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 分析院前实施心肺复苏术(CPR)的状况 , 探讨针对性策略, 努力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 对2006年5月~2007年5月院前急救452 例CPR 的出诊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病例数量、疾病种类、CPR相关时间、CPR成功率及随访中脑复苏成功率等方面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52例CPR 中有95例复苏成功,占21.02%.心血管病、脑血管病患者仍为CPR主要对象.复苏成功组室颤/室扑的比例明显高于失败组(P<0.01),早期电除颤者复苏成功率高.CPR成功与未成功组在发生心搏骤停(CA)至开始CPR 时间方面有明显差别,超长CPR(即CPR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以上)与CPR是否成功无关联(P > 0. 05),目击者即刻CPR可提高成功率,脑复苏成功率很低.结论 院前急救中应尽早开始实施CPR、电除颤以及规范熟练的基本生命支持(BLS)操作是复苏成功的关键.对于原因不明或自缢、电击、溺水、意外事故而引发的CA要积极抢救生命.普及心脑血管疾病知识及CPR技术.  相似文献   

2.
早期气管插管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德俊  陈尊发  陈木有  李燕芬 《广东医学》2003,24(10):1117-1118
目的 探讨院前 (含急诊科内 )心肺复苏 (CPR)时早期行气管插管对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对在院前 (含急诊科内 )发生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 98例随机分为 3组 ,A组 3 5例 ,在常规CPR时即行气管内插管术 ;B组 3 2例 ,先行胸外按压 (CAB方法 ) 5min无效时即刻气管内插管 ;C组 3 1例 ,行常规CPR或CAB方法 5min以后无效时 ,再行气管内插管。结果 A组复苏成功 2 3例 ,成功率 65 7% ;B组复苏成功 12例 ,成功率 3 7 5 % ;C组复苏成功 4例 ,成功率 12 9% ;3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在院前心肺复苏时 ,早期气管插管能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张晓凡  黄晓鸣  张虞  曹煜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0):2250-2252
目的 分析无锡地区心搏骤停患者院前复苏水平和存在的问题.方法 对无锡市急救中心2008-2009年共接诊的1 637例心搏骤停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结果 心搏骤停以不明原因最多,占69.09%,其次是车祸、溺水、坠落伤,分别占10.31%、3.60%、3.20%.在实行心肺复苏的1 067例患者中,自主循环恢复(成功组)34例,成功率为3.19%.成功组发病至至呼救时间为(5±6) min,较未成功组的(16±25) min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组呼救反应时间为(9±8)min,较未成功组的(11±7)min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组550例,复苏成功30例(5.45%),未气管插管组517例,复苏成功4例(0.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现场充分复苏组132例,复苏成功18例(13.64%),未充分复苏组935例,复苏成功16例(1.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搏骤停不明原因者居多,目击者对心搏骤停发生前危重症状识别知识缺乏,未成功组发病至呼救时间和呼救反应时间明显较长,因此加强公众对常见危重病的识别知识、判断能力和"只需动手"的心肺复苏的培训,注重气管插管和现场充分复苏是进一步提高本地区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分析不同因素对心脏骤停者院前心肺复苏的影响,总结经验以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 根据2010年11月~2011年11月我院急诊科院前急救的103心脏骤停者详细资料,按疾病种类、CPR开始时间的早晚、电击除颤开始时间的早晚、复苏药物剂量大小、有无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的成功率的不同数据分为成功组与失败组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与比较.结果 CPR成功率与心脏停搏到CPR开始时间、有无早期电除颤、有无气管插管接呼吸机等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肾上腺素的大剂量应用无关(P>0.05),在疾病种类方面,脑血管疾病CPR病例数量居首位;随着年龄的增大,CPR成功率也下降.结论 影响心脏骤停者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较多,包括年龄和疾病种类等客观因素,同时心跳呼吸骤停发生时尽快识别心跳骤停、及早CPR、及早气管插管和及早电击除颤复律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心脏骤停患儿在不同时机实施气管插管心脏复苏(CPR)的成功率进行探析。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2月‐2017年2月该院急诊的85例心脏骤停患儿的临床资料,依照气管插管时机不同分成A组(5个循环常规CPR后)、B组(10个循环常规CPR后)及C组(15个循环常规CPR后),分别为25例、31例和29例,对比分析3组自主循环恢复和心肺复苏成功情况。结果 A组自主循环恢复率为68.0%,心肺复苏成功率为60.0%,B组分别为64.5%、58.1%,C组分别为37.9%、31.0%,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A、B两组CPR成功患儿的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 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对心脏骤停患儿在实施5~10个循环常规CPR后实施气管插管CPR成功率最高,且血气状况显著改善,值得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院前急救人员心肺复苏时气管插管的重要性.方法 对128例心肺复苏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院前急救人员插管组(A组)和院内医护人员气管插管组(B组).通过观察复苏成功率与出院成活率,比较院前插管与院内插管的疗效.结果 院前插管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为43.6%,存活率为34.8%,院内插管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为10.4%,存活率为6.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院前急救人员实施气管插管能有效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432例急诊心肺复苏患者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感恩 《中原医刊》2006,33(8):30-31
