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8 毫秒
1.
廖彧  巫建芳  龙贵华  马梅 《海南医学》2014,(24):3678-3680
目的:探讨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技术(PiCCO)监测指标与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43例脓毒性休克患者采用常规集束化治疗,同时行PiCCO监测,比较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首次心脏指数(CI)、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和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等PiCCO指标。结果存活组和死亡组APACHEⅡ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时两组CI、EVLWI、PVPI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I与EVLWI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3、0.743,两者水平评估患者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O监测能为评估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提供依据,患者的预后与CI和EVLWI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呼吸指数(RI)对严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2010 年1 月-2012年3月我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及急诊ICU 收治的118例严重脓毒症患者,记录患者入ICU后的RI、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态评价系统Ⅱ(APACHEⅡ)评分、脓毒症休克发生率及转归.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78例和死亡组40例;以RI=2.5为界限将患者分为低RI组(RI<2.5)70例和高RI组(RI≥2.5)48例.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低RI组与高RI组之间相关数值的差异.结果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的RI、APACHEⅡ评分及脓毒性休克发生率较存活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RI组与高RI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RI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及脓毒性休克发生率、病死率较低RI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I与APACHE Ⅱ评分呈正相关(r=0.81,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RI与APACHEⅡ评分对严重脓毒症患者预后评估的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I可用于早期评估严重脓毒症患者的预后转归.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iCCO监测指标与老年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分析36例脓毒性休克患者.采用常规集束化治疗,并行PiCCO监测,比较存活病例和死亡病例的首次PiCCO指标。结果28d存活17例,生存率为47.22%,死亡19例,死亡率为52.78%,存活组和死亡组APACHEI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时两组CI、EVLWI、PVPI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与EVLWI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3、0.743,两者水平评估患者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O监测能为评估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提供依据,其中CI和EVLWI水平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呼吸衰竭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血管外肺水指数( EVLWI )的特点及其对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36例老年呼吸衰竭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按其临床结局分为存活组21例和死亡组15例,采用PICCO plus检测仪监测两组患者 EVLWI、全心射血分数( GEF )、系统血管阻力( SVRI )、中心静脉压( CVP)、心指数( CI )、心率( HR )、平均动脉压( MAP )并监测 APACHEⅡ评分及血乳酸。结果死亡组APACHEⅡ评分、血乳酸水平、EVLWI高于存活组(P均<0.05),两组CI、GEF、SVRI、CVP、HR及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描绘EVLWI的ROC曲线发现以EVLWI≥10 ml/kg为界点,预测死亡发生的灵敏度为66.67%,特异度为90.48%,阳性预测值83.33%,阴性预测值79.17%。结论老年呼吸衰竭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EVLWI明显增高者死亡率高,以EVLWI≥10 ml/kg为界点可作为判断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治疗期间氧合指数、血管外肺水(EVLWI)的动态变化,分析其评估预后的价值。方法对该科诊治的91例 ARDS 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所有患者的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Ⅱ)、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心脏指数(CI)、氧合指数、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按照患者转归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分析上述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死亡组(n=69)和存活组(n=22)患者24、48 h 及72 h 的 MAP 、CVP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患者氧合指数呈动态上升,EVLWI 呈动态降低,而死亡组氧合指数则处于低水平,EVLWI 呈动态升高;两组患者的氧合指数、EVLWI 在48、72 h 差异明显。存活组的 CI 在24~72 h 均较稳定,无明显变化,而死亡组 CI 呈下降趋势,两组患者的 CI 在72 h 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存活组患者的氧合指数与 EVLWI 呈明显负相关(r =-0.46,P<0.01),而死亡组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预后较好的患者 EVLWI 与氧合指数具有负相关性,EVLWI 的动态变化可评估临床治疗效果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休克患者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PICCO)监测在早期液体复苏中的作用。方法:对30例伴有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15例、死亡组15例,比较PICCO连续监测记录每例置管期间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记录每例置管期间每日液体平衡(W),分析PICCO监测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置管时血流动力学类型多为低排高阻型、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高,置管期间每日液体平衡的量(W)与血管外肺水指数的变化值(△EVLWI)及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的变化(AOEDI)相关性显著。