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华法林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及最佳初始剂量。方法选取房颤患者81例,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63例,所有患者随机分入3.75 mg治疗组、2.5 mg治疗组和5 mg治疗组,各组患者均调整华法林剂量,使INR维持于2.0~3.0之间。随访2~6个月,观察各组患者达到稳定INR所需时间、维持稳定INR的华法林剂量,发生INR增高、出血/血栓栓塞事件。结果各组基线特征差异无显著性3,.75 mg治疗组达稳定INR的所需时间最短,华法林的维持剂量无显著性差别2,.5 mg治疗组、3.75 mg治疗组的发生INR增高、出血、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显著低于5 mg治疗组。结论对于我国患者,应用华法林以3.75 mg为初始剂量是安全、可行的,与2.5 mg、5 mg相比,疗效相似,而INR过高的发生较5 mg明显减少,与2.5 mg相似,且达到稳定INR的时间最短,3.75 mg可能是国人应用华法林的更佳初始剂量。  相似文献   

2.
吴非飞  梅霞  罗羽慧 《重庆医学》2005,34(3):371-372
目的探讨华法林及适合的INR预防非瓣膜病房颤血栓栓塞.方法将非瓣膜病房颤患者采用随机的方法将206例分为华法林治疗组103例、阿司匹林对照组103例.治疗组采用华法林片,剂型为2.5mg,服用方法为2.5mg/d,用量范围为1.5~5mg/d,服药后每3d复查1次INR,稳定后1个月、6个月、1年复查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并依据INR调整华法林用量,使INR保持在1.6~2.5之间.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片,剂型为25mg,100mg/d,1个月、6个月、1年复查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随访1年.随访两组患者的临床预后情况,包括:血栓栓塞、出血情况.结果血栓栓塞情况:华法林组血栓栓塞发生率为0.98%/年,阿司匹林组为3.96%/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情况:华法林组发生率为2.94%/年,阿司匹林组1.98%/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瓣膜病房颤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并注意监测INR,使INR保持在1.6~2.5之间,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初始剂量3mg和5mg对NVAF患者抗凝作用的影响,了解国人的华法林最佳起始剂量,为临床进一步合理应用华法林提供更多证据。方法选取2004年7月至2005年12月就诊的卒中中危或高危NVAF患者173例,所有患者随机分入3mg治疗组和5mg治疗组。两组患者均调整华法林剂量,使INR维持于2.0~3.0。随访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达稳定INR所需时间、发生INR增高、主要出血/血栓栓塞事件的差异。结果两组基线特征差异无显著性。3mg治疗组达稳定INR的时间与5mg组相似。3mg治疗组的INR增高发生率显著低于5mg组。5mg治疗组有5例发生轻微出血(牙龈/鼻腔)(6.9%),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对于中国NVAF患者,应用华法林以3mg为初始剂量是安全、可行的,与5mg相比,疗效相似而INR过高的发生明显减少。3mg可能是国人NVAF应用华法林的更佳初始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华法林(3 mg/片)抗凝最佳初始剂量、治疗剂量调整方法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监测,进一步推广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临床应用。方法:观察66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剂量、初始及治疗期间药物剂量调整方法,INR监测,随访1年,观察出血及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结果:华法林2 mg起始剂量组INR多维持在1.5-2.5之间,3 mg起始剂量组INR多维持在2.2-3.0之间,起始剂量2 mg与3 mg比较治疗效果相似,而INR过高发生明显减少;华法林的维持量1.25-3.25 mg,平均(2.1±0.6)mg;INR达到1.5-3.0水平需7-14 d,平均(11±2)d;INR稳定于1.5-2.5水平需12-30 d,平均(19±4)d;随访1年,有1例小脑出血,3例齿龈出血,无缺血性脑卒中及其他部位的血栓栓塞发生。结论: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在合理、有效的INR强度(1.5-2.5)监测下,华法林以2 mg剂量起始的应用是安全、可靠的,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华法林对心房颤动的抗凝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赖敏 《广西医学》2007,29(4):499-500
