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5篇
综合类   64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6篇
  2022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爆发痛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1年9月诸暨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20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于超声引导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下进行手术(加压空心螺钉固定术73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65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62例)。术后12~24 h应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进行疼痛评估,统计爆发痛发生率;根据是否出现爆发痛将患者分成爆发痛组与非爆发痛组,比较2组患者相关资料(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体重指数、术前NRS评分、手术时间、麻醉时间、ASA分级、手术方式、麻醉方式、合并骨质疏松、术后并发症),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爆发痛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  200例患者术后12~24 h的NRS评分为(6.22±1.63)分,出现爆发痛131例,爆发痛发生率为65.50%。爆发痛组131例,非爆发痛组69例,2组患者年龄、术前NRS评分、手术时间、麻醉时间、麻醉方式、合并骨质疏松、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是爆发痛发生的保护因素,术前NRS评分≥6分、手术时间≥126 min、麻醉时间≥135 min、单纯神经阻滞、合并骨质疏松、术后发生并发症是爆发痛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论  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爆发痛发生率较高,术前疼痛、手术时间长、麻醉时间长、单纯神经阻滞、合并骨质疏松、术后并发症均是其影响因素,应积极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以降低术后爆发痛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男性型脱发患者头皮雄激素受体(andr ogen r ecept or,AR)表达情况。方法:对来自10例男性AGA患者和3例正常人的头皮,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男性型脱发患者头皮不同区域AR的表达。结果:患者不同部位总的AR表达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脱发区最强,且均明显强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毛囊隆突部和毛囊漏斗部,脱发交界区及脱发区的AR表达强于枕部非脱发区及正常对照组(P<0.05);在表皮,枕部非脱发区、脱发交界区及脱发区AR表达强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明显强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皮脂腺部位,各组的AR表达强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男性型脱发患者不同区域头皮AR的表达是有区别的;毛囊隆突部和漏斗部,交界区及脱发区AR表达明显增强,可能是男性型脱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冯智英  张毅  秦洁行  苗玲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9):37-39,i0002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在体外的提取.分离.培养和传代的特征,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实验于2004-06/12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神经病学实验室完成。选取幼年雄性SD大鼠,处死后分离骨髓,采用贴壁法在体外培养、传代、扩增、纯化其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别观察原代和传代后第2,4,6,8代的细胞生长情况。并绘制生长曲线和贴壁率曲线。生长曲线:以平均每孔的细胞数(千个)为纵坐标,天数(d)为横坐标;贴壁率曲线:以贴壁率(%)为纵坐标,时间(h)为横坐标。贴壁率又称接种存活率:贴壁率(%)=贴壁细胞数/接种的细胞总数&;#215;100%。结果:①骨髓细胞刚接种时呈圆型,24h后可见细胞贴壁,贴壁细胞以单核细胞为主,在72h后逐渐转变为多种形态的细胞。②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原代细胞第1周生长速度较慢,贴壁时间长,而1周后生长加快;生长曲线及贴壁率曲线显示,传代后7代以内细胞生长速度、贴壁率基本相同;而第8代以后生长速度明显变慢,贴壁率也下降。结论:骨髓间质干细胞有一定的增殖能力,但其增殖不是无限的,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骨髓间质千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研究应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治疗晚期癌痛的护理。[方法]对40例晚期癌痛病人术前做好疼痛及用药评估、心理护理、积极的病人准备;术后做好呼吸、循环系统监护、吗啡用量的调整、输注系统的护理、药物不良反应及手术并发症的防护,出院后病人鞘内泵的自我管理教育及做好随访工作。[结果]40例病人术后疼痛控制良好,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全面的术前及术后护理是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治疗晚期癌痛达到满意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正>80岁的老戴最近1个多月一直被疼痛折磨得难以入睡,罪魁祸首是右侧胸背部簇栗状小水痘。现在疱疹虽然已经消退了,但原部位疼痛剧烈,一阵阵如针刺样、电击样,有时还火辣辣的疼痛。老戴感觉非常痛苦,高血压病也因此加重了。小丽骑电动自行车发生小小意外,当时人摔倒了,她觉得只是足踝小扭伤,然而疼痛却从此纠缠着她,后来更变本加厉,只要轻微碰触,甚至床单拂过,都像有电击般的疼痛从脚底烧上来。她说:"我痛到说不出话来,只能在心底呐喊。"这奇怪而神秘的症状困扰了她3年。  相似文献   
6.
