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冰冻病毒灭活人血浆(S/D血浆)对机体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接受四肢和脊柱手术、估计失血量在500ml以上的择期手术病人,年龄18~60岁。将其随机分为S/D血浆组(SDP组,n=20)、普通新鲜冰冻血浆组(FFP组,n=20)、10%羟乙基淀粉组(HES组,n=20)。术中连续监测直接桡动脉血压、心电图和间断监测中心静脉压。在失血量达400~500ml时开始按分组输注上述不同血浆,输注量为8~10ml/kg,60min内输注完毕,术中根据红细胞压积(Hct)考虑是否输注红细胞。各组在输注血浆前、输注完毕后60、120min采集血样,检测全血高切黏度(HBV)、全血低切黏度(LBV)、血浆黏度(PV)、红细胞聚集指数(AI)、红细胞变形指数(DI)、红细胞刚性指数(RI)、红细胞压积。结果(1)HBV、LBV结果FFP组输注前后HBV、LBV均无明显改变(P>0.05);SDP组于输注后120min较输注前HBV、LBV明显降低(P<0.05);HES组输注后60、120min,其HBV、LBV明显低于输注前(P<0.05)。(2)PV结果各组在输注前后PV均无明显改变(P>0.05)。(3...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冰冻病毒灭活血浆(S/D血浆)、新鲜冰冻血浆及10%羟乙基淀粉对机体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接受四肢、脊柱手术,并估计失血量在500mL 以上的择期手术患者,年龄18~60岁.分段法随机分为3组:S/D血浆组(SDP组,n=20)、普通新鲜冰冻血浆组(FFP组,n=20)、10%羟乙基淀粉组(HES组,n=20).所选择患者均采取全身麻醉方式,术中连续监测直接桡动脉血压、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间断监测中心静脉压.在失血量达400~500mmL时开始在各组输注实验药物,输注量为8~10mL/kg,在60min内输注完毕,术中根据红细胞压积(HCT)考虑是否输注红细胞.各组在输注实验药物前、输注完毕后60min、输注完毕后120min采集血样,检测AT-Ⅲ、PC、D-D、t-PA、PAI.采用SPSS11.0软件对各组间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法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HES组蛋白C及AT-Ⅲ含量在输注后下降(P<0.05).SDP组在输注后血浆内蛋白C含量明显下降(P<0.05),FFP组输注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DP组及FFP组在输注前后体内AT-Ⅲ含量无明显改变(P>0.05).D-D:SDP组、FFP组于输注后呈明显增高趋势(P<0.05);HES组输注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t-PA:SDP组、FFP组在输注后逐渐增高,直至输注后120min较输注前增高明显(P<0.05)HES组输注后60min明显下降(P<0.05),而在120min后恢复至输注前水平(P>0.05).PAI-1:FFP组输注前后均无明显改变(P>0.05),SDP组在输注后120min明显升高(P<0.01);HES组在输注后60、120min明显升高(P<0.01).结论 SDP及FFP输注后明显改善机体抗凝血功能并且优于HES组,二者效果相似.SDP对于维持机体失血后凝血与纤溶功能的平衡,防止凝血物质过度消耗上较FFP及HES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方法对87例心脏骤停(CA)并实施心肺复苏(CPR)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组39例患者CA发生在医院内,并有急救小组分工协作实施CPR,18例复苏成功,成功率46.15%;B组48例患者CA发生在院外,8例患者复苏成功,成功率16.67%.两组CPR成功率有显著差异(P<0.01);CA后延时插管者复苏成功率为15.63%,即时插管者复苏成功率为37.93%.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心肺复苏知识普及教育,加强院前急救能力及时气管插管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犬心脏停搏复苏后脑氧供需变化及高血压性再灌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犬心脏停搏(cardiac arrest,CA)复苏后再灌流期间脑氧代谢情况变化及高血压性再灌流的影响.方法建立犬电击引起室颤(ventricularfibriHation,VF)性CA 8 min后开胸心肺复苏(CPR)模型,动物随机分两组:正常血压性再灌流(NT)组(n=6),高血压性再灌流(HT)组(n=6),在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MAP在NT组维持于CA前基础值水平,而HT组维持于基础值的110%~115%.取动脉血及脑矢状窦血行血气分析,观察CA前及CA再灌流后30、60、120、240 min的脑动脉-矢状窦氧含量差(ca-ssDO2)及矢状窦氧分压(PssO2)变化.结果与基础值比较,CA后再灌流30min,NT组Ca-ssDO2显著下降(P<0.05),PsO2显著升高(P<0.01),直至再灌流240 min,Ca-ssDO2升高显著(P<0.01),PssO2下降显著(P<0.01).两组间比较,再灌流30min,HT组Ca-ssDO2下降显著(P<0.01),PssO2升高显著(P<0.01),但此后4 h内两组脑氧代谢值差别不显著(P>0.05).结论CA复苏后脑氧供需关系失衡,高血压性再灌流进一步增加CA后早期脑氧供应.  相似文献   

5.
