节段应变值相比较,分析各项应变参数诊断心肌梗死的阈值、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病例组左心室12/17节段的LS减低,10/17节段的RS减低,9/17节段的CS减低,11/17节段的AS减低(P<0.05),主要集中在前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前间隔基底段、中间段,后间隔心尖段,侧壁中间段、心尖段,心尖部。病例组GLS、GRS、GCS及GAS值均较对照组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心肌梗死节段LS、RS、CS、AS值较非梗死节段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LS、RS、CS、AS诊断心肌梗死的敏感度分别为89.2%、79.0%、77.9%、85.3%,特异度分别为65.8%、71.0%、66.9%、92.3%;GLS、GRS、GCS、GAS诊断心肌梗死的敏感度分别为91.2%、74.0%、68.9%、85.3%,特异度分别为71.0%、71.0%、76.9%、93.3%。结论3D-STI技术能够快速、准确检出左心室各节段心肌应变值,判断梗死心肌与非梗死心肌,可为临床评价心肌梗死患者的病变程度提供新的量化手段。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AMI)梗死心肌、心肌活性和微血管梗阻(MVO)的定量评价对于AMI病人的危险程度分级、治疗决策的制定、治疗效果的评价以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心脏MR延迟强化(LGE-CMR)具有较高的时间及空间分辨力,可用于AMI梗死心肌、心肌活性和MVO的定量评价,并且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和较高的准确性。就LGE-CMR在AMI的应用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T_1 mapping和ECV技术对陈旧心肌梗死左心室非梗死区心肌重构的应用价值。方法31例陈旧心肌梗死(chronic myocardial infarction,CMI)患者和13例健康志愿者于3T磁共振行心脏T_1 mapping(MOLLI)序列和延迟强化检查,测定心肌17个节段初始T_1 和强化后T_1 值,计算细胞外容积(extracellular volume,ECV);根据延迟强化(late gadolinium enhancement,LGE)的有无,将心肌节段分为LGE阳性及阴性组;根据各节段与延迟强化节段的位置关系,分为延迟强化节段、临近节段及远离节段;并对各节段进行运动评估,将非梗死节段心肌分为运动正常及异常。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各组间T_1 mapping和心肌ECV值的差异。结果 LGE阳性和阴性节段的平均初始T_1 值、强化后T_1 值和ECV值均有统计学差异〔(1518.8±151.5)ms vs(1248.7±72.0)ms,P0.001,(407.1±69.6)ms vs(628.6±87.9)ms,P0.001,(57.5±11.4)%vs(27.0±4.4)%,P0.001)〕。陈旧心梗患者中临近心梗节段与远离心梗节段初始T_1 值无统计学差异〔(1265.7±67.7)ms vs(1249.9±77.0)ms,P=0.061)〕,而临近心梗节段ECV值明显高于远离节段〔(28.5±5.3)%vs(26.7±4.6)%,P=0.002〕。临近心梗节段的ECV值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28.5±5.3)%vs(26.0±3.1)%,P0.001〕;而远离心梗节段ECV值与健康志愿者则无显著差异(P=0.127)。非梗死节段运动正常及异常节段的ECV值无显著差异〔(27.4±5.2)%vs(27.9±4.8)%,P=0.39〕。结论心脏MRI T_1 mapping技术可定量评估陈旧心梗非梗死区纤维化的程度,临近心梗节段细胞外容积的增宽心肌重构,而ECV值增宽的程度与是否出现运动异常无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4.
