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静息心率(RHR)与认知功能关系。方法:通过对14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认知功能问卷调查,评定认知功能。将RHR分为<75次/min、≥75次/min且<85次/min及≥85次/min3组,比较3组间认知功能差异。结果:3组间图片命名能力和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中的即刻记忆能力、执行能力及语言能力差异有显著性(P<0.05);3组在性别、年龄、教育年限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舒张压(DBP)、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IB/Cr)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RHR与MMSE总分、定向、语言等多个认知因子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P<0.01);UAIB/Cr和HsCRP组间RHR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2型糖尿病RHR与认知功能密切相关;RHR增快时,可出现多个认知域损害。  相似文献   

2.
唐永江  刘岚剑 《四川医学》2007,28(4):395-396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RHR)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选择132例CHD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RHR的测定,同时选择13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测定RHR作为对照。结果CHD组的RHR(79.1±7.6次/min)快于正常对照组的RHR(71.0±7.9次/min),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RHR(86.4±7.6次/min)快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RHR(80.0±8.3次/min)及稳定型心绞痛组RHR(73.0±8.3次/min),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RHR快于稳定型心绞痛组RHR,有统计意义(P<0.05);多支血管狭窄组RHR(82.7±9.7次/min)快于单支血管狭窄组RHR(74.0±8.9次/min),也快于2支血管狭窄组RHR(78.9±9.8次/min),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狭窄程度≥90%者的RHR(81.7±9.2次/min)快于<90%者(72.4±9.7次/min),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R与动脉硬化的发生、CHD的病情与预后有关,静息心率的升高可作为冠心病病情及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王蓓芸  谈世进  崔亮  钟远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20):1697-1699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病人自主神经功能状态与靶器官损害(TOD)的关系。方法老年EH病人300例,按静息心率(RHR)水平分为RHR1组,RHR≤60次/min;RHR2组,6080次/min,进行颈动脉超声、超声心动图、肌酐清除率(Ccr)、24h尿微量白蛋白(MAU)检测并比较。再将EH病人按危险分层分组与对照组比较RHR和心率变异性(HRV)各参数。结果(1)RHR1组的Ccr低于RHR2组(P<0.05),RHR3和RHR4组的颈动脉内膜厚度(IMT)、颈动脉内径(CAD)、左室质量指数(LVMI)均高于RHR1和RHR2组(P<0.05或P<0.01),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Ccr均低于RHR1和RHR2组(P<0.05或P<0.01)。(2)从对照、中危、高危到很高危组的时域指标和频域中的高频(HF)逐渐降低,低频(LF)逐渐升高。(3)RHR与IMT、CAD、MAU、LVMI、LF呈正相关,与Ccr、LVEF、时域指标和HF呈负相关。(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HR对心脑肾靶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HRV的影响不大。结论老年高血压病人自主神经功能状态与靶器官损害程度有关,RHR可作为独立的判断因素,RHR在60~70次/min靶器官受累最小,HRV可作为估计靶器官损害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resting heart rate,RHR)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及护理方法。方法选择住院确诊的AMI患者60例,根据RHR分为心率正常组RHR1(RHR〈80次/分)19例和心率增快组RHR2(RHR≥80次/分)41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应用倍他乐克控制心率。结果入院时未应用倍他乐克治疗前,RHR1组的心功能好于RHR2组(P〈0.05);应用倍他乐克后,RHR1组的19例患者及RHR2组的41例患者的心功能均较前明显好转(P〈0.05)。结论降低静息心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有保护作用,可改善心肌供血,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静息心率与冠心病发展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RHR)与冠心病(CHD)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75例CHD患者同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RHR的测定。结果CHD组RHR(80.2±6.7)次/分、急性心肌梗死组RHR(85.6±5.7)次/分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RHR(77.2±6.7)次/分分别高于正常对照组(72.6±7.2)次/分(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RHR高于不稳定型及稳定型心绞痛组(74.1±6.7)次/分(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RHR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多支血管狭窄组RHR(83.7±7.6)次/分高于1支血管狭窄组(74.5±9.0)次/分(P<0.05),也高于2支血管狭窄组(78.8±6.5)次/分(P<0.05);冠状动脉狭窄程度≥90%者RHR(81.7±9.2)次/分高于<90%者(72.4±9.7)次/分(P<0.05)。结论RHR与CHD的病情及预后有一定关系,可作为病情及预后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RHR)在老年冠心病(CHD)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03例老年CHD患者(CHD组)进行RHR测定,以70例同期体检无异常发现者作为正常对照组。CHD组分为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及稳定型心绞痛组,观察RHR与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并使用β-受体阻滞剂干预。