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1 毫秒
1.
目的:评估窄带成像(narrow-band imaging, NBI)膀胱镜在诊断间质性膀胱炎(interstitial cystitis, I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9年9月至2014年3月,将来海军总医院就诊的65例被高度怀疑为IC的患者纳入研究。首先由1名高年资泌尿外科医师行腰椎麻醉下传统白光( WLI)模式镜检;接着由另1名低年资泌尿外科医师独立行NBI模式镜检。随后,由以上2名医师共同在行水扩张试验后WLI模式下镜检,并对患者膀胱黏膜异常区域进行活检。结果65例患者中,水扩张试验前行WLI镜检,5例可见溃疡性病变,23例可见非溃疡性毛细血管丰富区;水扩张试验前行NBI镜检,28例WLI镜检阳性者均被检出,另有31例WLI镜检阴性者被发现存在非溃疡性毛细血管丰富区。水扩张试验后行WLI镜检,5例溃疡性病变者可见溃疡处黏膜破裂出血,所有NBI镜检非溃疡性毛细血管丰富区阳性者(54例)及2例NBI镜检阴性者可观察到多处点状出血和肾小球样红斑。61例膀胱黏膜异常者行活检,59例为慢性炎症,2例为原位癌。由此确诊IC共59例。水扩张试验前,WLI镜检诊断IC的敏感度、特异度和Kappa指数分别为44.1%、66.7%、0.032;而NBI镜检诊断IC的敏感度、特异度和Kappa指数分别为96.6%、66.7%、0.633。结论与WLI膀胱镜比较,NBI膀胱镜在水扩张试验前诊断IC敏感度更高,其镜检阳性区域同水扩张试验后阳性区域高度一致,对IC的诊断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间质性膀胱炎的诊断和治疗探讨(附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兵 《安徽医学》2011,32(3):304-306
目的 探讨间质性膀胱炎(IC)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3例依据NIDDK诊断标准确诊的女性间质性膀胱炎患者采取治疗性水扩张/膀胱灌注利多卡因、肝素钠和碳酸氢钠混合液等治疗,总结该病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 3例患者均为中年女性,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夜尿增多和(或)盆腔疼痛,病程1年以上,患者盆腔疼痛和尿频/尿急症...  相似文献   

3.
间质性膀胱炎(IC)是一种与膀胱充盈有关的膀胱区或耻骨上区疼痛,尿急、尿频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尿频、尿急症状呈持续性发作、进行性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多发于30~50岁中年女性.由于病因不明,治疗一直是泌尿外科的难题.笔者对15例IC患者给予膀胱水扩张加肝素、碳酸氢钠及利多卡因灌注治疗和有效的整体护理,治疗有效率达83.3%.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膀胱水扩张加肝素碱化利多卡因灌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IC)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20例IC患者采用麻醉下膀胱水扩张后,膀胱灌注肝素2.5万U+5%碳酸氢钠5mL+2%利多卡因10mL+O.9%氯化钠溶液15mL的混合溶液,每周2次,4周后改每周1次,共16次。治疗前后进行Ic症状评分(ICSI)、问题评分(ICPI)及综合评价疗效。结果:20例患者随访6~24个月,平均lO个月。治疗后10例患者症状显著缓解,6例患者有效,4例患者无效,治疗有效率为80%。治疗前ICSI为10~17(14.80±1.94)分,ICPI为7~15(13.30土2.11)分。治疗4、12周后ICSI分别为(10.60±3.05)、(8.55±3.73)分、ICPI分别为(10.00土2.20)、(7.75±2,99)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水扩张联合灌注肝素碱化利多卡因是治疗Ic的有效方法,可以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提高哇活盾号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共纳入9例间质性膀胱炎患者。在膀胱水扩张术联合膀胱即时药物灌注术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行气止痛、清热利湿中药内服。治疗前后分别观察盆腔疼痛与尿急/尿频症状(pelvic pain,urgency and frequency,PUF)评分及间质性膀胱炎症状指数(interstitial cystitis symptom index,ICSI)。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PUF评分和ICSI显著降低(P0.01)。结论膀胱水扩张术、膀胱即时药物灌注术结合行气止痛、清热利湿中药内服对间质性膀胱炎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膀胱水扩张联合灌注透明质酸钠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沈丘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间质性膀胱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膀胱水扩张联合灌注透明质酸钠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膀胱水扩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CSI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ICS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好转,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膀胱水扩张联合灌注透明质酸钠是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有效方法,可以明显缓解临床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素/碱化利多卡因(利多卡因与碳酸氢钠混合)协同膀胱内灌注联合水扩张及经尿道电灼治疗女性间质性膀胱炎(interstitial cystitis, I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就诊,符合美国泌尿外科协会指南的诊断标准,新诊断为IC的女性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诊断时对可疑病变进行膀胱镜检查和活检。所有患者均接受持续12个月的2%(质量分数)利多卡因10 mL+5%(质量分数)碳酸氢钠5 mL+肝素25 000 IU的膀胱内灌注治疗,根据患者的意愿,选择接受或不接受水扩张及经尿道电灼治疗,将患者分为水扩张和经尿道电灼(hydrodistension and transurethral fulguration, HD/TF)组和非HD/TF组,记录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6、12个月O’Leary-Sant间质性膀胱炎症状指标评分(interstitial cystitis patient symptom index scores, ICSI)、问题指标评分(interstitial cystitis p...