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8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7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背景颈动脉扭曲被认为是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相对禁忌证,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为主要治疗方法。本研究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扭曲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根据治疗结果初步总结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2例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扭曲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安全性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22例患者全部成功施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支架植入成功率为100%,无一例发生支架相关死亡或残疾。共植入自膨式支架24个,术后颈内动脉平均狭窄率由术前的85.63%降至11.25%;扭曲角度(Metz观测分类法)由术前<90°全部纠正至>120°。住院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术前头晕、头痛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或完全消失;未发生永久性并发症或死亡。临床随访6~72个月,除1例发生支架对侧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出现同侧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血小板聚集试验呈阿司匹林抵抗、1例脑血管造影显示再狭窄),2例失访外,其余17例患者CT血管造影(10例)和B超(7例)检查均显示颈动脉血管形态良好、血流通畅,无再狭窄和扭曲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治疗一定程度的颈动脉扭曲,其手术技术安全可行,有助于减少脑缺血发作,远期临床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总结老年人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carotid endartreetomy,CEA)并发症的发生、预防和处理方法 . 方法 收集我院收治的行CAS的老年患者88例,回顾性分析并发症的防治措施. 结果 88例患者共置人支架92个,均为自膨式支架.支架置入成功率100%,平均狭窄率由术前的84.6%下降至13.2%.所有患者随访3~12个月.发生颈动脉窦反应23例,占26.1%.70~79岁组和80岁以上组与60~69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与颈动脉分叉部的距离≤10 mm者与>10 mm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收缩压>160mm Hg)6例,高灌注综合征4例,其中颅内出血1例;缺血性脑卒中1例,脑血管痉挛4例,肾功能不全3例,穿刺部位淤斑或血肿7例.随访期间发生短暂脑缺血发作(TIA)3例,心肌梗死1例,脑出血1例.遗留轻度神经功能障碍2例,无死亡病例. 结论 老年人CAS风险相对较高,正确预防和处理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颅内血流灌注成像研究的不断发展,颈动脉狭窄的颅内血流动力学状态日益受到关注.了解颈动脉狭窄后颅内血流动力学受损情况,对卒中高危人群的识别、临床十预的实施、脑梗死的预防有重要意义.现对近年来有关颈动脉狭窄的颅内血流动力学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75岁以上患者脑血管造影实施、病变分布、并发症等情况.方法 83例75岁以上患者行全脑及双锁骨下动脉造影术,缺血性脑血管病61例(73.5%),出血性脑血管病22例(26.5%).结果 83例造影中78例(94.0%)造影经股动脉完成,11例(13.3%)造影中应用复合弯曲导管.缺血性脑血管病例中前循环狭窄107处(占67.3%),后循环52处(占32.7%);颅外97处(占61.0%),颅内62处(占39.0%);发现8例(占13.1%)患者存在9个未破裂动脉瘤.出血性脑血管病中16例(72.6%)存在颅内动脉瘤,共发现动脉瘤19个.5例(6.0%)出现并发症,一过性神经系统并发症2例(2.4%),穿刺点血肿2例(2.4%),尿潴留1例(1.2%).结论 脑血管造影术作为一项诊断技术对75岁以上脑血管病患者是较安全的,其并发症特别是永久性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MRI与DSA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病变特点评估能力的差异.方法 46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超声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后分别行颈动脉MRI及DSA检查.颈动脉MR检查序列包括三维时间飞跃法(3D TOF)、T1WI、T2WI、质子密度加权成像( PDWI)及增强T1WI;颈动脉DSA检查分别摄取颈动脉的正位像和侧位像.观察颈动脉分叉处管腔的狭窄程度和斑块的病变特征,包括纤维帽的状况、斑块内出血和钙化.计算Kappa值分析MRI和DSA对血管狭窄程度判断结果的一致性;应用配对卡方检验检测两种方法对溃疡斑块的检出差异.结果 89支血管的MR图像质量均满足诊断要求.MRI显示血管狭窄程度的M(范围)为50%(16%~78%),DSA显示为47%(7%~73%),二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Kappa值为0.882,P<0.01).MRI发现34支血管具有斑块纤维帽破溃,DSA发现10支血管具有溃疡斑块(x2=20.346,P<0.01).此外,MRI发现37支血管有斑块内出血,71支血管有斑块内钙化,而DSA均不能显示.结论 MRI可以准确判断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在显示溃疡斑块、斑块内出血以及钙化方面较DSA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6.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多见于20-40岁的年轻人,年发病率大约为2~4/100万,致残率和病死率很高,病死率达5%~15%。CVST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影响着预后。本文从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等方面对CVST进行综述,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硬脊膜动静脉瘘是脊髓血管病变中较常见的一种 ,随着对其解剖、病理、分类等的不断认识 ,治疗方法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有外科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清炎性标志物与脑动脉(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围手术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测定44例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支架置入患者术后1d的外周血中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可溶性CD40配体的水平,同时观察围手术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共有4例出现围手术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围手术期出现缺血性脑血管事件者中高于未出现者(1291.16±549.29ng/mlvs701.45±497.30ng/ml,P=0.030),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与可溶性CD40配体在二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的高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可能与围手术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危险增加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时并发血栓形成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脑梗死并发症,提出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93例绛弹簧圈栓塞的动脉瘤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现并发血栓形成3例,分析它们的临床特点及处理。结果 术中动脉血栓形成2例(其中1例合并术中颈动脉海绵窦瘘),术后脑梗塞1例。治疗后痊愈1例,自动出院1例,无变化1例。结论 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时可发生脑血栓形成并发症,因此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变化和影像改变,及时发现并发症,并正确处理。  相似文献   
10.
<正>1病例介绍患者,女,58岁,因"头晕5 d,发作性意识丧失伴肢体抽搐1 h"于2013年11月13日转入我院神经内科。患者因坏疽性脓皮病于2013年10月15日于我院皮肤科住院治疗,期间于2013年11月8日无诱因出现头晕,无视物旋转,无耳鸣及肢体力弱,无头痛、恶心、呕吐等不适。神经系统查体无明显异常,Glasgow评分15分。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