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医学杂志》2016,(6):688-689
目的:探讨钾离子敏感试验(PST)对透明质酸钠膀胱灌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IC)疗效的预测作用。方法:将34例IC患者,根据钾离子敏感试验分为两组,其中22例患者行钾离子实验阳性设为观察组。同时将12例钾离子实验阴性设为对照组。全部患者均用0.2%透明质酸钠40ml膀胱灌注治疗,每周1次连续10周,随访3~15个月,平均6个月。灌注后观察患者尿动力学监测指标:O’Leary IC症状指数、IC问题指数、视觉疼痛模拟量表及排尿日记。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各指标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透明质酸钠膀胱灌注治疗可有效缓解相关症状。结论:结合PST结果,利用透明质酸钠膀胱局部灌注,可较好地治疗IC,保证膀胱黏膜保护剂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膀胱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IC)是一种缺乏厚纤丝、致密体,且基底膜、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不完整的细胞。IC分为四个亚型,即固有层IC、肌间IC、肌束间IC和血管周围IC。固有层IC和肌间IC的离子电流及相关激活途径不同,但最终都通过Ca2+信号途径作用于膀胱逼尿肌。膀胱病变可影响IC离子电流和Ca2+信号途径而导致膀胱功能障碍,这些膀胱病变包括膀胱出口梗阻、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神经源性膀胱和糖尿病膀胱。目前以IC为靶点的治疗主要采用甲磺酸伊马替尼,电刺激针灸治疗是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间质性膀胱炎(IC)是一种与膀胱充盈有关的膀胱区或耻骨上区疼痛,尿急、尿频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尿频、尿急症状呈持续性发作、进行性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多发于30~50岁中年女性.由于病因不明,治疗一直是泌尿外科的难题.笔者对15例IC患者给予膀胱水扩张加肝素、碳酸氢钠及利多卡因灌注治疗和有效的整体护理,治疗有效率达83.3%.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间质性膀胱炎(interstitial cystitis,IC)是指无明确原因的一种膀胱壁炎症状态。并有纤维组纵形成,使膀胱容量极度缩小,病变处粘膜肿胀、充血并可发生裂隙或溃疡。表现为尿频、尿急等刺激症状及膀胱或箍腔疼痛,IC主要发生于女性。一般为良性进程.但部分IC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IC发病率逐年上升.其病因复杂,机制不清,疗效欠佳。是难治性疾病之一。以往常采用一般性治疗、膀胱水囊扩张、针灸和手术治疗等.其疗效不一。目前.药物治疗逐渐兴起,主要有口服药物和膀胱药物灌注。现就药物治疗的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间质性膀胱炎的诊断标准及方法目前还不十分明确,以临床表现、麻醉下的膀胱镜水扩张表现及病理活检、钾离子试验(pst试验)为主要手段。2007年1月-2008年6月我们对14例可疑间质性膀胱炎(IC)的患者进行了麻醉下膀胱镜水扩张诊断,其中3例明确IC患者,出现难以控制的膀胱痉挛及大出血情况,经常规保守治疗无效及时给予留置硬膜外导管间断或一次给予吗啡镇痛配合膀胱镜冲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膀胱水扩张联合药物灌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IC)/膀胱疼痛综合征(BPS)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72例IC/BPS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6例。对照组用膀胱水扩张术治疗,观察组用膀胱水扩张联合药物灌注治疗。比较两组盆腔疼痛及尿频评分(PUF)、O’Leary-Sant IC症状评分(ICSI)、O’Leary-SantIC问题评分(ICPI)、疗效、日排尿次数、夜尿次数、最大膀胱容量、尿源性诊断标志物(EGF、NGF、IGF-1)及并发症。结果:治疗后两组PUF、ICSI、ICPI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日排尿次数、夜尿次数减少,且观察组少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最大膀胱容量增加,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尿液EGF、NGF、IGF-1水平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膀胱水扩张联合药物灌注治疗IC/BPS能提高疗效,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回肠膀胱成形术作为治疗膀胱挛缩的手术方式。方法对5例结核性小膀胱患者采用回肠膀胱成形术,并对其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手术患者自觉症状改善,术后膀胱容量等方面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回肠膀胱成形术具有明显优势,是一种治疗膀胱挛缩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8.