两组置管第3天死亡组的EVLWI明显高于生存组的EVLW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伴有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休克病人,PICCO监测的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I)较中心静脉压(CVP)更适合反映伴有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休克患者的容量状态,EvLwI的动态变化可以作为伴有重症急性胰腺炎休克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对指导临床复舒、增强复苏效果起到的重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APACHEⅡ评分及氧合指数(PaO2/F iO2)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呼吸内科重症监护室(R ICU)30例ARDS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临床预后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比较患者APACHEⅡ评分及PaO2/F iO2变化对临床预后的影响。结果死亡20例,存活10例。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PaO2/F iO2基础值(确诊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PACHEⅡ评分:死亡组与存活组治疗后第5、7天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与存活组治疗后第5、7天与基础值比较,第7天与第3、5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患者第7天与第3天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患者APACHEⅡ评分随住院天数延长而增高,存活组则随住院天数延长而降低。PaO2/F iO2:死亡组与存活组治疗第3、5、7天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治疗后第5天PaO2/F iO2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存活组患者则无明显改变。结论动态观察ARDS患者APACHEⅡ评分及氧合指数变化.有助于判断患者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监测早期液体复苏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短期预后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2月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47例,统计患者一般资料和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PICCO)监测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记录早期液体复苏前、复苏后6h的心指数(C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血管外肺水指数(ELWI)、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等血流动力学参数。根据患者7d的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流动力学各参数对预后的早期预测价值。结果 (1)7d内死亡21例,病死率为44.7%。两组早期液体复苏前除每搏量变异(SVV)外,其余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液体复苏后6h每搏量指数(SVI)、平均动脉压(MAP)、全心射血分数(GEF)、ELWI、PVPI和心功能指数(CF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流动力学各指标预测预后的ROC曲线图显示,早期液体复苏后6h的ELWI预测患者预后结局的AUC最大为0.898,切点值为9.5ml/kg,在此截点值下灵敏度为76.2%,特异度为92.3%。早期液体复苏后6h的PVPI预测患者预后结局的AUC为0.842,切点值为1.75,在此截点值下灵敏度为66.7%,特异度为96.2%。(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早期液体复苏后6h的ELWI水平对预后判断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O监测的血流动力学参数PVPI、ELWI、MAP与脓毒性休克患者的预后相关,早期液体复苏后6h的ELWI水平是评估脓毒性休克患者短期预后的早期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Pro-BNP)对脓毒性休克心功能的抑制和对于预后的评估。方法将43例脓毒性休克患者按照28 d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两组患者均测定入重症监护病房(ICU)第1、3、5天血浆Pro-BNP浓度;所选患者均行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据心排指数(CI)值划分为心功能减低组(CI〈3.0)和心功能正常组(CI≥3.0),评估Pro-BNP对脓毒性休克预后的预测。结果生存组血浆Pro-BNP浓度低于死亡组,并且生存组第1、3、5天血浆Pro-BNP浓度呈下降趋势,生存组第1及5天的射血分数(EF)高于死亡组;心功能正常组第1、3、5天血浆Pro-BNP浓度均低于心功能减低组,EF高于心功能减低组,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心功能减低组,病死率低于心功能减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浆Pro-BNP水平的动态变化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心脏抑制及预后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7):76-81
目的探讨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目标指导治疗(EGDT)达标后在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技术(PiCCO)测定的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指导下采取不同液体管理方式对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6年6月入住我院重症医学科,符合纳入标准的脓毒性休克患者65例,按EGDT方案复苏,同时在入科后6 h内开始PiCCO监测,达标后随机分为液体限制组和液体非限制组,并采集病例相关数据。动态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入科后不同时段液体出入量、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心输出量指数(C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血清B型钠尿肽(BNP)等指标。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等。结果入科后24 h、48 h、72 h、96 h、120 h,两组间液体入量、每日液体平衡量(入量-出量)、ITBVI、EVLWI、BN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I、PVP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非限制组的EVLWI与ITBVI、EVLWI与BNP均成正相关(P0.05)。液体限制组使用呼吸机时间、住ICU时间均少于液体非限制组(P0.05)。结论利用略低于正常的ITBVI指导EGDT达标后限制性液体管理,可改善脓毒性休克患者心肺功能,减少肺水产生,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和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在严重肺炎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管理中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重症医学科(ICU)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106例严重肺炎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采取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分为两组。EVLWI+ITBVI组54例,以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PiCCO)技术测定EVLWI和ITBVI指导液体管理;对照组52例,常规以中心静脉压(CVP)指导液体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早期目标导向性治疗(EGDT)的达标时间和达标率,治疗1 d和3 d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去甲肾上腺素用量、血清乳酸、血肌酐,72 h内液体管理数据,机械通气率、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及28 d病死率。结果EVLWI+ITBVI组6 h的EGDT达标率比对照组高(75.9%比55.7%,P<0.05),而EGDT达标时间和24 h的EGDT达标率无显著差异(P>0.05)。