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药物干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炎症抑制因子IL -10干预后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子细胞 (mesenchymalstemcells ,MSCs)与心外膜注射MSCs疗效的比较 ,探讨IL -10干预后静脉移植MSCs治疗心肌梗死的可行性。方法 :抽取大鼠股骨和胫骨骨髓 ,获得较纯MSCs ,溴氮胞苷 (BrdU)标记 ,配制成终浓度 3× 10 6/ml细胞悬液备用 ,制备IL -10溶液。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 ,建立急性心梗模型后随机分为 3组 ,对照组、IL- 10 +MSCs静脉移植组及MSCs心外膜注射组。 4周后处死大鼠 ,检测心肌内MSCs ,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结果 :细胞移植 4周后可在心梗周边找到BrdU阳性标记的移植细胞。血流动力学和超声检查显示 ,与对照组相比 ,其它各组心脏结构和功能均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而IL 10 +MSCs静脉移植组和MSCs心外膜注射组之间无明显差别 (P >0 .0 5 )。结论 :IL- 10 +MSCs静脉移植组和MSCs心外膜注射组均能明显改善心脏结构和功能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故IL -10干预后静脉移植MSCs治疗心肌梗死可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体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探讨其对移植肾诱导免疫耐受作用.方法:无菌条件下取大鼠股骨、胫骨,用直接贴壁法分离纯化MSCs,体外扩增,在注射MSCs的基础上,行同种异体肾移植,实验大鼠分为注射大鼠骨髓MSCs肾移植组(Ⅰ组)和单纯肾移植组(Ⅱ组),均未用任何免疫抑制剂,术后3 d结扎受体右肾动脉(左侧为移植肾);观察右肾动脉结扎术后受体存活时间和右肾术后移植肾的病理变化.结果:Ⅰ组大鼠生存期(15.50±6.35)d较Ⅱ组(6.50±3.11)d明显延长,且前者移植肾形态学观察和功能状态均明显优于后者.结论:MSCs在体外很容易分离培养和扩增,MSCs对早期移植肾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慧  张瑶 《黑龙江医学》2011,35(5):338-340,346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心衰大鼠模型,获取大鼠骨髓,随机分为两组:细胞移植组心肌内注射MSCs,培养液组心肌内注射细胞培养液,另取正常大鼠10只作为对照组。对3组大鼠移植前及移植后4周进行心功能测定。处死动物,心脏切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移植4周后,细胞移植组的心功能明显改善(P<0.05)。细胞移植组心肌组织内可见MSCs,与培养液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心肌纤维化明显改善。结论 MSCs移植可以改善心衰大鼠的心脏功能,其机制可能为改善心肌纤维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到急性心肌梗死区心肌样细胞再生后nesprin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大鼠1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利用密度梯度分离法和贴壁培养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MSCs表面相关抗原、DAPI标记MSCs备用;SD大鼠开胸手术结扎心脏冠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并在实验组梗死区注射MSCs,对照组注射DMEM;术后3周取梗死区心肌,利用免疫细胞学化学方法鉴定肌节肌动蛋白和肌钙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技术和蛋白质印迹鉴定nesprin蛋白在MSCs移植后的表达.结果:MSCs移植到梗死缺血区3周后可以用DAPI示踪、并有心肌细胞特异蛋白呈阳性表达;免疫荧光和蛋白质印迹鉴定在MSCs移植前后有nesprin蛋白的表达,移植后出现nesprin蛋白表达量的增加.结论:MSCs在梗死心肌内移植具有分化再生的能力,nesprin蛋白在MSCs移植后出现表达量的增加,可能在MSCs分化为心肌细胞样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不同途径移植对肝硬化模型大鼠的效果差别。方法用四氯化碳液体橄榄油混合液皮下注射和酒精喂养的方法建立肝硬化大鼠模型,将肝硬化模型随机分为肝硬化未移植组(n=8)、门静脉移植组(n=8)、肝动脉移植组(n=8)、尾静脉移植组(n=8)。取健康SD大鼠骨髓,利用全骨髓贴壁的方法原代培养骨髓MSCs,利用CM-DiI标记间充质干细胞,然后通过3种途径分别进行移植。术后4周检测血清白蛋白、转氨酶、胆红素、Ⅳ型胶原;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干细胞在肝脏的分布及数量;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肝硬化程度。结果通过3种途径移植MSCs到肝硬化模型大鼠体内,4周后发现移植组模型大鼠的肝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血清白蛋白较肝硬化未移植组显著升高(P<0.05),转氨酶、胆红素较肝硬化未移植组显著降低(P<0.05),肝纤维化程度较肝硬化未移植组显著减轻(P<0.05)。3种途径移植MSCs对大鼠肝硬化的治疗效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骨髓MSCs移植肝硬化模型大鼠,移植后4周肝功能改善,肝纤维化程度降低,3种移植方法治疗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6.