大肠癌中Bmi-1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大肠肿瘤组织中Bmi-1蛋白表达情况及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并探讨Bmi-1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与Ki67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Bmi-1蛋白在60例大肠癌、30例大肠腺瘤及20例正常大肠黏膜组织3组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生存率的关系,并探讨大肠癌中Bmi-1 蛋白表达与Ki67蛋白的相关性。应用SPSS13.0软件包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mi-1蛋白在大肠癌、大肠腺瘤及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25.0%、6.7%、0%, Bmi-1蛋白在大肠癌中表达明显高于腺瘤组及正常组(P<0.05),而在腺瘤组及正常组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P>0.05);Bmi-1蛋白高表达与有无远处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分布部位、分化程度、组织类型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无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Bmi-1蛋白高表达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患者(P<0.05);大肠癌中Bmi-1蛋白高表达与Ki67蛋白表达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Bmi-1蛋白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转移及预后关系密切,可作为评估患者侵润转移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发病年龄与偏头痛临床特点的关系,为临床判断偏头痛的预后提供参考。方法收集门诊诊断为偏头痛的连续患者447例,其中先兆性偏头痛(MA组)62例,无先兆性偏头痛(MO组)385例。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头痛发病年龄(AAO)、首次就诊年龄、病程、家族史以及头痛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等相关资料。两组患者按AAO进行再分组(≤18岁为未成年组,>18岁为成年组),分别对AAO与家族史和头痛强度、频率、持续时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A组和MO组患者中女性分别占81.3%和66.1%(P<0.05),两组患者的首次就诊年龄、病程和头痛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O患者中,未成年组与成年组的首次就诊年龄、病程、家族史及头痛频率和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就诊年龄、病程、家族史、头痛频率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起病早、家族史明显、头痛严重的偏头痛患者,预后较差;在中国人群中,AAO可作为反映偏头痛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偏头痛患者预防药物使用以及疗效。方法门诊连续偏头痛患者307例予预防性药物治疗,随访3个月。氟桂利嗪组94例,多塞平组88例,联合治疗组69例。比较三组患者的疗效和副作用。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单药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副作用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联合治疗较氟桂利嗪和多塞平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间质性膀胱炎(IC)患者膀胱组织的炎症分级与神经纤维密度及临床症状的关系,明确“炎症-神经”相互作用在IC致病中的作用。方法51例IC患者(男9例,女42例)均完成VAS疼痛评分、尿频评分、尿急评分。膀胱活检标本切片后行HE染色检测炎症分级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PGP9.5阳性神经纤维的表达情况。结果IC轻度炎症组、中度炎症组、重度炎症组的PGP9.5阳性神经纤维密度分别为(4.45±1.53)/cm^2、(5.07±1.74)/cm^2、(5.63±1.82)/cm^2,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中/轻=0.031,P重/中=0.033);炎症分级越高,PGP9.5阳性神经纤维密度就越高(r=45,P〈0.001)。三组患者的尿频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中/轻:0.032,P重/中=0.028),尿频评分与炎症分级成正相关性(r=0.34,P=0.012);三组患者的尿急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中/轻=-0.013,P重/中=0.035),尿急评分与炎症分级成正相关性(t=0.38,P=0.005);三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中/轻=0.008,P重/中=0.003),疼痛评分与炎症分级成正相关(r=0.44,P=0.001)。结论IC患者膀胱组织中炎症分级越高,PGP9.5阳性神经纤维密度就越高;而且IC患者的尿频、尿急、疼痛等症状的评分与膀胱组织的炎症分级成正相关性,这些结果提示“炎症-神经”相互作用可能是IC的致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过敏性休克是一种由IgE介导的严重速发型过敏反应,其特点是发作迅速、强烈,不可预见性,最严重的病例可在短时间内死亡。它已成为围手术期病死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本文就本院1995-2005年近10年来的围麻醉期46例严重过敏性休克病例进行总结,以供同行参考。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46例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龄25~72岁,均接受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其中发生在麻醉诱导期18例,麻醉维持期28例。若患者在使用药物时或后突然出现下列症状(尤其是循环衰竭症状)即可临床诊断为过敏性休克,主要包括过敏典型的皮肤改变:广泛的皮肤充血、皮疹、寻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