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出血未控制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疗效。方法将117例出血未控制性休克患者分为常规液体复苏组(常规组,56例)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限制组,61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输液量、平均动脉压(MAP)、急诊液体复苏后手术前测得血气剩余碱(BE)、凝血酶原时间(PT)、红细胞压积(HCT)、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输液量、MAP、BE、PT及H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两组患者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出血未控制性休克可明显改善机体组织灌注和供氧,避免使血液过度稀释,改善凝血功能,减少器官衰竭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显著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和总结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损伤控制手术在严重多发伤低血容量性休克急诊救治中的意义.方法 对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51例严重多发伤伴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损伤控制手术救治(实验组),并与2003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50例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常规手术方法救治的严重多发伤伴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对照组1)、44例充分液体复苏联合损伤控制性手术方法救治的严重多发伤伴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对照组2)以及46例充分液体复苏和常规手术方法救治的严重多发伤伴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对照组3)进行成功率比较.结果 实验组抢救成功34例,成功率66.7%;死亡17例,死亡率33.3%.对照组1抢救成功24例,成功率48.0%;死亡26例,死亡率52.0%.对照组2抢救成功21例,成功率47.7%;死亡23例,死亡率52.3%.对照组3抢救成功16例,成功率34.8%;死亡30例,死亡率65.2%.实验组与对照组3比较,成功率和死亡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其他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各对照组间成功率和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在严重多发伤伴低血容量性休克抢救治疗中,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损伤控制性手术具有至关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何青松  唐婕  徐路  陈坚  贾晓燕 《西部医学》2022,34(12):1797-1801
探讨损伤控制性复苏对严重多发伤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于2018年7月~2021年7月在本院急诊科就诊的412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干预方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6例。对照组采取积极的液体复苏联合损伤控制性手术,观察组采用损伤控制性复苏策略。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乳酸(LA)水平、剩余碱(BE)。随访3个月,根据随访结果,将由于严重多发伤死亡的患者作为死亡组,其余患者作为存活组,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的生存天数。通过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且行Log-rank检验,预后生存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观察组PT、APTT、L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BE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经3个月的随访,观察组206例患者中共死亡4人,平均生存时间为(40.16±5.23)d;对照组患者死亡8人,平均生存时间为(30.26±2.06)d,两组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577,P<0.05)。不同年龄、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受伤到就诊的时间、补液量、输血量、是否休克的生存患者和死亡患者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ISS、受伤到就诊的时间、是否休克、补液量、输血量为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损伤性控制复苏策略可有效改善严重多发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对患者内环境的干扰,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在脉搏灌注指数变异(Pleth Viability Index ,PVI)指导下液体复苏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河北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近年救治的低血容量性休克病例40例,分成PV I指导下液体复苏组和常规液体复苏组,分别测定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后2、6、12、24h时血浆 TNF-α、IL-6、血乳酸及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采用PVI指导下液体复苏和常规液体复苏方法治疗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血浆TNF-α、IL -6、血乳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VI指导下液体复苏能较快改善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微循环状态,减轻炎症反应状态,但M ODS发生率及病死率影响不大,需要大样本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黄芩素通过TLR4/NF-κB信号通路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实验性结肠炎的干预作用。方法:将C57BL/6 雄性小鼠随机分为5 组,即对照组、结肠炎组、黄芩素低剂量(Ba-L)治疗组[10 mg/(kg·d)]、黄芩素高剂量(Ba-H)治疗组[25 mg/(kg·d)]和5-氨基水杨酸(5-ASA)治疗组,每组各12只。对照组小鼠饮用清水,其余各组小鼠均连续7 d饮用3.5%的DSS溶液构建实验性结肠炎模型。在DSS造模开始前7 d和造模开始后给予不同剂量黄芩素或5-ASA灌胃治疗,共14 d。比较各组小鼠之间的平均体质量、疾病活动指数(DAI)以及结肠组织学活动程度评分(HAI);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各组小鼠的结肠组织中IL-1β、TNF-α、IFN-γ、TLR4、NF-κB p65、MyD88的mRNA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测定肠上皮细胞中NF-κB p65的入核率。结果:结肠炎组小鼠与对照组小鼠相比,出现严重的结肠炎,表现为小鼠体质量降低、全结肠长度缩短、DAI和HAI大幅度升高(均P <0.01)。与结肠炎组小鼠相比,Ba-L治疗组、Ba-H治疗组和5-ASA治疗组小鼠的结肠炎有明显改善(均P <0.05)。结肠炎组小鼠的结肠组织中IFN-γ、TNF-α、IL-1β、MyD88、NF-κB p65、TLR4的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小鼠(均P <0.01);而Ba-L治疗组、Ba-H治疗组及5-ASA治疗组中上述mRNA表达水平则均明显低于结肠炎组小鼠(均P <0.05)。