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膀胱水扩张联合透明质酸钠灌注综合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间质性膀胱炎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和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膀胱水扩张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透明质酸钠灌注治疗,治疗结束后,评价两组疗效、不良反应例数以及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尿频评分(PUF)、膀胱容量测定、症状评分(ICSI)、问题评分(ICPI)、生活质量(QOL)评分。结果:在治疗后,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1.0%、89.5%,存在显著差异;试验组患者的尿频评分(PUF)、膀胱容量测定、症状评分(ICSI)、问题评分(ICPI)、生活质量(QOL)评分在治疗前后存在显著性差异。试验组的不良反应数也显著少于对照组。结论:膀胱水扩张联合透明质酸钠灌注综合治疗间质性膀胱炎患者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阿米替林联合肝素钠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例间质性膀胱炎患者行口服阿米替林联合膀胱内灌注肝素钠治疗,所有患者给予膀胱内灌注肝素钠,每周3次,并于灌注同时给予口服阿米替林。1个月后比较患者症状变化情况:每日平均排尿次数、最大排尿量、间质性膀胱炎症状指数及痛苦指数。结果所有患者平均每日排尿次数、最大排尿量、间质性膀胱炎症状指数及痛苦指数与治疗前相比均存在显著改善(P<0.05)。结论阿米替林联合肝素钠治疗间质性膀胱炎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可起到缓解作用,从而使其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RhoA/Rho激酶在间质性膀胱炎患者膀胱平滑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间质性膀胱炎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取16例临床确诊的间质性膀胱炎患者膀胱平滑肌组织(实验组)及8例正常膀胱平滑肌组织(对照组),观察预收缩后Rho激酶特异性抑制剂Y-27632对两组膀胱平滑肌的舒张作用。结果实验组膀胱平滑肌对Y-27632的敏感性较对照组明显增加,最大舒张率明显增大[(69.5±3.2)%比(43.8±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间质性膀胱炎患者膀胱平滑肌组织中RhoA/Rho激酶的表达显著增加,从而推断RhoA/Rho激酶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间质性膀胱炎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至2010年4月我院收治的5例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及膀胱镜所见均类似于间质性膀胱炎,通过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抗胆碱能药物以及碱化利多卡因灌注膀胱扩张等多种治疗,效果仍不确定,但停用氯胺酮后半年症状逐渐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A型肉毒素治疗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0~2012年中山市中医院收治的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患者20例。患者均有明显的尿频、尿急和不同程度的急迫性尿失禁及膀胱区疼痛等症状,白天排尿间隔时间最短4~5min,平均(20±15)min;夜尿6~20次,每次尿量(50±15)mL。3例出现不同程度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病程3个月~2年,20例患者功能性膀胱容量平均50(20~100)mL,Qmax3.7~8.9mL/s,残余尿量0~24mL。20例尿动力学检查提示膀胱敏感性高,逼尿肌活动亢进,膀胱顺应性下降。患者均在蛛网膜下腔加硬膜外麻醉下行肉毒素A逼尿肌注射术,水压扩张膀胱,伴有尿路感染者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结果 20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拔除尿管时膀胱容量平均(130±30)mL。排尿量平均(120±25)mL/次,排尿间隔时间平均(85±25)min,夜尿5~7次,Qmax平均(10.2±3.3)mL/s,残余尿量平均(7.0±2.5)mL。出院后16例随访平均6(3~12)个月,症状明显改善,尿量每次平均(220±50)mL,夜尿0~3次。结论 麻醉下的膀胱水扩张、A型肉毒素膀胱逼尿肌内注射的综合治疗,可有效增加膀胱容量,减轻LUTS症状,是治疗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间质性膀胱炎各种治疗方案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 对57例间质性膀胱炎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其中29例患者行口服药物治疗,21例患者进行了口服药物与膀胱灌注治疗,5例患者行膀胱液压扩张与膀胱逼尿肌内注射肉毒毒素A,2例患者行尿流改道术治疗,通过对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进行对比,对间质性膀胱炎的治疗方案进行总结.结果 行口服药物治疗和膀胱灌注的患者有34例(68%)症状缓解或部分缓解,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疼痛缓解,尿频症状也部分缓解,排尿间隔时间明显延长.5例行膀胱液压扩张与膀胱逼尿肌内注射肉毒毒素A的患者,术后疼痛完全缓解,尿频症状也部分缓解,排尿间隔时间明显延长,膀胱容量与术前相比明显增大,达到180~270 ml.到目前为止,5例患者均可以正常学习、工作.1例患者术后6个月后尿频、尿痛症状有所反复;1例患者术后出现排尿无力;但是较术前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并不影响正常工作与生活.行尿流改道的患者无并发症发生,尿频、尿痛等IC相关症状完全消失.结论 膀胱液压扩张与口服药物或膀胱灌注治疗是间质性膀胱炎治疗的常规方案,多数患者可取得一定效果;膀胱黏膜下和逼尿肌内注射肉毒毒素A是治疗间质性膀胱炎是一种新的有效、安全、简单的治疗方法,对口服药物和膀胱灌注无效的患者可试用,对改善患者膀胱区疼痛具有良好效果;膀胱切除尿流改道是间质性膀胱炎治疗的最终方案,可完全缓解尿频、尿急、膀胱区疼痛的症状,但是患者生活质量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发展一种减少药物副作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方法。方法 以WOLF膀胱镜在三角区用F6输尿管导管导管针粘膜下穿刺进针局部给药,与口服药组做对比。结果经统计学Riddit分析,就样本资料而言,膀胱镜粘膜下穿刺效果最好。结论 间质性膀胱炎是一种无菌性免疫障碍性炎症,目前治疗多静脉给予糖皮质激素、肝素、雌激素,或膀胱灌注硝酸银、二甲基亚砜,但以上治疗均有较强的全身组织反应。我们通过对间质性膀胱炎的病理分析,在以前的治疗基础上,发展出经膀胱镜侵袭性三角区注射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有效手段,并附病例对比122例。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吴汉  吴海啸  王先道  余谦  杨庆 《浙江医学》2010,32(1):129-130
