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1 毫秒
1.
为探讨静息心率(RHR)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选择2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测定其RHR,并与242例健康人群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组RHR(78.1±10.7)次/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70.1±9.5)次/分(P<0.01),且高血压组RHR≥80次/分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LVH)者RHR(82.1±6.7)次/分显著高于高血压不伴左室肥厚(NLVH)者RHR(71.5±6.7)次/分(P<0.01),相关分析显示LVH与RHR呈显著正相关(r=0.9946,P<0.01)。提示RHR与高血压病及其靶器官损害左室肥厚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增高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方法 方便选择2015年4月-2017年5月该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RHR水平分为3组,RHR 1组(RHR<70次/min)52例,RHR 2组(RHR 70~85次/min)158例,RHR 3组(RHR>85次/min)110例,测量3组患者腰围、血压、FBG、糖负荷后2 h血糖、TC、TG、LDLC、HDLC、FINS、IR等指标.结果 与RHR1组和RHR2组相比,RHR3组的HDL最低[(0.74±0.45)mmol/L],TC、TG、LDL、FINS、IR等指标[(5.92±0.73)mmol/L、(3.54±0.86)mmol/L、(4.01±0.68)mmol/L、(42.3±10.5)μU/mL、(12.7±1.76)]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3组合并1种代谢异常比率(35.5%)与合并2种代谢异常比率(42.7%)高于其他两组(P<0.05).RHR与腰围、FBG、糖负荷后2 h血糖、TC、TG、LDLC、FINS、IR呈正相关(r=0.36、0.61、0.45、0.28、0.45、0.41、0.36、0.54,P<0.05),与HDLC呈负相关(r=-0.41,P<0.05).结论 RHR可能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代谢紊乱有关,在降压的同时应重视改善伴随的多种代谢紊乱及控制心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静息心率(RHR)与冠状动脉钙化(CAC)的相关性。方法以2010年1月~2012年10月西安市自愿参与此项健康研究的1535例绝经后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RHR分为四组:<70次/min组(对照组)、70~79次/min组、80~89次/min组、≥90次/min组。电话随访1年后,对进入最终分析的1021例女性,应用CS2000全息同步12导动态心电分析CAC水平,并对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比率、三酰甘油(TG)及总胆固醇(TC)水平进行检测,使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了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和叶酸(FA)水平。结果数据分析显示,CAC面积随着RHR加快而增大,RHR≥90次/min组CAC>0患者比率约为76.5%,显著高于<70次/min组(39.9%)、70~79次/min组(38.5%)、80~89次/min组(5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钙化患者统计显示,随着RHR加快,血管钙化数逐渐增多,且≥90次/min组钙化血管支数为2和3的患者所占比率(29.0%、32.1%)约为钙化血管支数为1(15.4%)的患者的2倍;绝经后女性RHR≥90次/min组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比率(41.9%、72.2%)和TG[(4.82±1.03)mmol/L]、TC[(2.97±0.64)mmol/L]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结果证实,血浆Hcy水平为随着RHR加快而升高,同时FA逐渐降低,分析显示Hcy和FA同为CAC的危险因素(RR=2.05、0.95,P<0.05)。结论本研究证实绝经后女性RHR越快,CAC的危险性越高,并可能通过调节Hcy和FA的水平来实现的,因此本文将为临床上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提供新的靶向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老年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增加与微量白蛋白尿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静息心率(resting heart rate,RHR)与尿白蛋白排泄率及微量白蛋白尿阳性率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患者155例,平均年龄(67.9±7.3)岁,分布于60~85岁。尿白蛋白排泄率在30~300mg/24h定为尿微量白蛋白尿阳性。按收缩压(SBP)水平分为3组:SBP<160mmHg(1mmHg≈0.133Kpa),160mmHg≤SBP<180mmHg,SBP≥180mmHg。在以上每一组中,又按RHR水平分为:RHR 1组,RHR<70次/min(48例);RHR 2组,70次/min≤RHR<80次/min(62例);RHR 3组,RHR≥80次/min(45例),比较其尿白蛋白排泄率及微量白蛋白尿阳性率。结果各组中随RHR增加,尿白蛋白排泄率依次增高(P<0.01);微量白蛋白尿阳性率依次增高(P<0.01)。结论随着RHR的升高,尿白蛋白排泄率及微量白蛋白尿阳性率均相应升高。RHR的增加是老年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5.
静息心率与原发性高血压相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帅 《当代医学》2009,15(2):45-46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resting heart rate,RHR)和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入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18例,男121例,女97例,平均年龄(46.89±10.92)岁,测定其RHR,并进行分组观察研究。结果高血压组RHR(80.98±9.97)次/min,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RHR(70.85±6.91)次/min(P〈0.05);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组高于无左室肥厚组(P〈0.05)。结论RHR是原发性高血压的一个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心率震荡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心率震荡(HRT)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对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高血压无左心室肥厚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各45例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计算震荡初始(TO)及震荡斜率(TS),并比较3组受试者TO及TS均值,以及TO及TS异常的发生率。结果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组与高血压无左心室肥厚组、健康对照组比较,TO增加,TS减低,TO及TS异常发生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组HRT异常亚组的复合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HRT正常亚组(P<0.05)。结论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心率震荡现象明显减弱,HRT可作为评价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和发生心脏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7.