间质性膀胱炎(Interstititial cystitis,IC)是指不明原因的慢性非细菌性膀胱炎症病变。主要表现为膀胱区或下腹部、耻骨上疼痛和/或尿频、尿急等症状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尚无明确诊断标准,治疗也无有效的方法,许多患者在诊断过程中被延误,诊断明确后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各种不适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IC一直是泌尿外科临床中较为棘手的问题,本文对IC病因、诊断和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间质性膀胱炎各种治疗方案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 对57例间质性膀胱炎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其中29例患者行口服药物治疗,21例患者进行了口服药物与膀胱灌注治疗,5例患者行膀胱液压扩张与膀胱逼尿肌内注射肉毒毒素A,2例患者行尿流改道术治疗,通过对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进行对比,对间质性膀胱炎的治疗方案进行总结.结果 行口服药物治疗和膀胱灌注的患者有34例(68%)症状缓解或部分缓解,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疼痛缓解,尿频症状也部分缓解,排尿间隔时间明显延长.5例行膀胱液压扩张与膀胱逼尿肌内注射肉毒毒素A的患者,术后疼痛完全缓解,尿频症状也部分缓解,排尿间隔时间明显延长,膀胱容量与术前相比明显增大,达到180~270 ml.到目前为止,5例患者均可以正常学习、工作.1例患者术后6个月后尿频、尿痛症状有所反复;1例患者术后出现排尿无力;但是较术前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并不影响正常工作与生活.行尿流改道的患者无并发症发生,尿频、尿痛等IC相关症状完全消失.结论 膀胱液压扩张与口服药物或膀胱灌注治疗是间质性膀胱炎治疗的常规方案,多数患者可取得一定效果;膀胱黏膜下和逼尿肌内注射肉毒毒素A是治疗间质性膀胱炎是一种新的有效、安全、简单的治疗方法,对口服药物和膀胱灌注无效的患者可试用,对改善患者膀胱区疼痛具有良好效果;膀胱切除尿流改道是间质性膀胱炎治疗的最终方案,可完全缓解尿频、尿急、膀胱区疼痛的症状,但是患者生活质量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TURBT)加羟基喜树碱治疗浅表性多发性膀胱肿瘤的疗效。方法:对116例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加术后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的治疗情况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6例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加术后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效果满意,总复发率为14.7%。结论: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加术后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是治疗膀胱肿瘤一种安全、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间质性膀胱炎(IC)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2例根据NIADDK诊断标准确诊的IC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该病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采用二甲亚砜、肝素等药物膀胱灌注,配合硫酸戊聚糖钠、阿米替林口服治疗后,11例获得随访1 a~5 a,其中8例治愈,2例好转,1例于1.5 a后复发,1例失访.结论:IC诊断及治疗困难,易误诊而延误治疗,应及早诊断并采用多种措施联合治疗,可显著改善IC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自我清洁间歇导尿术(IC)在膀胱颈硬化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2008年8月至2010年8月对28例膀胱颈硬化患者实施个体化的自我清洁IC治疗.结果 本组28例病人经医生指导2~3次后均能成功进行自我清洁IC.培训过程及自我导尿期间未出现异常情况.随访3~18个月,平均9个月.能坚持间歇导尿术定期排尿者26名,改用持续导尿者2名,均无肾积水发生.结论 自我清洁IC治疗对于膀胱颈硬化患者操作简便,容易掌握,能增加患者的自理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是一种与膀胱相关的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因其病因复杂、机制不清等原因导致临床治疗效果欠佳。本文通过对各国指南、专家共识和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的回顾,总结了该疾病的诊断策略和治疗方法,为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蔡江怡  邵绍丰  程斌  谢辉 《浙江医学》2015,37(2):124-126,130