结肠炎组小鼠的肠上皮细胞中NF-κB p65的入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小鼠(P <0.001),但Ba-L治疗组、Ba-H治疗组以及5-ASA治疗组的肠上皮细胞中NF-κB p65的入核率则明显低于结肠炎组(均P <0.001)。结论:黄芩素可能通过TLR4/NF-κB信号通路抑制DSS诱导的结肠炎症。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甲磺酸加贝酯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的效果及其对炎症“瀑布效应”相关因子的影响。 方法将60例SAP患者按完全随机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CBP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甲磺酸加贝酯,比较2组疗效、临床治疗情况、炎症“瀑布效应”相关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umou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oluble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sTNFR)、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 8,IL-8)]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痛缓解时间、胃肠减压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2组28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TNF-α、sTNFR、NF-κB、IL-6、IL-8均呈降低趋势,观察组TNF-α、sTNFR、NF-κB、IL-6、IL-8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AP患者在CBP治疗基础上联合甲磺酸加贝酯或可取得更佳症状缓解获益,对炎症“瀑布效应”相关因子的改善更显著,且未显著增加并发症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创伤性休克早期即刻液体复苏与延迟液体复苏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4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在急诊科液体复苏1h内血检HCT、PT、APTT、BL、PH、BD值变化,比较液体复苏前后上列数值变化。结果IR组血PT、APTT均较DR组明显延长(P〈0.05);IR组在第1个小时内输液量(2000±580)ml,DR组相应为(500±250)ml,输液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R组治疗后HCT明显下降(P〈0.05);BL及BD在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创伤性休克手术前1h内进行延迟液体复苏,可以保护机体凝血系统减少继续失血,并且能够维持组织器官最低有效灌注,保持容量及酸碱代谢基本平衡。  相似文献   

8.
吕虎  范从华  左文  吴文豪  徐元宾 《西部医学》2022,34(8):1226-1229
目的 探究血必净联合山莨菪碱治疗对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炎性因子、免疫功能以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87例,将其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给予早期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予以血必净联合山莨菪碱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48 h。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前、治疗48 h后炎性因子水平[白细胞介素-6/10(IL-6/10)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免疫功能情况[CD4+、CD3+、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CD4+/CD8+],凝血功能情况[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以及纤维蛋白原时间(FIB)]。并记录患者循环系统及组织灌注氧代谢情况[平均动脉压(MAP)、乳酸、pH值以及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结果 治疗48 h后,观察组IL-6、IL-10以及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48 h后的CD4+、CD3+、CD4+/CD8+均较治疗前提高,NK细胞水平下降(P<0.05);治疗48 h后观察组CD4+、CD3+、CD4+/CD8+均高于对照组(P<0.05),NK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8 h后,观察组PLT、PT、APTT以及TT均高于对照组,FIB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48 h后的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pH值和Scv(O2)均高于对照组,乳酸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必净联合山莨菪碱治疗能够提高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的效果,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降低炎症子水平,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
黄君华  邓杰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9):1009-1010,1014
目的观察控制性液体复苏对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52例严重多发伤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复苏组和控制复苏组,分别于入院时、手术止血前二个时间点采集外周静脉血各1次,检测血清标本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IL-8及IL-10)等细胞因子水平,并记录两组的复苏时间。结果常规液体复苏组和控制液体复苏组手术前的TNF-α、IL-6、IL-8及IL-10水平均明显高于入院时(均P〈0.05);常规液体复苏组手术前的TNF-α、IL-6、IL-8水平均明显高于控制液体复苏组(均P〈0.05),IL-10的水平低于控制液体复苏组(P〈0.05);但控制液体复苏组的液体复苏时间要明显小于常规液体复苏组(P〈0.05)。结论控制性液体复苏时间短,炎性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较常规液体复苏少,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向庆勇  黎明  文家智 《西部医学》2019,31(6):894-899