结果 CHD组RHR[(80.1±7.8)次/min]显著快于正常对照组[(70.6±7.2)次/min](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RHR[(87.1±6.9)次/min]快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81.2±9.2)次/min]及稳定型心绞痛组[(72.9±7.8)次/min](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RHR快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CHD组中RHR≥80次/min的患者心肌缺血总负荷(TIB)与RHR 74~79次/min及RHR〈74次/min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组中RHR≥80次/min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最高,不同RHR水平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β-受体阻滞剂干预后,RHR控制在50~60次/min时,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最低。结论 RHR与冠心病的发展及预后有密切关系;通过β-受体阻滞剂干预RHR可控制症状,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水平与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对382例原发性高血压单纯并发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患者进行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静息心率(RHR)测定,并根据RHR的测量结果分为三组(R1组<75次/min,R2组为75~84次/min,R3组≥85次/min),统计各组并发脑出血、脑梗死、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人数并进行比较.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随着静息心率水平的升高而增加(P<0.05).结论:静息心率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心脑血管事件密切相关,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赵沈蓉 《疑难病杂志》2008,7(3):134-135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RHR)与左心室室壁肥厚的相关性。方法高血压病患者220例,按RHR水平分为3个亚组,RHR1亚组:<70次/min(34例);RHR2亚组:70~80次/min(92例),RHR3亚组:≥80次/min(94例)。健康对照组120例为健康体检者,心脏功能正常。测量各组患者室间隔厚度(IVSD)和左室后壁厚度(LVPWD)。结果(1)高血压组RHR(80±12)次/min显著高于对照组RHR(70±8)次/min(P<0.05)。(2)RHR3亚组的IVSD、LVPWD显著高于RHR1亚组和RHR2亚组,RHR2亚组的IVSD、LVPWD显著高于RHR1亚组(P<0.05)。(3)高血压患者的RHR与IVSD、LVPWD呈正相关(P<0.05)。结论(1)高血压患者RHR较健康者显著增加;(2)高血压患者随着RHR的增加,发生左心室肥厚的机会也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静息心率(RHR)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病情的关系.方法 对10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CHD的患者进行RHR测定,并与140例同期入院冠状动脉造影阴性患者(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CHD全组RHR 81.3±5.2次/min.其中急性心肌梗死(86.4±4.8次/min)和不稳定型心绞痛(78.8±7.2次/min)患者的RHR均高于正常对照组(71.6±6.8次/min),差异有显著意义(均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RHR高于不稳定型及稳定型心绞痛组(72.3 6.7次/min),差异有显著意义(均P<0.05);稳定型心绞痛组RHR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结论 RHR与CHD的病情及预后有一定关系,可作为病情及预后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0.
闫吉霞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8):2309-2309,2430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RHR)对冠心病患者冠脉支架植入术(PCI)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确诊为冠心病,并接受支架植入术的116例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PCI术后第3天的静息心率(RHR)数值将其分为4组,RHR〈70次/min为A组,26例;RHR 7079次/min为B组,33例;RHR 8089次/min为C组,30例;RHR≥90次/min为D组,27例。术后第3天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4组LVEDd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A组与C组、B组与D组、A组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LVEF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与C组、A组与D组、B组与C组、B组与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RHR对患者心功能有预测价值,RHR越高,其心功能越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心肌声学造影(MCE)对急性心梗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术(PCI)后心肌灌注的情况进行判断,了解其对左心功能及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根据PCI术后1周的MCE检查,将急性心梗患者分为灌注正常组、灌注稀疏组和灌注缺失组,并随访检查3个月、6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的变化情况,比较组内及组间不同时段LVEF与LVDd的变化.结果:PCI术后3个月灌注稀疏组LVEF恢复到正常;灌注缺损组PCI术后LVEF的平均水平随时间变化而逐渐降低;灌注缺损组患者的LVEF低于灌注稀疏组和灌注正常组(P<0.05);术后6个月灌注缺损组LVDd平均水平高于灌注正常组和灌注稀疏组(P<0.05),灌注缺损组随时间的变化左室内径逐渐增大(P<0.05).结论:急性心梗患者PCI术后心肌微循环较差时,其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左室内径增大;MCE有利于对急性心梗患者PCI术后左心功能及左室重构评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增高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方法 方便选择2015年4月-2017年5月该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RHR水平分为3组,RHR 1组(RHR<70次/min)52例,RHR 2组(RHR 70~85次/min)158例,RHR 3组(RHR>85次/min)110例,测量3组患者腰围、血压、FBG、糖负荷后2 h血糖、TC、TG、LDLC、HDLC、FINS、IR等指标.