尿激酶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尿激酶对心脏骤停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价其在心肺复苏(CPR)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59例心脏骤停患者根据有无使用溶栓药物分成溶栓组(n=26)和对照组(n=33).对照组患者仅进行标准CPR,溶栓组除了进行标准CPR外,还在复苏初期静脉输注尿激酶150万U.观察2组患者CPR成功率、存活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溶栓组CPR成功率高于对照组(65.38% vs. 39.39%, P<0.05),2组间存活率、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尿激酶能提高心脏骤停患者CPR成功率,但不能提高出院存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复苏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假手术组、休克组、复苏1组(输林格液)和复苏2组(输林格液 万汶液),每组10只,建立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在制模成功后复苏1组给予林格液,复苏2组给予林格液 万汶(6%中分子羟乙基淀粉130/0.4).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收缩压(SBP)、舒张压(19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呼吸频率(RR).结果 血流动力学变化:复苏1组、复苏2组两组大鼠在制成失血性休克模型后,休克即时的SBP、DBP和MAP均较基础值明显降低,HR较基础值明显加快(P<0.05).复苏2组复苏后各时间点SBP、DBP和MAP均恢复到接近基础值水平(P>0.05);但复苏1组复苏30min的DBP,复苏60rain、90min和120rain的SBP、DBP和MAP均明显低于基础值,复苏后90min和120rain的HR较基础值和复苏2组明显加快(P<0.05).复苏1组的自主呼吸频率在复苏30min和复苏60min时明显增快,与基础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复苏1组复苏后各时段的DBP、MAP、SBP明显降低,与复苏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1组复苏30min及复苏60min的呼吸频率明显加快,与复苏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羟乙基淀粉具有较好的扩容效果,能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增加有效循环血容量,改善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改善因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引起的休克等症状.  相似文献   

7.
心脏骤停123例复苏成败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及心肺复苏(carcl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成败的原因,分析心脏骤停环境、时间、救护措施与复苏成败的关系,以进一步提高CPR的成功率.方法:对123例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院内、外两组复苏成功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心脏骤停6 min内与6 min后的CPR结果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5);先由目击者进行CPR和等待医生到场才行CPR的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的CPR措施与复苏成败关系密切.结论:要提高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的关键是:①及时、准确地救护;②尽早气管插管、电除颤和脑复苏;③加强复苏知识的普及教育,呼吁社会公众的普遍参与.  相似文献   

8.
红细胞电泳时间(EPT)是反映红细胞表面电荷密度的一项重要指标,EPT延长,红细胞易于聚集,可致全血粘度升高、微循环障碍.心肺复苏(CPPR)后,EPT的变化目前尚未见报道.本实验通过对新西兰兔心脏骤停模型的研究,探讨了CPR后EPT变化及肝素治疗对其影响.结果显示CPR后EPT明显延长(P<0.01),尤以CPR后10分钟明显,以后逐渐恢复;复苏后早期肝素治疗可使CPR后延长的EPT改善.结论CPR后EPT明显延长,早期肝素治疗可使其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远端肢体缺血预处理(remote limb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LIP)对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后的肠道屏障功能(intestinal barrier function,IBF)障碍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 雄性成年SD大鼠30只,体质量250~300 g,随机分为Control组、CPR组、RLIP组3组,每组各10只.Control组未建立CPR模型和RLIP模型,CPR组采取改良Utstein模型,采取气道梗阻法创设心脏骤停-复苏模型.RLIP组首先完成RLIP,间隔24 h建立心脏骤停-复苏模型.大鼠复苏成功后,间隔12 h处死大鼠,记录肠道损伤Chiu病理评分(Chiu's评分),测定复苏后大鼠血浆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及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IFABP)水平.结果 CPR组和RLIP组的Chiu评分较Control组明显增高(P<0.05),RLIP组的Chiu评分较CPR组明显增高(P<0.05).CPR组及RLIP组的DAO值均明显低于Control组(P<0.05),RLIP组的DAO值明显高于CPR组(P<0.05).CPR组及RLIP组的IFABP值较Control组明显增高(P<0.05),RLIP组的IFABP值明显低于CPR组(P<0.05).结论 RLIP可改善大鼠CPR后IBF损伤的相关指标,进而推论RLIP对大鼠CPR后IBF的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新型绑带式胸廓挤压仪在心跳骤停小型猪心肺复苏(CPR)中的效果,并与传统人工按压的CPR结果进行比较.方法 26只小型猪随机分为机械按压组(n=13)和传统人工按压组(n=13),在电击诱发心室颤动(室颤)致心跳骤停4 min后分别实施机械胸外按压和人工胸外按压.比较两组动物CPR后的存活率;测定并比较两组动物诱导室颤前和恢复自主循环(ROSC)后1 min、5 min和1h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主动脉血气参数和乳酸浓度;X线摄片观察CPR成功后动物肋骨的损伤情况.