MR多技术扫描检测活性心肌及其影像学对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估各种影像学方法检测活性心肌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建立慢性心肌缺血模型猪10头,分别于制作模型前和后1~2月进行磁共振多技术扫描及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LDDSE)、^201T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201TI SPECT)、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18F-PET)检查,判断心肌缺血区和坏死区的大小,并与病理结果对照了解各种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 7头动物顺利完成所有检查,负荷磁共振电影扫描见10个(8.93%)节段为梗死心肌,6个(5.36%)节段为缺血心肌;心肌灌注扫描见34个(30.35%)节段缺血,心肌活性扫描见12个(10.71%)节段坏死。LDDSE检查见8个(7.14%)节段为梗死心肌,9个(8.04%)节段为缺血心肌。SPECT检查见9个(8.04%)节段为梗死心肌。PET检查见17个(15.18%)节段为梗死心肌。TTC染色见14个(12.50%)节段为梗死区。MR电影检出的坏死节段比TTC染色显示的节段少并有统计学意义(P=0.0455,Kappa=0.8100);MR活性扫描检出的坏死节段比TTC染色显示的坏死节段略少但无统计学意义(P=0.1573,Kappa=0.9130)。LDDSE检出的坏死节段较TTC染色显示的节段少并有统计学意义(P=0.0140,Kappa=0.7000);PET检出的坏死节段多于磁共振活性扫描(P=0.0253,Kappa=0.8028)和MR电影扫描(P=0.0082,Kappa=0.7079)并有统计学意义;亦多于TTC染色显示的坏死节段(P=0.0833,Kappa=0.8879),但无统计学意义;SPECT检出的坏死节段比TTC染色显示的节段少并有统计学意义(P=0.0253,Kappa=0.7590)。以TTC染色结果为金标准,MRI电影、MRI活性扫描、LDDSE、SPECT、PET检出无活性心肌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1.43%、100%;85.71%、100%;57.10%、100%;64.29%、100%;100%、96.94%。结论 MR多技术扫描可结合形态、功能及灌注多种方法检测活性心肌.清晰显示心肌梗死的位置、程度,并可对左窒室壁运动进行直观显示,且价格相对PET便宜;磁共振和PET、病理结果均有较高一致性。PET高估心肌坏死范围,且不能判断心肌梗死的透壁程度。SPECT和LDDSE低估心肌活性。而且亦不能显示心肌梗死的透壁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通过二维斑点追踪显像(2D-STI)技术评价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hyperbilirubinemia of newborn,HBN)左心室心肌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取134例达到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水平的患儿作为HBN组,56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对不同室壁和节段的内膜下、中层和外膜下心肌进行斑点追踪分析,计算不同部位的心肌整体纵向应变。结果 两组新生儿组内比较左心室整体分层纵向应变(LS)存在相同的梯度特征:内膜下至外膜下呈递减趋势,这一梯度特征同样存在于各节段心肌分层LS(P<0.001);基底段至心尖段心肌呈递增趋势(P<0.001)。与对照组比较,HBN组室壁分层应变参数:室间隔三层心肌均减低(P=0.019, 0.019, 0.023);前壁三层心肌LS均减低,其中内膜下及外膜下心肌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节段分层应变参数:心尖段三层心肌均减低,其中仅心尖段外膜下心肌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整体应变参数:三层心肌整体应变均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D-STI分层应变技术能够量化评价左心室不...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CMR)多序列成像在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INOC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筛选出临床拟诊为急性心肌梗死(AMI)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或冠状动脉CTA检查,同时符合欧洲心脏病协会(ESC)诊断标准的21例MINOCA患者,所有患者在冠状动脉检查后一周内完成CMR检查。CMR检查包括心脏形态、首过心肌灌注、磁共振延迟增强(LGE)扫描。根据LGE结果分析心肌梗死节段的分布;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心肌梗死节段数的相关性。根据心肌首过灌注结果,将MINOCA患者左心室节段分为灌注缺损、灌注降低、灌注正常节段,并与LGE检测的心梗透壁程度进行对照,分析不同透壁程度与不同灌注类型间的相关性。结果:21例MINOCA患者共84个心肌节段发生心肌梗死,61.9%的心肌梗死发生于前壁、前间壁和下间壁。相对于无明显狭窄的冠状动脉,冠状动脉轻度狭窄者所支配的心肌发生MINOCA的概率更大(OR=1.924,95%CI=1.165~3.177,P=0.012)。不同灌注类型与心梗透壁程度的Kendall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心肌首过灌注量越低,心肌梗死透壁程度越高(等级相关系数τb=-0.819,P=0.025)。结论:MINOCA多发生于前壁及间壁;轻度狭窄的冠状动脉所支配的心肌发生MINOCA的概率更大;MINOCA患者不同的心肌灌注状态与心梗透壁程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IDCM)患者进行静息MPI和心脏磁共振延迟增强成像(DE—MRI)的对比分析,探讨2种诊断方法不同图像特征之间的对应关系。