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并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外表现的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整理并记录251例IBD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患者出现肠外表现的情况.结果 251例患者中,共61例(24.3%)有肠外表现.174例UC者中有肠外表现38例(21.8%),77例CD患者中有肠外表现23例(29.9%)(P>0.05).UC患者左半结肠型肠外发生率与直肠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D患者回结肠型和回盲部小肠型分别与单纯结肠型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肠外表现发生率依次为骨关节病变(8.0%、11.7%)、口腔溃疡(4.6%、9.1%)、肝胆(4.0%、6.5%)、皮肤(2.9%、2.6%)、眼部(2.2%、1.3%)、代谢性骨病(0.6%、0),但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UC和CD患者都是以骨关节病变、口腔溃疡、肝胆表现居多,但单纯依据肠外表现情况来区分UC和CD意义可能不大,肠外表现和IBD的炎症累及部位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2.
炎症性肠病的肠外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并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外表现的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整理并记录251例IBD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患者出现肠外表现的情况。结果251例患者中,共61例(24.3%)有肠外表现。174例UC者中有肠外表现38例(21.8%),77例CD患者中有肠外表现23例(29.9%)(P>0.05)。UC患者左半结肠型肠外发生率与直肠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D患者回结肠型和回盲部小肠型分别与单纯结肠型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肠外表现发生率依次为骨关节病变(8.0%、11.7%)、口腔溃疡(4.6%、9.1%)、肝胆(4.0%、6.5%)、皮肤(2.9%、2.6%)、眼部(2.2%、1.3%)、代谢性骨病(0.6%、0),但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UC和CD患者都是以骨关节病变、口腔溃疡、肝胆表现居多,但单纯依据肠外表现情况来区分UC和CD意义可能不大,肠外表现和IBD的炎症累及部位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3.
炎症性肠病的肠外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我国炎症性肠病 (IBD)患者肠外表现的临床特点 ,探讨发生机制。方法 :收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自 1984~ 2 0 0 3年期间IBD住院及部分门诊患者 15 2例 ,其中溃疡性结肠炎 (UC) 12 7例 ,克罗恩病 (CD) 2 5例 ,分别观察骨关节病变、口腔溃疡、眼病、肝胆疾病以及皮肤表现 ,对比UC和CD肠外表现的差异。结果 :本组 34%IBD患者有肠外表现 ,CD以口腔溃疡、骨关节病变以及肝胆表现为主 ,而UC以骨关节病变、皮肤表现为主。CD患者口腔溃疡发生率显著高于UC(P <0 .0 5 )。结论 :我国IBD患者肠外表现也比较常见。  相似文献   

4.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据统计大约有15%UC及31%CD患者存在肠外表现,如肝胆病变、骨关节病变、口腔溃疡、皮肤损害、眼病变及内分泌系统等多系统病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调查昆明市住院的炎症性肠病(IBD)患者,了解该市近年来 IBD 患者临床资料特点。方法选取该市10家三级综合医院,调查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住院符合 IBD 诊断的1029例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症状等人口资料及诊断、治疗、转归等情况。结果本组资料显示,该市近7年 IBD 住院病例数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029例 IBD 患者中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853例,克罗恩病(CD)患者157例,未定型 IBD 患者19例。本组 IBD 患者男女比例为1.23∶1.00,IBD 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47.93±16.78)岁,UC 患者的发病高峰年龄为40~60岁,CD 患者发病高峰年龄为20~40岁,以病程小于5年的患者居多;本组 IBD 患者城镇人口多于农村人口;UC 住院病例明显多于 CD ,住院 IBD 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以中度为主。 UC 临床类型以慢性复发型(64.4%)为主,CD 以狭窄型(41.2%)和炎症型(51.0%)为主。 IBD 主要症状有腹泻(91.0%)、腹痛(84.6%)、血便(79.4%)等;肠外表现(6.1%)和并发症(10.6%)少见。辅助确诊手段主要为结肠镜(97.7%)及病理检测(29.2%)。结肠镜检查显示 UC 以直肠和乙状结肠病变为主,CD 以回盲部及回肠末端为主。治疗以氨基水杨酸类和类固醇激素为主,较少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单纯内科治疗总有效率达92.4%,病死率0.4%。结论该市 IBD 发病数近年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发病患者以中青年为主,疾病严重程度以中度为主,UC 临床类型以慢性复发型为主,CD 以狭窄型和炎症型为主,肠外表现及并发症较少。治疗以氨基水杨酸类及类固醇激素为主,并且需要长期维持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初发炎症性肠病临床及内镜下特征及分型。方法:对2014年1月-2016年12月就诊的初发、并随访1年进一步确诊的炎症性肠病(IBD)19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初发IBD患者190例中溃疡性结肠炎(UC)129例,克罗恩病(CD)61例。其中2015年为53例(UC 40例,CD 13例)、2016年为64例(UC 44例,CD 20例)、2017年为73例(UC 45例,CD 28例)。UC患者129例中直肠炎(E1)21例(16.3%),左半结肠炎(E2)63例(48.8%),广泛结肠炎(E3)45例(34.9%)。CD患者61例根据蒙特利尔分型,其中累及部位为回肠末端型(L1)9例,结肠型(L2)18例,回结肠型(L3)34例;疾病行为是非狭窄非穿透型34例,狭窄型18例,穿透型9例。结论:3年来炎症性肠病患者数量特别是CD患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UC以左半结肠炎(E2)最常见,CD病变部位以回结肠型最常见。  相似文献   

7.
