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一侧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合并对侧椎动脉闭塞。方法:2010年6月~2011年2月,对9例一侧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合并对侧椎动脉闭塞行经椎动脉开口支架成形术。结果:术后9例患者椎动脉的残余狭窄率均小于10%,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本组病人在随后6个月的临床随访中,复查支架部位超声,均未发现再狭窄发生。结论:椎动脉开口支架成形术治疗一侧椎动脉闭塞合并对侧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是改善后循环缺血预防椎-基底动脉系统卒中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李绍发  梁柯  黄志志 《广西医学》2014,(4):462-464,467
目的观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椎动脉开口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05例症状性椎动脉开口狭窄患者行椎动脉开口支架成形术,观察其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及临床疗效。结果 105例患者椎动脉开口共成功植入105枚球扩式支架,术后即刻造影残余狭窄率为(9.1±3.0)%,成功率达100.00%。围术期未发生动脉夹层、支架内血栓形成、颅内出血等并发症。术后第2-7天和1个月复查椎动脉颅多普勒超声提示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未发现再狭窄。术后1个月总有效率94.29%。术后随访1-36(21±6)个月,支架内再狭窄率24.76%(26/105),未发现与责任血管相关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梗死。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狭窄能解除血管狭窄,明显改善狭窄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并发症少,临床疗效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Mori A型狭窄的安全性及近中期疗效。方法:对32例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Mori A型狭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行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32例均成功置入球囊扩张支架。结果:32例狭窄段血管均位于椎动脉开1:7处,其中右椎动脉20例,左椎动脉12例。手术成功率100%,共放置32枚支架,平均狭窄率术前为89.8%,术后10%,围手术期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按Malek评分,疗效极好24例,疗效好8例。术后随访3~6个月,无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缺血发生。结论: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安全、有效方法,近、中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肱动脉入路治疗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患者血液流变力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5年12月期间本院确诊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患者9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肱动脉组和股动脉组,每组45例,股动脉组患者给予经股动脉入路治疗,肱动脉组患者给予经肱动脉入路治疗。随访6个月,统计分析所有患者手术治疗情况,术前、术后3、6个月的踝肱指数(ABI)、足背动脉血流量(DPABF)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肱动脉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股动脉组,前者穿刺次数、手术时间明显低于后者,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术后3、6个月ABI、DPABF水平基本相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所有患者术后上述指标明显高于术前,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肱动脉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肱动脉入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疗效确切,可有效提高手术穿刺成功率和缩短手术时间,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力学指标,且具有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椎动脉V1段解剖分型对椎动脉支架成形术技术指标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56例椎动脉支架成形术资料,根据椎动脉V1段与锁骨下动脉远心段长轴夹角将椎动脉V1段解剖路径分为Ⅰ、Ⅱ型:椎动脉V1段与锁骨下动脉远心段长轴夹角<90°者为Ⅰ型,椎动脉V1段与锁骨下动脉远心段长轴夹角>90°者为Ⅱ型。分析椎动脉V1段解剖分型对不同手术路径的手术成功率、操作X线曝光时间、对比剂用量及操作相关并发症的影响。 结果 253例患者完成支架成形术。选择股动脉路径进行椎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223例(Ⅰ型210例,Ⅱ型13例),Ⅰ型患者手术成功率高于Ⅱ型患者(P<0.05);Ⅰ型椎动脉患者较Ⅱ型患者在曝光时间、使用对比剂量方面均明显减少(P<0.01)。选择桡动脉路径进行椎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30例(Ⅰ型20例,Ⅱ型10例),Ⅰ型患者手术成功率低于Ⅱ型患者(P<0.05);Ⅰ型椎动脉患者较Ⅱ型患者在曝光时间、使用对比剂量方面均明显增多(P<0.01)。经股动脉路径椎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时,Ⅱ型并发症发生率较Ⅰ型显著增加(P<0.05)。 