EVLWI+ITBVI组3 d时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去甲肾上腺素用量、血乳酸较1 d明显下降,而对照组无显著变化;EVLWI+ITBVI组3 d时血肌酐无明显增加,而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EVLWI+ITBVI组0~6 h液体入量和液体平衡量比对照组多,其余时段入量、出量、平衡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VLWI+ITBVI组机械通气率、机械通气的时间、住ICU时间和28 d病死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与传统CVP指导的液体管理相比,ITBVI和EVLWI可以更精确评估和指导严重肺炎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液体管理,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和血浆大内皮素-1(PIE-1)对感染性休克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0年3月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感染性休克并发ARDS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28 d预后结局分为生存组45例,死亡组37例。比较2组EVLWI、血浆大内皮素-1水平。分析EVLWI、PIE-1水平对患者预后诊断价值及感染性休克并发ARDS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死亡组患者PaO2/FiO2值显著低于生存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EVLWI、血浆大内皮素-1水平显著高于生存组(t/P=2.267/0.026、7.142/0.000、3.440/0.001、2.685/0.009、7.493/0.000)。入院1~3 d生存组EVLWI、PIE-1水平均逐渐降低,而死亡组则逐渐升高(F/P=16.799/0.000、9.975/0.000;10.139/0.000、28.616/0.000),同一时点死亡组EVLWI、PIE-1水平均高于生存组(EVLWI:t/P=3.771/0.000、10.129/0.000、15.960/0.000;PIE-1:t/P=14.063/0.000、18.194/0.000、23.463/0.000)。死亡组患者EVLWI与血浆大内皮素-1水平呈正相关(r=0.421,P=0.009)。二者联合预测感染性休克并发ARDS患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898,敏感度为81.10%,特异度为91.10%,约登指数为0.722。高APACHEⅡ评分、高SOFA评分、高EVLWI水平、高PIE-1水平是影响感染性休克并发ARDS患者死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EVLWI、PIE-1水平是感染性休克并发ARDS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二者联合检测对该疾病患者死亡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PiCCO)监测作为治疗目标,评价感染性休克早期以PiCCO监测结果为优化目标的导向性治疗的意义。方法收集入住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经过以中心静脉压(CVP)为复苏目标的初始经验性容量复苏循环仍不稳定,则实施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共纳入80例患者。以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心排指数(CI)和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为目标指导容量复苏,记录PiCCO目标导向治疗前(初始)、8 h及24 h的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指标,并采用多重回归分析逐步回归法,确定影响患者28 d预后的指标。结果 8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经PiCCO目标导向治疗8 h和24 h后平均动脉压(MAP)[(73.6±13.4)和(75.1±10.2)mm Hg]、ITBVI[(843.5±168.9)和(891.5±232.9)mL/m2]和CI[(3.2±1.1)和(3.9±0.4)L.min-1.m-2]均较治疗前[(69.1±21.4)mm Hg,(781.2±146.7)mL/m2和(2.7±1.5)L.min-1.m-2]显著升高,动脉血乳酸[(2.0±1.4)和(1.1±1.0)mmol/L]和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1624.2±301.7)和(1543.6±435.4)d.s.m2.cm-5]则较治疗前[(119.7±11.6)次/min,(3.1±2.4)mmol/L和(1796.2±399.1)d.s.m2.cm-5)显著下降(P<0.05),容量复苏达标率(64.7%和66.9%)明显高于初始达标率(55.7%)(P<0.05)。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54例)和死亡组(26例)。存活组初始及24 h容量复苏达标率(57.1%和71.3%)均明显高于死亡组(28.6%和39.3%)。以28 d预后为因变量进行多重回归分析,建立的多重线性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F=55.03,P<0.05)。通过逐层筛选,拟合方程,确定初始CI(R=0.431)和ITBVI(R=0.627)以及24 h的EVLWI(R=0.305)对28 d预后有显著影响。结论感染性休克早期采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优化目标导向性治疗可以提高容量复苏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而且CI、ITBVI和EVLWI是较好的判断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生成素-2(Ang-2)水平在严重脓毒症患者发病不同时间预测渗漏性肺水肿的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设计,将42例发病后6h内收入院的严重脓毒症患者,按照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值,分为渗漏组及非渗漏组,另选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入院后第0(入院时)、1、3、5天清晨抽取外周静脉血离心取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Ang-2浓度,记录每天的EVLWI值.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间血清Ang-2水平的差异,接收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法检验Ang-2的预测效力,Spearman秩相关分析Ang-2与EVLWI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严重脓毒症患者发病后各时间点血清Ang-2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渗漏组与非渗漏组相比,第0、1天血清Ang-2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5天血清Ang-2水平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0天血清Ang-2预测渗漏性肺水肿的曲线下面积为0.748(P<0.01,95%CI:0.548~0.912);相关性分析显示,第0天Ang-2与EVLWI有显著相关性,r=0.732(P<0.01).结论:发病早期(12h内)明显升高的Ang-2对判断严重脓毒症渗漏性肺水肿的形成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血乳酸清除率在评估外科休克患者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04例外科休克患者0h(以诊断休克为研究起点)、6h动脉血乳酸水平,计算6h乳酸清除率。以痊愈出院或死亡为研究终点,按预后不同将患儿分为存活组(n=85)和死亡组(n=19);以乳酸清除率10%为界分为高乳酸清除率组(≥10%,n=81)和低乳酸清除率组(〈10%,n=23),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高乳酸清除率组与低乳酸清除率组之间相关数值的差异。结果存活组6h血乳酸清除率为(19.0±10.1)%,显著高于死亡组([7.4±3.3)%,P〈0.01];高乳酸清除率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1.2%;)、病死率(3.7%)均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26.1%、69.6%),均P〈0.01。存活组与死亡组、高乳酸清除率组与低乳酸清除率组0h动脉血乳酸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6h血乳酸水平存活组低于死亡组,高乳酸清除率组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均P〈0.01)。结论早期乳酸清除率可作为判断外科休克患者预后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6.