结果 两组动物在ROSC时和CPR后1h的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按压组在ROSC 1 min时的主动脉收缩压(AOS)、主动脉舒张压(AOD)和平均动脉压(MAP)均显著高于机械按压组(P<0.05),而各时间点的冠状动脉灌注压(CP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按压组在ROSC 1 min、15 min及1h时间点的血液乳酸浓度均明显低于人工按压组(P<0.05).X线胸片显示,机械按压组的肋骨损伤发生率与人工按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3%和45.5%)(P>0.05).结论 绑带式胸廓挤压仪在小型猪CPR中的效果与传统人工按压效果相似,可以作为代替CPR中人工按压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的方案在院内心跳呼吸骤停时实施心肺复苏的效果。方法 对60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实施两种不同心肺复苏方案,运用心肺复苏机复苏的患者为机控组;实施人工心肺复苏术的患者为人工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复苏药物和电击除颤等抢救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方案10 min及30 min后的体温、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浓度、动脉血气分析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的体温、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浓度及二氧化碳分压在心肺复苏后在各时间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肺复苏10 min后,机控组患者动脉血的pH值、氧分压、碳酸氢根离子以及血氧饱和度均优于人工组(P〈0.05);但心肺复苏30 min后,两组患者的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时间为(46.8±5.2)min,机控组为(45.6±5.5)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肺复苏10 min后,人工组4例有效,而机控组15例有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人工标准心肺复苏术相比,采用心肺复苏机的心肺复苏的方式在循环的支持方面更加具有优势,可以有效地提升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丁劲  赫为  邬兆国 《西部医学》2014,(3):345-346,349
目的探讨不同通气方式在早期心肺复苏中的影响。方法对48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按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在心肺复苏早期采取气管插管,对照组在心肺复苏早期采取面罩口咽通气管通气,对比两种通气方式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结果①治疗后两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患者有效14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58.33%;对照组患者有效9例,无效15例,有效率为37.5%,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治疗后两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存活率比较:观察组患者有效9例,无效15例,有效率为37.5%;对照组患者有效6例,无效18例,有效率为25.0%,组间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在心肺复苏早期采用气管插管通气治疗,无论是从患者有效率还是存活率方面比较,都比采取面罩口咽通气管通气治疗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跳停止4min内,即在大脑发生不可逆转的坏死前开始复苏,开胸与闭胸复苏在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心肺脑复苏成功率方面的差异。方法:健康杂种犬24只,随机分为:闭胸复苏组(CCCPR组),开胸复苏组(OCCPR组)。闭胸复苏组采用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的标准及体外除颤的方法进行复苏;开胸复苏组,采用开胸直接挤压心脏及心外膜除颤方法进行复苏。按压(或挤压)2min后,静脉注射肾上腺素1mg,继续复苏2min后,电击除颤。如自主循环未恢复,则继续以上复苏,复苏30min无效则放弃。结果:自主循环恢复率:CCCPR组4/12(33.3%),OCCPR组12/12(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心肺脑复苏成功率:CCCPR组4/12(33.3%),OCCPR组11/12(9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自主循环恢复时间:CCCPR组15~30min,平均21min;OCCPR组4~10min,平均8min。结论:对发生在院内及有急救人员在现场的心跳停止者,宜及早采用开胸心肺复苏,以确保大脑复苏成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丁苯酞对窒息性心脏骤停大鼠早期心肺复苏的影响.方法:健康SD大鼠153,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心脏骤停复苏组、丁苯酞干预组,各53.监测各组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炎症因子,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相关因子.结果:3组大鼠自主循环恢复后,随时间推移,心率、平均动脉压均呈现出明显增加态势(P<0.05~P<0.01),实验中不同时间点心率与平均动脉压增加幅度均为丁苯酞干预组>心脏骤停复苏组>假手术组(P<0.05~P<0.01).3组大鼠实验20 min时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细胞黏附因子-1均较实验前增加(P<0.05),白细胞介素-10、超氧化物歧化酶均较实验前降低(P<0.05);实验20 min时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细胞黏附因子-1均为假手术组大鼠>心脏骤停复苏组>丁苯酞干预组(P<0.01);实验20 min时白细胞介素-10和超氧化物歧化酶为丁苯酞干预组>心脏骤停复苏组>假手术组(P<0.05~P<0.01).