胰腺自身抗体(PAb)已被推荐为克罗恩病(CD)的特异但不敏感的标志物。该研究目的是评价希腊溃疡性结肠炎(UC)和CD患中胰腺自身抗体检测的意义。采集150例炎症性肠病(IBD)患(73例UC,77例CD),31例非IBD肠炎患,16例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及104例健康对照的血清进行分析。采用一种标准的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PAb水平。分别有18/73例UC患(24.7%)和32/77例CD患(41.6%)PAb阳性。CD患中PAb的检出率显高于UC患(P=0.04),104例健康对照和3l例非IBD患均未检出PAb,1例干燥综合征患PAb阳性。研究发现PAb与IBD活动度、IBD的发病部位或药物治疗无相关性。与炎性疾病(28.6%)和肠瘘(41.2%)相比,合并肠腔狭窄的CD患的PAb阳性率(60%)显升高(P=0.02)。希腊CD患PAb的检出率与先前报道的结果类似,而UC患的PAb检出率则有所增高。该研究结果表明,PAb应被视为IBD而非CD的特异性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炎症性肠病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于燕  齐玲芝  李春荣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5):1683-1684
目的 探讨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确诊的65例IBD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 65例患者中,有60例为溃疡性结肠炎(UC),5例为克罗恩病(CD),男女比分别为0.82∶ 1和0.67∶ 1.在UC患者中,31例病变累及直肠及乙状结肠(占51.7%),12例病变累及左半结肠(占20.0%),9例为全结肠病变(占15.0%),8例病变单纯局限于直肠(占13.3%).CD患者中累及回肠者2例,回盲部2例,降结肠1例,其中同时累及2个及以上部位者2例.UC患者与CD患者腹泻、发热、肠梗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BD患者以UC 患者为主,症状的发生率较高,但较CD患者肠外表现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早期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的疗效。方法将86例因胃癌行全胃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外营养组与肠内营养组,每组43例。观察两组患者免疫功能状况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肠内营养组TLC、TRF、CD4、CD8营养后均较肠外营养组明显升高,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两组Alb、IgG、IgM、C3营养后均较营养前有所提高,但营养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肠内营养组腹泻、腹涨、恶心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3.3%,较肠外营养组的37.2%低(P〈0.05)。肠内营养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低于肠外营养组(P均〈0.05)。结论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途径,可迅速恢复患者的免疫状态,缩短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肠道细菌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和健康者中的表达差异,分析肠道细菌感染与炎症性肠病的关系。方法收集经过内镜检查及病理报告确诊的100例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患者,80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80例健康者的粪便及血清样本,PCR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难辨梭状芽孢杆菌(Cd)、沙门氏菌(Sm)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IBD患者中Cd、Sm和Sa的感染率分别为10.6%、8.3%和7.8%,显著高于健康组(P=0.003,0.018,0.023);活动期CD和UC患者Cd、Sm和Sa的感染率均显著高于缓解期患者(P=0.008,0.022;P=0.025,0.011;P=0.025,0.021),CD和UC患者的细菌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BD患者病变部位包含结肠、使用激素及免疫制剂治疗,与上述3种细菌的感染有显著关联(P〈0.05),而吸烟史及使用美沙拉嗪治疗与细菌感染无显著关联(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肠道细菌感染与炎症性肠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与溃疡性结肠炎( UC)缓解期病人肠黏膜细胞因子的表达,从神经-免疫机制分析肠易激综合征(IBS)与炎症性肠病(IBD)的相关性。方法 PI-IBS组病人20例,UC组病人45例,正常对照组30例,结肠镜下取直肠黏膜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肠黏膜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PI-IBS病人直肠IFN-γ、IL-2阳性表达高于对照组(χ^2=14.012、13.931,P〈0 .01) ,而与UC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90、2.323,P〉0 .05)。PI-IBS病人直肠黏膜P物质(SP)强度均值高于对照组(t=3.722,P〈0 .01) ,而与UC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43,P〉0 .05)。直肠黏膜IFN-γ、IL-2阳性表达的PI-IBS病人SP强度均值高于对照组(t=2.301、2.252,P〈0 .05) ,与UC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4,1.676,P〉0 .05)。