结论 椎动脉V1段形态学特征影响椎动脉支架成形术技术指标,椎动脉V1段与锁骨下动脉远心段夹角为Ⅰ型者首选经股动脉路径椎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Ⅱ型者首选经桡动脉路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对治疗椎动脉狭窄的临床安全性以及疗效,为该治疗手段在临床的应用提供可靠的证据。方法:选取合适支架植入的40例经影像学检测确诊为椎动脉狭窄并且用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术后即刻经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和血管造影技术测量,比较手术前后椎动脉狭窄的程度,并在术后进行跟踪随访,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手术,40例确诊的椎动脉狭窄患者血管腔内成功植入了支架。术后椎动脉平均狭窄程度明显降低,平均狭窄率由术前的74.6%下降到13.2%。临床随访中未发现复发血管再狭窄以及血管内膜撕裂或血栓栓塞等并发症。结论:经临床研究证明,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狭窄具有确切的疗效,但对于患者远期预后仍需要更长时间随访和大宗病例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32例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患者予以椎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 32例患者中,19例为优势椎动脉狭窄,5例为双侧椎动脉狭窄,3例为孤立椎动脉狭窄,仅于PICA延续,4例为一侧椎动脉狭窄,另一侧闭塞,1例串联狭窄.狭窄段位于椎动脉V1段21例,位于V2段6例,位于V3段3例,位于V4段2例.MoriA型病变21例,B型痛变7例,C型病变4例.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前平均狭窄率为82.7%,术后残余狭窄率<20%.术后1周内患者症状及神经功能缺损体征有所改善.随访3个月~1年,Malek评分为1分者30例,2分者1例;7例复查DSA,仅1例出现再狭窄约70%.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 ;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熟练操作可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8例以后循环缺血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椎动脉狭窄的患者,狭窄率≥70%,应用药物治疗无效,给予支架进行治疗。术后1、6、12、36个月进行随访,DSA或CTA及MRA对支架置入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再狭窄率、术后用药情况、缺血复发事件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48例患者的48处重度狭窄均成功置入支架,成功率100%。术前狭窄率75%~90%,平均为(79.85)%;术后狭窄率0~10%,无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3~36个月,一例再发后循环缺血事件。随访DSA,支架内轻度再狭窄1例。术后Malek评分中1月1分者48例,6月1分42例、而2分者为6例;12月1分32例、2分者8例,36月1分18例、2分者4例。结论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安全、有效,合并症少,中短期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003年4月至2004年6月,对28例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28例患者,18例为优势侧椎动脉狭窄,4例为双侧椎动脉狭窄,3例为一侧椎动脉狭窄、对侧椎动脉闭塞,1例为串联狭窄,2例为基底动脉狭窄.狭窄段位于椎动脉开口9例,位于颈部椎动脉2例,位于颅内段17例.Mori A型病变24例,B型病变3例,C型病变1例.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前28例平均狭窄率为81.3%,术后残余狭窄率均<10%.所有病例在围手术期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本组随访17例患者,时间为6个月,Malek评分为1分者15例,2分者2例.其中3例经DSA脑血管造影复查均未见支架内再狭窄.结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预防椎基底动脉系统卒中的安全和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李志丹  王云峰  李浩 《吉林医学》2011,32(26):5475-5476
目的:探讨椎动脉起始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42例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术前均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局部麻醉下共置入椎动脉起始处支架42枚。结果:本组42例手术均成功,置入球囊扩张支架41枚,自膨支架1枚;椎动脉起始处狭窄(76±10.3)%降至术后(7.2±3.2%)%。术后有38例患者临床症状有好转,占90.5%,无临床症状加重者。术中4例有一过性头晕,1例有小脑梗死,1例术后TIA发作,经治疗后症状均缓解。随访40例患者,再狭窄率4.76%。结论:对内科药物治疗无效的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患者,选择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安全的、有效的,但其远期并发症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椎病患者椎动脉的彩色多普勤的血流参数改变。方法:采用美国产Apogg-800型彩色多普勤显像仪,对34例颈椎病患者和30例健康人左、右侧椎动脉的内径、走行、收缩期血流速度和血流阻力指数进行观测。结果:颈椎病患者左、右侧颈椎动脉内径较健康者窄,血流阻力指数较健康者高。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在颈椎病患者与健康者之间则不存在明显差异,且34例患者中有17.6%出现走行迂曲,而健康者无一例出现。结论:颈椎动脉内径、血流阻力指数及走行可作为颈椎病的监控指标。  相似文献   

12.
