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合并脑室出血铸型的Hunt-HessⅣ-Ⅴ级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初步经验。方法8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48h内进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其中2例采用电解可脱弹簧圈(GDC),4例采用水解可脱弹簧圈(TRUFILL DCS Orbit),2例采用水凝胶弹簧圈(HES)技术,术毕均行双侧脑室外引流,3例术后1月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结果7例动脉瘤致密填塞,1例大部填塞。出院时患者预后(GOS标准):良好5例,中残2例,重残1例。结论虽然Hunt-Hess高分级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病情危重,治疗风险很大,但积极地超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辅以脑室外引流术是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陕西医学杂志》2017,(5):575-576
目的:探讨破裂前交通微小动脉瘤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选择破裂前交通微小动脉瘤患者23例,均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分析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手术疗效与并发症,术后随访观察记录复发情况。结果:术后即刻造影Ⅰ级完全栓塞18例,Ⅱ级瘤颈残留2例,Ⅲ级瘤腔残留2例,无载瘤动脉血栓形成,1例改为开颅夹闭术,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8.69%);出院时mRS评分0~1分15例,2分5例,3~4分2例,5分0例;临床随访:12个月时mRS评分0~1分20例,2分1例,3~4分1例,5分0例,术后随访1~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9(15~24)月,患者中无再次破裂出血者,行DSA随访18例患者,时间6~24个月,1例Ⅱ级患者复发。结论:颅内破裂前交通微小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手术难度较大,但介入栓塞治疗安全有效,术中需选择合适材料、适度栓塞,根据患者机体情况灵活运用手术技巧及个体化手术设计可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3.
马修尧  刘彬  任超  胡萍  范鹏坤  薛振生 《浙江医学》2022,44(20):2204-2207,2212
目的探讨超早期血管内栓塞联合脑室外引流治疗Hunt-HessⅣ~Ⅴ级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合并脑室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Hunt-HessⅣ~Ⅴ级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合并脑室出血患者16例,均予超早期(发病24h内)血管内栓塞联合脑室外引流治疗。术后评估栓塞结果,并行6个月随访。采用格拉斯哥预后分级量表(GOS)评分评价随访结果。结果16例患者Ⅰ度12例,Ⅱ度4例。术中出现大脑前动脉痉挛4例。术后1个月因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3例。16例患者均获得6个月随访。其中,GOS评分5分10例,4分4例,2分2例。结论超早期血管内栓塞联合脑室外引流是治疗Hunt-HessⅣ~Ⅴ级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合并脑室出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患者手术情况、影像学特点及术后恢复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医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治疗的19例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动脉瘤16例,未破裂动脉瘤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例采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13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影像学特点.术后随访2~18个月,观察两组动脉瘤栓塞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19例患者手术均成功,两组病例均未发生术中动脉瘤出血事件,术中动脉瘤均完全栓塞、载瘤动脉保护良好,术后均无再出血、无死亡病例,5例(26%)患者并发脑梗死(均为出血性动脉瘤患者).两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0±8)个月,18例(95%)复查动脉瘤致密栓塞,1例(5%)动脉瘤复发,再次行血管内治疗,后未出现并发症,随访无复发.随访过程中,患者一般状态平稳,未发生再出血及梗死情况.19例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为前交通动脉瘤,其中16例出血患者均行CT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患者行头颈CT血管造影(CTA)发现动脉瘤,并与DSA检查结果一致.结论 血管内治疗前交通动脉瘤安全可行,复发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可降低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后患者复发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破裂与未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动脉瘤最长径≤3 mm)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6月至2009年8月北京医院44例48个的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临床、影像学、血管内治疗和随访资料.44例患者中,男20例,女24;平均年龄57.8岁;Hunt-Kosnik分级:0、1~2和3~4级的患者分别为11、23和9例,1例无法确定分级.48个动脉瘤中,动脉瘤瘤体最长径均≤3 mm;前交通、大脑中、后交通和颈内动脉动脉瘤依次分别为11、8、14和12个,胼周、椎和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各1个.39个动脉瘤用弹簧圈行囊内栓塞(其中13个辅以支架,6个栓塞临时使用了球囊),9个动脉瘤仅在载瘤动脉内放置了支架.结果 39个囊内栓塞的动脉瘤中,9个动脉瘤100%栓塞,20个90%,9个80%,1个<80%.术中破裂出血1例;术后一过性轻偏瘫2例,小脑梗塞致共济失调1例.对所有患者临床随访4~90个月无出血,13例在术后4~72个月复查血管造影,未见动脉瘤再生长.结论 破裂与未破裂的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技术上可行,操作相对安全,初步结果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超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13例(15个)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急诊入院。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破裂病例采用GDC超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9例于1天内、4例于2天内治疗。