目的 观察并比较透明质酸钠、碱化利多卡因联合肝素膀胱灌注治疗膀胱疼痛综合征/ 间质性膀胱炎(BPS/IC)的临 床疗效。方法 将63 例BPS/IC 患者按随机单盲的原则分成A、B 两组,A 组32 例,B 组31 例。A 组患者予膀胱灌注透明质酸钠40ml;B 组予膀胱灌注碱化利多卡因联合肝素治疗,即用5%碳酸氢钠10ml、2%利多卡因10ml、肝素钠2.5 万U 和0.9%氯化钠15ml的混合液行膀胱灌注。两组均保留40~60min,每周2 次,4周后改为每周1 次,共16 次。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前及用药开始后4、12周时的O’Leary-Sant平均症状评分(ICPI)、问题评分(ICSI)及生活质量评分(QOL),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开始后4周和12 周ICPI、ICSI 及QOL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治疗4 周后两组的ICPI、ICSI 及QOL 评分下降分值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治疗12 周后A 组的ICPI、ICSI 及QOL评分下降分值较B 组更为明显(均P<0.05)。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透明质酸钠及碱化利多卡因联合肝素膀胱灌注均能改善BPS/IC患者的临床症状,而透明质酸钠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透明质酸钠联合索利那新治疗女性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PBS)的疗效.方法 20例女性IC/PBS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10例,A组使用透明质酸钠膀胱灌注,每周1次,连续灌注12周,B组使用透明质酸钠膀胱灌注,每周1次,连续灌注12周,8周后同时口服索利那新,每天5 mg,连续4个月.评估患者治疗前、膀胱灌注第8周、第12周及治疗后6个月时的排尿次数、夜尿次数、最大排尿量和疼痛评分各项评价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的排尿次数、夜尿次数、最大排尿量和疼痛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均P <0.05.两组膀胱灌注12周及治疗后6个月时的各项评价指标与膀胱灌注8周相比较,均P<0.05.A组内膀胱灌注12周与治疗后6个月时各项评价指标相比较,均P <0.05,B组内膀胱灌注12周(口服索利那新4周)时的各项评价指标与治疗后6个月相比较,均P >0.05.A组膀胱灌注12周及治疗后6个月时各项评价指标与B组膀胱灌注12周(口服索利那新)及治疗后6个月相比较,除疼痛程度评分外,其余各项指标均P<0.05.结论 膀胱灌注透明质酸钠能有效缓解女性IC/PBS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膀胱灌注8周后联合使用索利那新比单独膀胱灌注能更好地缓解除膀胱区疼痛症状以外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孙尧荣  陈辉  颜辉辉  林丽 《浙江医学》2020,42(24):2665-2667
目的探讨女性间质性膀胱炎(IC)患者尿频、膀胱疼痛与膀胱组织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确诊为IC的女性患者45例为IC组,同期本院就诊、年龄匹配且无IC的正常女性4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对象O''Leary-Sant问卷IC症状指数(ICSI)、IC问题指数(ICPI)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膀胱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D31阳性表达占比,并分析IC患者尿频、膀胱疼痛与膀胱组织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结果IC组ICSI、ICPI及VAS评分及膀胱组织中VEGF、CD31阳性表达占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CSI、ICPI及VAS评分与膀胱组织中VEGF、CD31阳性表达占比均呈正相关(r=0.55、0.64、0.62和0.79、0.76、0.76,均P<0.05)。结论女性IC患者尿频、膀胱疼痛与膀胱组织血管生成密切相关,抑制膀胱组织血管生成可能是IC的一个潜在治疗目标。  相似文献   

17.