颈椎横突孔与椎动脉型颈椎病关系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对颈椎横突孔的测量与对椎动脉的形态的观察。评价横突孔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形成过程中的实际作用。方法 对13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及50例对照组人员作颈椎横突孔扫描,测量及孔径对比,并对其中107例及23例分别作了MRA及DCE-MRA检查。结果 横突孔形态多样,有卵圆,圆形,逗点及三角形等,卵圆型,约占70%左右,病例组横突孔孔径与对照组孔径对比,特别是横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性。结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原因复杂,横突孔的形态改变仅是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椎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狭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15例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患者予以椎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 15例患者成功植入16枚球囊扩张支架,术前术后平均狭窄程度分别为(81.7±4.8)%和(11.2±2.1)%;3个月随访12例症状消失,3例症状明显改善。结论椎动脉支架成形术是治疗椎动脉狭窄的安全有效方法,长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迂曲与椎动脉颅内段优势动脉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1.5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者。测量椎动脉颅内段管径及基底动脉的长度与管径,观察双侧椎动脉是否存在椎动脉优势及基底动脉有无迂曲,并对二者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①左侧椎动脉优势占19.09%(21/110),右侧椎动脉优势占7.27%(8/110)。②基底动脉无迂曲者占75.45%(83/110),有迂曲者占24.55%(27/110),其中向左凸型6.36%(7/110),向右凸型占18.18%(20/110)。③椎动脉颅内段优势动脉与基底动脉迂曲相关(r=0.61,P=0.000)。结论椎动脉颅内段存在优势动脉可引起基底动脉迂曲。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制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模型并通过行枕动脉椎动脉搭桥改善模型的椎基底动脉供血。方法:通过解剖两具新鲜成年山羊的头颈部标本了解山羊的枕动脉、椎动脉的解剖位置、走向、直径。在两只活体成年山羊上显露枕动脉、椎动脉,并夹闭一侧椎动脉制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实验模型,然后在模型上行枕动脉、椎动脉端侧吻合并造影了解血流情况。结果:两只山羊经过麻醉和手术均存活,动脉造影显示枕动脉、椎动脉吻合口通畅,椎动脉近端阻断后可见血流经枕动脉供应远段椎动脉。结论:活体山羊实验表明枕动脉椎动脉搭桥技术能改善山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模型的椎基底动脉血供。  相似文献   

16.
椎动脉CT血管成像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椎动脉CT血管成像(椎动脉CTA)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意义。方法:对32例经临床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椎动脉CTA检查,利用三维后处理技术处理图像重建椎动脉,观察椎动脉、横突孔及钩椎关节的形态学变化及椎动脉与周围骨性结构的相互关系。结果:32例患者中有椎动脉异常表现者31例,横突孔异常者6例,钩椎关节增生者20例。结论:椎动脉CTA是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磁共振动脉造影对椎动脉狭窄或变异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椎动脉经颅多普勒(TCD)、磁共振动脉造影(MRA)、脑干诱发电位(BAEP)及椎动脉超声对椎动脉狭窄或变异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89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患者进行椎动脉TCD、MRA、BAEP及椎动脉超声等检查.结果 89例患者中椎动脉TCD异常74例(83.15%),MRA异常47例(52.81%),椎动脉B超异常46例(51.69%),BAEP异常40例(44.94%).椎动脉TCD可清晰地反映血管的血流速度和方向,间接地反映血管狭窄,椎动脉MRA能清楚地显示血管病理形态,TCD异常率与动脉硬化和颈椎病有关,MRA的异常率与患者的病程长短有关.结论 椎动脉TCD、MRA、BAEP及椎动脉超声4种方法 合用,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诊断椎动脉狭窄或变异.  相似文献   

18.
刘阳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6):154-155
目的探讨长春西汀配合颈部局部理疗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科就诊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80例,经长春西汀注射液配合颈部局部理疗的治疗过程。结果治疗后应用长春西汀注射液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较短,治疗后复查TCD较椎基底动脉情况改善病例较多,治疗效果明显较单纯理疗的患者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X线动力位的改变没有差异。结论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明显,症状缓解快,配合颈肩部理疗后总治愈率明显提高,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刀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80例,运用针刀技术治疗并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治疗3周后评定疗效,临床治愈者385例(56.6%),良效者228例(33.5%),好转者56例(8.3%),无效者11例(1.6%)。优良率90.1%(613/680例),有效率98.4%(669/680例)。结论针刀疗法可有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