动脉瘤位置:前交通动脉7例(1例为2个)。后交通动脉3例。大脑前动脉1例,大脑中动脉1例,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多发(2个)1例;按HESS—HUNT分级:Ⅰ级2例。Ⅱ级7例,Ⅲ级3例,Ⅳ级1例;首次破裂10例,2次破裂3例。结果:随访3月-1年,13例15个动脉瘤。恢复良好11例。中等1例,差1例,无发生再出血病例。结论:采用GDC超早期血管内栓塞是一个有效治疗颅内破裂性动脉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颅脑损伤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9例均急诊行开颅动脉瘤血肿清除和去骨瓣减压,基底动脉瘤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并行腰蛛网膜下腔引流5~7天。结果: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9例均经CTA或DSA检查证实,其中前交通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瘤3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2例,基底动脉瘤1例,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8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1例。全部病例恢复良好。结论:颅脑损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有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可能,早期明确诊断、积极合理的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研究老年人动脉瘤破裂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早期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3月-2011年3月入住宣武医院的126例老年患者,急诊CT扫描确认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且经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动脉瘤.发生在前交通、后交通、床突上段、眼动脉段及脉络膜前动脉段部位.依Hunt&Hess分级:Ⅱ级39例,Ⅲ级45例,Ⅳ级及以上42例.急诊入院后DSA发现124个动脉瘤,采取介入治疗,根据动脉瘤的不同位置及不同结构,采单纯弹簧圈栓塞、支架结合栓塞与球囊辅助栓塞,术后实施扩容、“尼莫地平”防止血管痉挛及适当升高血压等以及腰穿或间断腰大池引流.对患者的并存疾病,同时展开治疗.结果:成功栓塞119个动脉瘤,治疗成功率高达95.9%.术后评分优良占103例,中残占11例,重残与死亡各占6例.结论: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老年患者进行早期介入治疗,可以有效进行栓塞,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危及生命及,延续患者生命,临床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技术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首发症状的侣9例(198个)颅内动脉瘤早期(出血后3d内)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患者术前Hunt-Hess分级l-II级105例,m级48例,Ⅳ级34例,Ⅴ级2例;均采用电解或水解脱式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32例宽颈动脉瘤采用球囊瘤颈成型弹簧圈栓塞术,16例宽颈或者梭形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1例假性动脉瘤单纯采用带膜支架植入闭塞,1例载瘤动脉单纯采用球囊闭塞,2例动脉瘤采用胶水或者胶水加弹簧圈栓塞.结果 198个颅内动脉瘤完全致密栓塞166个,不完全致密栓塞21个,不完全栓塞10个,栓塞失败1个;术中发生出血6例.术后发生再出血2例,死亡3例.结论 对Hunt-Hess分级Ⅰ~Ⅳ级的患者实施急诊介入治疗安全可靠,可避免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防止或减少并发症,明显降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0.
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经验体会,探讨其适应证、技术要点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56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栓塞过程以及疗效。结果56例中成功栓塞54例,其中45例100%栓塞,8例95%栓塞,1例90%栓塞。术中破裂1例,后顺利栓塞。5例出现严重血管痉挛。2例死于术后并发症。随访6~36个月,无术后再出血病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一种微创、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人和中青年人前交通动脉(AComA)动脉瘤破裂后并发脑内血肿(ICH)和(或)脑室内血肿(IVH)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纳入2007年12月至2016年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85例AComA动脉瘤破裂后并发ICH和(或)IVH的患者,其中95例行夹闭术,140例行栓塞治疗,50例行保守治疗。根据年龄将285例患者分2组:≤60岁168例,>60岁117例。术前对所有患者行CTA检查,并测量动脉瘤的形态学参数。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老年人和中青年人AComA动脉瘤破裂后合并ICH和(或)IVH的危险因素及预后。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患者性别、高血压 史、吸烟史、血管角度、入射角度、治疗方式及GO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史(OR=1.858,95%CI=1.083~3.188,P=0.025),入射角度(OR=1.016,95%CI=1.004~1.028,P=0.010)和治疗方式(栓塞 vs. 保守治疗,OR=0.209,95%CI=0.088~0.497,P<0.001;夹闭 vs. 保守治疗,OR=0.233,95%CI=0.101~0.541,P=0.001)与老年人AComA动脉瘤破裂后并发ICH和(或)IVH密切相关。老年组不同治疗方式的预后分析显示,接受外科治疗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栓塞 vs. 保守治疗(OR=0.134,95%CI=0.049~0.362,P<0.001);夹闭 vs. 保守治疗(OR=0.308,95%CI=0.116~0.820,P=0.018)]。结论:高血压和较大动脉瘤入射角是AComA动脉瘤破裂后并发ICH和(或)IVH的危险因素,而老年人更加明显。老年组手术比率明显低于中青年组,但接受手术治疗后的老年组患者仍有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的外科治疗,就其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治疗方法、围手术期处理和治疗策略进行探讨。方法对10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在发病3d内选择可控性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囊性动脉瘤,带膜支架置入治疗梭形动脉瘤、宽颈动脉瘤或巨大动脉瘤以及显微手术夹闭。