杨勇  李文强 《医学综述》2014,(13):2441-2442,2446
目的探讨每搏输出量变异度(SVV)监测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中的应用价值及预后评估作用。方法选择2009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ICU科住院治疗的6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SVV值将患者分为高SVV组(SVV≥10%)和低SVV组(SVV<10%),评价患者液体复苏治疗前、复苏后6 h时血流动力学及容量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及SVV、中心静脉压(CVP)与液体负荷后心脏指数(CI)增加值(ΔCI)的相关性;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死率、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血管活性药物停用时间等指标。结果液体复苏前后患者的MAP、CVP、C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全心舒张末容积指数(GEDVI)、SVV、乳酸清除率及碱剩余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VV与ΔCI呈正相关(r=0.744,P<0.05),而CVP与ΔCI无相关性(P>0.05);与低SVV组患者相比较,高SVV组患者28 d生存率显著增加,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血管活性药物停用时间显著缩短(P<0.05)。结论 SVV能反映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时的液体反应性,可作为指导液体治疗和预后预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PICCO技术在多发伤患者指导液体复苏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全心舒张末期容量指数(GEDVI)在多发伤患者容量状态评估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6例因多发伤入住ICU的患者,通过PICCO(pulse-indicated conitinuous cardiacoutput)技术(PULSION公司,德国)即经肺热稀释方法和脉搏轮廓分析法监测MAP、CI、SI、SV、EVLWI、ITBVI、GEDVI,记录液体复苏前后的上述指标。同时,监测复苏前、复苏24h后动脉血气分析,记录每次的乳酸及碱剩余值。结果复苏前与复苏终点相比,ITBVI、GEDVI与SI有显著相关性,r分别为0.783、0.774(P〈0.01);HR与SI似呈负相关,r=-0.309(P〉O.05);CVP、MAP与SI相关系数r分别为0.104、-0.025(P〉0.05),相关性较差;复苏后的胸腔内血容量变化(AITBVI)与每搏输出量指数变化(ASI)有显著相关性,r=0.654(P〈O.01);全心舒张末期总容量指数变化(AGEDVI)与ASI,显著正相关,r=0.558(P〈0.05);而ACVP、AHR、AMAP与ASI相关系数r分别为-0.042、-0.382、-0.382(P〉O.05).相关性较差。存活组与死亡组相比,液体复苏前乳酸及碱剩余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复苏24h后,死亡组乳酸及碱剩余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P〈0.01);存活组液体复苏24h后乳酸及碱剩余水平明显低于复苏前(P〈O.01),死亡组液体复苏前后乳酸及碱剩余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TBVI、GEDVI及其容量复苏后的变化能准确、可靠地评估患者容量状态,对多发伤患者的液体管理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管外肺水(EVLW)与ARDS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患者预后,将23例ARDS患者分为存活组(n=13)及死亡组(n=10)。连续3 d利用PiCCO监护仪测定入选患者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入院时存活组及死亡组患者除血乳酸水平外,其他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入ICU时EVLWI均较高[(13.9±3.45)mL/kg比(14.87±5.75)mL/kg,P>0.05],但无明显差异。在强化治疗的第2 d,存活组患者EVLWI开始明显下降,死亡组患者的EVLWI轻度上升,两组间EVLWI出现明显差异[(11.07±2.51)mL/kg比(15.63±5.05)mL/kg,P<0.05]。治疗后第3 d两组患者EVLWI间差别更加明显[(10.32±1.57)mL/kg比(16.6±4.33)mL/kg,P<0.01]。结论 ELVW的动态变化可用于评估ARDS治疗效果和患者预后,也提示EVLWI可能是客观评价肺毛细血管渗漏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