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9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24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27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32篇
口腔科学   35篇
临床医学   187篇
内科学   120篇
皮肤病学   56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26篇
外科学   110篇
综合类   359篇
预防医学   230篇
眼科学   59篇
药学   152篇
  2篇
中国医学   133篇
肿瘤学   1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119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自我护理小组( SCG)模式对麻风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在广东省流动人口较多的深圳市开展SCG。深圳市近5年(2007~2011年)所有登记在册的麻风病现症病人及治愈者,以自愿的原则入组实验组。按地区分为2个组,定期开展集中式的自我护理和功能训练。采用访谈和问卷方式收集SCG小组成员SCL-90心理评分等数据,对两个SCG小组进行干预前后对比。结果:SCG研究后1年,两组自身对比SCG成员心理状态好转,尤其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情绪、敌对方面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间对比干预前后均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结论:成立自我护理小组,让麻风病患者和康复者能够自己照顾自己,能够通过相互交流和鼓励,共同促进畸残康复和心理健康,进而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降低麻风病危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miR-29b在肾上腺和神经母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miR-29b对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12例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肿瘤组织和癌旁肾上腺组织标本,实时定量PCR检测miR-29b的表达水平; miR-29相关核苷酸(mimics、inhibitor、NC)瞬时转入SK-N-SH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后,CCK-8实验检测miR-29b对该细胞系增殖的抑制作用,Transwell小室、划痕实验进行侵袭、迁移能力实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上皮转化相关蛋白(E-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癌旁肾上腺组织比较,miR-29b在神经母细胞瘤组织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 0.05); miR-29相关核苷酸(mimics、inhibitor、NC)转染细胞后,miR-29b mimics组出现抑制细胞增殖的效应(P 0.05); Transwell小室实验显示miR-29b mimics组的穿膜细胞量(36.33±8.08)少于miR-29b inhibitor组(112.30±11.68)和NC组(112.30±11.68);划痕实验显示转染miR-29b mimics后,其愈合率(51.67±4.50)%较miR-29b inhibitor组(87.67±3.79)%和NC组(85.00±3.00)%明显下降,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明显下降; Western blot实验显示,与NC组相比,miR-29b mimics组E-cadherin表达增高,Vimentin表达降低,而miR-29b inhibitor组中E-cadherin表达降低,Vimentin表达增高(P 0.05)。结论神经母细胞瘤组织中miR-29b表达水平下降,miR-29b过表达可以抑制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这种抑癌作用可能与抑制EMT有关。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分析麻风病患者抑郁状态与生存质量各维度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流行病调查用抑郁自评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和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简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brief version,WHOQOL-bref)对广东省麻风病患者进行抑郁程度和生存质量调查,用多重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抑郁程度得分与生存质量各维度间的关系和强度。结果 共263名麻风病患者完成了调查,其中男性177名(67.3%),女性86名(32.7%)。131名(49.8%)调查对象有抑郁症状,有抑郁症状调查对象生存质量各维度评分均低于无抑郁症状对象,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在各维度中,生存质量总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关系和环境因素得分与抑郁症状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340、-0.322、-0.644、-0.424和0.244,除生存质量总评外,其他回归系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 广东省麻风病患者的抑郁症状发生率高,生存质量得分与CES-D得分有关联,应采用多层次的干预措施防止麻风病患者抑郁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褐藻糖胶(Fucoidan)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免疫活性的影响及初步探讨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方法,比色分析检测不同浓度Fucoidan(0、100、200、300、400、500 μg/mL)作用下RAW264.7吞噬中性红的能力,噻唑蓝(MTT)法检测不同浓度Fucoidan(0、50、250、500 μg/mL)作用下RAW264.7增殖,Western Blotting检测Fucoidan诱导的RAW264.7的MAPK/ERK1/2的磷酸化。结果 Fucoidan剂量依赖性地促进RAW264.7吞噬功能和增殖功能。200 μg/mL Fucoidan作用10min即使ERK1/2发生磷酸化,30min时ERK1/2磷酸化达到最大值。结论 Fucoidan可提高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和增殖能力,其机制可能与Fucoidan直接激活RAW264.7的MAPK/ERK1/2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云南省双江县邦丙乡布朗族头面部器官进行全面系统地测量研究。方法 采用自行研制的头面部摄相—计算机测量系统,对正常布朗族成人155人进行了头面部器官全面系统的测量,其中男性96人,女性59人。结果 得出了布朗族成年男女两性头面部器官41个项目测量值和17个头面部指数资料。结论 该研究委仅对临床医学和美学研究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人类学、民族学和工业等相关学科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颌面部巨大神经纤维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发生于颌面部的神经纤维瘤由于病变广泛,无包膜,易侵犯邻近的组织,致邻近的器官变形移位,造成患者严重的畸形和功能障碍,特别是颌面部巨大神经纤维瘤,因其术中难以控制出血及术后整复不易,外科治疗十分棘手。1999-2004年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了5例颌面部巨大神经纤维瘤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针刺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SLB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CNSLB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超声引导针刺组)、对照组(普通针刺组),各30例,经治疗后观察两组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值、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值、杨氏模量值及竖脊肌肌筋膜厚度值的变化,并对比两种方法治疗CNSLBP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杨氏模量值均较治疗前降低,JOA评分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的VAS评分、杨氏模量值低于对照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组间竖脊肌肌筋膜厚度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针刺治疗CNSLBP疗效显著,运用肌骨超声诊断和治疗CNSLBP患者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末端病大鼠跟腱末端区组织的损伤及适应性改变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4/07在华中师范大学体育系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完成。将8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2只和造模组6只。采用“电刺激跳跃法”建立大鼠跟腱末端病模型。4周后处死取其双侧后足跟腱末端,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以ImageProPlus5.0图像分析系统测定阳性信号积分光密度值进行评估。结果:纳入动物8只,进入结果分析8只,无脱失值。两组跟腱末端区各部位均有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跟腱、纤维软骨、钙化软骨、跟骨及腱骨关节面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积分光密度值表达造模组高于正常对照组(233.16±147.95,2.95±2.80;157.50±88.28,12.98±3.78;212.26±150.21,22.71±15.90;126.06±98.15,13.26±4.57;427.89±288.73,46.67±21.13,P<0.01或P<0.05),而在骨髓腔及腱围区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差异不显著(767.62±495.15,466.79±275.08;940.80±596.84,625.98±254.71,P>0.05)。结论: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末端病大鼠大鼠跟腱末端区各部位均有明显表达,大部分区域和对照组大鼠存在较明显的差异。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末端病大鼠跟腱末端区的发病中可能起着双重作用,它除了介导组织的损伤过程外还对末端区组织在结构和功能上的适应性改变起着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