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20年2月18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将磷酸氯喹作为抗病毒试用药物之一,其后又于同月26日发布了《关于调整试用磷酸氯喹治疗新冠肺炎用法用量的通知》,2020年3月3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对磷酸氯喹给药方案进行了修订。磷酸氯喹半衰期长、全身分布广泛,易在体内蓄积,且不良反应与剂量相关。本文结合磷酸氯喹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对给药方案进行了安全性分析,供临床医师和药师在诊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时参考,以降低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磷酸氯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出现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E)报告,为新冠肺炎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对深圳市2020年1月1日至3月6日期间上报的磷酸氯喹治疗新冠肺炎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根据追踪获知共有32位患者使用了磷酸氯喹治疗新冠肺炎,对收到的21例怀疑药品为磷酸氯喹的新冠肺炎ADR/AE进行了统计分析:其ADR/AE发生率为65.62%,男女比例1∶1.1;30~39岁及50~59岁年龄段发生的ADR/AE比例较高,分别为38.10%、23.81%;发生率较高依次为: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含心脏)、神经肌肉系统、眼睛损害;心律失常是磷酸氯喹可致命的ADR/AE类型;肝损周期较短,平均3.5天;联合有潜在肝损伤的中药汤剂时可能增加肝损伤风险;ADR/AE最短当天发生,最长用药后9天发生,多发生在用药后2~7天。结论临床在使用磷酸氯喹治疗新冠肺炎的过程中,应避免联用禁忌的药物,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联合用药,密切观察ADR/AE,一旦发现应积极处理,从而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指出,可试用磷酸氯喹进行抗病毒治疗。氯喹既往用于疟疾、肠外阿米巴病和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关于其不良反应已有较多报道。本文重点对氯喹相关严重不良反应以及急性中毒的临床表现和处理进行文献回顾,以期为临床安全使用氯喹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磷酸氯喹是一种用于临床的的抗疟老药,新的研究发现磷酸氯喹对新冠肺炎有治疗作用。本文综述了磷酸氯喹有关物质的来源、定性分析及定量分析等方面,为有关物质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磷酸氯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实践与药学监护。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重型COVID-19治疗过程,分析患者临床症状,制订磷酸氯喹抗病毒治疗方案,找出失眠的原因。结果与结论磷酸氯喹治疗COVID-19可能有效,但具有神经系统毒性,可致严重失眠,与莫西沙星合用会增加该类风险。  相似文献   

6.
《中国制药信息》2020,(4):34-34
2月10日,第一批40万片磷酸氯喹在沪生产出来目前,上药中西公司正在开足马力大批量出厂药品科技部最近发布消息:临床研究显示,磷酸氯喹(也称氯喹)对治疗新冠肺炎有一定疗效。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今天采访了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陈凯先,得知磷酸氯喹由上海医药集团生产,25000多盒用于体外活性测试的磷酸氯喹样品和临床试验用的磷酸氯喹片剂,全部由这家企业提供。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美国FDA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系统(FAERS)和加拿大Canada Vigilance数据库挖掘磷酸氯喹导致的可疑不良反应信号,为临床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和信息成分法(IC)对FAERS自2015年至2019年和Canada Vigilance自1965年至2019年的数据进行信号检测。结果FAERS和Canada Vigilance数据库中分别提取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26例和54例,基于上述两个数据库ROR和IC法分别获得可疑信号58/32个和9/2个。FAERS中报告数最多的系统器官分类(SOC)是各类损伤、中毒及手术并发症(85例,16.2%),信号最强的不良反应(PT)是限制性心肌病(n=9,ROR=18.92,IC=4.24)。Canada Vigilance中报告数最多的SOC是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23例,18.7%),信号最强的PT是光敏性反应(n=9,ROR=17.01,IC=4.08)。结论临床长期使用磷酸氯喹可致严重ADR,应谨慎用于心脏基础疾病和神经系统基础疾病患者,并着重关注磷酸氯喹用法用量及磷酸氯喹的心脏毒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临床用药方案涉及的抗病毒药物致QT间期延长的文献报道情况进行复习。根据目前文献复习结果可知,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和磷酸氯喹存在引起QT间期延长进而引发尖端扭转型室速的潜在风险。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使用此类药物需关注由此带来的用药风险,熟悉临床上常用的可引起QT间期延长的药物,提高识别患者QT间期延长的易感因素和药物相互作用的能力,重视心电图、电解质管理来预防临床潜在的药物致急性心律失常事件,以降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避免药源性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诊疗方案推荐的治疗COVID-19中抗病毒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发生类型和构成比,以及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时使用抗病毒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维普)》、Pubmend、Embase、CENTRAL,建库至2020年3月5日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利巴韦林、阿比多尔、磷酸氯喹四种抗病毒药物致药物不良反应相关文献,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归类整理与分析。结果共检索到文献216篇,共计报道上述四种抗病毒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1452例,其中利巴韦林1193例、磷酸氯喹为67例、阿比多尔为35例、洛匹那韦/利托那韦为157例。利巴韦林所致药物不良反应(ADR)以皮肤及附件损害、胃肠道不适较多见;磷酸氯喹所致ADR以心脏毒性多见;阿比多尔所致ADR以消化道症状多见而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所致ADR以消化道症状及血脂异常多见。结论临床注意合理使用诊疗方案推荐的抗病毒药物,尽可能避免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使用大剂量替加环素治疗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肺炎(CRKP)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2017年中使用大剂量替加环素治疗CRKP的患者的有效性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大剂量替加环素治疗CRKP的有效率为38.6%,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4%。