目的 探讨华法林对心房颤动的抗凝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心房颤动患者123例,采用随机方法分为华法林治疗组62例,阿司匹林对照组61例,华法林组用药前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采用国产华法林片,初始剂量2.5 mg/d,3~5 d复查INR,根据INR逐渐增加剂量,每次加量1/4片,稳定后1~3个月复查INR,使INR保持在2.0~3.0之间;所有病例观察血栓栓塞事件及有否出血情况以及发生时的INR,每2周进行1次随访,随访期1年;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片100 mg/d.结果 华法林组栓塞发生率为1.61%,阿司匹林组为4.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组出血发生率为3.23%,阿司匹林组为1.6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可明显减少栓塞事件发生,维持INR在2~3之间出血不良反应轻、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80例老年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在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的基础上,观察组使用法华林治疗,3 mg/d口服,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对照组使用阿司匹林治疗,200 mg/d口服.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INR值及血栓栓塞、出血等事件.结果 观察组华法林维持量(1.75~4.75) mg/d,平均剂量(2.00±0.75) mg/d,INR值为3.08±0.72.2组出血发生率相似(P>0.05);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5%vs 20.0%,P<0.05).结论 在严密监控INR情况下,使用华法林治疗房颤安全、可靠、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基层医院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接受指南推荐的抗凝剂应用情况,探讨基层医院NVAF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最佳初始剂量。方法: 调查无抗凝治疗禁忌证的NVAF患者256例,分析华法林使用情况;将使用华法林的患者随机分为3.125 mg初始剂量组和5 mg初始剂量组,2组患者均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华法林剂量,直到INR稳定于2.0~3.0,随访2个月。结果: 256例患者中应用华法林者47例;高危患者164例,其中有29例应用华法林,高危患者中使用华法林的比率阵发性房颤(6.8%)低于持续性与持久性房颤(21.7%)(P < 0.05);3.125 mg组达稳定INR的时间与5mg组相似,3.125 mg组的INR增高发生率低于5 mg组(P < 0.05),2组均无明显出血及血栓事件。结论: 目前我国部分基层医院NVAF患者多数未接受指南推荐的抗凝剂,以3.125 mg为初始剂量应用华法林能使INR安全、迅速、有效的达标并稳定。  相似文献   

8.
华法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华法林与阿司匹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疗效.方法 华法林组给药初始剂量为2.0mg/d,调整剂量,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稳定在2.0~3.0;阿司匹林组给药剂量为150 mg/d.常规门诊随访.主要终点事件为缺血性脑卒中和死亡,次要终点事件包括外周动脉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无症状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和严重出血.结果 与阿司匹林比较,华法林明显降低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3.3%比10.7%,P<0.05),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对危险下降69.5%,总血栓栓塞事件相对危险下降71.3%(3.3%比11.5%,P<0.05).华法林组总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9.8%比2.5%,P<0.05).结论 华法林能更有效降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虽然出血发生率高于阿司匹林组,但严密监测INR,华法林仍然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达比加群酯和调整剂量的华法林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66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达比加群酯组(110 mg/次,2次/d)和华法林组(初始剂量为2.5 mg/d),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2.0~3.0之间.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血栓栓塞事件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有效性终点指标:达比加群酯组无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华法林组发生缺血性脑卒中1例,两组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 vs 1.2%, P>0.05);安全性终点指标:两组均无重要出血事件发生,达比加群酯组发生轻微出血事件4例,华法林组发生轻微出血事件5例,两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达比加群酯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华法林相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年龄≥75岁的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AF)患者进行华法林抗血栓治疗PT-INR安全范围。