结果 与RHR1组和RHR2组相比,RHR3组的HDL最低[(0.74±0.45)mmol/L],TC、TG、LDL、FINS、IR等指标[(5.92±0.73)mmol/L、(3.54±0.86)mmol/L、(4.01±0.68)mmol/L、(42.3±10.5)μU/mL、(12.7±1.76)]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3组合并1种代谢异常比率(35.5%)与合并2种代谢异常比率(42.7%)高于其他两组(P<0.05).RHR与腰围、FBG、糖负荷后2 h血糖、TC、TG、LDLC、FINS、IR呈正相关(r=0.36、0.61、0.45、0.28、0.45、0.41、0.36、0.54,P<0.05),与HDLC呈负相关(r=-0.41,P<0.05).结论 RHR可能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代谢紊乱有关,在降压的同时应重视改善伴随的多种代谢紊乱及控制心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太极拳运动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及心理(焦虑和抑郁)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纽约心功能Ⅰ-Ⅲ级)患者113例,分为太极拳运动组(n=57)及对照组(n=56).太极拳运动组在标准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5次/周太极拳运动,对照组实施标准药物治疗及日常活动;于试验前及6个月后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抑郁量表(HAMD)评估试验前后的心理状态,检测6 min步行实验距离、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6个月后太极拳运动组较对照组患者NT-proBNP、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明显下降(P均<0.01),LVEF及6 min步行实验距离较对照组明显提升(P<0.01);两组患者6个月后较实验前比较NT-proBNP、LVEF及6 min步行实验距离均有差异(P<0.01);6个月内运动组较对照组门诊就诊次数显著减少(P<0.01).结论: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长期规律太极拳运动可以显著改善心梗后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及焦虑、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心音图舒张期时限/收缩期时限(D/S比值)评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力衰竭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情况,探讨心音图 D/S 比值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的临床随访价值。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既往未正规治疗的CHF 患者48例,予以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并随访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记录患者 NYHA 心功能分级、静息心率(RHR)、D/S 比值、6 min 步行距离(6MW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治疗3个月后以 RHR 65次/min 为界限,将 CHF 患者分为达标组与未达标组,比较各项指标治疗后的改善情况,比较 D/S 比值与常规心力衰竭评估指标的差异及各项指标与心功能缓解的关系。结果与用药前比较,除外 RHR,未达标组治疗1个月时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改善,治疗3个月后D/S 比值、6MWD、LVEF 有显著改善(P <0.05);达标组,治疗1个月时仅有 D/S 比值有显著改善(P <0.05),治疗3个月时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改善(P <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1个月及3个月时 RHR 与 D/S 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VEF 在治疗3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同时 D/S 比值与6MWD 同 NYHA 心功能分级呈显著负相关(P <0.05)。结论D/S 比值可反映 CHF 患者抗心力衰竭治疗后心功能改善情况,在 RHR 控制达标者中能更早更显著反映出心功能的改善,在CHF 患者抗心力衰竭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临床随访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心力衰竭(简称心梗心衰)患者血浆中肌钙蛋白I(cardiac trooping I,cTnI)、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N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pro-brain-natriuretic-peptide,NT-pro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的变化,探讨心脉隆对急性心梗心衰患者干预的疗效.方法 选取35例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42例急性心梗心衰患者为心梗组,并随机将其中21例患者分为心脉隆组,21例为常规治疗组,两组均按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进行处置,常规治疗组患者接受抗血小板、抗凝、降脂、扩张冠状动脉、抗心衰等方面治疗,心脉隆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心脉隆静脉滴注;心脉隆的使用方法为5%的葡萄糖中加入6mL心脉隆2次/d,疗程为14d.结果 与正常健康人比较,急性心梗心衰患者肌钙蛋白I、高敏C-反应蛋白、NT-proBNP、肌酸激酶同工酶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容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 index,LVESVI)均明显升高(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显著下降(P<0.01).治疗14d后,常规治疗组和心脉隆组患者血肌钙蛋白I、高敏C反应蛋白、NT-proBNP、肌酸激酶同工酶及LVESVI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LVEF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心脉隆组治疗后血高敏C反应蛋白、NT-proBNP及LVESVI较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明显下降(P<0.01),LVEF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结论 急性心梗心衰患者按常规治疗后心功能明显提高,cTnl、hs-CRP、NT-proBNP和CK-MB显著下降;而加用心脉隆能够进一步提高患者的心功能,使hs-CRP和NT-proBNP进一步下降,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入院空腹血糖(FPG)水平与合并糖尿病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分析2009年7月~2011年9月收治的104例伴有糖尿病的CHF患者,心功能为纽约心脏学会(NYHA)分级Ⅱ~Ⅳ级.