唐一锋  石蓓  王冬梅  沈长银 《重庆医学》2018,(12):1583-1588
目的 研究高迁移率组蛋白-1(HMGB-1)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于大鼠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及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 将144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健康对照组、模型对照组、MSCs移植组、HMGB-1注射组、HMGB-1注射+MSCs移植组及HMGB-1 BoxA注射+MSCs移植组等6组,术后第28天对大鼠的心脏功能、心肌的病理切片、心肌梗死的面积及梗死区新生血管的密度进行检测.并在心肌梗死术后第3、7、28天测定血清中相关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 在术后第28天,HMGB-1注射+MSCs移植组较其余5组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心室收缩期内径明显缩小,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和射血分数明显增加(P<0.05);HMGB-1注射+MSCs移植组梗死面积与其余模型组相比明显缩小(P<0.05),梗死区的新生血管数目显著增加(P<0.05).在术后第3天和第7天,HMGB-1注射+MSCs移植组的大鼠血清TLR4、VEGF水平最高(P<0.05);术后第7天及第28天,HMGB-1注射+MSCs移植组大鼠的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核因子Kappa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最低(P<0.05).结论 通过使用HMGB-1注射联合MSCs移植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改善心肌梗死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诱导为神经样细胞后对大鼠脑损伤模型修复的情况。方法:取大鼠骨髓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和传代培养,贴壁法分离MSCs,并诱导其分化,将经诱导的细胞直接注射移植到大鼠脑缺血模型大鼠的脑组织,检测分化的神经细胞样细胞在神经系统微环境中存活及病理变化。结果:细胞移植组病理变化与脑损伤模型组相比,神经细胞变性、坏死数量明显变少,间质水肿较轻。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为神经样细胞后移植能改善脑损伤大鼠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邢海霞  马晓君  王晓萃  付文玉 《浙江实用医学》2011,16(4):242-244,256,313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培养后移植治疗帕金森病(PD)大鼠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体外培养大鼠骨髓MSCs,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第3代MSCs,将第3代MSCs作为移植实验组,磷酸盐缓冲液(PBS)作为对照组,分别注射到6-OHDA制备的PD大鼠模型损毁侧纹状体内,观察移植术后PD大鼠不同时间段的行为变化,并检测PD大鼠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变化。结果骨髓MSCs定向移植术后,PD大鼠旋转行为从移植前的(11.08±2.47)r/min,降到移植后4周(3.75±0.96)r/min,移植后1周,2周,4周分别较移植前和对照组行为明显改善(P〈0.05),注射PBS后,大鼠在1周,2周,4周旋转行为无明显改善,MSCs移植术后2周黑质TH阳性细胞表达较PBS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可能影响黑质多巴胺功能的神经元的改变,有助于改善PD大鼠的旋转行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通过探索过表达整合素链接激酶(ILK)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条件培养基(ILK-MSC-CM)移植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旨在探讨其是否能够减缓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并改善心功能.方法:原代培养大鼠MSCs,利用ILK重组腺病毒转染MSCs.构建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分为MSCs条件培养基组(MSC-CM)组、ILK-MSC-CM组、标准培养基及对照组.使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各组心功能变化.结果:大鼠心肌梗死后3天及4周,ILK-MSC-CM组EF%,%FS和IVSd较MSC-CM组明显增加,而LVEDD和LVESD明显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K-MSC-CM移植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可以改善心功能,抑制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小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小鼠急性肝功能衰竭(ALF)的治疗作用,为MSCs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离、纯化、扩增、鉴定小鼠MSCs,用CCl4灌胃制备稳定的小鼠ALF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MSCs经尾静脉移植入实验组小鼠体内,对照组小鼠注入等量生理盐水,观察2组小鼠的活动、对外界反应及存活情况,检测2组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总胆红素(TBIL),并进行病理学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肝脏白蛋白(ALB)表达。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分离培养的MSCs 75.27%处于G0-G1期,而且MSCs强表达CD44,表达率为88.71%,基
本不表达造血细胞表面标志物CD34。将MSCs移植入ALF小鼠体内后,实验组小鼠术后7 d生存率为65%,明显高于对照组(25%)(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小鼠血清ALT、AST及TBIL水平均明显升高,但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各时间点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小鼠肝细胞坏死程度及炎细胞浸润等明显轻于对照组;7 d后实验组小鼠病理组织学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明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7 d后实验组小鼠肝组织中ALB表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骨髓MSCs移植能明显改善ALF小鼠的肝功能,提高其生存率,提示骨髓MSCs移植对小鼠ALF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修复作用,为MSCs的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分离、纯化大鼠MSCs并进行体外培养。用皮下多点注射CCl4制备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损伤组和MSCs移植组,每组6只。将MSCs经尾静脉回输到MSCs移植组大鼠体内,30 d取肝脏,观察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体外分离培养的MSCs 93.27%处于G0/G1期,且MSCs表面CD44呈阳性表达;将分离的MSCs输入肝纤维化模型大鼠30 d 后,镜下可见MSCs移植组病理改变较模型损伤组明显减轻,肝小叶结构基本正常,肝血窦基本正常,纤维结缔组织无明显增生;α-SMA染色强度MSCs移植组低于模型损伤组。结论:MSCs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纤维化肝组织的修复。  相似文献   

12.
