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炎症性肠病的肠外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并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外表现的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整理并记录251例IBD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患者出现肠外表现的情况。结果251例患者中,共61例(24.3%)有肠外表现。174例UC者中有肠外表现38例(21.8%),77例CD患者中有肠外表现23例(29.9%)(P>0.05)。UC患者左半结肠型肠外发生率与直肠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D患者回结肠型和回盲部小肠型分别与单纯结肠型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肠外表现发生率依次为骨关节病变(8.0%、11.7%)、口腔溃疡(4.6%、9.1%)、肝胆(4.0%、6.5%)、皮肤(2.9%、2.6%)、眼部(2.2%、1.3%)、代谢性骨病(0.6%、0),但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UC和CD患者都是以骨关节病变、口腔溃疡、肝胆表现居多,但单纯依据肠外表现情况来区分UC和CD意义可能不大,肠外表现和IBD的炎症累及部位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外表现的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整理并记录251例IBD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思病(CD)患者出现肠外表现的情况。结果251例患者中,共61例(24.3%)有肠外表现。174例UC者中有肠外表现38例(21.8%),77例CD患者中有肠外表现23例(29.9%)(P〉0.05)。UC患者左半结肠型肠外发生率与直肠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D患者回结肠型和回盲部小肠型分别与单纯结肠型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肠外表现发生率依次为骨关节病变(8.0%、11.7%)、口腔溃疡(4.6%、9.1%)、肝胆(4.0%、6.5%)、皮肤(2.9%、2.6%)、眼部(2.2%、1.3%)、代谢性骨病(0.6%、0),但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UC和CD患者都是以骨关节病变、口腔溃疡、肝胆表现居多,但单纯依据肠外表现情况来区分UC和CD意义可能不大,肠外表现和IBD的炎症累及部位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3.
炎症性肠病的肠外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我国炎症性肠病 (IBD)患者肠外表现的临床特点 ,探讨发生机制。方法 :收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自 1984~ 2 0 0 3年期间IBD住院及部分门诊患者 15 2例 ,其中溃疡性结肠炎 (UC) 12 7例 ,克罗恩病 (CD) 2 5例 ,分别观察骨关节病变、口腔溃疡、眼病、肝胆疾病以及皮肤表现 ,对比UC和CD肠外表现的差异。结果 :本组 34%IBD患者有肠外表现 ,CD以口腔溃疡、骨关节病变以及肝胆表现为主 ,而UC以骨关节病变、皮肤表现为主。CD患者口腔溃疡发生率显著高于UC(P <0 .0 5 )。结论 :我国IBD患者肠外表现也比较常见。  相似文献   

4.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据统计大约有15%UC及31%CD患者存在肠外表现,如肝胆病变、骨关节病变、口腔溃疡、皮肤损害、眼病变及内分泌系统等多系统病变.  相似文献   

5.
炎症性肠病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于燕  齐玲芝  李春荣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5):1683-1684
目的 探讨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确诊的65例IBD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 65例患者中,有60例为溃疡性结肠炎(UC),5例为克罗恩病(CD),男女比分别为0.82∶ 1和0.67∶ 1.在UC患者中,31例病变累及直肠及乙状结肠(占51.7%),12例病变累及左半结肠(占20.0%),9例为全结肠病变(占15.0%),8例病变单纯局限于直肠(占13.3%).CD患者中累及回肠者2例,回盲部2例,降结肠1例,其中同时累及2个及以上部位者2例.UC患者与CD患者腹泻、发热、肠梗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BD患者以UC 患者为主,症状的发生率较高,但较CD患者肠外表现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分析海南省人民医院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特点,指导临床诊治.方法:对2002年1月~2014年7月海南省人民医院确诊为IBD的271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IBD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71∶1,平均发病年龄(48.19±17.04)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以黏液或脓血便发生率最高(70.67%),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患者以腹痛发生率最高(76.09%);CD组发热、贫血表现高于UC组,纳差则低于UC组(P<0.05).UC组中血钙水平与病变程度呈负相关(r=-0.136),血小板(PL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与病变程度呈正相关.病情以轻度(17.71%)和中度(59.78%)为主.肠镜检查中UC以左半结肠病变为主(46.08%),CD以回结肠病变为主(44.44%);肠镜表现以充血水肿、糜烂、溃疡为主(87.08%),病理改变以慢性炎性细胞浸润为主(81.92%).治疗以氨基水杨酸类及类固醇激素为主.结论:海南省人民医院炎症性肠病住院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患者轻中度病变居多,肠外表现和并发症较少,治疗以氨基水杨酸类为主.IBD的临床特点与国外报道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2):63-66+70