方法40例确诊为IDCM的住院患者,均行99Tcm-MIBI静息MPI和DE-MRI,间隔不超过7d。静息心肌灌注图像分为2种特征:弥漫性放射性减低和节段性放射性减低或缺损;DE—MRI分为4种类型:(1)无延迟强化;(2)壁间延迟强化;(3)内膜下延迟强化;(4)透壁性延迟强化。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检验。结果在40例患者的静息MPI中,心肌放射性分布呈弥漫性减低19例(47.5%),呈节段性减低或缺损21例(52.5%);两者DE-MRI延迟强化的发生率分别为26.3%(5/19)与85.7%(18/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401,P〈0.001)。对18例节段性放射性异常和延迟强化的患者按心肌节段分析,灌注正常、灌注减低与灌注缺失3组DE—MRI分型构成分别为112:35:2:5,98:23:7:1,13:0:5:5,其中正常组与缺失组、减低组与缺失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值为29.183与25.110,P均〈0.001)。结论IDCM患者MPI既可以表现为典型的弥漫性放射性减低,也可表现为节段性放射性减低或缺损,后者DE—MRI出现延迟强化的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MR心肌灌注成像(PI)联合延迟扫描成像检测梗死心肌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1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行MR首过心肌灌注及延迟扫描成像检查.分别计算低灌注节段组和正常灌注节段组灌注信号强度参数前后信号增强最大强度(SIp)、相对峰值强化率(SI%)、累积信号强度(ASI)、对比剂到达时间(t0)、强化峰值时间(t1),对比剂流入到强化峰值50%s时间(t1/2)、对比剂流入到强化峰值时间(Tp)、最大曲线上升斜率Slope(α).观察心肌低灌注节段,并与DSA结果比较.测定延迟扫描强化区与无强化区的信号强度值,计算强化区体积占心肌总体积的比值,分析强化区体积所占心肌总体积的比值与每搏输出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心肌首过灌注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两种方法存在较好的相关性(X2=21.0,P<0.05,r=0.53).(2)正常灌注节段组各参数分别为:SIp(162.8±30.2),SI%(136.2±6.6),ASI(931.4±98.1),t0(16.2±1.1),t1/2(18.5±1.4),t1(22.4±1.4),Tp(9.7±1.7),Slope(α)(16.1±1.7).低灌注节段与正常灌注节段参数SIp、SI%、ASI、t1、Tp、Slope(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0、t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Ip、SI%、Tp、Slope(α)为反映心肌首过灌注TIC的特异性参数,能敏感地反映缺血的程度.(3)延迟强化后,异常延迟强化区信号值(616.6±38.4)与正常延迟强化区信号值(304.0±6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延迟强化区体积比与患者每搏输出量呈负相关(r=-0.977,P<0.05).结论 MR心肌PI通过灌注参数的分析可以评估梗死心肌的程度,参照延迟增强的结果,可确定梗死心肌,并计算梗死面积,是对心肌血供情况的最直接反映.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陈旧性心梗患者心肌梗死后各节段局部心功能及其对整体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推荐的17节段分段法,将病例组患者的所有心肌节段分为A组(梗死节段组)、B组(梗死邻近节段组)、C组(梗死远端节段组),将对照组患者的所有心肌节段分为与病例组相对应的三组A1组、B1组、C1组,采用RT-3DE测量每一节段局部射血分数(rEF)、局部收缩末容积(rESV)、局部舒张末容积(rEDV),节段局部心搏量及左室心搏量的比值(rgSVRatio)。结果与对照组各组相比较,病例A组、B组和C组的rEDV、rESV均增大,A、B组的rEF均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rEF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各组相比较,A组的rgSVRatio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rgSVRatioC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rgSVRatio增大。结论心梗发生后梗死节段和梗死邻近节段的局部心功能降低,而相死远端节段局部心功能代偿性增强,因此可见梗死远端节段局部功能的相对增强为心梗患者整体心功能的维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MRI心肌灌注及电影成像在陈旧性心肌梗死及左心功能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3例诊断为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病变组),均行心脏MRI灌注及电影成像。分析左心室室壁运动、心肌灌注首过期和延迟期MRI特征,确定梗死心肌的程度及范围。分析梗死心肌体积与室壁运动、左室功能的相关性。选取25例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评价病变组与对照组心脏形态与功能。结果:33例病变组中32例(97.0%)延迟期心肌可见高信号,其中20例(60.6%)首过期灌注减低,12例(36.4%)无灌注减低;1例(3.0%)首过期灌注减低且延迟期无心肌强化。延迟期心肌强化阳性率与首过期灌注减低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89,P>0.05)。