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RHD)合并肺动脉高压(PH)患者在行瓣膜置换术中,西地那非(SIL)降低肺动脉压及心肌保护作用.方法:本院2007年6月至11月RHD合并PH行瓣膜置换术、术中经Swan-Ganz漂浮导管测定平均肺动脉压(mPAP)I30 mmH9的患者纳入研究.符合上述条件28例患者分为2组:实验组(SIL治疗组)14例,对照组l4例.实验组于麻醉诱导、SwanGanz漂浮导管置入后,经鼻饲SILl00mg;对照组l4例,同法用牛理盐水对照.连续记录2组给药前(T0)及给药后20min(T1)、40min(T2)、60min(T3)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分别于转流前、主动脉开放后2、6、16h采集患者桡动脉血.测血清CK-MB、cTn-T,观测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术后正性肌力药物的应用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在降低平均肺动脉压(mPAP),mPAP/有创平均桡动脉压(mAP)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主动脉开放后2h的cK-MB及开放后16h的cTn-T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CPB心脏手术中,西地那非能高选择降低此类患者肺动脉压力.并有显著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成人先天性心脏病(CHD)合并肺动脉高压(PH)患者术后,西地那非(SIL)降低肺动脉压的早期疗效。方法 2008年8月~2011年8月在我院行心内直视手术的成人室间隔缺损患者、术中经Swan-Ganz漂浮导管测定肺动脉压(PAP)/桡动脉压(AP)〉0.7的患者纳入研究。符合上述条件2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5例,对照组14例。实验组于体外循环(CPB)后,经鼻饲SIL 0.3mg/kg(辉瑞公司生产的万艾可),每3小时重复给药;对照组14例,同法用生理盐水对照。连续记录患者手术前及术后12小时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观测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在术后降低平均肺动脉压(mPAP),mPAP/有创平均桡动脉压(mAP)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实验组mAP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西地那非能有效降低成人先天性心脏患者术后的肺动脉压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脂微球前列腺素E1(Lipo PGE1)和硝酸甘油对风湿性心脏病(RHD)合并肺动脉高压(PH)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30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随机分为Lipo PGE1组和硝酸甘油组各15例,经右侧颈内静脉穿刺放置Swan-Ganz漂浮导管,监测肺动脉压力〔收缩压(SPAP)、舒张压(DPAP)、平均肺动脉压(MPAP)及肺小动脉楔压(pulmonary artery wedge pressure,PCWP)〕,并通过温度稀释法测量心排血量(cardiac output,CO),同时监测心率(HR)及平均动脉压(MAP),计算肺血管阻力(pulmonary vascularresistance,PVR)和体循环血管阻力(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SVR)。记录2种药物治疗20 min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Lipo PGE1能有效降低PVR,提高患者CO,硝酸甘油致PVR、SVR、MAP及CO降低。结论 LipoPGE1可降低RHD合并PH患者的肺循环阻力,增加CO,改善心脏功能,同时避免血流动力学紊乱。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气腹对老年人肺顺应性和肺内分流率的影响。方法 ASAⅠ~Ⅱ级老年结直肠癌患者46例,按住院号单双随机分为观察组(气腹组)和对照组(开腹组),每组23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气管内插管全麻,气管插管后均采用纯氧间歇正压通气。分别于术前(T0)和手术开始后30 min(T1)、60 min(T2)、120 min(T3)、术毕后30 min(T4)测定气道峰压(Ppeak)和气道平台压(Pplat),计算肺顺应性(CL),并于上述时间点抽取桡动脉和中心静脉血作血气分析,计算各时点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观察组T1、T2、T3时间点Ppeak、Ppla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同一时间点(P〈0.01),T1、T2、T3时间点CL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同一时间点(P〈0.01);观察组T1、T2、T3、T4时间点QS/QT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同一时间点(P〈0.01)。