结论 PI-IBS与IBD之间可能存在某种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和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结肠黏膜HBD-2、NF—κB、IL-6和IL-2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溃疡性结肠炎(UC组)和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BS组)各40例,另选择正常对照组20例.取结肠黏膜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进行HBD-2、NF—κB、IL-6和IL-23染色。结果UC组HBD-2、NF—κB、IL-6和IL-23阳性率及表达均显著高于腹泻型IBS组和对照组(P〈0.05),UC组不同病情程度之间HBD-2、NF—κB、IL-6和IL-23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D-2、NF—κB、IL-6和IL-23表达均与病情程度呈正相关(P〈0.05),而腹泻型IBSIL-6和IL-23阳性率及表达与轻度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C患者黏膜HBD-2、NF—κB、IL-6和IL-23表达之间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HBD-2、NF—κB、IL-6和IL-23在UC结肠黏膜中高表达,参与UC的发生发展过程,而IL-6和IL-23在IBS结肠黏膜中高表达,IBS黏膜炎症改变与轻度UC相似,IBS与UC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调肠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求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有效方法,将68例IBS(腹泻型)患者随机分为调肠汤治疗组(35例)和补脾益肠丸对照组(33例)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43%,其中显效率为62.8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两组间各症状疗效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调肠汤能缓解和消除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对亢进的胃肠道运动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炎症性肠病(IBD)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3年1月-2015年1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并明确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UC)或克罗恩病(CD)的患者165例,及相同例数同期入院的慢性胃炎患者为对照组,通过胃镜下快速尿素酶试验方法检测Hp感染情况,比较两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有无差异。结果  UC患者149例(男性70例),CD患者16例(男性9例)。UC组和CD组患者Hp感染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D组与UC组Hp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E1组(病变范围为直肠)Hp感染感染率与E2组(病变范围为左半结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E3组(病变范围为广泛结肠及全结肠)Hp感染率与E1、E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IBD患者Hp感染率较慢性胃炎患者低,但仍处于较高水平。CD组较UC组Hp感染率低,UC患者中全结肠受累患者HP感染率比部分结肠受累者低,HP感染可能对IBD的发生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Dring  M.  M.  Goulding  C.  A.  Trimble  V.  I.  R.  McManus  陈瑜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8):24-25
背景与目的:孕烷X受体(PXR)可调节一组参与对外源性化学物质应答的基因。相关研究显示,外源性化学物质的代谢可能在炎症性肠病(IBD)中起作用,而低水平的PXR可能与疾病表现有关。该研究目的是探讨PXR编码基因(NR1I2)的功能性多态性与IBD人群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一对照研究,选取了422例患有IBD的爱尔兰人群及其相匹配的对照人群350例;检查了8个NR1I2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此前报道这些多态性与PXR所调节的基因活性改变有关。结果:该研究表明,与对照人群相比,患有IBD、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人群中NR1I2与SNP-23585(IBD:OR1.62,95%CI1.31~2.00;P=0.000008),-24381(IBD:OR1.50,95%CI1.21~1.84;P=0.0002)之间有显的相关性;SNP 7635(P=0.0008)和8055(P=0.007)与IBD和CD有关,但与UC无关。患IBD的风险与这些位点的基因型紧密相关,尤其是-25385CC基因型(OR2.92,95%CI1.87~4.66;P=0.00001)。作还在患人群中发现了与IBD表型特异性相关的基因型和单倍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分析海南省人民医院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特点,指导临床诊治.方法:对2002年1月~2014年7月海南省人民医院确诊为IBD的271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IBD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71∶1,平均发病年龄(48.19±17.04)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以黏液或脓血便发生率最高(70.67%),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患者以腹痛发生率最高(76.09%);CD组发热、贫血表现高于UC组,纳差则低于UC组(P<0.05).UC组中血钙水平与病变程度呈负相关(r=-0.136),血小板(PL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与病变程度呈正相关.