病变组梗死心肌体积平均值为(22.1±12.3) cm3,与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0.78,P<0.05),与左室室壁运动异常、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呈正相关(r=0.76、0.68、0.72,均P<0.05),与每搏输出量无明显相关性(r=0.23,P>0.05)。病变组左室长轴径、短轴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均较对照组增大,左室射血分数减小(P<0.05)。结论:MRI心肌灌注及电影序列可有效评价陈旧性心肌梗死程度和范围,且心肌梗死体积与室壁运动异常、左室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99Tcm-MIBI心肌灌注SPECT/^18F—FDG心肌代谢PET显像和心脏MRI延迟增强成像(cMRI—LGE),探讨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IDC)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简称甲减)与心肌损伤的关系。方法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诊断为IDC的连续病例63例[男42例,女21例,平均年龄(52±11)岁]入选,患者均进行血浆TT3、TT4、FT3、FT4和TSH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99Tcm-MIBI心肌灌注SPECT/^18F—FDG心肌代谢PET显像和cMRI—LGE。利用标准17节段模型进行心肌节段分析,灌注/代谢图像分成4种类型:正常灌注/代谢、灌注/代谢不匹配、灌注/代谢轻中度匹配、灌注/代谢完全匹配;cMRI-LGE图像分为无延迟强化、壁间强化和透壁强化。通过x^2检验进行分组数据的比较。结果根据所测血浆激素水平,患者被分成甲状腺功能(简称甲功)正常组(53例)和甲减组(10例)。甲功正常组正常灌注/代谢的心肌节段数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甲减组:71.8%(647/901)和57.6%(98/170),x^2=13.50,P〈0.001;而灌注/代谢不匹配的心肌节段比例则低于甲减组:17.8%(160/901)和31.2%(53/170)x^2=16.20,P〈0.001。甲功正常组cMRI—LGE无延迟强化的心肌节段比例明显高于甲减组,分别为88.0%(793/901)和69.4%(118/170),x^2=35.70,P〈0.001;但壁间强化的心肌节段比例则低于甲减组,分别为4.8%(43/901)和24.1%(41/170),x^2=74.70,P〈0.001。结论^99Tc^m-MIBI心肌灌注SPECT/^18F—FDG心肌代谢PET显像和cMRI—LGE证实甲减能够加重IDC患者的心肌损伤。SPECT/PET可以检测出更多的慢性缺血/存活心肌,而cMRI-LGE可以检测出更多的心肌纤维化病变,两者结合能提供更全面的心肌损伤信息。  相似文献   

12.
斑点追踪技术对心肌梗死患者室壁运动的二维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斑点追踪技术测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各节段的二维应变值,探讨其评价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收缩功能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STI)检查,应用18节段法测量各节段收缩期纵向、径向、圆周应变峰值(LSpcak、RSpeak、CSpeak)及应变达峰时间(TPSLS、TPSRS、TPSCS),选择3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梗死节段TPSLS、TPSRS、TPSCS明显低于急性心肌梗死组非梗死节段及对照组,且TPSLS、TPSRS、TPSCS明显延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非梗死节段TPSLS、TPSRS、TPSCS低于对照组,且TPSLS、TPSRS、TPSCS延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I能够准确测量左心室各节段的二维应变值,准确评价左心室局部室壁运动异常,为临床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提供无创性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建立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以组织病理学和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为金标准,评价第二代双源CT双能量“一站式”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结合心肌灌注成像(MPI)检测急性心肌梗死的准确率。方法7只健康小型猪,采用导管介入冠状动脉明胶海绵栓塞方法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分别在造模前20 min、心肌梗死后即刻、心肌梗死后24 h行CAG及双能量模式CCTA和MPI。采用心肌17节段法评价心肌碘图灌注缺损。双盲法由2名放射科医师对图像进行评价,以病理和CAG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双能量CCTA结合心肌灌注碘图诊断心肌灌注缺损节段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双能量碘图显示45个梗死节段和40个非梗死节段。以病理和CAG结果为金标准,基于节段分析得出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95%、95%、93%;基于血管分布区域分析,双能量CT心肌灌注检测心肌梗死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86%、89%、100%。单次双能量扫描平均有效射线剂量为(3.07±0.85)mSv(2.21~4.49 mSv)。结论以病理和CAG结果为金标准,第二代双源CT双能量“一站式”CCTA结合心肌灌注碘图检测急性心肌梗死准确率较高,CCTA的图像质量好。  相似文献   

14.