方法:2004年1月~2007年6月我院连续诊治的264例75岁以上非瓣膜病性AF患者随机分配至低抗凝组、中抗凝组、强化抗凝组,门诊随访,记录3组患者血栓栓塞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INR控制在1.5~2.0比较,当INR控制在2.0~2.5和2.5~3.0时,缺血性脑卒中及其他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且2组间缺血性脑卒中及其他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在高抗凝强度治疗组,出血事件明显增加:1例颅内出血,1例严重消化道出血,8例其他类型出血,与之相比,低抗凝组及中抗凝组中出血事件明显减少: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为0%,其他类型的出血事件的相对危险度也分别减少62.5%和50%,2组间出血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我院264例非瓣膜病性AF患者中,应用华法林抗凝预防血栓栓塞,将INR控制在2.0~2.5,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低强度华法林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脑栓塞高风险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择2015年1~6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脑栓塞高风险患者92例,采用数字表随机法分为两组,A组46例给予低强度华法林(1.6<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治疗,B组46例给予标准强度华法林(2.00.05);A组患者的出血发生率为8.70%,明显低于B组的2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强度华法林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预防作用与标准强度华法林基本相同,但用量明显减少,用药安全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和华法林用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172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利伐沙班组86例,利伐沙班20mg/d,肾功不全者15mg/d;华法林组86例,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将INR控制在2.0~3.0。结果:利伐沙班组发生栓塞3例,占3.49%;出血2例,占2.33%。华法林组发生栓塞4例,占4.65%;出血9例,占10.47%。两组间血栓栓塞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利伐沙班组出血发生率低于华法林组(P?0.05)。结论:利伐沙班与华法林抗凝治疗效果相当,可明显减少栓塞事件,而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华法林,该药既有效又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华法林与阿司匹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疗效. 方法 将244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机均分为华法林组与阿司匹林组.华法林组给药初始剂量为每天2.0mg,调整华法林剂量,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稳定在2.0~3.0;阿司匹林组给药剂量为150 mg,每天1次.两组常规门诊随访,平均随访21(3~24)个月.主要终点事件为缺血性脑卒中和死亡,次要终点事件包括外周动脉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无症状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和严重出血. 结果 与阿司匹林组比较,华法林组明显降低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3.3%,10.7%,P<0.05),相对危险下降69.2%,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对危险下降69.5%,总血栓栓塞事件相对危险下降71.3%,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9.8%,22.1%,P<0.01).华法林组总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9.8%,2.5%,P<0.05). 结论 与阿司匹林比较,华法林能更有效降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但其出血发生率高于阿司匹林组,如果严密监测INR,华法林仍然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华法林对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栓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华法林对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抗凝治疗 ,观察其抗栓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 117例应用华法林分进行抗凝治疗并为两组 :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率 (INR) 1.6~ 2 .4组 ,6 7例 ;INR2 .5~ 3.5组 ,5 0例。观察两组血栓栓塞并发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INR1.6~ 2 .4组血栓栓塞年发生率为 0 .75 % ,INR2 .5~ 3.5组为 0 ,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两组病例中 94 %的不良反应为出血 ,INR1.6~ 2 .4组出血不良反应的年发生率为 6 .9% ,INR2 .5~ 3.5组为 16 .2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但两组中均无一例为严重出血。其他不良反应为皮疹和消化道症状。结论 :华法林抗凝强度INR1.6~ 3.5时能明显降低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 ,其安全性好。INR1.6~ 2 .4时有一定的血栓栓塞危险 ,INR2 .5~3.5时有一定的严重出血危险性。  相似文献   

15.