间质性膀胱炎(IC)是一种以尿频、尿急、夜尿增多,膀胱充盈后耻骨上区或盆腔疼痛、排尿后症状减轻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该病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困难,治疗效果欠佳,已成为一种困扰患者和泌尿外科医师的常见病。近年来,我院对收治的43例IC患者采用碱化利多卡因联合肝素膀胱灌注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膀胱水扩张联合膀胱灌注治疗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的疗效.方法:选取38例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患者,给予膀胱水扩张联合膀胱灌注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6个月时测量患者的残余尿量、膀胱容量与排尿间隔时间,并依据O' Leary-Sant IC问卷调查量表对患者进行问题评分、症状评分及Pearson分析.结果:治疗前后患者残余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6个月时患者排尿时间间隔、问题评分、症状积分、膀胱容量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膀胱容量与排尿间隔时间呈正相关性(r =0.802,P<0.05),与O' Leary-Sant IC问卷调查量表呈负相关性(r=0.818、-0.730,P<0.05),与患者残余尿量无显著相关性(r=0.042,P>0.05).结论:膀胱水扩张联合膀胱灌注治疗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效果显著,有效改善了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7.
间质性膀胱炎(IC),是一种膀胱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症状以尿频、尿急和膀胱疼痛为特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白介素6(IL-6)在间质性膀胱炎(interstitial cystitis,IC)中的表达情况,探讨IL-6在IC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择盆腔症状(PUF)评分高于15分的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美国糖尿病、消化及肾病协会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IC组和非IC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两组膀胱黏膜组织中IL-6蛋白的表达情况,比较两组表达水平有无差异。结果IL-6蛋白在非IC患者的膀胱尿路上皮细胞质中有表达,在IC患者的尿路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淋巴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中有表达。IL-6的免疫组织化学评分:IC组为(5.1&#177;1.8)分,非IC组为(1.1&#177;0.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患者的PUF评分与IL-6蛋白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452,P〈0.05)。结论IL-6蛋白在IC患者膀胱黏膜中表达增高,膀胱黏膜活检组织中IL-6的高表达有助于IC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9.
孙尧荣  陈辉  颜辉辉  林丽 《浙江医学》2020,42(24):2665-2667
目的探讨女性间质性膀胱炎(IC)患者尿频、膀胱疼痛与膀胱组织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确诊为IC的女性患者45例为IC组,同期本院就诊、年龄匹配且无IC的正常女性4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对象O''Leary-Sant问卷IC症状指数(ICSI)、IC问题指数(ICPI)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膀胱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D31阳性表达占比,并分析IC患者尿频、膀胱疼痛与膀胱组织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结果IC组ICSI、ICPI及VAS评分及膀胱组织中VEGF、CD31阳性表达占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CSI、ICPI及VAS评分与膀胱组织中VEGF、CD31阳性表达占比均呈正相关(r=0.55、0.64、0.62和0.79、0.76、0.76,均P<0.05)。结论女性IC患者尿频、膀胱疼痛与膀胱组织血管生成密切相关,抑制膀胱组织血管生成可能是IC的一个潜在治疗目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钾离子敏感试验(PST)在间质性膀胱炎中的临床应用。方法31例间质性膀胱炎(IC)患者设为观察组,用0.2%透明质酸钠(HA)100ml膀胱灌注治疗,每周1次连续10周,用直观类比标度评分(VAS)评估治疗前及治疗后症状的程度,0分为无症状,10分为症状最严重。治疗前后均行PST检测,将0.4mEqKCl溶液膀胱灌注至膀胱急迫排尿感及激惹疼痛,记录膀胱最大容量。对照组为健康人31例,操作过程类同观察组。结果治疗前VAS评分观察组(7.31±2.94)分与对照组(3.84±1.1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二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钾离子敏感试验可以作为IC患者临床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