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炎症性肠病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于燕  齐玲芝  李春荣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5):1683-1684
目的 探讨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确诊的65例IBD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 65例患者中,有60例为溃疡性结肠炎(UC),5例为克罗恩病(CD),男女比分别为0.82∶ 1和0.67∶ 1.在UC患者中,31例病变累及直肠及乙状结肠(占51.7%),12例病变累及左半结肠(占20.0%),9例为全结肠病变(占15.0%),8例病变单纯局限于直肠(占13.3%).CD患者中累及回肠者2例,回盲部2例,降结肠1例,其中同时累及2个及以上部位者2例.UC患者与CD患者腹泻、发热、肠梗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BD患者以UC 患者为主,症状的发生率较高,但较CD患者肠外表现少.  相似文献   

2.
炎症性肠病的肠外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并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外表现的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整理并记录251例IBD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患者出现肠外表现的情况。结果251例患者中,共61例(24.3%)有肠外表现。174例UC者中有肠外表现38例(21.8%),77例CD患者中有肠外表现23例(29.9%)(P>0.05)。UC患者左半结肠型肠外发生率与直肠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D患者回结肠型和回盲部小肠型分别与单纯结肠型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肠外表现发生率依次为骨关节病变(8.0%、11.7%)、口腔溃疡(4.6%、9.1%)、肝胆(4.0%、6.5%)、皮肤(2.9%、2.6%)、眼部(2.2%、1.3%)、代谢性骨病(0.6%、0),但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UC和CD患者都是以骨关节病变、口腔溃疡、肝胆表现居多,但单纯依据肠外表现情况来区分UC和CD意义可能不大,肠外表现和IBD的炎症累及部位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并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外表现的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整理并记录251例IBD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患者出现肠外表现的情况.结果 251例患者中,共61例(24.3%)有肠外表现.174例UC者中有肠外表现38例(21.8%),77例CD患者中有肠外表现23例(29.9%)(P>0.05).UC患者左半结肠型肠外发生率与直肠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D患者回结肠型和回盲部小肠型分别与单纯结肠型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肠外表现发生率依次为骨关节病变(8.0%、11.7%)、口腔溃疡(4.6%、9.1%)、肝胆(4.0%、6.5%)、皮肤(2.9%、2.6%)、眼部(2.2%、1.3%)、代谢性骨病(0.6%、0),但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UC和CD患者都是以骨关节病变、口腔溃疡、肝胆表现居多,但单纯依据肠外表现情况来区分UC和CD意义可能不大,肠外表现和IBD的炎症累及部位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个体化治疗方案对IBD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分别进行分级,结合病史和检查情况选择性抗感染治疗,观察近期疗效。结果:18例(20.9%)UC患者和51例(59.3%)CD患者的症状近期得到缓解,分级治疗后,51例(59.3%)UC患者和22例(64.7%)CD患者近期症状得到缓解。结论:IBD的个体化治疗对患者症状的近期缓解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200例炎症性肠病住院病人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 bowel disease,IBD)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年来确诊的200例IBD住院病人。结果:131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及69例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中,均男多于女,各年龄段均有发病,高峰为20~50岁。1%CD有阳性家族史。70%~80%UC患者有腹痛、腹泻、血便和黏液便。58%~80%CD患者有腹痛腹泻,28%CD病人有血便;肠外表现多累及关节、口腔、皮肤和眼,UC及CD发病率分别为2%、0.6%、0、0和6%、5%、5%、1%。CD并发症较多,主要为肠梗阻、瘘管及穿孔。7%UC病人因内科治疗无效而行手术治疗,47%CD病人经手术后确诊,其中15%初诊为“阑尾炎”。结论:IBD就诊人数逐年增加,IBD临床表现多样,CD肠外表现及并发症较UC多见,误诊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炎症性肠病的肠外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我国炎症性肠病 (IBD)患者肠外表现的临床特点 ,探讨发生机制。方法 :收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自 1984~ 2 0 0 3年期间IBD住院及部分门诊患者 15 2例 ,其中溃疡性结肠炎 (UC) 12 7例 ,克罗恩病 (CD) 2 5例 ,分别观察骨关节病变、口腔溃疡、眼病、肝胆疾病以及皮肤表现 ,对比UC和CD肠外表现的差异。结果 :本组 34%IBD患者有肠外表现 ,CD以口腔溃疡、骨关节病变以及肝胆表现为主 ,而UC以骨关节病变、皮肤表现为主。CD患者口腔溃疡发生率显著高于UC(P <0 .0 5 )。结论 :我国IBD患者肠外表现也比较常见。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2):63-66+70