【摘要】 目的 探讨限制性与积极性液体复苏对伴多发伤的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4月~2017年3月收治的146例中重型颅脑损伤伴发多发伤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将所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积极组与限制组各73例,积极组给予积极性液体复苏,限制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两组患者液体复苏情况,并记录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及剩余碱(BE)及乳酸(LA)水平,同时评估两组患者颅内出血进展情况,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预后恢复情况。结果 积极组患者的平均液体输入量明显高于限制组患者(P<005);积极组患者的胶体使用量及早期复苏时间均高于限制组患者,但两组对比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限制组患者的血清APTT、TT、PT、D D水平及BE及LA水平均明显低于积极组患者(P<005)。治疗后,积极组患者颅内出血进展与进展后手术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限制组患者(P<005),且积极组患者入院后1周的GCS评分明显低于限制组患者(P<005)。限制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3836%)明显高于积极组患者(6438%)(P<005)。积极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2055%)及死亡率(1233%)均明显高于限制组患者(959%和548%)(P<005)。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伴多发伤的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复苏液使用量,纠正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同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休克期组织脏器的灌注及氧供,减少颅内再出血率,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骨盆型严重多发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容量复苏的效果。方法将纳入研究的54例患者依据复苏方式不同分为2组,即A组(26例)和B组(28例),A组采用限制性容量复苏,B组采用常规充分容量复苏。复苏完成后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A组患者复苏时间(98.77±42.63)min、复苏液体量(983.64±326.73)ml、确定性手术时间(10.28±1.23)d、住院时间(48.37±21.36)d,复苏后静脉血血常规:红细胞压积(HCT)(29.64±3.26)%、血小板(PLT)(134.56±21.37)×109L、凝血功能: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16.46±6.70)s、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34.65±6.23)s,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274,14.283,6.353,5.639,8.643,6.785,5.318,4.674,P均<0.05);2组ISS评分、复苏前平均动脉压(MAP)、血红蛋白(HG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盆型严重多发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容量复苏是较好的复苏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辅助治疗对严重多发伤患者炎症因子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严重多发伤患者6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给予对症处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乌司他丁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6、TNF-α水平,凝血功能(PT、APTT、FIB、D-D)以及MODS发生率、14 d病死率。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IL-6、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后观察组IL-6、TNF-α分别为12.37±2.93 pg/mL和31.90±2.91 pg/mL,低于对照组的16.70±3.95 pg/mL和36.06±4.33 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两组PT、APTT、FIB、D-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后观察组PT、APTT、FIB、D-D分别为12.13±2.80 s,34.26±3.57 s,3.30±0.66 g/L和1.81±0.55 mg/L,优于对照组的16.13±3.50 s,37.46±3.80 s,2.59±0.90 g/L和3.16±0.81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MODS发生率30.00%,低于对照组的58.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14 d病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辅助治疗严重多发伤可有效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凝血功能,减少MODS发生。  相似文献   

13.
曾杰  陈宁波  胡卫健 《中国全科医学》2015,18(15):1753-1757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核因子κB(NF-κB)活化水平及白介素(IL)-6水平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4年6月入住四川省人民医院急诊外科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严重多发伤患者60例,分析其临床资料。将患者按照预后分为MODS组(22例)和非MODS组(38例)。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F-κB活化水平、IL-6水平、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观察以上指标对预测MODS发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并找出预测MODS的最佳截断值;比较联合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F-κB活化水平和IL-6水平、ISS得分及APACHEⅡ得分预测MODS发生的AUC值。结果 MODS组患者ISS得分、APACHEⅡ得分、外周血NF-κB活化水平及IL-6水平均高于非MODS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SS得分、APACHEⅡ得分、外周血NF-κB活化水平及IL-6水平均不是严重多发伤患者发生MODS的影响因素(P>0.05)。ISS得分、APACHEⅡ得分、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F-κB活化水平及IL-6水平预测MODS发生的AUC分别为0.675〔95%CI=(0.542,0.791)〕、0.758〔95%CI=(0.630,0.859)〕、0.830〔95%CI=(0.710,0.914)〕及0.841〔95%CI=(0.724,0.923)〕。截断值:ISS得分>20分、APACHEⅡ得分>15分、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F-κB活化水平>1.17及IL-6水平>24.3μg/L时,灵敏度分别为:63.64%、68.18%、77.27%及85.45%,阳性似然比分别为2.20、2.59、3.34及2.13。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F-κB活化水平>1.17的严重多发伤患者MODS发生率为81.0%(17/21);IL-6水平>24.3μg/L的严重多发伤患者MODS发生率为57.1%(20/35);同时满足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F-κB活化水平>1.17及IL-6水平>24.3μg/L的严重多发伤患者MODS发生率为89.5%(17/19)。ISS得分>20分及APACHEⅡ得分>15分预测患者发生MODS的AUC分别为0.675〔95%CI=(0.542,0.791)〕及0.758〔95%CI=(0.630,0.859)〕,均低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F-κB活化水平>1.17联合IL-6水平>24.3μg/L预测患者发生MODS的AUC〔0.860,95%CI=(0.746,0.936)〕(χ2=2.583、2.089,P=0.010、0.014)。结论 相比ISS得分及APACHEⅡ得分,入院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F-κB活化水平联合IL-6水平测定对预测严重多发伤患者MODS的发生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4.