石兵  赵凡  胡青  张杰  吕伯东 《浙江医学》2018,40(4):371-373
目的探讨三联药物膀胱灌注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女性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PB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6例女性IC/PBS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三联药物混合溶液(2%利多卡因20ml+肝素钠10万U+5%碳酸氢钠10ml+0.9%氯化钠溶液20ml)膀胱灌注,膀胱内保留1h后自行排出,1次/周,疗程2个月;同时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第1个月强化治疗(5次/周),第2个月间断治疗(3次/周),疗程2个月。比较治疗前与治疗1、2个月时O''Leary-Sant间质性膀胱炎症状评分(ICSI)、问题评分标准(ICPI)、盆腔疼痛及尿频评分(PUF)、焦虑自评量表评分(SAS)、24h日间及夜间排尿次数、平均每次排尿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26例患者均完成全部治疗过程。治疗1、2个月时ICSI、ICPI、PUF、SAS、24h日间及夜间排尿次数、平均每次排尿量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治疗期间有1例患者首次膀胱灌注后出现轻度体温升高,未予特殊处理,后续灌注无明显不适;2例患者首次灌注后出现膀胱区疼痛加重,可耐受,继续接受第2次膀胱灌注后上述感觉逐渐消失。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三联药物膀胱灌注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女性IC/PBS安全有效,易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阿米替林口服及肝素膀胱灌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IC)的临床效果.方法 IC患者23例,病程15 ~65个月,平均(30.7±11.50)个月.单纯阿米替林治疗组12例患者,11例患者阿米替林治疗同时行肝素膀胱灌注治疗,疗程均3个月.观察用药前及用药3个月后患者每日排尿次数、最大膀胱容量、O'Leary-Sant间质性膀胱炎问卷表症状评分和问题评分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3个月后O' Leary-SantIC 症状评分分别从治疗前的(14.5±2.5)、(14.8±2.7)减少到治疗后的(8.0±3.1)、(7.5±2.8);O' Leary-SantIC问题评分分别从用药前的( 11.0±3.5)、(11.5±3.1)减少到治疗后的(5.8±2.4)、(5.1±2.3);最大膀胱容量明显增加,分别从治疗前的(105.8±62.0)mL、(110.3±63.0 )mL增加到(171.3±54.0)mL、(173.5±56.0)mL;每日排尿次数明显减少,分别从治疗前的(28.5±8.4)、(29.5±8.3)次减少到(15.6±3.3)次、(14.5±3.5)次;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从用药前的(5.5±0.5)、(5.6±0.7)减少到(2.5±0.6)、(2.4±0.5),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阿米替林口服及合并应用肝素膀胱灌注治疗均能有效缓解IC患者的临床症状,阿米替林口服合并肝素膀胱灌注治疗患者改善症状方面优于单纯阿米替林口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膀胱水扩张联合膀胱灌注治疗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的疗效.方法:选取38例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患者,给予膀胱水扩张联合膀胱灌注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6个月时测量患者的残余尿量、膀胱容量与排尿间隔时间,并依据O' Leary-Sant IC问卷调查量表对患者进行问题评分、症状评分及Pearson分析.结果:治疗前后患者残余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6个月时患者排尿时间间隔、问题评分、症状积分、膀胱容量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膀胱容量与排尿间隔时间呈正相关性(r =0.802,P<0.05),与O' Leary-Sant IC问卷调查量表呈负相关性(r=0.818、-0.730,P<0.05),与患者残余尿量无显著相关性(r=0.042,P>0.05).结论:膀胱水扩张联合膀胱灌注治疗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效果显著,有效改善了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及评价治疗间质性膀胱炎(IC)的方法。方法将36例IC患者随机分为膀胱水囊扩张加透明质酸钠灌注组(A组)和膀胱水囊扩张加口服丙咪嗪组(B组)各18例规范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在开始治疗后3、6个月时的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开始治疗后3个月时,A、B两组ICSI、ICP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6个月时,A、B两组ICSI、ICPI评分及膀胱容量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同时A、B两组间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结论两种方法均为治疗IC的有效方法,但水囊扩张加透明质酸钠灌注的疗效程度和持续时间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