结论老年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气腹对肺顺应性和肺内分流率产生明显影响,术中及复苏期均需加强呼吸管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西地那非治疗肺动脉高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肺动脉高压患者给予西地那非25 mg每日3次口服,观察治疗前和服药12周后的6 min步行距离、右室收缩压、平均肺动脉压、肺血管阻力等。结果治疗12周后,除病情恶化1例死亡外,其余患者与基线值比较,6 min步行距离(P〈0.01)增大,右心导管测定右室收缩压、平均肺动脉压和肺血管阻力均有下降(P〈0.01)。结论西地那非对肺动脉高压患者有肯定的长期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风湿性心脏病(RHD)合并肺动脉高压(PH)患者在瓣膜置换术中应用尼可地尔对肺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行瓣膜置换术的RHD合并PH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于麻醉前口服尼可地尔,对照组患者不给药。对2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体循环血液动力学指标及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循环阻力(PVR)等肺循环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硝普纳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t=3.673,P<0.05),而体外循环转流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多巴胺用量、机械通气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补液量、围手术期尿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术前(T_0)为参照,在尼可地尔给药20 min(T_1)、给药40 min(T_2)、转流前(T_3),观察组患者MPAP和PVR均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未见显著下降(P>0.0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血液动力学指标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RHD合并PH患者瓣膜置换术中应用尼可地尔,可达到稳定患者转流期间的血液循环、降低其肺动脉压力和肺循环阻力的目的,有助于保障手术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复方薤白胶囊(FFXBC)对野百合碱(Monocrotaline MCT)诱导的肺动脉高压(PH)大鼠肺小动脉、右心室、肺组织病理的影响.方法 SD(Sprague-Dawley)大鼠跗只,随机分为7组:正常组10只、模型组14只、桂龙咳喘宁组、地塞米松组、卡托普利组、FFXBC高剂量组、FFXBC低剂量组各12只.MCT进行1次性腹腔注射(按60mg/kg),正常对照组一次性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于造模d 2开始给药.给药d 21,每组随机取6只进行平均肺动脉压(mPAP)、平均右心室压(mRVP)测定,每组随机取8只大鼠进行观察肺小动脉、右心室及肺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PAP、mRVP明显增高,差别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小动脉及右心室厚度明显增厚,肺小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肺组织炎性细胞浸润非常明显.桂龙咳喘宁组、地塞米松组、卡托普利组、FFXBC高剂量组、FFXBC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mPAP、mRVP明显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肺小动脉及右心室壁增厚减轻;肺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减轻,组间比FFXBC高剂量组效果明显优于FFXBC低剂量组.结论 FFXBC能有效的降低MCT诱导大鼠PH的作用,可能的机制是抑制、改善肺小动脉及右心室重构,减轻MCT引起的炎性细胞浸润现象,有效降低肺动脉压及右心室压.提示FFXBC将是防治PH的很有前途的中药,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西地那非对野百合碱(MCT)所致大鼠肺动脉高压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模型组(H组)和干预组(S组)。H组及S组一次注射MCT60mg/b制作肺动脉高压模型,4周后,S组大鼠灌喂西地那非25mg/kg·d^-12周。测定平均肺动脉压(mPAP)、体循环平均动脉压(mPA)、右心室肥厚、肺小动脉管壁增厚指标和血浆中cGMP浓度。结果:S组mPAP明显低于H组(P〈0.01),3组循环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右心室游离壁(RV)与左心室+室间隔(LV+s)的重量比和肺小动脉平均血管壁面积与血管总面积的百分比(WA)(%),S组均明显低于H组(P〈0.01),而血管腔面积与血管总面积的百分比(VA)(%)高于H组(P〈0.01)。S组肺小动脉管壁及管腔狭窄较H组显著减轻,心肌细胞的显微结构比H组好转。S组cGMP浓度显著高于H组(P〈0.01)。结论:西地那非扩张肺血管和逆转肺血管重构,降低肺动脉高压,改善右心室重构,但西地那非不影响体循环动脉压,可能与血浆中cGMP浓度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9.