同种异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在大鼠肝内定居能力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索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经不同途径移植到同种异体大鼠后其定居于肝脏的能力。方法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培养获取MSCs,以绿色荧光蛋白进行标记,体外扩增后,分别从大鼠尾静脉和门静脉注入同种异体正常和肝脏损伤大鼠体内,于移植后的第3、7天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移植的MSCs在大鼠肝内的表达情况。结果所有大鼠移植同源异体MSCs后全部存活,无意外死亡。从门静脉、尾静脉注入MSCs,在大鼠肝脏受损时其定居量大于非肝脏受损大鼠(P〈0.05)。在肝细胞受损大鼠,从门静脉注入MSCs与从尾静脉注入比较肝脏定居量差异不显著(P〉0.05)。非肝脏受损大鼠,从门静脉注入MSCs与从尾静脉注入比较细胞定居于肝脏量差异显著(P〈0.05).并与移植后时间有关。结论干细胞定居于肝脏的时间与细胞数量可能与肝脏是否受损伤关系密切.与移植途径关系不密切;在正常动物干细胞可定居于肝脏,定植的细胞量与移植途径和移植后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经不同途径移植到同种异体大鼠后其定居于肝脏的能力。方法 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培养获取MSCs,以绿色荧光蛋白进行标记,体外扩增后,分别从大鼠尾静脉和门静脉注入同种异体正常和肝脏损伤大鼠体内,于移植后的第3、7天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移植的MSCs在大鼠肝内的表达情况。结果 所有大鼠移植同源异体MSCs后全部存活,无意外死亡。从门静脉、尾静脉注入MSCs,在大鼠肝脏受损时其定居量大于非肝脏受损大鼠(P<0.05)。在肝细胞受损大鼠,从门静脉注入MSCs与从尾静脉注入比较肝脏定居量差异不显著(P>0.05)。非肝脏受损大鼠,从门静脉注入MSCs与从尾静脉注入比较细胞定居于肝脏量差异显著(P<0.05),并与移植后时间有关。结论 干细胞定居于肝脏的时间与细胞数量可能与肝脏是否受损伤关系密切,与移植途径关系不密切;在正常动物干细胞可定居于肝脏,定植的细胞量与移植途径和移植后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 )移植对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作用与机制。方法分离大鼠MSCs培养传代至第4代。采用大鼠腹腔注射四氯化碳制造肝纤维模型。将造模成功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1)对照组:鼠尾静脉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2) MSCs 组:鼠尾静脉注射MSCs 悬液;(3)诱导组:鼠尾静脉注射经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诱导14 d后的MSCs悬液。于移植后第1周、2周、3周、4周分别处死大鼠5只,检测大鼠血清透明质酸( HA)、层黏蛋白( LN)、Ⅳ型胶原水平;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分别用PCR法及Western检测大鼠肝脏Col-Ⅰ、RhoA、Cdc42、Rac1 mRNA基因及其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1)诱导组与MSCs组的纤维化程度评分随着时间延长逐渐下降,且在第4周诱导组评分明显低于MSCs组( P<0.05)。(2)移植3周后各组血清HA、LN、Ⅳ型胶原含量均显著下降,4周时诱导组和MSCs组各指标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诱导组低于MSCs组( P<0.05)。(3) MSCs移植后诱导组、MSCs组大鼠肝脏组织Col-Ⅰ、RhoA、Cdc42、Rac1 mRNA和蛋白表达均随时间延长而下降,移植4周时诱导组各项指标明显低于MSCs组和对照组( P<0.05)。结论 MSCs移植可抑制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HA、LN、Ⅳ型胶原的分泌,并可下调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Rho信号通路相关因子RhoA,Cdc42,Rac1 mRNA及蛋白表达。 HGF诱导MSCs后抗大鼠肝纤维化作用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5.
