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室间隔缺损补片修补191例。直接缝合18例,采用主动脉瓣折叠悬吊术治疗合并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结果;死亡4例,存活205例效果满意,无瑜余瘘和新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生。结论;对干下型室间隔缺损应补片修补为主,采用主动脉瓣折叠悬吊术治疗合产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特点和诊疗效果。方法:全部病例采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直视手术,经右房切口探查,并分别通过肺动脉及右室流出道切口补片修补室间隔缺损。结果:全组手术过程及术后恢复顺利,无死亡病例,无残余漏及主动脉关闭不全。结论:干下型室间隔缺损解剖位置特殊,自然闭合机会小,并易造成主动脉瓣病变,应尽早行补片修补手术治疗,采用主动脉瓣折叠悬吊术治疗合并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主动脉径路修补干下型室间隔缺损,并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的外科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3例干下型室间隔缺损并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经主动脉切口行室间隔缺损修补及主动脉瓣置换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者,术后无低心排,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术后及术后3个月随访均无残余分流,肺动脉瓣返流较术前减轻.结论 经主动脉途径修补干下型室间隔缺损可以避免多个切口,修补确切,可以保护肺动脉瓣.  相似文献   

4.
收治室间隔缺损880例,68例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7.73%)。其中干下型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者41例,膜周者27例。55例单纯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3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主动脉瓣成形术,无1例行主动脉瓣替换术。术后随访6月~10a,无并发症,无近远期死亡,残余返流无1例较术前加重。多因素分析提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程度、室间隔缺损的类型、瓣膜折叠的次数及术前心胸比率等对主动脉瓣成形术的疗效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强  远方  侯全红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11):1280-1281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中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室间隔缺损补片修补51例,直接缝合7例,6例行主动脉瓣折叠悬吊术治疗合并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结果:死亡1例,存活58例,效果满意,无残余瘘和新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生。结论:对干下型室间隔缺损应补片修补为主,采用主动脉瓣折叠悬吊术治疗合并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收治室间隔缺损880例,66例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7.73%)。其中干下型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者41例,膜周者27例。55例单纯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3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主动脉瓣成形术,无1例行主动脉瓣替换术。术后随访6月-10a,无并发症,无近远期死亡,残余返流无1例较术前加重。多基因分析提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程度、室间隔缺损的类型、瓣膜折叠的次数及术前心胸比率等对主动脉瓣成形术的  相似文献   