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患者肺功能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UTI)对体外循环(CPB)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肺功能的保护机制。方法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4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低剂量UTI组(8000U/kg)和高剂量UTI组(12000U/kg)。手术过程中在体外循环加入不同剂量的UTI,对照组用等量生理盐水代替。观察手术切皮前(T1)、停用CPB1h(T2)、4h(T3)、24h(T4)时间点肺功能指标气道峰压(PIP)、气道平台压(Pplat)、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肺静态顺应性(Cs)、肺动态顺应性(Cd)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术后PIP、Pplat、AaDO2较CPB前显著增加(P〈0.05),而Cs、Cd均下降(P〈0.05)。术后T2、T3时点两UTI试验组的PIP、Pplat、AaDO2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Cs、Cd值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高剂量UTI组在T2、T3时点PIP、Pplat、AaDO2分别较低剂量UTI组显著降低(P〈0.05),而Cs、Cd在上述时点较低剂量UTI组增加(P〈0.05)。结论在CPB瓣膜置换术中,UTI能减轻肺损伤,改善肺功能。在体外循环肺损伤的保护方面,UTI12000U/kg作用明显优于8000U/kg,呈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
西地那非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琳 《四川医学》2014,(9):1195-1197
目的 探讨西地那非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PPHN患者32例,根据有无使用西地那非分成2组(治疗组15例,对照组1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西地那非治疗,西地那非管喂给药,0.5-1mg/(kg·次),6-8h1次,每次用药前后30min监测血压。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及治疗3d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a02)的变化,肺动脉平均压(PAMP)及总有效率。结果 治疗后3d,治疗组肺动脉平均压(PAMP)、PaCO2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aO2、PaO2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有效率治疗组(80.0%)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4%)。结论 口服西地那非治疗PPHN可有效降低肺动脉压力,提高血氧饱和度,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动脉钙敏感受体(CaSR)、血浆硫化氢(H2S)、肺动脉内皮细胞中活性氧(ROS)水平在肺动脉高压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18只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9只。实验组行左肺叶切除术,对照组行假手术,术后均喂养35 d。比较两组大鼠肺动脉压力( mPAP )、右心室肥厚指数、血浆H2 S、肺动脉内皮细胞ROS水平和肺动脉CaSR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实验组大鼠mPAP、肺动脉内皮细胞ROS水平及右心室肥厚指数、肺动脉CaSR 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血浆H2 S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肺高血流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CaSR mRNA表达的改变和内皮细胞ROS对细胞的损伤可能通过改变内源性H2 S的产生而共同参与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七氟烷对心脏瓣膜病患者体外循环(CPB)后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病变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10例)和七氟烷吸入组(S组,30例),对照组采用静脉麻醉,不使用任何吸入麻醉药,七氟烷吸人组分为S1、S2、S3三个亚组,每组10例,体外循环后分别吸入0.5、1.0、1.5MAC的七氟烷维持麻醉。四组病人术前用药、麻醉诱导、体外循环前和体外循环过程中麻醉维持、体外循环方法均相同,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体外循环前(T1)、停机(T2)、手术结束(T3)、术后2h(T4)、术后4h(T5)、术后8h(T6)、术后12h(T7)、术后24h(T8)测量患者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潮气量(VT)、气道压、吸入氧浓度(FiO2),计算患者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氧合指数(OI)、肺动态顺应性(Cdyn)、肺静态顺应性(CStat),观察肺氧合与肺顺应性变化。结果与C组比较,S1、S2、S3组肺氧合功能好转(P〈0.05),顺应性上升(P〈0.05)。结论七氟烷麻醉能减轻体外循环导致的肺损伤,并和七氟烷的吸人量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对体外循环(ECC)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心肌保护作用。方法择期CABG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组(P组)和单纯全麻组(G组),每组30例。P组患者麻醉诱导前经r13、T4间隙行双侧胸椎旁间隙穿刺置管,两侧分别注射试验剂量0.375%罗哌卡因5ml,5min后分别给予首次量0.375%罗哌卡因15ml。于ECC前、术毕、术后6h、24h和72h分别抽取静脉血,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水平,观察两组血流动力学参数、心脏复跳情况、正性肌力药、ICU滞留时间等项目。结果两组MYO水平于术后72h恢复至正常,其余各时点两组术后CKMB、MYO和cTnI水平均高于ECC前(P〈0.05~P〈0.01)。除MYO的水平在术后72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G组比较,P组在其他各时点CKMB、MYO和cTnI的水平明显降低(P〈0.05)。P组患者术毕中心静脉压(CV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及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低于G组(P〈0.05),心指数(CI)高于G组(P〈0.05)。P组患者术后24h多巴胺使用量、机械通气时间、ICU滞留时间明显低于G组(P〈0.05)。结论双侧胸椎旁阻滞对ECC下CABG术中具有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氧化氮对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尤其是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手术后经吸入一氧化氮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的浓度、成分的变化,及随吸入时间的延长而发生的改变。