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60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2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77篇
预防医学   18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采用血液透析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尿毒症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对心肌酶谱变化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相应标准的82例尿毒症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联合组与基础组各41例,基础组给予患者高通量血液透析和相应的对症治疗,联合组在除基础组治疗外,再加入血液透析滤过及美托洛尔和曲美他嗪进行治疗,两组治疗均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从肾功能的相关生化指标、心肌酶相关生化指标、临床疗效等几方面比较,联合组均优于基础组。结论:采用血液透析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尿毒症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应用疗效显著,且能够有效降低肌酸磷酸激酶、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羟丁酸脱氢酶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浙江温州地区三甲医院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对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MASD)的知信行现状,为提高监护室医护人员对MASD知信行水平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三家三甲医院160名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一般资料调查表及MASD知信行调查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本研究共发放16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共151份,有效回收率为94.38%。医护人员关于MASD知识、态度及行为的得分分别为(43.03±8.38)分、 (23.64±3.24)分和(13.98±3.16)分;不同工龄、职称、受教育程度医护人员知信行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对MASD的态度较积极,知识水平偏低,行为尚欠缺。其中医师对于皮肤问题的重视程度较低,医护人员的合作意识欠缺,对此需开展针对性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相关理论知识及合作行为能力,规范MASD的预防及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休克时灌流量减少是微循环障碍的特征性病变,白细胞粘着于细静脉壁和嵌塞毛细血管是休克的微循环灌流量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作为白细胞粘附的第一步,L-选择素参与了白细胞沿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快速滚动,实验见休克大鼠L-选择素转录表达下调及白细胞表面L-选择素显著减少,有助于微循环的通畅.细胞激活过程中L-选择素表达迅速变化.L-选择素从刺激的白细胞表面快速脱落,成为可溶性L-选择素(sL-选择素),高浓度sL-选择可抑制L-选择素介导的黏附,生理浓度时可引发20%左右白细胞黏附于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4.
BiPAP呼吸机在撤机困难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撤机困难时应用BiPAP过渡脱机的可行性。方法:对24例较长时间机械通气的患者,采用经鼻(面)罩BiPAP通气辅助撤机。结果:BiPAP通气后收缩压有所下降,舒张压在治疗后无明显变化,心率明显下降。血气分析及呼吸功能变化示无创通气治疗后pH值、PaO2、SaO2、VT与机械通气时相比下降不明显(P>0.05)。脱离BiPAP机后的PaO2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无创通气1h时的PaCO2上升,其余时刻PaCO2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其治疗后的均值有所下降。24例患者除3例因排痰不畅,导致二氧化碳潴留,需重新插管机械通气,其余21例经BiPAP通气1~3d,成功脱离BiPAP支持,自主呼吸及咳嗽排痰均较好,无出现明显的无创通气的并发症。结论:合理地应用BiPAP无创通气协助早期脱离有创通气是可行的,既可明显减少机械通气的应用时间,且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又能改善呼吸功能,同时允许任何时相的自主呼吸,同步性好,无需应用镇静剂,耐受性好,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脱机方法。  相似文献   
5.
凝血因子Ⅻ活性的变化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Ⅻ活性(FⅫC)的变化对纤维蛋白(原)溶解功能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采用一期法测定63例DVT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的FⅫC,同时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纤溶酶原活性(PLGA),酶联免疫法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性(t-PAAg)、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抗原性(PAI-1Ag)及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D-D)含量。结果DVT组FⅫC和PLGA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有5例(年龄均小于45岁)FⅫC低于正常对照均值2标准差以下(占7.9%),而PAI-1Ag、D-D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但t-PAAg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FⅫC下降易导致纤溶酶原内激活途径受抑制,DVT的形成与FⅫC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6.