伏继伟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9):127-127,133
目的观察华法林和阿司匹林预防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40例患者进行分析,华法林组70例,阿司匹林组70例。随访2年。观察血栓栓塞发生率、致残率及病死率、再栓塞的再住院率、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应用华法林组可明显降低血栓栓塞的发生率,降低脑卒中的致残率及病死率,降低因栓塞而再人院例数,且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与阿司匹林相比,华法林抗凝可有效降低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维持INR2.0~3.0的华法林剂量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华法林对非瓣膜病高龄房颤(≥80岁)患者的抗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非瓣膜病高龄(≥80岁)心房颤动患者80例作为观察对象。并分为华法林组和阿斯匹林组,华法林组密切监测PT-INR达1.6~2.5。观察两组血栓栓塞及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华法林血栓发生率3.33%,阿斯匹林组血栓发生率24.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病例中不良反应85%为出血,无一例严重出血,两组出血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华法林抗凝治疗可以明显降低非瓣膜病高龄(≥80岁)房颤患者血栓发生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华法林在高龄心房颤动的临床抗凝治疗特点。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治疗组与观察组Ⅰ、观察组Ⅱ,其中治疗组60人,观察组Ⅰ、观察组Ⅱ每组30人。治疗组运用华法林治疗,观察组Ⅰ患者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口服50 mg/d;观察组Ⅱ给予100 mg/d;随访6个月~1年,观察三组INR稳定值、华法林有效维持量以及出血和栓塞并发症发生率,并分析出血和血栓栓塞发生率与华法林的抗凝强度INR的关系。结果:治疗组与观察组Ⅰ、观察组Ⅱ在预防外周血栓栓塞和出血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观察组Ⅰ、观察组Ⅱ在预防脑栓塞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观察组Ⅰ、观察组Ⅱ.华法林的抗凝强度保持INR在2.1~2.9时要比华法林的抗凝强度需保持INR在1.0~2.0防治的栓塞率要低。结论:使用华法林时应严密监测INR使其小于3.0,同时在抗凝治疗过程中注意避免和纠正导致严重出血的诱因与疾病,此时华法林的抗凝强度对高龄房颤患者仍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华法林预防非瓣膜性房颤血栓栓塞症147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光平  刘敏  卢辉  祁建 《南通医学院学报》2006,26(4):277-277,279
目的:探讨华法林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栓疗效。方法:将愿意接受华法林预防治疗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14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安慰剂;观察组给予华法林3mg,1次/d口服,连服4天,第5天测定国际标准比值(INR),以INR值将华法林调整至最适剂量,以后定期每周测定INR,然后1个月检查1次,最长不超过2个月,两组患者根据临床实际联合应用血管转化酶抑制剂、硝酸盐类、β受体阻滞剂、地高辛及调脂药治疗1个月随访2年。观察两组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血栓栓塞症第1年发生率为4.1%,第2年为6.8%;观察组2年均为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抗凝强度INR控制在2.0~3.0能明显降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抗凝强度的华法林对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抗栓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150例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3组:组Ⅰ为标准强度华法林治疗组[2.0<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5)]50例,组Ⅱ为低强度华法林治疗组(1.6<INR≤2.0)50例,组Ⅲ为阿斯匹林对照组50例.应用华法林抗凝并行INR监测,分析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发生与INR的关系以及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组Ⅰ血栓栓塞发生率低于组Ⅱ和组Ⅲ.3组患者出血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3组治疗后D-二聚体浓度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01),其中组ⅠD-二聚体浓度治疗前后变化最显著,且治疗后组Ⅰ的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其它两组(P<0.001),组Ⅱ的D-二聚体水平低于组Ⅲ(P<0.001).结论 组Ⅰ对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抗栓治疗的疗效优于组Ⅱ和组Ⅲ,且INR维持在标准强度(2.0~2.5)范围内,出血的发生率低,使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与华法林两种抗凝剂治疗左心室心尖部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2月至2016年10月收治左心室心尖部血栓患者82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82例患者分为两组,利伐沙班组42例,华法林组40例。观察两组治疗3 d后D二聚体(D-D)下降百分比、D-D恢复时间、左心室心尖血栓消失时间、治疗后3个月血栓消失数、INR以及新发血栓栓塞事件和出血事件。结果利伐沙班组3 d后D-D下降百分比显著高于华法林组(P0.05),D-D恢复时间和血栓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华法林组(P0.05);利伐沙班组3个月后血栓消失率高于华法林组;治疗3个月后,利伐沙班组INR值和INR达标率分别为(2.62±0.43)和69.05%,显著高于华法林组(P0.05);利伐沙班组新发血栓栓塞1例,出血事件2例,华法林组新发血栓栓塞4例,出血事件7例(P0.05)。结论利伐沙班治疗左心室心尖部血栓可缩短D-D恢复正常时间,提高INR达标率,减少出血事件,较华法林治疗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