正摘要目的评价心脏CT三维最大应变力(MP-strain)检测心肌梗死(MI)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进行过心脏CT及MRI检查病人的临床资料。利用体素追踪运动相干算法,采用16段模型测量CT心肌最大应变力峰值。根据晚期钆增强透壁程度(LGE)及与梗死心肌距离,将心肌节段分为4组(梗死段、边缘段、相邻段和远程段);梗死段/边缘段分别被定义为MI/LGE阳性。运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对比分析CT测量MP-strain与MRI测量收缩期室壁增厚  相似文献   

15.
梗死心肌的MRI评价及病理对照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通过MR影像与病理对照的方法明确心肌梗死后 7~ 10dMRI延迟强化区与梗死心肌的关系 ,以期为MRI评价心肌活性提供病理依据。方法 利用 6只猪无再灌注和再灌注的心肌梗死模型 ,行短轴面MR心肌延迟强化扫描。扫描结束后将心脏离体 ,沿短轴面将心脏切成断面行氯化三苯基四氮唑 (TTC)染色。比较心肌梗死区和正常对照区的延迟强化信号强度的差异 ;比较相应层面的MRI延迟强化区和TTC染色所示梗死区的关系。结果 在心肌梗死的 7~ 10d ,无论有无再灌注 ,MR延迟强化扫描均可见心肌梗死区信号较正常对照区明显升高 ,无再灌注组梗死区信号( 2 0 81± 6 49)是正常对照区 ( 2 68± 1 10 )的 7 76倍 (t =11 68,P <0 0 1) ,再灌注组梗死区信号( 14 2 8± 1 64)是正常对照区 ( 1 44± 0 52 )的 9 92倍 (t =3 1 69,P <0 0 1) ;无再灌注组的延迟强化区[占同层面左室面积的百分率为 ( 15 49± 6 0 7) % ]与梗死心肌 [( 14 95± 7 3 6) % ]一致 (t =-0 78,P>0 0 5) ,再灌注组的延迟强化区 [( 12 52± 5 93 ) % ]包括梗死区 [( 11 13± 5 81) % ]和梗死周围区 ,过度估计梗死心肌范围约 12 47% (t =-14 48,P <0 0 1)。结论 在心肌梗死的 7~ 10d ,MR延迟强化扫描可较准确地反映梗死心肌的范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孤立性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ILVNC)患者的心肌灌注受损情况,及其与心脏MRI结果之间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入选19例(男14例,女5例,年龄15 ~ 76岁)经心脏MRI确诊的ILVNC患者,同期行99Tcm-MIBI SPECT MPI.采用标准的17节段法分析MRI及SPECT图像.计算MRI所示各节段心肌非致密层(NC)与致密层(C)厚度比值(NC/C),NC/C>2.3者诊断为心肌致密化不全.计算并比较致密不全节段和致密化节段延迟强化(DE)出现率及心肌灌注异常的出现率.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lgLVEF(LVEF由MRI测定)和心肌灌注受损节段数、致密化不全节段数和DE节段数的关系采用Pearson或Spearman法分析.结果 19例患者中16例(84.2%) MPI出现灌注受损;MRI示19例共有致密化不全节段107个和致密化节段216个,灌注异常出现率分别为33.6%(36/107)和31.9%(69/2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P>0.05).共31个节段出现DE,致密化不全节段和致密化节段DE出现率分别为5.6%(6/107)和11.6% (25/216),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χ^2=2.94,P>0.05).DE节段灌注异常出现率高于非DE节段[54.8%(17/31)与30.1%(88/292);χ^2=7.80,P<0.01].lgLVEF与致密化不全节段数、DE节段数、灌注受累节段数间相关系数均无统计学意义(r=-0.35、0.15和-0.34,均P>0.05).结论 大部分ILVNC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血流灌注受损,MRI所示致密化不全和非致密化不全心肌均可出现;心肌灌注受损在该病的发生及进展中的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猪急性心肌梗死的首过灌注和延迟时相MRI特点.方法 猪心肌梗死模型12只,均进行快速梯度回波序列(FGREET)首过灌注扫描及反转恢复梯度回波序列(MDE)延迟时相扫描.扫描后处死,分析心肌首过灌注和延迟时相特点,并与病理检查对照.