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及近期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房颤动(Af)的相关因素及其近期预后。【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对比分析并发心房颤动的23例与同期不并发心房颤动11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衰、心源性休克、梗死后心绞痛及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在年龄、梗死时间和梗死部位有显著差异(P<0.5);并发房颤患者住院期间心衰、心源性休克、梗死后心绞痛及死亡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不并发房颤患者(P<0.05)。【结论】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并发Af的相关因素是高龄、梗死时间和梗死相关动脉,AMI并发Af患者近期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临床及冠脉病变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及冠脉病变特点。方法:分析706例AMI住院患者,经确诊为AMI并房颤者91例,比较非房颤组与房颤组患者临床表现、冠脉病变的差异;比较心肌梗死部位与房颤发生率的差异;根据房颤发生时间比较房颤早发亚组和房颤晚发亚组间心肌梗死部位的差异;对房颤组死亡患者AMI部位进行比较。结果:AMI并房颤的心衰、心源性休克发生率高,冠脉病变严重(P<0.05);AMI并房颤早发亚组中下壁心肌梗死明显增多(P<0.05),房颤晚发亚组中前壁心肌梗死明显增多(P<0.05);AMI中前壁心肌梗死房颤发生率最高,死亡的发生率高(P<0.05)。结论:AMI并房颤患者的病情严重,而AMI并房颤中前壁心肌梗死发生率最高,近期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梗死前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 (AMI)近期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在我院冠心病监护病房 (CCU)住院的初发AMI患者 346例 ,依据AMI发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有心绞痛和无心绞痛组 ,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心脏主要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有心绞痛组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病死率分别为2 9.13%、1.94 %、3.88% ,明显低于无心绞痛组的 4 0 .33% ,8.6 4 % ,11.5 2 % ,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发作的AMI患者近期预后较无心绞痛患者佳。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临床和近期预后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德文  郭棣华 《河北医学》2003,9(7):587-59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并发心房颤动 (AF)的临床和近期预后的意义。方法 :2 2 3例AMI患者入院后心电监护 5~ 7d ,比较并发AF组与无AF组的临床特征 ,住院期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2 2 3例中并发AF2 5例 ,无AF198例。并发AF组年龄大 ,血尿酸水平高 ,梗死范围大 ,入院时心功能差 ,CPK -MB峰值高 ,左房内径大。心力衰竭 ,心源性休克 ,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高于无AF组 (P <0 .0 5或P <0 .0 1)。结论 :AMI并发AF与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近期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5.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杨辉  王邦宁  宋兵  程源 《安徽医学》2012,33(4):391-394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住院死亡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急性心肌梗死(AMI)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34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住院期间死亡与否分成两组:死亡组和存活组。分别记录其一般情况、病史特征、心电图特征及诊断、化验结果、治疗及预后等方面,比较两组间差异及其原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加、入院心率加快、收缩压和舒张压较低、合并房颤、感染及心源性休克患者住院病死率明显增加;急诊PCI术患者病死率明显降低。应用阿司匹林、替罗非班和ACEI药物治疗患者病死率明显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入院CKMB明显升高患者住院病死率明显升高,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住院病死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CKMB升高程度越高及是否合并心源性休克,对预测的近期预后具有十分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前48h内的心绞痛发作对初次AMI临床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138例均为初次AMI患者,按发病前48h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缺血预适应(IP)组(n=54)和非缺血预适应(NIP)组(n=84),对比两组心肌酶峰值、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及院内死亡率。结果IP组临床及近期预后较好,表现为心肌梗死范围较小(P<0.05),心肌酶峰值较低(P<0.05),近期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明显心力衰竭、心源性病死率均低于NIP组(P<0.05)。结论初次AMI前48h内心绞痛的发作对心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理可能与心肌缺血预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老年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60例糖尿病并发AMI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临床表现、体征及心电图特点。结果:糖尿病并发AMI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心悸、出汗、乏力、急性心衰、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电图ST段抬高不明显等,并发症多,发生再梗死率、病死率高与对照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提高对糖尿病并发AMI的认识,积极控制糖尿病,及时确诊AMI,早期合理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林虹  王风  林英忠  王虹  覃丽萍 《医学综述》2006,12(21):F0002-F0002,F0003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预后因素。方法将135例AMI患者按是否合并心源性休克分为休克组53例、非休克组82例,对比两组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介入治疗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近期病死率。结果休克组有高血压病、年龄>70岁患者显著增多;冠脉多支病变明显高于非休克组;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多于非休克组;并发急性肺水肿、肺炎、早期急性肾衰竭多;但两组近期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以高龄、高血压患者及冠脉多支病变多见,易并发急性肺水肿、肺炎、早期急性肾衰竭,尽早应用IABP及血运重建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塞前72 h内心绞痛对AMI预后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166例初发AMI患者进行分析,根据AMI前72 h内有无典型心绞痛发作分为:梗塞前心绞痛组(76例):即AMI前72 h有典型心绞痛发作;对照组(90例):即AMI前72 h无心绞痛发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梗塞前心绞痛组肌酸磷酸激酶(CPK)峰值更低,多部位梗塞明显减少,且心衰、心源性休克及近期死亡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AMI前72 h的心绞痛发作可减少梗塞范围、严重并发症及近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两种常见临床类型.急性心肌梗死(AMI)常并发心脏破裂、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充血性心衰而死亡.特别是无心绞痛病史的以AMI起病的冠心病患者尤应注意.  相似文献   

11.