术后采用脑脊液引流等方法,积极治疗引起脑血管痉挛的病因,防止脑血管痉挛和脑出血。结果 10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介入栓塞治疗72例,显微手术夹闭28例。术后98例临床痊愈,其治疗结果根据Glasgow预后评分:Ⅰ级76例,Ⅱ级13例,Ⅲ级7例,Ⅳ级2例,Ⅴ级2例。全组死亡2例,死亡率2%。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应于急性期有选择地采用最佳的外科治疗,术后治疗的策略应着重于早期处理SAH,防治脑血管痉挛(CVS)及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降碍(DIND)。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早期栓塞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22例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根据夹层动脉瘤形态以及与同侧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关系,分别采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5例(其中2个以上支架叠加4例),单纯双支架治疗1例;弹簧圈闭塞近端椎动脉1例,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15例。术后腰大池引流血性脑脊液,预防脑血管的痉挛。结果:本组22例患者中17例实施急诊手术(术中均未见出血和梗塞),5例限期手术;支架置入术6例,其中1例术后早期出现非动脉瘤性出血,但术后均恢复良好。单纯弹簧圈闭塞术16例,术后2例出现后组颅神经麻痹症状,1例高龄Ⅳ级患者放弃治疗出院。随访3个月-18个月,期间无再出血及脑梗塞发生,1例遗有后组颅神经麻痹症状;影像学随访14例,其中3例多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的载瘤动脉通畅、动脉瘤消失,11例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的无再通,对侧椎动脉造影显示动脉瘤不显影。结论: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应尽早介入栓塞治疗。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介入方法安全有效,双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方法应首先考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AComA)动脉瘤垂直瘤体高度与瘤颈管径的比值(AR)与动脉瘤破裂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6年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50例AComA动脉瘤患者的动脉瘤形态参数,其中破裂动脉瘤578例,未破裂动脉瘤72例。分别收集2组动脉瘤的垂直瘤体高度及瘤颈管径,同时分析两者的比值AR值与AComA动脉瘤破裂的关系。结果:578例破裂动脉瘤的垂直瘤体高度为(3.57±1.96)mm、瘤颈管径为(3.07±1.17)mm、AR为1.24±0.67;72例未破裂动脉瘤的垂直瘤体高度为(2.59±1.85)mm、瘤颈管径为(2.71±1.15)mm、AR为0.97±0.60。破裂动脉瘤组的垂直瘤体高度、瘤颈管径及AR均大于未破裂动脉瘤组,2组间数据分别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omA动脉瘤的AR值经ROC曲线分析后,其曲线下面积为0.64,最佳截断值为0.935。结论:AR值的大小与AComA动脉瘤破裂有明显关系,临床可将AR值做为参考因素,对AComA动脉瘤患者进行早期风险评估,降低致残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破裂前交通动脉瘤介入治疗、适应症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可解脱弹簧圈对47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结果 痊愈46例,自动出院1例,致密栓塞39例,大部栓塞8例,支架辅助1例.术后随访38例,随访时间3个月~1.5 a,随访期间无再出血病例.结论 前交通动脉瘤的弹簧圈栓塞治疗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其远期效果需进一步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6.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涛  张青山  曹驰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3):1692-1693
目的:总结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及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经验。方法: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21例行DSA检查,6例确诊动脉瘤者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成功栓塞6例10个动脉瘤。1例术中渗血,经治疗后康复。结论:介入神经放射技术为许多脑血管病的诊断治疗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血管内介入方法在脑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上的临床意义。方法:对71例有适应证者行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术,对脑血管病作出明确病因诊断;对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3例脑AVM、40例脑动脉瘤)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依据临床表现及造影结果,全面评估后行药物治疗或支架置入术。结果:40例脑动脉瘤31例获得治愈,7例留有不同程度后遗症,2例死亡;3例脑AVM畸形团近完全栓塞;11例颈动脉狭窄经血管内及药物治疗症状明显改善。结论: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术成为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血管内治疗已成为脑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为其提供了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新方法,并逐渐成为某些脑血管病(如脑动脉瘤、颈椎动脉狭窄)的首选治疗方法。随着治疗观念的改进、新型设备材料的研制和核心技术的普及,血管内治疗必将得到更广阔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的弹簧钢圈栓塞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45例颅内动脉瘤的患者,36例为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为未破裂动脉瘤;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行弹簧钢圈栓塞术,术后依动脉造影评价栓塞效果。[结果]45例动脉瘤均成功栓塞,其中100%栓塞35个,95%栓塞6个,4个90%栓塞。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术后1周再次破裂出血,无死亡病例。[结论]血管内弹簧钢圈栓塞是治疗脑动脉瘤较理想的方法,具有微创、安全可靠、效果确切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