目的 探讨我科近1年来儿童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我科2019年7月~2020年5月IBD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临床分型、活动度评估、内镜、病理及治疗转归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腹泻、腹痛、腹胀、关节炎及肛周病变等,其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而CD呕吐、口腔溃疡较UC常见,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型上,UC组以初发型最多见(71.44%),病变部位主要是全结肠型(85.17%);CD组病变部位可累及全消化道,以回结肠最常见(60.00%)。活动程度评分中,UC以中度活动期为主(85.71%);CD轻度活动和中/重度活动各占50.00%。CD镜下可见纵行溃疡、鹅卵石样改变、跳跃性分布等病变。UC镜下可见弥漫充血、糜烂、溃疡,差异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提高对儿童IBD的认知,综合评估,以期达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青岛地区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的临床特点,提高对IBD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收集近10年青岛地区三甲医院所有确诊住院IBD患者,按照统一标准复习其临床资料,并按多项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近10年来住院病例数呈现上升趋势。UC与CD患者在一般资料如性别、烟酒史、诱因或加重因素、过敏史以及城乡分布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gt;0.05),但CD的平均诊断年龄要比UC年轻(P&lt;0.05),CD的肠外表现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UC患者(P&lt;0.05)。UC病变以左半结肠以远受累为主占72.43%,临床表现以轻中型为主,占81.48%,CD病人以回肠和结肠为主占71.43%。结论青岛地区炎症性肠病的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总体上病情严重程度较轻,UC的发病远多于CD,所得IBD临床资料与其他亚洲和欧美国家相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检测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水平以及肠道黏膜组织中IGF-1的表达,探讨IGF-1与IBD活动度和病变部位之间关系.方法 收集2008年1月-10月诊断为IBD的患者75例,其中克罗恩病(CD)30例,溃疡性结肠炎(UC)45例,收集同期行结肠镜检查未见异常且年龄、性别构成与IBD组相近的3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Harvey和Bradshow标准的疾病活动指数(简化CDAI)及So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UCAI)对CD和UC患者的疾病程度进行分级.测定所有患者的血清IGF-1水平以及肠道黏膜组织的IGF-1表达.结果 活动期UC和CD患者的血清IGF-1水平分别为(149.37±101.81)、(112.23±45.94)ng/mL;缓解期分别为(159.4±91.63)、(142.89±121.61)ng/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6.00±62.55)ng/mL(P值均0.05).UC组中,全结肠型和部分结肠型患者的血清IGF-1水平分别为(157.56±96.60)、(140.47±101.68)ng/mL,两亚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组中,结肠累及型和小肠型患者的血清IGF-1水平分别为(97.48±29.35)、(145.90±113.14)ng/mL,两亚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BD组患者的肠道黏膜IGF-1呈高表达,而对照组呈低表达.结论 血清IGF-1对判断IBD的活动度、病变部位的特异性不强.IBD患者的肠壁组织中可见IGF-1蛋白表达显著增强,可能肠间质细胞局部分泌的IGF-1介导了炎症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比较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健康人群肺功能指标及肺部表现的差异,总结IBD患者肺支气管病损的发病规律,寻找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临床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IBD患者219例(IBD组),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183例,克罗恩病(CD)36例。腹泻型IBS患者30例(IBS组),同时选择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集一般资料和肺部症状,检测血清肝肾功能,并行胸部X线及肺功能检查。结果 IBD组患者中,肺功能异常占71.2%,胸片异常占19.6%,咳嗽、气短等肺部症状占18.7%,复发性口腔溃疡等其他除肺以外的肠外表现占30.1%;IBS组患者中,肺功能异常占33.3%,肺部症状占3.3%;对照组肺功能异常占20%,无肺部伴随症状。CD患者肺活量(VC)、一秒率(FEV 1.0%)、最大中期呼气流速(MMEF)、7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FEF 75%)、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及肺总量(TLC)指数较腹泻型IBS患者及健康志愿者明显下降;UC患者FEV 1.0%、FEF 75%、MMEF及DLCO指数较腹泻型IBS患者及健康志愿者明显下降。结论与腹泻型IBS患者及健康志愿者相比,IBD患者更容易出现肺功能异常。CD患者肺功能损害以阻塞型通气障碍和限制型通气障碍为主。UC患者的肺功能损害表现为阻塞型或混合型通气障碍。IBD患者的肺部损害远远高于其他肠外表现,从而证明了肺与大肠间病损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1.