郭砚  孙娟  王丽雯 《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7):3314-3319
目的 探讨藏雪莲(SSB)多糖是否通过P38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MAPK)通路减轻中波紫外线(UVB)辐射后皮肤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凋亡引起炎性损伤。方法 2014年10月-2015年3月,提取SSB多糖,体外培养HaCaT细胞,将HaCaT细胞分为低剂量辐射组(30 mJ/cm2,辐射1 h,A组)和高剂量辐射组(60 mJ/cm2,辐射1 h,B组);将A组和B组又分别分为对照组(1组)、辐射组(UVB,2组)、低剂量SSB多糖组(UVB+SSB 10 mg/ml,3组)和高剂量SSB多糖组(UVB+SSB 40 mg/ml,4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并比较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P38MAPK、P53、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Bcl-2相关X(Bax)、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水平。结果 A2组IL-6、TNF-α、P38MAPK、P53、Bax、Caspase-3水平高于A1组,Bcl-2水平低于A1组(P<0.05);A3组IL-6、TNF-α、P38MAPK、Caspase-3水平高于A1组(P<0.05);A4组TNF-α、Bcl-2水平高于A1组(P<0.05);A3组、A4组IL-6、TNF-α、P38MAPK、P53、Bax、Caspase-3水平低于A2组,Bcl-2水平高于A2组(P<0.05);A4组IL-6、TNF-α、Caspase-3水平低于A3组,Bcl-2水平高于A3组(P<0.05)。B2组IL-6、TNF-α、P38MAPK、P53、Bax、Caspase-3水平高于B1组,Bcl-2水平低于B1组(P<0.05);B3组IL-6、TNF-α水平高于B1组,Bcl-2水平低于B1组(P<0.05);B4组IL-6、Bcl-2水平高于B1组,TNF-α、Caspase-3水平低于B1组(P<0.05);B3组、B4组IL-6、TNF-α、P38MAPK、P53、Bax、Caspase-3水平低于B2组,Bcl-2水平高于B2组(P<0.05);B4组IL-6、TNF-α、Caspase-3水平低于B3组,Bcl-2水平高于B3组(P<0.05)。结论 SSB多糖通过P38MAPK通路减少UVB辐射后HaCaT细胞凋亡,进而减轻HaCaT细胞的炎性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姬松茸多糖(ABP)对脂多糖(LPS)诱导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HUVECs分为Control组、LPS组(终浓度为1 μg/mL LPS构建细胞损伤模型)、LPS+ABP组(LPS基础上分别用10、20、50 μg/mL ABP进行干预),CCK-8法检测ABP对HUVECs的细胞毒性作用,ELISA法、Western blot及RT-PCR检测各组炎症因子及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及核转位。结果:LPS组TNF-α、IL-6、COX-2、iNOS、ICAM-1、VCAM-1蛋白及p-p65/p65、p-IκB/IκB蛋白相对表达量较Control组显著升高(P <0.01);LPS+ABP组随药物浓度升高,TNF-α、IL-6、COX-2、iNOS、ICAM-1、VCAM-1蛋白及p-p65/p65、p-IκB/IκB蛋白表达较LPS组逐渐降低(P <0.05)。LPS组TNF-α、IL-6、COX-2、iNOS、ICAM-1、VCAM-1 mRNA较Control组显著升高(P <0.01);LPS+ABP组随药物浓度升高,TNF-α、IL-6、COX-2、iNOS、ICAM-1、VCAM-1 mRNA表达较LPS组逐渐降低(P <0.05)。结论:ABP可以通过抑制LPS诱导的炎症因子和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来减轻HUVECs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中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硫化氢(H2S)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H2S防治NASH的可能机制。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7月选用SPF级雄性SD大鼠6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ASH模型组、硫氢化钠(NaHS)干预组,各20只。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NASH模型组给予高脂饲料,NaHS干预组给予高脂饲料的同时腹腔注射H2S供体NaHS(56 mg·kg-1·d-1),对照组和NASH模型组每日腹腔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8周后处死所有大鼠,留取静脉血及肝脏组织。检测血清及肝脏生化指标〔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及肝脏组织TG、TC〕﹑血浆及肝脏组织H2S水平、肝脏组织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肝脏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 mRNA表达水平及肝脏组织TNF-α、IL-6、核因子κB抑制因子α(IκBα)、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表达水平。结果 NASH模型组和NaHS干预组血清ALT、AST、TG、TC水平及肝脏组织TG、T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NaHS干预组以上指标均低于NASH模型组(P<0.05)。NASH模型组血浆H2S水平和肝脏组织H2S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及NaHS干预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NASH模型组和NaHS干预组肝脏组织MDA水平升高,SOD水平降低(P<0.05);与NASH模型组比较,NaHS干预组MDA水平降低,SOD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NASH模型组肝脏组织结构紊乱,呈弥漫性脂肪变性、肝细胞灶性坏死,并可见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NaHS干预组肝脏组织脂肪变性、坏死及炎性反应程度较NASH模型组明显减轻。