目的 探讨我科近1年来儿童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我科2019年7月~2020年5月IBD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临床分型、活动度评估、内镜、病理及治疗转归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腹泻、腹痛、腹胀、关节炎及肛周病变等,其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而CD呕吐、口腔溃疡较UC常见,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型上,UC组以初发型最多见(71.44%),病变部位主要是全结肠型(85.17%);CD组病变部位可累及全消化道,以回结肠最常见(60.00%)。活动程度评分中,UC以中度活动期为主(85.71%);CD轻度活动和中/重度活动各占50.00%。CD镜下可见纵行溃疡、鹅卵石样改变、跳跃性分布等病变。UC镜下可见弥漫充血、糜烂、溃疡,差异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提高对儿童IBD的认知,综合评估,以期达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小肠细菌过生长(SIBO)发病情况,分析IBS与SIBO相关性。方法:选择符合实验标准的IBS患者60例,健康志愿者21例。对60例IBS患者(试验组)及21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研究,按大便性状将60例IBS患者分为腹泻型IBS(IBS-D)组、便秘型IBS(IBS-C)组,全部受试者均接受葡萄糖呼气氢试验(glucose hydrogen breath test,GHBT)检测SIBO情况,分别记录患者的症状,SIBO阳性率和呼气氢所有浓度值。结果:IBS组60例中检出42例存在SIBO,阳性率为70.00%;对照组21例检出1例患者存在SIBO,阳性率为4.76%;两组分析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IBS-D组、IBS-C组阳性率分别为68.75%和71.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IBO在IBS病人中发生率高,IBS与SIBO关系密切;IBS分型与SIBO相关性无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活动期与缓解期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粪便主要菌群的改变。方法:收集29例正常对照(HC)、41例活动期克罗恩病(CD)(ACD)、53例缓解期CD(RCD)、60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AUC)以及20例缓解期UC(RUC)患者的粪便标本。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粪便主要菌群的数量。结果:健康对照粪便总菌数量与IBD患者无差异。与正常对照相比,球形梭菌亚群、柔嫩梭菌亚群及普拉梭菌在活动期CD、缓解期CD及活动期UC患者粪便中显著下降(9%、12%、10%vs 23%,P<0.01;9%、16%、11%vs 23%,P<0.05;2%、6%、4%vs 13%,P<0.05);活泼瘤胃球菌在活动期CD与UC中显著增加(2%vs 0,P<0.001;2%vs 0,P<0.01);大肠杆菌在活动期CD、缓解期CD及活动期UC患者粪便中均显著增加(19%、10%、15%vs 4%,P<0.01)。除普拉梭菌外,其他主要菌群在活动期与缓解期IBD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BD患者粪便主要菌群与健康对照不同;除普拉梭菌外,活动期与缓解期IBD患者粪便主要菌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球形梭菌亚群、柔嫩梭菌亚群及普拉梭菌的减少以及大肠杆菌的增加,提示它们可能参与IBD的发病与肠炎的维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青岛地区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的临床特点,提高对IBD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收集近10年青岛地区三甲医院所有确诊住院IBD患者,按照统一标准复习其临床资料,并按多项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近10年来住院病例数呈现上升趋势。UC与CD患者在一般资料如性别、烟酒史、诱因或加重因素、过敏史以及城乡分布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gt;0.05),但CD的平均诊断年龄要比UC年轻(P&lt;0.05),CD的肠外表现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UC患者(P&lt;0.05)。UC病变以左半结肠以远受累为主占72.43%,临床表现以轻中型为主,占81.48%,CD病人以回肠和结肠为主占71.43%。结论青岛地区炎症性肠病的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总体上病情严重程度较轻,UC的发病远多于CD,所得IBD临床资料与其他亚洲和欧美国家相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小气道阻塞与非吸烟女性早期肺腺癌的关系以及环境暴露与小气道阻塞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非吸烟女性肺腺癌患者85人和对照组85人;用肺功能指标评价小气道情况. 