7.
24例小儿干下型室间隔缺损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4例直接缝合,20例补片修补,3例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中2例仅做室间隔缺损修补,1例做主动脉瓣折迭悬吊术。作者认为小儿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的特点、手术方法及预后与其他类型的室间隔缺损有所不同,早期手术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42例干下型室间隔缺损临床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 全部病例采用全麻中低温体外循环下直视手术,经肺动脉及右室流出道切口修补室间隔缺损.结果 全组无死亡病例,术后恢复顺利.出院前及出院后3个月复查心脏彩色多普勒,无残余分流.流出道狭窄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结论 干下型室间隔缺损因其解剖特点及血流动力学特点,无自然闭合倾向,且易导致主动脉瓣脱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一经诊断即应早期手术,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小儿干下型室间隔缺损(SPVSD)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 对194例小儿SPVSD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中补片修补182例,直接缝合12例。对8例合并中至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采用主动脉瓣成形术和主动脉瓣折叠悬吊术。结果 死亡4例,病死率2.1%,存活190例,效果满意,142例随访3个月至16年,自觉症状基本消失,能参加正常活动,无残余漏和新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生。结论 对SPVSD治疗以补片修补为主,采用主动脉瓣折叠悬吊术治疗合并有AI者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肺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中常见的一种类型。作者对手术年龄、手术方法作初步讨论。认为这类小儿应在 4岁前修补肺动脉下室缺可预防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发生。六个月至一年随访 ,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脉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观察,掌握本病的手术适应证及术式选择。方法通过1993年1月~2003年8月在我院收治的149例动脉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的患者,观察随年龄增长和肺动脉高压、主动脉瓣病变发生发展规律的关系及术式选择对预后的影响。结果①随年龄增长,合并主动脉瓣病变明显增加。12岁以后出现主动脉瓣病变者占39%。②较大缺损易产生心力衰竭,早期导致肺动脉高压。③中、小两大动脉的干下室缺,易引起主动脉瓣脱垂和返流。④此类室缺应早期手术,以补片修补为主,如合并主动脉瓣脱垂应及早行室缺修补及主动脉瓣成形术。结论根据两动脉干下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特点应及早手术治疗,且以补片修补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镶嵌手术(hybrid procedure)治疗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2010年6月~2011年8月.经右心室穿刺封堵治疗先天性干下型室间隔缺损患者22例,经胸超声心动图提示室间隔缺损(VSD)的直径为4~12 mm,距主动脉瓣距离1~3 mm,轻度主动脉瓣反流6例,中度1例,术中先由食道超声(TEE)准确定位和测量缺损大小,再次明确有无封堵术指征并帮助选择适合的封堵器,然后在TEE引导下接受非体外循环下经右心室穿刺封堵干下型室间隔缺损治疗,均选用偏心型VSD封堵器治疗,术后即刻评价封堵效果,并分别予术后2周、1月、3月及6月进行随访.结果 20例患者封堵器均成功置入,2例因发生中度主动脉瓣反流改行直视手术,术后即刻超声示完全封堵18例,少量残余分流2例,在3月后消失.封堵器对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和房室瓣均无影响,术中及术后未有其它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3~5 d出院.3月后复查经胸超声均未见残余分流.结论 在认真把握手术适应证、合理选择封堵器材及熟练操作的基础上,镶嵌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于下型室间隔缺损是安全有效的,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干下型室间隔缺损(SIVSD)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 全部采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经肺动脉补片修补。2例合产芳动脉右冠窦瘤及1例并动脉导管未闭同期手术,2例伴主动部垂及2例合并主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仅作室缺修补。结果 全组无死亡。复查无残余分流。15例胸骨左缘2~3肋间线留1~2/6SM,3~6月后杂音减弱或消失。结论 适时手术,采用补片修补,正确判断和处理主动脉瓣病变是提高本病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海东  杨康  廖克龙  曾会昌  景涛 《重庆医学》2004,33(12):1765-1766
目的总结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方法全组84例病人均经超声心动图确诊为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术前经吸氧、血管扩张药物治疗,常规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术后防治肺动脉高压危象和低心排综合征.结果全组84例病人中,死亡4例,死亡率4.76%,并发症发生率9.5%,明显低于文献报道.结论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注重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可以降低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我院自1988年1月~1991年7月共收治室间隔缺损168例,其中室缺伴主动脉瓣脱垂8例,经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8例中,男性7例,女性1例,年龄4~26岁,平均11.6±8.7岁。临床表现为胸骨左缘第2~4肋间收缩期杂音Ⅰ~Ⅳ级,其中5例伴舒张期杂音Ⅰ~Ⅲ级,脉压差5.5~11kPa。术前常规行彩色多普勒扇超检查,3例伴有中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其中1例同时作升主动脉造影。2例伴有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所有病例的室缺位置、脱垂的主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成人法洛四联症的外科治疗及疗效。方法成人法洛四联症外科治疗78例,所有病例均经右房或右室流出道切口完成疏通和室间隔缺损修补,室间隔缺损均用涤纶补片修补,单纯补片加宽流出道63例,跨瓣环补片15例。结果死亡5例,病死率6.4%;死亡原因:低心排血量综合征4例,心律失常1例;室间隔缺损残余漏3例(3~5mm);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结论成人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合理设计,彻底矫正畸形,加强心肌保护及术后管理可取得满意的远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和外科手术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患者(95例合并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前心脏彩超诊断为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者82例,室间隔缺损20例。结果:住院期间死亡率4.9%(5/102)。死亡原因分别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1例,肺高压危象2例,呼吸衰竭2例。其余患者并发肺部感染7例,肺不张5例,胸腔积液1例,肺高压危象2例。所有存活患者肺动脉高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效果满意。结论: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临床上易与单纯室间隔缺损相混淆,术前容易漏诊因而导致术中发生灌注肺。因此,应加强术前诊断及术中探查,以避免灌注肺的产生。同时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者肺动脉高压出现早、进展快,易发展成器质性肺动脉高压,影响手术的远期疗效,甚至丧失手术机会。所以一经诊断,应尽早手术,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加强围手术期管理,一般均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先天性二叶主动脉瓣畸形(CBAV)的临床分型、手术指征和方法。方法选择我院CBAV患者68例,其中伴感染性心内膜炎(IE)16例(22.9%),合并升主动脉瘤样或夹层病变10例(14.7%)。所有患者均手术置换人工机械或生物瓣膜,其中16例清除心内赘生物,同期行二尖瓣置换19例,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7例,升主动脉成形术3例,动脉导管结扎术3例,室间隔缺损修补3例,主动脉窦瘤破裂修补3例,冠状动脉搭桥术4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晚期死亡1例,其余患者均恢复了基本的生活自理。结论我国广大临床医师对CBAV病因、分型及病理等方面的认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CBAV并发的动脉夹层及动脉瘤病变的处理指征需积极对待,其手术的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的随访。  相似文献   

19.
室间隔缺损(VSD)解剖复杂,常分为膜周型、双动脉下型、肌部型。介入封堵术中,膜周部型的易影响到希氏束,双动脉下型的易影响到主动脉瓣。其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且严重,特别是嵴内型VSD、干下型VSD、巨大VSD伴肺动脉高压、隔瓣下型VSD等。近年来,随着器械、技术等的不断改进、提高,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并发症明显降低。而Hybrid技术的践行,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近年来也取得了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