NASH模型组和NaHS干预组肝脏组织TNF-α、IL-6 mRNA表达水平和TNF-α、IL-6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NASH模型组以上指标均高于NaHS干预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NASH模型组和NaHS干预组细胞质IκBα表达水平均降低,细胞核NF-κB p65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与NASH模型组比较,NaHS干预组细胞质IκBα表达水平升高,细胞核NF-κB p65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 H2S能够有效改善NASH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变化,并抑制炎性反应,这可能是H2S发挥治疗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对多发伤并出血未控制性休克患者在术前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干预的措施与效果。方法研究对象是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中医院在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多发伤并出血未控制性休克患者80例,将全部患者平均分为两组:一组为观察组,一组为对照组,每组患者有40例。对观察组患者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干预措施,给对照组患者实施充分液体复苏干预措施。结果将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进行比较,观察组显著短于对照组,经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情况,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经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比较得到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经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经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碱剩余及血乳酸水平,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之中观察组患者的复苏效果较好,经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多发伤并出血未控制性休克患者在手术前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措施是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限制性液体复苏对颅脑损伤并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09~2011年间我院收治的86例颅脑损伤并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常规大量液体复苏,实验组使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两组患者复苏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复苏输液量及输红细胞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死亡率、ARDS、MODS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疗效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降低死亡率,改善远期预后,对颅脑损伤并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龚鸿昌  邓琳  余锡斌 《西部医学》2012,24(8):1571-1573,1576
目的评价积极液体复苏和限制性液体复苏对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改进治疗方法,提高治愈率。方法将53例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成积极液体复苏组(A组)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B组)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复苏液体使用量、抢救6小时后的pH及BE,并比较两组72小时及2周的死亡率情况。结果 A组的液体量用量(2631±247)ml,B组为(1483±178)ml,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在胶体的用量、复苏6小时后的pH值及BE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入院72小时A组死亡率为18.5%,B组为15.4%,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2周死亡率,A组为48.1%,B组为34.6%,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颅脑损伤伴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行适当的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于天瑜 《吉林医学》2013,34(21):4252
目的:研究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102例发生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采用常规方法治疗组(对照组)和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组(观察组),每组51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HCT(红细胞比容)、PT(凝血酶原时间)和死亡率、输液量,还有BE(血气剩余碱)和BL(血清乳酸)。结果:观察组患者死亡率以及术前输液总量优于对照组患者,患者在平均动脉压(MAP)、HCT以及PT、BE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帮助保持患者血流灌注作用,为进行有效治疗增取更多时间,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