兔肢体缺血-再灌流对心肌细胞凋亡及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再灌流时心功能的变化和心肌细胞凋亡状况。方法健康家兔30只,随机均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C)、单纯缺血组(Ⅰ)和缺血再灌流组(JR)。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Bcl-2和Bax蛋白表达;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比色法测定心肌组织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丙二醛(MDA)含量,测定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活性;通过生理记录仪观察心功能指标;光镜下观察心肌病变。结果IR组心肌组织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其它两组,Bax蛋白表达明显增多,同时IR组心肌组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增高,血清LDH活性增高,左心室功能下降,且MDA含量与LDH活性、Bax蛋白表达和凋亡指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光镜下可见心肌病变。结论肢体缺血-再灌流可造成心肌损伤,心功能下降,与氧化损伤和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Ⅻ活性(FⅫ:C)的变化对纤维蛋白(原)溶解功能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采用一期法测定63例DVT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的FⅫ:C,同时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纤溶酶原活性(PLG:A),酶联免疫法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性(t-PA:Ag)、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抗原性(PAI-1:Ag)及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D-D)含量。结果DVT组FⅫ:C和PLG:A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5例(7.9%)年龄<45岁的患者FⅫ:C低于正常对照组x--2s。PAI-1:Ag、D-D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t-PA:Ag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FⅫ:C下降易导致纤溶酶原内激活途径受抑制,DVT的形成与FⅫ:C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8.
肝移植术高循环动力观察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肝移植术中术后患者始终维持着高循环动力状态的现象进行探讨。方法对21例肝移植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数据分别于术前、术中、术后共11个时间点进行完整记录并分析计算。结果在肝移植术前、术中及术后短期始终维持高CI,即使在无肝期阻断下腔静脉与门静脉,其CI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肝移植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维持着高循环动力状态,原因考虑为由于术前的水钠潴留、门脉高压、大量静脉侧支循环,术中的大量舒张血管的药物的使用,术后的侧支循环仍然开放等原因导致了体循环的低阻力和高循环动力状态。在监测中要充分认识这个现象,以指导用药,避免错误调整血流动力学影响灌注,最大限度的保护新肝功能和积极促进移植肝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在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及治疗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近年来更广泛应用于机械通气患者的呼吸道管理[1].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ICU于2005年9月~2012年2月对25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respiratory distresssyndrome,ARDS)患者和1例肺移植术后呼吸衰竭应用高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PEEP)辅助机械通气的患者行床边纤维支气管镜肺灌洗诊疗,通过加强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确保了治疗的安全,有效地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26例患者行床旁纤支镜肺灌洗术过程顺利,无一例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循环障碍及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大部分患者在治疗一次后基本有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失血性休克大鼠凝血因子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研究观察SD大鼠失血性休克过程中凝血因子的变化 ,探讨凝血连锁反应在休克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制作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后 ,4 0只大鼠随机分为休克前组、休克 1、2、4、6、8、12和 2 4小时组。分别检测各组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 ,凝血因子Ⅷ (FⅧ ) ,组织因子 (TF) ,D 二聚体 (D D) ,纤维蛋白原 (FIB)的血浆浓度及观察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APTT)变化。结果表明 :与休克前比较 ,各休克组PT、APTT逐渐延长 ,于休克后 4 - 6小时显著延长 (P <0 .0 0 1) ,APTT平均 5 9.7秒 ,PT平均 30 .2秒。休克后 ,血浆D 二聚体显著增加 (P <0 .0 0 1) ,于休克 8小时达到峰值。血浆vWF、FⅧa、TF、FIB于休克早期增加 ,随着休克的发展 ,纤维蛋白原于休克 2小时开始明显下降 (P <0 .0 0 1) ,休克 12小时降至最低值。TF、vWF、FⅧa分别于休克 6小时、8小时开始明显下降 (P <0 .0 0 1或P <0 .0 5 )。凝血因子消耗比率 :FⅧ为 (86 .1± 1.8% ) ,纤维蛋白原为 (89.6± 0 .6 % ) ,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为 (5 5± 1.4 % ) ,组织因子为 (6 2± 2 .5 % ) ,其中 ,FⅧ、纤维蛋白原消耗比例较大。失血性休克时以外源性凝血途径激活为主 ,内源性凝血途径作用较小。纤维蛋白原和D 二聚体、PT、APTT可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