方法将34例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并实施体外循环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INO组(外源性NO吸入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7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0 min、2 h、6 h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总磷脂、饱和卵磷脂、总蛋白的含量,并计算氧合指数。结果体外循环术后两组PS水平显著降低,氧合指数升高。术后2 h、6 h后INO组PS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其余时点两组无显著差异,两组间氧合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体外循环可明显降低PS水平,应用外源性NO进一步降低PS水平,但对呼吸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辛伐他丁联合阿司匹林片治疗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相关肺动脉高压的疗效。方法选取确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门诊及住院病人200例,随机分对照组(Ⅰ组)50例、阿司匹林(Ⅱ组)50例、辛伐他丁组(Ⅲ组)50例、辛伐他丁联合阿司匹林(Ⅳ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氧疗、平喘、抗炎治疗,阿司匹林组常规治疗外加用100mg qd治疗,辛伐他丁组常规治疗外加用40mg qn治疗,辛伐他丁联合阿司匹林组常规治疗外加用辛伐他丁40mg qd、阿司匹林100mg qd,同时对照组加用安慰剂。观察各组治疗前后(疗程2月)肺功能(FEV1、FEVI/FVC%)、肺动脉收缩压及平均肺动脉压(mPAP)的变化情况。结论辛伐他丁组及辛伐他丁联合阿司匹林组治疗后患者平均肺动脉压明显降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独使用相比,联合应用对改善肺动脉高压更明显;二组肺功能下降较对照组更缓慢(P〈0.05)。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PH)大鼠模型血浆和肺匀浆中尾加压素(U-Ⅱ水平的变化,以探讨氧疗在HPH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0只,分为对照组,低氧(14d)组,氧疗(7d)组,每组10只,测定各组体循环平均压(mSAP)、肺动脉平均压(mPAP)、右心室肥大指数(RVHI)即右心室与左心室加室间隔重量之比率[RV/(LV+S)],血浆及肺匀浆U-Ⅱ水平,光镜观察肺动脉结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低氧组大鼠的mPAP、RV/(LV+S)数值,血浆及肺匀浆U-Ⅱ水平均显著增高(P〈0.01);光镜下,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生,胶原纤维增多,管壁增厚,管腔狭窄。与低氧组相比,氧疗组大鼠的mPAP值,血浆及肺匀浆U-Ⅱ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RV/(LV+S)无显著差异性(P〉0.05);光镜下,管腔狭窄有所缓解。结论:U-Ⅱ参与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病理生理过程,氧疗可以降低血浆及肺匀浆U-Ⅱ水平并缓解缺氧引起的肺血管重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左心引流对婴儿体外循环肺保护的作用。方法 81例≤10个月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分成三组,N1组体外循环开始即刻开启左心引流,术毕,心排量恢复后停止;N2组主动脉阻断,心脏停跳后开启左心引流,结束与N1组相同;N3组左心引流开始时间与N1组相同,心内操作结束后停止。比较三组体外循环前及结束时、术后1h、6h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的浓度、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压台(Pplate)、肺水含量(TAF)、氧合指数(OI)及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结果 N1组体外循环后TNF-α、IL-6的浓度及Ppeak、Pplate及TAF较其他组明显下降(P0.05),OI则明显增高(P0.05),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较其他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早开始、晚结束左心引流能减轻婴幼儿体外循环肺损伤,具有良好的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负平衡超滤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在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中使用负平衡超滤对患者术后早期恢复的作用。方法110例行ECC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分为三组:无超滤组(C组,10例)、常规超滤(conventional ultrafiltration,CUF)组(CUF组,50例)和负平衡超滤(subzero-balanced ultrafiltration,SUF)组(SUF组,50例)。分别于ECC开始前、术后1 h、6 h、12 h和24 h五个时间点检测各组氧合指数(OI)、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并记录各组患者ECC前后红细胞压积(Hct)、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ICU停留时间、术中及术后24 h内输血量和术后24h内心包纵隔引流量。结果ECC前各组Hct无显著性差异(P〉0.05),ECC后SUF组和CUF组高于C组(P〈0.05);SUF组和CUF组术后1 h、6 h、12 h及24 h OI高于C组(P〈0.05);SUF组术后1 h、6 h、12 h及24 h P(A-a)O2低于C组和CUF组(P〈0.05);SUF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中及术后24 h内输血量少于C组和CUF组(P〈0.05);ICU停留时间、术后24 h内心包纵隔引流量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中使用负平衡超滤能较好地改善患者术后肺功能,减少输血量,促进患者术后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ECC)对术后儿童肺功能的影响,并观察这些变化和时间的关系。方法择期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的患儿36例,根据是否应用ECC分为两组:ECC组(A组,n=18)和经胸小切口封堵组(B组,n=18)。分别测定气管插管后5 min、气管插管后15 min、开胸后5 min、术毕、术后2 h、脱机前的胸肺顺应性(CL)、气道平均压(Pmean)、气道阻力(Raw)及脱机时间。结果 ECC术后患者的CL明显下降,而封堵手术对CL影响不大;ECC组于开胸后CL明显降低(P0.05),于术毕降至最低水平,后逐渐恢复,到拔管时基本达气管插管后水平;ECC组气道阻力、气道平均压于开胸后增加(P0.05),至脱机前恢复正常水平。ECC组呼吸机支持时间明显长于封堵组。结论 ECC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肺功能有明显影响,引起呼吸动力学的改变,因此应注意术中对肺功能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