结论大剂量替加环素在治疗CRKP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其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常规剂量的替加环素,大剂量替加环素治疗CRKP的疗效和安全性还需要大量本的临床试验证实。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药物治疗与药物不良反应监护。方法隔离收治明确诊断的15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分轻型、普通型、重型及危重型,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2a、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盐酸阿比多尔片、磷酸氯喹、利巴韦林注射液等抗病毒药物治疗,联合抗病毒用药≤3种,同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实施药学监护,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并对症处理。结果截至2020年3月5日,治愈出院患者9例,在院患者6例,3例患者临床症状及胸部CT均好转,核酸检测为阳性,1例重型患者转为普通型,2例危重型患者转为重型;治疗过程中11例患者出现不同症状、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达73.33%,8例患者出现消化系统症状,2例患者出现皮疹伴瘙痒,1例患者治疗过程中肝酶轻微升高,根据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分级,2例为新的不良反应,9例为一般的不良反应。结论目前没有经过临床验证有效的治疗方法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有限的诊疗方案推荐下需要摸索相关的药物治疗,包括药物选择、用法用量及疗程,药物在临床治疗时需进行不良反应监护,及时发现并对症处理,避免因药物引起的机体损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免疫球蛋白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中的合理使用与药学监护要点。方法查阅文献,整理静脉用人免疫球蛋白的作用机制、适应证、感染性疾病应用概况、剂量、药代动力学特点,以及对实验室指标的影响和不良反应等特点,提出合理用药建议。结果与结论人免疫球蛋白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中缺乏直接使用证据,不建议常规应用。免疫缺陷或疾病进展迅速的患者可考虑使用,但应把握剂量,注意输注速率。使用过程中应动态监测患者血浆球蛋白水平,加强药学监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梳理总结药师在COVID-19普通型患者药物治疗管理过程中的作用,为疫情特殊时期的医院药学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实际工作情况,结合文献查阅,阐述COVID-19疫情防控时期临床药师为普通型患者提供药物治疗管理的具体实践和探索。结果 临床药师积极参与COVID-19普通型患者的诊治医疗活动,展开药物治疗管理,充分做好药物治疗分析,及时识别各类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参与多学科协作诊疗讨论,提供药物信息,为患者提供科学、合理和个体化的给药方案。结论 面对突发疫情事件,临床药师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及时调整药学工作应对策略,发挥药学特长,保障患者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评价利巴韦林治疗新型冠病毒肺炎的可能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g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有关利巴韦林治疗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的文献,同时回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应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快速系统评价方法,并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评估利巴韦林治疗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可能性。结果共检索到437篇文章,最终纳入18项研究。SARS疫情期间,我国大陆、香港以及加拿大等国家或地区都有应用高剂量利巴韦林联合干扰素、激素、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治疗的经验,高剂量利巴韦林的不良反应有贫血、心动过缓、肌痛、低氧血症、电解质紊乱等,这些不良反应可能导致停止药物治疗或不良结局。结论利巴韦林可在联合应用干扰素、激素、LPV/r并严密监测相关不良反应的基础上尝试用于COVID-19的治疗,但其临床有效性还有待更多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1例脑出血恢复期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型患者治疗药物,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借鉴。方法从药效学、临床药理学、不良反应监测评价等方面对该例患者治疗用药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用药监护策略。结果患者治疗用药基本符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型患者(脑出血恢复期),临床表现复杂,治疗方案还应考虑脑出血恢复期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挖掘和评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加入的药物"磷酸氯喹"和《上海市2019冠状病毒病综合救治专家共识》中推荐加入的"硫酸羟氯喹"上市后的安全信号,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DA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FAERS)数据库2004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收录以"氯喹"及"羟氯喹"为怀疑对象的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events,ADEs)报告,提取排名前200位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报告进行指定医疗事件(designated medical event,DME)筛选,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和比例报告比值比法(PRR)检测ADR信号,重点评估和比较出现DME的系统器官分类(SOC)中的安全信号,并对DME进行分析。结果: 提取FAERS数据库得到氯喹与羟氯喹ADEs报告数量分别为1 128例和29 639例;氯喹严重不良事件(serious adverse event,SAE)占比57.89%,羟氯喹占比26.60%。经DME筛选,共涉及7种SOC,其中眼部疾病与呼吸系统相关ADR中,羟氯喹检出的信号较多;皮肤和皮下组织类疾病,2种药物信号检出数量大致相等;心脏、血液及肝胆系统相关ADR中,信号主要集中在氯喹;耳部系统相关ADR中,信号检出较少。另外,氯喹检出的7种DME中尖端扭转型室速信号值最高,羟氯喹检出的4种DME中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信号值最高。结论: 基于真实世界的ADR信号检测有助于新冠疫情中氯喹与羟氯喹的安全性评价,降低临床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老年患者的药学监护。方法结合相关文献、现有诊疗方案及共识中的新冠肺炎治疗药物,梳理新冠肺炎老年患者治疗中的药学监护要点。结果新冠肺炎老年患者的药学监护,应严格把握老年患者的适应证,规避不良药物相互作用,预防不良反应,个体化确定及调整剂量,密切监测相关指标,加强营养支持,预防应激性疾病的发生。结论应开展规范的临床药学监护,从而有助于改善新冠肺炎老年患者的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