近年新生儿、婴儿、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一般仍较典型,成年人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麻疹抗体检测结果阳性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麻疹发病的双相移位的机理可能是,免疫保护力不足,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力低。孕期母传胎的麻疹抗体减弱,母经乳汁传给婴儿的抗体减弱,成人麻疹抗体水平逐年下降。预防措施是怀孕前给予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鼓励母乳喂养,麻疹疫苗计划免疫适当提前,在成人追加麻疹疫苗的免疫,加强病毒变异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13.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做法;方法:主要在手术配合的六个方面,解决防感染、防栓塞等问题。结果:3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获成功,结论:手术配合是护士责任心和基本功的全面体现,对提高手术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研究方法LiPA(Line Probe Assay)分析VacA等位基因的表达,了解幽门螺旋杆菌致病机理的理解。方法从三个不同城市87位进行胃镜检查患者的胃粘膜中培养出幽门螺旋杆菌,提取DNA,用LiPA方法分析VacA等位基因。结果(1)87位患者以sic(88.5%)和m2a(63.2%)分布为主,未发现s1b和s2;(2)混合菌株感染率为41.4%,远远高于西方国家,其中上海的混合感染率最高(62.5%),与北京(41.0%)和南宁(20.8%)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3)北京、海、南京三个不同城市s1、m等位基因亚型分布率存在差异;(4)溃疡病和非溃疡病患者m1和m2的分布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我国幽门螺旋杆菌多重菌株感染率较高,不同的m基因型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无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15.
重度妊高征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浮肿等症状 ,严重可以导致母婴死亡。对妊娠足月的重度妊高征 ,可以根据其临产与否及宫颈条件 ,立即决定其为阴道分娩或是剖宫产术。对于妊娠晚期的重度妊高征 ,因其胎龄不足月 ,胎儿生长发育及胎肺成熟度情况需通过一定时间的治疗 ,根据其病情变化来决定其治疗方案或终止妊娠的时机[1,2 ] 。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一阶段的治疗进行监测 ,防止母儿并发症的发生。现将 2 0 0 0年至今我院收治妊娠晚期重度妊高征 30例的监测结果回顾分析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 选择孕 31~ 36周重度妊高征 30例 ,其中 …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80例局限于小腿或手或足的银屑病。均经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因部位比较特殊。受多种理化因素影响,使皮疹形态发生轻重程度不同的变化,常看不到典型损害,因而误诊为神经性皮炎,湿疹,慢性皮炎及癣等。作者对误诊原因进行了分析后,提出了鉴别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解决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神经压迫。方法对1980~1998年再手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讨论分析再手术原因,再次手术前影像学检查,观察病理变化以确定再手术方法。结果对11例随访6个月~1年,优7例(68.4%),良3例(36.8%),差1例(2.8%)。结论初次手术前详细查体和分析X线片,术中用导尿管和神经剥离探查,尽量避免髓核遗留,手术范围不宜太大,尽量减少对软组织和脊柱结构的破坏,避免形成硬膜囊与神经根粘连而致单纯形疤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总结该院1999年-2001年间收治的十二指肠损伤7例临床经验。结果:合并其他腹部脏器损伤86%(6/7),单纯十二指肠损伤14%(1/7)。损伤部位以十二指肠降部为多占71%(5/7),水平部和球部各占14%(1/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8%(2/7)、病死率14%(1/7)。结论:掌握十二指肠损伤的特点,早诊断、早手术、术中认真探查,掌握好检查指征,选择合理恰当术式,加强术后管理,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9.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显微手外科技术在各基层医院已得到广泛开展,所收治的此类患者在逐年增加.随机统计了近两年我院20份34指的病例,通过观察认为手术的成功与否不但取决于损伤的局部条件、术中的操作和术后的治疗,同时与术前、术后的护理也密不可分.对离断指及伤口的妥善处理,积极的术前准备和术后的精心护理,特别是术后对血运的密切观察,同时通过术前术后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对该疾病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认识了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从而使功能达到最大限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