结果 肺癌组FEF50%、FEF75%、MMEF75/25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被动吸烟的肺癌患者小气道阻塞调整危险度上升到3.55(95%CI为1.33~9.02),厨房油烟暴露使小气道阻塞的调整危险度由1.90(95%CI为0.84~4.03)上升到3.61(95%CI为1.78~9.13). 结论 小气道阻塞与非吸烟女性早期肺腺癌相关;被动吸烟和厨房油烟暴露可能是小气道阻塞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湖北省武汉市地区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率,探讨IBD与艰难梭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0年9月至2011年12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确诊的56例IBD患者作为IBD组,包括36例溃疡性结肠炎(UC)和20例克罗恩病(CD),收集其粪便标本及临床资料,包括IBD诊断、疾病活动性、分型及病变累及部位等.纳入同时期体检的40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采用EIA法检测研究对象粪便中艰难梭菌毒素A&B,分析IBD临床资料与艰难梭菌感染的相关性.结果:IBD组中共检出6例阳性(10.71%),对照组未检出阳性.UC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率低于CD患者(P<0.05),处于疾病活动期的IBD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率显著高于缓解期患者(P<0.01),初发型IBD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率高于非初发型患者(P<0.01),结肠受累者艰难梭菌感染率显著高于非结肠受累者(P<0.01).结论:与健康成年人相比,IBD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率明显升高,活动期及结肠受累的IBD患者可能更易感染艰难梭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表现为混合性通气障碍的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弥散功能和肺毛细血管床容量的变化情况及可能的病理生理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呈混合性通气障碍的稳定期COPD患者为COPD组,用体描箱测定其肺通气功能、肺容量和肺弥散功能,并设正常对照组。测定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通气量(MVV)、肺活量(VC)、肺总量(TLC)、残气量(RV)、肺泡气量(VA)、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肺膜弥散量(DMCO)及肺毛细血管床容量(Vc)。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数据作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并就DLCO%pred、DMCO%pred及Vc%pred与各通气容量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COPD组患者肺通气功能、肺容量及肺弥散功能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但COPD组患者的FVC、VC、VA及DMCO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比的平均值均在66%以上;TLC%pred平均值较正常上限稍高;而FEV1、MVV、DLCO及Vc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比的平均值异常偏低,在36%~44%之间;RV%pred平均值则异常偏高,达到188%。DLCO%pred、DMCO%pred及Vc%pred与FEV1%pred、FEV1/FVC、TLC%pred、RV%pred、RV/TLC及VA%pred等通气容量指标存在明显相关性。结论表现为混合性通气障碍的COPD患者多处于疾病中后期,肺毛细血管床严重受损,肺毛细血管床容量显著下降,以及严重的气体分布不均和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其弥散功能的下降首先源自Vc的减低,由于Vc的减低从而导致DLCO、DMCO也随之呈不同程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老年人小气道功能障碍对静态肺功能指标的影响及其在劳动能力鉴定中的意义。方法:根据纳入和剔除标准入选肺功能正常老年人组(对照组)60 例,单纯小气道功能障碍老年人组(观察组)94例,比较两组各项肺功能指标,并对小气道功能和静态肺功能指标做Pearson相关分析,残总比(RV/TL)、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回归方程采用一元线性回归。结果:两组用力呼出50%肺活量时的瞬间呼气流速(V50)、用力呼出75%肺活量时的瞬间呼气流速(V25)和用力呼出25%~75%肺活量时的平均呼气流速(MMEF)3 个指标分别与肺总量(TLC)、DLCO呈正相关(r =0.272~0.527,P <0.05),与弥散比(KCO)均无相关性(P >0.05);对照组RV/TLC与V25、MMEF呈负相关(r =-0.322,-0.376,P <0.05);观察组RV/TLC与V50、MMEF呈负相关(r =-0.336,-0.250,P <0.05);两组间TLC、功能残气量(FRC)、残气容积(RV)三个静态肺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RV/TLC、DLCO、KC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RV/TLC、DLCO分别与V50、V25 和MMEF建立了相应的回归方程(r =0.322~0.544,F =6.719~63.755,P <0.05),继而获取DLCO、RV/TLC矫正公式:矫正值=实测值±α×ΔX(α=回归系数,ΔX=预计值-实际值)。