结果 9例(75%)首过灌注时梗死心肌表现为灌注减低,其信号强度显著低于周围心肌,10例(83.33%)延迟期梗死心肌表现为延迟强化,而正常心肌信号强度下降,低于梗死心肌.结论 MR心肌灌注成像可有效检测急性心肌梗死的梗死心肌以及其程度和范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心脏磁共振钆延迟增强(LGE)灰血技术对心肌梗死的检出能力。资料与方法 前瞻性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确诊为心肌梗死或心肌梗死复查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行心脏磁共振LGE亮血和灰血技术扫描,所有图像纳入本次评估范围。使用4点量表法对2种技术的图像质量和心肌梗死检出可信度进行评分,并比较2种技术的整体图像质量和心肌梗死检出可信度。分别比较LGE亮血和灰血技术图像的梗死心肌与左心室血池、梗死心肌与正常心肌、正常心肌和左心室血池的对比率(CR)和对比噪声比(CNR)。2名观察者对LGE灰血和亮血技术图像质量的评价以及CR和CNR的评价均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 LGE灰血与亮血技术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95,P=0.058),但是LGE灰血技术在心肌梗死检出可信度优于亮血技术(t=5.281,P<0.001)。图像客观定量分析中,与LGE亮血技术比较,LGE灰血技术的梗死心肌/血池的CNR和CR均较高(Z=3.113、3.606,P<0.01),而梗死心肌/正常心肌的CNR较低(Z=3.06,P=0.002)。...  相似文献   

19.
低剂量增强多层螺旋CT对陈旧性心肌梗死心肌活性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前瞻性评价低剂量增强多层螺旋CT(MSCT)显示陈旧性心肌梗死心肌活性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并与MR心肌灌注和心肌活性成像进行对照研究.方法 对32例临床明确诊断为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行前瞻性首过和延迟增强64层MSCT及MR心肌灌注成像,在短轴面上将左心室分为16个心肌段进行分析,所有患者的MSCT和MR影像资料被双盲分析,确定早期心肌灌注缺损区和晚期延迟增强区的大小及范围.采用一致性检验的Kappa检验,评价两种方法对显示心肌活性的一致性.结果 32例患者,首过灌注期MSCT提示灌注缺损为41个节段,无灌注缺损为471个节段;首过灌沣期MRI提示灌注缺损为47个节段,无灌注缺损为465个节段,两种方法一致性Kappa值为0.650,符合率为94.5%(484/512).延迟期MSCT显示延迟增强为135个节段,其中非透壁性梗死为50个节段,透壁性梗死为85个节段,未出现延迟增强为377个节段;延迟期MRI显示延迟增强为120个节段,其中非透壁性梗死为56个节段,透壁性梗死为64个节段,未出现延迟增强为392个节段,两种方法一致性Kappa值为0.609,符合率为80.7%(413/512).结论 低剂量增强螺旋MSCT与MRI对心肌活性的评价有较好的相关性,MSCT对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存活心肌和非存活心肌的检测是呵行和可靠的,减少不必要的X线辐射剂量是该研究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采用不全结扎法建立兔冬眠心肌模型的可行性以及心脏磁共振成像(CMRI)对冬眠心肌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5只,开胸对其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近段进行不全结扎以造成冠状动脉狭窄,在术后相应时间采用不同序列行CMRI检查,将CMRI结果 与心肌病理进行对比,评价动物模型建立的成功率以及冬眠心肌的CMRI表现.结果 观察15只兔的CMRI及病理结果 ,其中有10只兔符合冬眠心肌动物模型改变,动物模型制备成功率为66.7%.对10只符合冬眠心肌的兔CMRI分析表明,动态灌注扫描表现为病变节段心肌灌注降低,延迟增强扫描均未见明显延迟强化灶;电影磁共振成像(cine-MRI)表现为节段性室壁运动减弱,室壁增厚度降低;常规CMRI T1、T2扫描均未见明显异常改变.结论 不全结扎法建立兔冬眠心肌模型具有较好的仿真性,且简单、经济、易行,是冬眠心肌动物模型建立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同时CMRI是一种评价冬眠心肌的行之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