目的了解本院急诊科10年来急诊心肺复苏(CPR)状况,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院内心肺复苏的水平。方法对1995~2004年在本院急诊科(包括ICU)、门诊就诊时发生心脏骤停(card iac arrest,CA)并在急诊科进行抢救、记录完整的432例患者资料进行院内CPR回顾性研究。对病例数量、疾病种类、CPR相关时间、2h CPR成功率、24h存活率及脑复苏成功率等方面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PR病例数量逐年上升;心血管病、脑血管病患者仍为CPR主要对象,创伤后CPR患者逐年增多;CA时间大于10m in者CPR成功率明显低于10m in内开始CPR者(P<0.01);CPR持续时间与CPR成功率、脑复苏成功率间无关联(P>0.05);早期电除颤者复苏成功率高;全部病例CPR成功率为41.4%,24h生存率为7.2%;脑复苏成功率仅为3.5%。结论CPR成功率与疾病种类、CA后开始CPR时间、早期电除颤等相关;脑复苏成功率仍极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影响心肺复苏(CPR)成败的相关因素,以提高其成功率.方法 对我院急诊科88例心肺复苏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8例患者,复苏成功10例,成功率为11.36%;而年龄、起始复苏时间、有心脏基础疾病、脑损伤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5),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肺复苏成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但是早发现、早CPR仍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各种原因对院内心肺复苏(CPR)结果的影响,寻找提高急救能力的重点及救治措施.方法:本研究就2000年1月至2009年3月我院院内心肺复苏的267例患者年龄、心肺复苏开始时间、气管插管时间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全部抢救成功率为22.85%,出院率为2.25%.患者的年龄,心肺复苏开始时间,气管插管时间等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肺复苏成功率与患者年龄,CPR开始时间,气管插管时间等方面有密切系.  相似文献   

10.
686例心肺复苏成败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了解我院心肺复苏(CPR)现状,分析影响心肺复苏成败的相关因素,探讨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有效方法。方法对本院2002至2008年6年来记录完整的686例患者CPR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疾病种类、CPR开始时间、复苏药物、电击除颤、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成功率及脑复苏成功率等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创伤后CPR病例数量居首位;心脏停搏时间大于10min者CPR成功率明显低于10min内开始CPR者(P<0.05);322例复苏成功,CPR成功率为44.02%,24h生存率12.2%,脑复苏成功率仅5.4%;CPR成功率与心脏停搏时间、有无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有无早期电除颤等有关。结论CPR成功率较低,脑复苏成功率则极低,早期生命支持"生存链"未得到切实应用;尽早识别心跳骤停、及早CPR、及早气管插管和及早电击复律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心脏骤停123例复苏成败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及心肺复苏(carcl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成败的原因,分析心脏骤停环境、时间、救护措施与复苏成败的关系,以进一步提高CPR的成功率.方法:对123例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院内、外两组复苏成功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心脏骤停6 min内与6 min后的CPR结果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5);先由目击者进行CPR和等待医生到场才行CPR的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的CPR措施与复苏成败关系密切.结论:要提高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的关键是:①及时、准确地救护;②尽早气管插管、电除颤和脑复苏;③加强复苏知识的普及教育,呼吁社会公众的普遍参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心搏骤停患者急诊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收治的71例心搏骤停患者,参照2010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CPR)与心血管病急救指南予以CPR,根据患者是否存活分为CPR成功组与CPR失败组,评价患者的CPR成功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的相关分析.结果 71例患者中,15例复苏成功,46例复苏失败,CPR成功率为21.13%.在CPR影响因素方面,复苏成功组的年龄低小于失败组,复苏开始时间短于失败组,院内复苏比例较高,复苏前心律失常类型以可电击心律多见,与复苏失败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的独立预测因素有:年龄、复苏开始时间、复苏前心律失常类型.结论 年龄、复苏地点、复苏开始时间、复苏前心律失常类型是影响CPR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董钧  陆峰 《大家健康》2013,(14):1+3