病情以轻度(17.71%)和中度(59.78%)为主.肠镜检查中UC以左半结肠病变为主(46.08%),CD以回结肠病变为主(44.44%);肠镜表现以充血水肿、糜烂、溃疡为主(87.08%),病理改变以慢性炎性细胞浸润为主(81.92%).治疗以氨基水杨酸类及类固醇激素为主.结论:海南省人民医院炎症性肠病住院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患者轻中度病变居多,肠外表现和并发症较少,治疗以氨基水杨酸类为主.IBD的临床特点与国外报道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比较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健康人群肺功能指标及肺部表现的差异,总结IBD患者肺支气管病损的发病规律,寻找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临床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IBD患者219例(IBD组),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183例,克罗恩病(CD)36例。腹泻型IBS患者30例(IBS组),同时选择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集一般资料和肺部症状,检测血清肝肾功能,并行胸部X线及肺功能检查。结果 IBD组患者中,肺功能异常占71.2%,胸片异常占19.6%,咳嗽、气短等肺部症状占18.7%,复发性口腔溃疡等其他除肺以外的肠外表现占30.1%;IBS组患者中,肺功能异常占33.3%,肺部症状占3.3%;对照组肺功能异常占20%,无肺部伴随症状。CD患者肺活量(VC)、一秒率(FEV 1.0%)、最大中期呼气流速(MMEF)、7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FEF 75%)、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及肺总量(TLC)指数较腹泻型IBS患者及健康志愿者明显下降;UC患者FEV 1.0%、FEF 75%、MMEF及DLCO指数较腹泻型IBS患者及健康志愿者明显下降。结论与腹泻型IBS患者及健康志愿者相比,IBD患者更容易出现肺功能异常。CD患者肺功能损害以阻塞型通气障碍和限制型通气障碍为主。UC患者的肺功能损害表现为阻塞型或混合型通气障碍。IBD患者的肺部损害远远高于其他肠外表现,从而证明了肺与大肠间病损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参与完成参倍固肠胶囊治疗脾肾阳虚型IBS的III期临床试验,并观察其I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脾肾阳虚型IBS.D患者实验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实验组服用参倍固肠胶囊,对照组1:2服固本益肠片模拟剂,4W作为观察周期。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64.4%。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大便性状、大便次数、倦息乏力、腰膝酸痛4项症状改善上优于对照组(P〈0.05),但在腹胀腹痛症状改善上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参倍固肠胶囊对脾肾阳虚型IBS—D有效。  相似文献   

19.
Haas  S.L.  Koch  W.  A.  Schreiber  S.  Dr.  U.Bocker.  陈瑜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6):48-49
目的:有明确证据提示遗传因素对炎症性肠病(IBD)易患性的影响。最近,IL-18启动子的多态性被认为是炎症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如脓毒血症、哮喘、成人发作的Still病。该研究目的是确定-137(G/C)IL-18启动子多态性是否与IBD的易患性相关。材料与方法:选取470例克罗恩病(CD)患、235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和347例对照进行相关性研究。并进一步对470例CD患、233例UC患进行分离分析。应用TaqMan MGB双等位基因区分系统确定基因型。结果:与对照相比,CD和UC患的基因型频率均无显性差异(分别为P=0.089,P=0.078)。但是,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说明,根据病例一对照研究,随着G等位基因型数量增多,CD和UC也呈上升的趋势(分别为P=0.030;P=0.028)。对比之下,家系传递不平衡检验(TDT)显示在470例CD患和233例UC患中,G等位基因型与CD和UC无关(分别为P=0.53,P=0.79)。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DLG1基因多态性与我国汉族人群炎症性肠病( IBD)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345例IBD患者(溃疡性结肠炎160例,克罗恩病185例)和463例健康对照者,以及4例克罗恩病患者的15名家系成员。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碱基序列特异性引物法对DLG1基因第九外显子chr3_196865242位点进行基因测序和多态性分析。结果:散发CD组GA基因型频率为18.9%,与健康对照组(11.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散发UC组GA基因型频率为12.5%,与健康对照组(11.7%)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家系组成员GA基因型频率为60%,与健康对照组(11.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LG1基因chr3_196865242位点被证实存在多态性,该位点多态性可能与克罗恩病的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