不同时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并探索最佳移植时期。方法应用贴壁培养法分离SD大鼠MSCs,分别于肝硬化造模第6周,10周经尾静脉注射1×106MSCs。在移植4周后,评价移植组与对照组的生存状态,行肝功能检测(ALB,ALT,TBIL),肝脏HE染色。结果MSCs经尾静脉移植入肝硬化大鼠后,大鼠肝功能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6周移植组较10周移植组效果更佳。结论MSCs移植可以改善大鼠外周血液的血生化特性和肝的组织学结构,且在肝纤维化早期进行移植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移植转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基因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在宿主脑缺血区的基因表达情况,以及对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 将pcDNA 3.1-BDNF转染到大鼠MSCs中,并检测其表达情况。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梗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并将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PBS移植组、MSCs移植组和转基因MSCs移植组,每组均8只。将PBS悬液、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omodeoxyuridine,BrdU)标记的MSCs悬液、BrdU标记的转基因MSCs悬液分别移植到PBS移植组,MSCs移植组和转基因MSCs移植组大鼠的纹状体缺血区半暗带,对照组不移植。移植后1~30 d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损害严重程度评分(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 NSS)并相互比较。移植后30 d,检测各组大鼠脑缺血区B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w,NSE)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 大鼠脑缺血区移植转基因MSCs 24 h后,检测到BDNF的表达。移植后1 d各组NSS评分无显著差异,移植后7、14、21、30 d均显示转基因MSCs移植组低于其他组。移植后30 d, 转基因MSCs组BDNF阳性细胞数较MSCs组明显增多;NSE、GFAP阳性细胞数较其他组显著增多。结论: 大鼠脑缺血区移植转基因MSCs后表达基因产物,同时其表达的NSE、GFAP蛋白增加,对宿主的神经损伤具有修复作用。转染BDNF基因的MSCs移植是治疗脑缺血性疾病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7.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肝内定居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索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同种异体移植后在受体大鼠模型肝内定居分布情况。方法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三代MSCs经CFSE标记后从门静脉植入同种异体正常组和肝损伤组大鼠体内,于移植后的第14d取出的肝脏,通过冰冻切片行荧光检测,研究MSCs在大鼠肝脏内定居分布情况。结果经门静脉移植的MSCs在正常组和肝损伤组的肝脏内均能定居,且定居的细胞数量上肝损伤组明显多于正常组。结论经门静脉移植的MSCs可以定居于肝脏内,且定于肝脏的干细胞数量与肝脏是否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羧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arboxyfluorescin diacetate succinimidyl ester, CFSE)与溴化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2-deoxyuridine,Brdu)两种细胞标记物观测肝移植术后受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肝内分布情况.并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方法 在已构建的DA-Lewis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及提取培养Lewis大鼠MSCs的基础上分别用CFSE和Brdu对Lewis来源的MSCs进行标记,术中经门静脉输注,通过荧光显微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观测术后2mo内各时间点受体肝组织内MSCs的分布情况.结果 CFSE细胞标记率约为(94.1±1.4)%.受体肝组织第1、7、14天内有CFSE标记的MSCs聚集.对照组第5天肝组织内发布的CFSE标记MSCs消失.BrdU细胞标记率约为(90.3±3.5)%.受体肝组织第14天、1个月、2个月可见Brdu阳性的MSCs分布,对照组相应时间点肝组织内未发现Brdu阳性的MSCs.结论 CFSE和Brdu均为MSCs的良好标记物.CFSE标记细胞后荧光迅速减弱,适用于短期示踪.Brdu标记细胞后可维持较长时间,适用于长期示踪.两种标记方法均是MSCs较为简单有效的方法,实验显示受体MSCs大部分分布于移植肝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至四氯化碳所致的肝硬化大鼠体内后,肝组织和血清中白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随机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8只作为正常组,另同样方法选取35只SD大鼠给予40%CCl4溶液每周2次腹部皮下注射,用来制备肝硬化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肝硬化组和HU-MSCs移植组,HU-MSCs移植组给予HU-MSCs1×107经尾静脉移植,移植后3周处死所有大鼠,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法以及RT-PCR法检测肝组织中ALB的表达,并于生化检验室检测血清中ALB的含量。结果正常组和肝硬化组中均未发现阳性表达的抗人EGF-R存在,HU-MSCs移植组中发现较多抗人EGF-R的表达;肝组织中ALB的表达较肝硬化组明显增加,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HU-MSCs移植到肝硬化大鼠体内,能够长期存活,并改善ALB的表达和分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