目的:分析我中心在执行《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下称《2010AHA指南》)前后4年的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病历,探讨《2010AHA指南》中对心肺复苏CPR流程及技术参数的调整对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对照我中心执行《2010AHA指南》前后各2年的复苏成功病例524例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①两组发病年龄具有相同的分布特点,对复苏成功无显著影响。②执行CABD流程后胸外按压开始时间缩短I组为(4.82±2.55)秒,明显高于Ⅱ组(1.91±1.43)秒,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05,P=0.0000.05)。③院前急救心脏骤停患者复苏成功率(I组为2.35%,Ⅱ组为3.24%P0.050)有统计学差异。④复苏成功患者中存活出院率(I组为5.21%,Ⅱ组为11.50%P0.050)有统计学差异。⑤有目击者第一时间实施胸外按压,复苏成功率17.1%,无目击者第一时间实施胸外按压,复苏成功率1.22%。两组复苏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4.33,P=0.0000.05)。结论:CPR中采取CABD复苏流程更为合理和有效。尽早而有效的胸外按压在早期复苏中可维持一定动脉压,提供重要脏器对氧的基本需求,有利于心肺复苏成,并认为公众自救早期实施胸外按压有利于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崔耿  徐华 《海南医学》2016,(13):2138-2140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心肺复苏(CPR)的效果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间中山巿古镇人民医院急诊科80例实施院前或院内CPR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心肺复苏成功率,比较成功组与失败组性别、年龄、心脏按压开始时间、气管插管时间、电除颤开始时间、肾上腺素用量的差异,分析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因素。结果80例老年患者中CPR成功25例,失败55例。成功组患者心脏按压开始时间(≤5 min)、气管插管时间(≤2 min)、电除颤开始时间(≤5 min)、肾上腺素(1 mg)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失败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心脏按压开始时间(≤5 min)、气管插管时间(≤2 min)、电除颤开始时间(≤5 min)、肾上腺素(1 mg)为老年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保护因素。结论老年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因素较多,早期进行心脏按压、气管插管、电除颤并使用常规剂量肾上腺素有助于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238例心肺复苏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正宏  梅林 《四川医学》2011,32(6):880-882
目的了解7年来心肺复苏(CPR)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旨在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0年1月我院急诊科复苏的238例院前及院内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比较自主循环恢复(ROSC)成功组和失败组CPR开始时间、发病地点、病因、肾上腺素用量等。结果全部患者ROSC成功组占8.4%,两组CPR开始时间(从心跳骤停至CPR开始时间)、发病地点、病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肾上腺素用量、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PR成功率较低与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发病地点及复苏方法密切相关。结论 CA患者成功率较低,与"生命链"未彻底落实及急救水平低有关,普及全民急救知识,加强完善急救医疗体系建设,是提高CPR成功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5):95-98
目的 观察早期机械通气在心肺复苏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其对患者血气指标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2017年2月~2019年3月收治的心脏骤停(CA)患者6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插管成功时机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为CA发生5 min后插管成功,观察组在5 min内插管成功,对比两组患者心肺复苏时间、复苏成功率、复苏后血气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及7 d生存率。结果 复苏效果:观察组复苏成功率为24.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7%,观察组复苏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气指标情况:观察组复苏后血乳酸(BLA)含量、二氧化碳分压(PaCO2)低于对照组,酸碱值(pH)、动脉血氧分压(PaO2)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动力学:观察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数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 d生存率:观察组7 d生存率为10.00%,高于对照组的3.