结论:老年人单纯小气道功能障碍对静态肺功能指标存在着不同程度影响,针对已知存在非职业因素引起小气道功能障碍的职业病患者进行肺功能损伤评定时,建议RV/TLC、DLCO判断标准采用相应矫正公式以减少假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结缔组织病(CTD)患者肺功能尤其是肺弥散功能的损伤情况及其与病程时间的关系;分析肺功能检测对于CTD肺部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我院风湿免疫科已确诊CTD的71例患者进行肺通气功能及弥散功能检测,并与正常组比较.结果 80.00%CTD患者存在肺功能的异常,主要以弥散功能下降为主,其次为肺容积的减少、气道阻塞等.肺功能各项指标的异常率(DLCO)为71.83%,DLCO/肺泡通气量(VA)为31.00%,用力肺活量(FVC)为36.62%,慢肺活量(SVC)为31.00%,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为29.58%,FEV1/FVC为5.60%,VA为69.01%,最大呼气流速(FEFmax)为12.68%,小气道功能(FEF) 25%~75%为35.21%.结论 CTD患者肺功能损害主要以肺弥散功能为主,并伴有肺容量的减低等.肺功能检查较肺部CT更早出现异常,对CTD患者肺部疾病的早期发现、治疗及预防有很好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肠易激综合征(IBS)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临床症状、生存质量、焦虑抑郁状态及就医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5月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门诊的IBS患者,根据是否重叠FD症状分为2组,选1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通过发放胃肠道症状评估量表(GSRS)、汉化版IBS-生存质量量表(ChIBS-QOL)以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项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版本,比较所有受试者的临床症状、生存质量、焦虑抑郁状态及就医情况。 结果 60例IBS患者中25例(41.7%)重叠FD症状(IBS-FD)。IBS-FD患者的GSRS评分高于单纯IBS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BS-FD患者就医次数多于单纯IBS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志愿者无焦虑及抑郁发生,单纯IBS患者多见轻度焦虑及抑郁,IBS-FD患者多见中-重度焦虑及抑郁;IBS-FD患者焦虑及抑郁发病率高于单纯IBS患者(分别为80.0%比51.4%,76.0%比4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型提示重叠FD症状的便秘型IBS(IBS-C-FD)患者的GSRS评分最高、焦虑发病率最高及ChIBS-QOL评分最高。 结论 IBS-FD患者尤其IBS-C-FD患者较单纯IBS患者的胃肠道症状更严重、焦虑抑郁程度更重,生存质量更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咳嗽患者小气道功能指标对支气管激发试验(BPT)结果的预测价值。方法:160例慢性咳嗽患者行支气管激发试验,分别比较阳性和阴性患者的小气道功能,并评价其与支气管激发试验结果的相关性。结果:与阴性组比较,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组患者25%、50%、75%肺活量位的用力呼气流速(FEF 25%、FEF 50%、FEF 75%)和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EF 75/25)明显降低(P<0.05)。慢性咳嗽患者FEF 50%和MMEF 75/25与激发试验后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的下降率呈负相关(P<0.05)。FEF 75%、FEF 50%、FEF 25%、MMEF 75/25对支气管激发试验的阳性结果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结论:FEF 50、MMEF 75/25可用来预测支气管激发试验后FEV1的下降率;基础小气道功能对支气管激发试验的结果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组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的临床症候群,主要症状有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黏液便等,经检查排除可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临床分为肝木乘脾型腹泻、脾胃虚弱型腹泻、脾肾阳虚型腹泻、肝郁脾虚型便秘四型,根据临床辨证分别施以不同治法,不同方药治疗,有显著疗效。同时,教育患者平时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不饮生水,不食生冷瓜果,忌食辛辣、油腻、肥厚之品,保持心情舒畅,怡情悦志,注意保暖,可加强疗效,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45例,其中治疗组口服痛泻要方加味并随症加减。对照组给予口服思密达,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常见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常见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在腹痛、泄泻、郁怒或紧张、胸胁胀闷、嗳气、纳差、肠鸣矢气等常见症状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痛泻要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较好的疗效,能明显缓解临床症状,缩短治疗时间,且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