王蓓芸  谈世进  崔亮  钟远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20):1697-1699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病人自主神经功能状态与靶器官损害(TOD)的关系。方法老年EH病人300例,按静息心率(RHR)水平分为RHR1组,RHR≤60次/min;RHR2组,6080次/min,进行颈动脉超声、超声心动图、肌酐清除率(Ccr)、24h尿微量白蛋白(MAU)检测并比较。再将EH病人按危险分层分组与对照组比较RHR和心率变异性(HRV)各参数。结果(1)RHR1组的Ccr低于RHR2组(P<0.05),RHR3和RHR4组的颈动脉内膜厚度(IMT)、颈动脉内径(CAD)、左室质量指数(LVMI)均高于RHR1和RHR2组(P<0.05或P<0.01),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Ccr均低于RHR1和RHR2组(P<0.05或P<0.01)。(2)从对照、中危、高危到很高危组的时域指标和频域中的高频(HF)逐渐降低,低频(LF)逐渐升高。(3)RHR与IMT、CAD、MAU、LVMI、LF呈正相关,与Ccr、LVEF、时域指标和HF呈负相关。(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HR对心脑肾靶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HRV的影响不大。结论老年高血压病人自主神经功能状态与靶器官损害程度有关,RHR可作为独立的判断因素,RHR在60~70次/min靶器官受累最小,HRV可作为估计靶器官损害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陈晓婕  张琴  唐文红  张雅莉 《广西医学》2011,33(12):1588-1589,1590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RHR)与颈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将102例高血压患者按RHR值分为3组,RHR1组34例(RHR≥80次/min),RHR2组35例(RHR70-79次/min),RHR3组33例(RHR〈70次/min),检测3组患者双侧颈总动脉内径(CAD)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结果 3组患者CIMT、CA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随着RHR的增加CIMT逐渐增厚,CAD逐渐增宽(P〈0.01);RHR与CIMT呈正相关(r=0.621,P〈0.01)。结论 RHR可作为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程度的一个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刘文莉  帖丽丽  王丽先  王丽君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10):1364-1366,136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2型糖尿病(DM)及糖尿病合并高血压(DM+EH)患者血压和脉压与左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对241例患者,高血压75例(EH),2型糖尿病患者(T 2DM)77例和高血压病合并2型糖尿病(EH+T 2DM)89例进行血压检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DM+EH组收缩压、脉压、左心室重量显著大于DM组及EH组(P<0.05),脉压增大的DM+EH组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舒张晚期血流峰值速度(E/A)显著大于DM组及EH组(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患者收缩压、脉压均显著高于左心室舒张功能正常患者(P<0.05),3组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脉压增大患者易引起心室肥厚及心脏舒张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静息心率(RHR)与急性心梗患者心功能的关系及应用β受体阻滞剂降低RHR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32例急性心梗患者分为RHR1(RHR<85次/min)组及RHR2(RHR≥85次/min)组:B1(RHR降低<10次/min)组及B2(RHR降低≥10次/min)组,观察各组心功能情况.结果 RHR2组急性左心衰发生率显著高于RHRI组(P<0.05),LVEF显著低于后者(P<0.05).B2组心衰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及B1组(P<0.05),LVEF显著高于后两组(P<0.05).B1组心衷发生率及LVEF较对照组差别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R增快是急性心梗的独立危险因子;控制RHR对急心肌梗塞患者心功能有保护作用,此保护作用与RHR的控制程度相关.当RHR降低达10次/min以上时,可更好地保护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姚素波  彭大庆  叶先平  王雅 《四川医学》2013,(11):1642-1644
目的 探讨静息心率与高血压数值及高血压患者心肌缺血之间的关系,以研究静息心率与高血压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40 例.按静息心率(RHR)水平分为2 组,RHR1 组〈70bpm,RHR2 组≥80bpm,并检测高血压患者的静息心率、心电图心肌缺血、血压.结果①高血压组RHR(80.10±8.02)bpm 显著高于对照组RHR(68.81±9.28)bpm,且高血压组RHR≥80bpm 的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②RHR增加的高血压患者其心肌缺血明显,RHR与心肌缺血呈正相关性(r=0.234,P 〈0.01).结论 静息心率增加可能是高血压疾病发生及其心肌缺血增加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静息心率(RHR)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的关系。方法:按测得RHR值将87例脑梗死患者分为RHR<80次/min组(n=46)与RHR≥80次/min组(n=41),分别测量两组患者的CIMT、空腹血糖、血脂和血尿酸。结果:两组患者空腹血糖、血脂和血尿酸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RHR<80次/min组相比,RHR≥80次/min组患者的CIMT明显增厚(P<0.01);RHR与CIMT呈正相关(r=0.46,P<0.01)。结论:随着RHR的增加CIMT明显增加,RHR是一个可以反映脑梗死患者动脉硬化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压氧对高血压性心脏病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随机将8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分为两组,其中4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为治疗组,40例应用常规药物治疗为对照组,治疗前后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随访6个月复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组行高压氧治疗后,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D)、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D)、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 I)明显降低(P(0.001),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6个月,治疗组发生复合心血管事件较对照组减少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能逆转高血压性心脏病左室肥厚(LVH),并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RHR)在老年冠心病(CHD)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03例老年CHD患者(CHD组)进行RHR测定,以70例同期体检无异常发现者作为正常对照组。