不同性别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丽  冯建萍  廖荣宏 《重庆医学》2003,32(8):1103-1104
本文对女性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以探讨其与男性AMI的不同之处。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371例AMI为本院 1 989~ 2 0 0 1年住院患者 ,其中女 1 36例 ,男 2 35例。均符合WHO1 979年制订的AMI诊断标准。按男女分组比较。1 .2 方法 分析内容包括 :两组的发病年龄 ,发病到入院时间(<2 4h ,>2 4h及不明确 ) ,既往史 (心绞痛、高血压、糖尿病 ) ,并发症 (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脑血管病、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房颤、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 )及病死率和主要死亡原因 (心源性…  相似文献   

12.
黄飞雄  邓兴臣 《河北医学》2005,11(5):416-418
目的:评价初次急性心肌梗死(AMI)前发生的心肌缺血预适应(IP)对梗死面积和左室功能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94例AMI患者按发病前24h内有无心绞痛分为有心肌缺血预适应组(IP组,48例)及无心肌缺血预适应组(NIP组,46例),并对两组患者的梗死面积、左室功能指标、心源性休克例数、住院死亡例数及出院时6min步行距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IP组的心肌酶CK及CK—MB峰值、心电图估测的梗死面积、心源性休克例数、住院死亡例数均低于NIP组,IP组梗死后左室功能亦优于NIP组。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具有保护心肌,减少梗死面积,减轻梗死后左室功能的损害及改善近期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近中期临床疗效及影响患者院外存活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共入选AMI合并CS行急诊PCI患者58例,分为院外死亡组(22例)和院外存活组(36例),统计患者的临床高危因素、冠脉造影及介入特点。结果:死亡组既往有心肌梗死患者及心功能较差者死亡率高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年龄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存活组发病至PCI时间明显低于死亡组(P<0.05);死亡组梗死相关血管发生于前降支和严重三支病变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结论:既往有心肌梗死及心功能较差者、发病至PCI时间、年龄、梗死相关动脉及严重三支病变与院外死亡率显著相关,急诊PCI对AMI合并CS患者具有较好的近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发作与梗死范围及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12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梗死前72h以上有无心绞痛病史,分为观察组(有心绞痛)48例和对照组(无心绞痛)77例,对两组的梗死面积、并发病和病死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梗死面积小(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对心肌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房颤)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infarction,AMI)较为常见的合并症与并发症,对患者的临床心血管事件及预后产生重要影响[1].随着介入诊疗技术的应用,有关AMI并发房颤的临床特点、发生机制、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及对AMI预后的影响已受到临床医生高度关注.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后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患者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术后TIMI血流分级情况,探讨AMI并发房颤的相关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刘洁 《中外医疗》2016,(18):13-15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因素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方便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期间该院收治的92例老年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并发心源性休克与否将患者分为并发组32例和未并发组60例,回顾性分析并发心源性休克的相关危险因素。同时,将32例老年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分为观察组16例和对照组16例;对照组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既往有脑梗死、心肌梗死、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及室性心动过速均是老年AMI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因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1.25%,对照组为62.5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AMI患者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可能危险因素除心肌梗死相关面积、部位及病变支数外,包括既往有脑梗死史、心肌梗死史、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及室性心动过速;临床治疗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较内科保守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栾桂霞  赵建磊 《吉林医学》2011,32(14):2754-2755
<正>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泵衰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单纯AMI患者病死率为7%,而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病死率高达60%~90%。心源性休克与左室肌大面积损害有关,故针对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主张迅速采取循环支持和尽快恢复梗死相关血管的血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对比分析35例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DM组)与55例非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NDM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DM组高血压、家族史较NDM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DM组多部位梗死、不典型胸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感染、死亡率均较NDM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具有更高的冠心病易患因素,症状不典型,梗死面积大,严重心脏并发症及死亡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 1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梗死前 7d内有心绞痛发作组 (Ⅰ组 ,缺血预适应组 ) ,共 10 3例 ;无心绞痛发作组 (Ⅱ组 ,非缺血预适应组 ) ,共 6 7例。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 ,心肌梗死面积及病死率等。结果 :Ⅰ组梗死面积显著小于Ⅱ组 ,其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显著低于Ⅱ组 ,P均 <0 .0 5。结论 :缺血预适应可在近期对心肌产生预适应保护 ,缩小心肌梗死面积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是目前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 (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治疗方法 ,此疗法能迅速改善冠状动脉血流 ,缓解症状 ,挽救病人生命。据有关文献报道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时 ,内科药物治疗的病死率达 80 %~ 90 % ,而应用急诊PTCA治疗可明显减少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病死率达 5 0 %以下[1] 。为防止PTCA术后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和后期狭窄 ,在病变部位植入支架 ,以保持血管的通畅。我科自 2 0 0 3年 7月至 9月共行急诊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术 (CS)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 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