以入院FPG不同水平将患者分组:入院空腹血糖水平<6.1mmol/L组(38例),6.1~7.7mmol/L组(28例),7.8~11.0mmol/L组(22例)和≥11.1mmol/L组(16例).分析FPG水平与心功能的关系.结果 (1)与FPG<6.1mmol/L组的患者比较,6.1~7.7mmol/L组、7.8~11.0mmol/L组和≥11.1mmol/L组的患者体重指数(BMI)、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 L-C)升高(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P<0.05),心功能Ⅳ级者显著增多(P<0.05).(2)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调整因素包括年龄、BMI、血压、心率、血脂,结果表明:FPG水平与LVEF关联(P<0.05).结论 不同血糖水平合并糖尿病的CHF患者的心功能状况存在显著差别,FPG水平与LVEF关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左西孟旦对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患者血浆NT-proBNP、血清cTnI水平及死亡率影响。方法:选择符86例慢性心衰急性代偿期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以标准心力衰竭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左西孟旦,治疗7d后,检测两组心功能指标及NT-proBNP(N末端B型利钠肽原)、血清cTnI水平(心肌肌钙蛋白I)水平,统计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cTnI、BN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但两组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左西孟旦能有效改善慢性心衰急性失代偿期患者心功能,降低NT-proBNP、cTnI水平,减少并发症发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李锴 《陕西医学杂志》2013,(10):1360-1361
目的:探讨残余肾功能(RRF)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浆B型尿钠肽及左心室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6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按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分为两组:Ccr≥2.0ml/min者为有残余肾功能RRF(+)组,32例;Ccr<2.0ml/min者为无残余肾功能RRF(-)组,29例。比较两组研究开始及治疗1年后RRF、血浆B型尿钠肽及左心室结构及功能的差异。结果:研究开始及1年后残余肾功能,RRF(+)组患者显著高于RRF(-)组(P<0.05);初始及1年后血浆B型尿钠肽(BNP),RRF(-)组显著高于RRF(+)组(P<0.05);1年后RRF(-)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显著高于RRF(+)组(P<0.05),RRF(+)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均高于RRF(-)组(P<0.05)。结论:RRF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浆B型尿钠肽及左心功能有显著影响。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保护和监测残余肾功能对促进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左心功能的保护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有益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钧乐  岳瑞华  张红  史若飞  徐幸 《重庆医学》2004,33(9):1358-1359
目的探讨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23例首次穿壁性AMI住院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阐明梗死之前心绞痛引起的缺血预适应效应对AMI的面积、心脏事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和心肌保护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结果梗死前48h有心绞痛的94例AMI患者(A组)、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峰值、心肌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心脏事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与梗死前无心绞痛的39例患者(B组)相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射学分数(LVEF),梗死后4周两组无显著差别(P<0.05);24周后LVEF,A组有提高,B组则降低(P<0.05);住院病死率A组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 AMI前有心绞痛的患者,心梗后梗死面积缩小,左室功能和临床预后的改善,与心肌缺血预适应(IP)对心脏的保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2005年5月间在我院因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的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接受急诊PTCA及支架术与常规药物治疗病人住院及随访期间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心衰等的发生情况。结果:①住院及随访期间心绞痛发生情况:急诊手术组1例(5%),药物治疗组18例(29%),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1)。②再次心梗:急诊手术组住院及随访期间无再次心梗病例,药物治疗组3例分别于住院及随访期间再发心梗,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③心性死亡:手术组无心性死亡。药物组死亡5例(8%),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1)。④心功能情况:按NYHA心功能分级,手术组心功能均在2级以上,药物组心功能2级以上者48例(71%),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急诊PTCA及支架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手术成功率高(95%),血管开通后达TIMIⅢ级血流比例高(100%),住院及出院后复发的心肌缺血事件(心绞痛及心梗)发生率低,心功能明显好于单纯药物治疗,在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应推广应用,以使患者获得最大限度的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