CHD组分为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及稳定型心绞痛组,观察RHR与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并使用β-受体阻滞剂干预。结果 CHD组RHR[(80.1±7.8)次/min]显著快于正常对照组[(70.6±7.2)次/min](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RHR[(87.1±6.9)次/min]快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81.2±9.2)次/min]及稳定型心绞痛组[(72.9±7.8)次/min](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RHR快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CHD组中RHR≥80次/min的患者心肌缺血总负荷(TIB)与RHR 74~79次/min及RHR〈74次/min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组中RHR≥80次/min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最高,不同RHR水平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β-受体阻滞剂干预后,RHR控制在50~60次/min时,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最低。结论 RHR与冠心病的发展及预后有密切关系;通过β-受体阻滞剂干预RHR可控制症状,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增高对原发高血压患者的预测价值,以及其与血压昼夜节律的改变有无相关性。方法:选取在门诊健康体检中首次查出血压增高者138例,另选择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血压正常者120例作对比。按静息心率(resting heart rate,RHR)水平将两组对象再分为3组,即甲组为RHR〈70次·min-1,乙组为70次·min-1≤RHR〈80次·min-1,丙组为RHR≥80次·min-1。对门诊初次查出血压增高的138例患者,继续跟踪检查24 h动态血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根据ABPM结果分为杓型组、非杓型组、反杓型组。结果:(1)初筛血压增高组RHR为(78.24±9.13)次·min-1,较正常对照组RHR的(70.56±10.05)次·min-1显著增高,而且RHR≥80次·min-1的患者在初筛血压增高组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动态血压结果:初筛血压增高组除12例患者总平均血压在正常范围内外,其余患者平均血压均增高;随着静息心率的增加,24 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正常的比例越来越低,即血压曲线呈杓型的比例在减少,非杓型和反杓型的比例在增加。结论:静息心率增高可作为预测高血压发病的一个独立因子,且与血压昼夜节律的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心率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静息心率及24h平均心率与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观察208例人选者的静息心率及用Holter监测24h平均心率,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分为对照组及冠心病组。结果冠心病组静息心率及24h平均心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静息心率为77.48±12.15次/分vs(70.26±10.27)次/分,P〈0.05;24h平均心率为80.52±10.45次/分ys71.96±7.36次/分,P〈0.05);静息心率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347,P〈0.001),24h平均心率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显著相关(r=0.477,P〈0.001)。冠状动脉狭窄部位与静息心率及24h平均心率均无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048及0.091,P值均〉0.05)。结论24h平均心率与静息心率均与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正相关,但均与冠状动脉狭窄部位无显著相关性;两者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与冠心病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B型利钠肽(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心房颤动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08年10月—2011年10月连续诊治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9例,根据超声心动图(UCG)测量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D)、左室后壁厚度(LVPW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内径(LA),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根据ECG将患者分为房颤组(AF组,105例)及无房颤组(NAF组,104例),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BNP、hs-CRP水平。结果 AF组中阵发性房颤48例,持续性房颤24例,永久性房颤33例。AF组患者的BNP[(198.66±118.85)ng/L与(86.37±66.96)ng/L]与LVMI[(127.19±28.04)g/m2与(83.70±17.23)g/m2]明显高于NAF组(P〈0.01)。永久性房颤患者BNP明显高于阵发性房颤患者[(242.45±134.36)ng/L与(178.95±102.73)ng/L,P〈0.05],而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患者BNP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间hs-CRP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房颤患者BNP与患者LVMI、LA、房颤持续时间成正相关,与LVEF成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BNP水平升高,房颤的可能性增大。hs-CRP与房颤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BNP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房颤之间关系密切。BNP可作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心肌肥厚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RHR)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关系。方法:入选老年高血压患者164例,按血压水平分为A组BP1 (140/90mmHg≤BP<160/100 mmHg)72例;B组BP2(160/100 mmHg≤BP<180/110 mmHg)55例;C组BP3(BP≥180/110 mmHg)37例。每组按RHR分为RHR1组 (RHR<60次•min-1)、RHR2组(60次•min-1≤RHR<70次•min-1)、 RHR3组(70次•min-1≤RHR<80次•min-1)和RHR4组(RHR≥80次•min-1)。入选患者空腹测血糖、血脂、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颈动脉IMT和颈动脉内径(CAD)。结果:RHR4组的GLU、TC、TG、BSP均高于RHR1~RHR3 各组(P<0.05或P<0.01);RHR4、RHR3组与RHR1、RHR2组比较TMT增厚、CAD增大(P<0.05或P<0.01)。结论:随着RHR的增加颈动脉IMT和CAD的数值有明显的增加,RHR的增加是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增加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