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机械通气在心肺复苏患者中应用效果肯定,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气指标,提升7 d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心肺复苏(CPR)患者临床特点及自主循环复苏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4年3月沈阳二四二医院行现场抢救的19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复苏方式、救治时间、开始复苏时间、复苏持续时间等,采用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系统对复苏成功患者进行预后评价,记录住院时间并随访复苏成功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结果复苏方式:气管插管通气复苏32例,面罩-气囊通气复苏38例,口对口人工呼吸复苏21例。面罩-气囊通气组自主循环成功复苏高于插管通气组[50.0%(19/38)比15.6%(5/32)],面罩-气囊通气组复苏成功患者APACHEⅡ评分低于气管插管通气组、住院时间短于气管插管通气组[(21±7)分比(32±9)分,(23±7)d比(36±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心搏骤停<6 min组实施CPR者的自主循环复苏成功率高于呼吸心搏骤停6~10 min组[54.4%(25/46)比12.5%(3/24)],呼吸心搏骤停6~10 min组和呼吸心搏骤停>10 min组复苏成功患者APACHEⅡ评分高于呼吸心搏骤停<6 min组、住院时间长于呼吸心搏骤停<6 min组[(29±6)分、(37±8)分比(20±5)分,(31±7)d、(35±9)d比(23±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PR持续20~30 min组CPR最终成功率高于CPR持续<10 min组[51.4%(19/37)比25.8%(8/31)],CPR持续20~30 min复苏成功患者APACHEⅡ评分低于CPR持续<10 min组、住院时间短于CPR持续<10 min组[(23±8)分比(28±9)分,(22±5)d比(30±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面罩-气囊通气、在6 min内实施CPR、持续CPR 20~30 min时可提高自主循环复苏成功率和患者预后效果,缩短住院时间,并且应积极预防复苏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基层医院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影响基层医院急诊心肺复苏(CPR)成功的相关因素,以便进一步指导临床抢救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2009年10月我院急诊科及院前发生呼吸、心搏骤停需紧急实施CPR的患者102例,根据复苏后表现分为抢救成功组及不成功组,对两组复苏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在5min以内者成功率达79.2%,5~10min为20.7%,大于10min者仅为8.3%;成功及失败组间的复苏具体措施(心脏停搏至开始胸外心脏按压的时间、呼吸停止至气管插管成功所用的时间、发现心室颤动至电除颤所用时间)的时间均数存在明显差异(P〈0.01);而且不同基础病因患者复苏成功率方面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时间、抢救技术、基础病因仍是影响心肺复苏的重要方面,基层医院应尽量缩短出诊反应时间,以尽早启动复苏程序。作为专业急救人员,应大力加强理论学习和技术操练,做到单病种程序化,从而在最短的时间里对患者实施最有效的心肺复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CPR)成败原因,提高CPR的成功率。方法对我院急诊科2006年12月~2011年11月有完整资料记录的396例心搏骤停(CA)患者(晚期肿瘤,慢性疾病终末期除外)的救治进行回顾性分析,对CPR开始时间,地点、电击除颤、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165例5 min内开始CPR,抢救成功86例,成功率为52.1%;85例5~10 min开始CPR,抢救成功29例,成功率为34.1%;其余140例10 min后开始CPR,抢救成功0例,说明5 min内CPR成功率明显高于5 min后。院内CPR 140例,抢救成功80例,成功率为57.1%;院前CPR 256例,抢救成功35例,成功率为13.7%,说明院内CPR成功率明显高于院前CPR成功率;2 min内电陆除颤CPR成功率(54.2%)明显高于2 min后电陆除CPR成功率(34.0%);有气管插管CPR成功率(34.1%)明显高于无气管插管CPR成功率(13.0%);气管插管并接呼吸机CPR成功率为39.1%,明显高于未接呼吸机(包括气管插管和未气管插管的患者)CPR成功率(10.7%);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尽早正确有效的CPR、电击除颤及熟练气管插管是CPR成功的关键,要提高CPR成功率必须加强专业急救队伍建设,建立完善急救网络,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密切配合,普及全民急救知识,从而进一步提高CPR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时间对心肺脑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11例心肺脑复苏患者分为即时插管组和延时插管组,比较其插管时间、心肺脑复苏成功率、存活率;延时插管组分为急诊科医师组和麻醉科医师组,比较其插管时间、心肺脑复苏成功率、存活率。结果:即时插管有156例,插管时间为75.5±24.1s,心肺复苏成功85例,成功率为54.5%,存活51例,存活率为32.7%;延时插管组55例,插管时间为427.6±53.8s,心肺脑复苏成功18例,成功率为32.7%,存活4例,存活率为7.27%。即时插管组与延时插管组在插管时间、复苏成功率、存活率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延时插管组中,急诊科医师组气管插管20例,插管时间为583.5±76.3s,心肺脑复苏成功3例,复苏成功率为15%,存活1例,存活率为5%;麻醉科医师组气管插管35例,插管时间为337.9±45.8s,心肺脑复苏成功15例,复苏成功率为42.9%,存活3例,存活率为8.6%。急诊科医师组与麻醉科医师组在插管时间、成功率、存活率存在差异。其插管时间、成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插管时间越短,心肺脑复苏成功率越高,存活率越高,麻醉科医师组插管时间短于急诊科医师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