结论:对窒息性心脏骤停大鼠实施早期心肺复苏时,丁苯酞可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减轻炎症反应,能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抑制细胞黏附因子-1表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CPR)期间患者动静脉血气改变情况.方法 对心跳骤停且CPR成功的13例患者,采用简易呼吸机联合气管插管法进行急救,由专人监测心脏骤停前12 h、CPR开始后5 min和(或)30 min及CPR成功1 h后的动静脉血气改变情况.结果动脉血CPR期间pH值、BE先升高再下降(P=0.01),静脉血先下降后升高(P=0.01),CPR成功后1 h恢复至心跳停搏前水平;动脉血PCO2先下降再上升(P=0.02),静脉血先升高再下降(P=0.00),CPR成功后1 h恢复至心跳停搏前水平;动脉血、静脉血CPR期间PO2均先下降后升高(P=0.00;P=0.00),CPR成功后1 h恢复至心跳停搏前水平;动脉血、静脉血HCO-3 CPR期间先升高后下降(P=0.03;P=0.02),但动脉血波动幅度大于静脉血.结论 CPR期间实施有效的肺泡通气技术,尽早恢复机体组织血供是纠正酸碱紊乱的根本方法.正确进行血气监测,合理使用NaHCO3,或使用不产生CO2的纠酸剂,有利于提高CPR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序贯性气道开放式心肺复苏术在心脏呼吸骤停中应用及对患者预后康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收集接受抢救的88例ICU重症心脏呼吸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44例接受常规的心肺复苏术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44例应用序贯性气道开放式心肺复苏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组,术后给予两组患者1~3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生命指征恢复时间、心肺复苏成功率、复苏后神经功能、预后康复质量.结果: 研究组患者气道开放时间、心跳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改善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1、6、12周的神经功能NF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1、6、12周的预后康复质量QOL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序贯性气道开放式心肺复苏术在ICU重症患者心脏呼吸骤停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促进患者生命体征恢复,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提高预后康复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扩血管药物硝普钠联合小容量高晶体-高胶体混合液(HHS)对电击致室颤兔心肺复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1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肾上腺素组(A组)、硝普钠组(B组)和硝普钠联合高晶体-高胶体渗透压混合液组(C组),每组6只。心肺复苏术(CPR)开始后即刻应用上述3种药物,观察复苏中及复苏后动物的生理指标及状态。结果CPR30min3组的平均动脉压(MAP)、冠脉灌注压(CP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血pH值、二氧化碳分压(PCO2)、氧分压(PaO2)在复苏前后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收缩血管药物肾上腺素相比,硝普钠联合高晶体一高胶体渗透压混合液能有效改善心肺复苏的平均动脉压、冠脉灌注压等血流动力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后大鼠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变化、大脑皮层病理改变及乌司他丁的干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复苏组、乌司他丁组(药物组),每组按气管切开后(对照组)或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复苏组、药物组)0.5、3、6、12h和24h分为5个亚组(n=8)。复苏组和药物组采用窒息致大鼠心脏骤停和心肺复苏模型,药物组于ROSC后2min内经颈动脉推注乌司他丁(100000U/kg)。对照组仅行麻醉、气管切开和血管穿刺。各组分别于各时间点取血和组织标本,以ELISA法检测血清NSE浓度,光镜下观察大脑皮层的病理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复苏组和药物组ROSC后各亚组各时间点血清NSE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复苏组比较,药物组ROSC后6、12、24h血清NSE含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药物组病理损害轻于复苏组。结论:乌司他丁通过降低血清NSE浓度对心肺复苏后脑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崔耿  徐华 《海南医学》2016,(13):2138-2140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心肺复苏(CPR)的效果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间中山巿古镇人民医院急诊科80例实施院前或院内CPR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心肺复苏成功率,比较成功组与失败组性别、年龄、心脏按压开始时间、气管插管时间、电除颤开始时间、肾上腺素用量的差异,分析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因素。结果80例老年患者中CPR成功25例,失败55例。成功组患者心脏按压开始时间(≤5 min)、气管插管时间(≤2 min)、电除颤开始时间(≤5 min)、肾上腺素(1 mg)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失败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心脏按压开始时间(≤5 min)、气管插管时间(≤2 min)、电除颤开始时间(≤5 min)、肾上腺素(1 mg)为老年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保护因素。结论老年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因素较多,早期进行心脏按压、气管插管、电除颤并使用常规剂量肾上腺素有助于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