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通过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R1(PBLCR1)的表达,探讨PBLCR1在SLE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诊断、治疗和疗效观察中的临床价值和意义。方法对临床确诊的106例SLE患者和78例健康体检者进行PBLCR1活性检测及PBLCR1分子的定量测定。结果健康组PBLCR1活性及PBLCR1分子数量明显高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LEDAI>10分者(活动期)PBLCR1表达水平较SLEDAI<10分者(稳定期)低(P<0.05),且与SLEDAI评分呈负相关(r=-0.582,P<0.05)。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PBLCR1表达降低,且非活动期患者PBLCR1活性及PBLCR1分子数量高于活动期患者,提示PBLCR1表达与SLE病情发生及发展相关。PBLCR1活性及PBLCR1分子定量检测对SLE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血清CEA、CA199及CA242在消化系统肿瘤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癌胚抗原(CEA)、糖链抗原19-9(CA19-9)及糖类抗原CA242在胃癌、原发性肝癌、胰腺癌及结直肠癌等消化系统肿瘤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26例食管癌、49例胃癌、68例原发性肝癌、32例胰腺癌、30例胆管癌、67例结直肠癌、55例消化系统良性病变和47例正常人血清CEA、CA19—9、CA242的表达水平。结果各肿瘤组血清CEA、CA19-9、CA242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良性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X^2=86.54~113.29,P〈0.05)。CA242在食管癌和胃癌中表达水平最高,CA19-9在原发性肝癌、胰腺癌和胆管癌中表达水平最高,CEA在结直肠癌中表达水平最高。结论消化系统肿瘤因部位不同,其血清CEA、CA19-9、CA242的阳性表达率也不一致,临床应有针对性地选择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粪便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抗原与胃癌和非胃癌消化系统肿瘤的关系。方法将204例消化系统肿瘤患者按肿瘤部位分组并设立健康对照组,采用免疫胶体金法检测各组患者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分析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与胃癌和其他各组的关系。结果胃癌组74例,年龄(57.3±11.6)岁;结肠癌组30例,年龄(59.5±12.7)岁;食管癌组35例,年龄(55±9)岁;直肠癌组30例,年龄(57.8±12.3)岁;肝癌组35例,年龄(54.7±11.16)岁和健康对照组80例,年龄f55.4±12.4)岁;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阳性率胃癌组(43.24%)均高于健康对照组(1.25%)、结肠癌组(16.61%)、食管癌组(2.86%)、直肠癌组(10%)、肝癌组(5.71%)。结论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与胃癌关系极为密切,胶体金法检查Hp抗原简单方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患者之间,及不同消化道肿瘤患者与健康人群之间粪便菌群的差异。方法 采用16S rRNA的方法,对13例食管鳞癌、23例胃癌、6例结直肠癌患者,49例健康人的粪便菌群差异进行分析。 结果 肿瘤组患者粪便菌群中双歧杆菌、普拉梭菌、伶俐瘤胃球菌较健康对照人群丰度明显减低(P均<0.05);厚壁菌门、放线菌门的部分菌种在食管癌、胃癌患者粪便中较健康人群显著减少(P均<0.05),部分与肠癌组一致;抗肿瘤治疗、抗生素、乳酸菌制剂均对肿瘤患者的粪便菌群产生影响。结论 食管癌、胃癌患者粪便中以厚壁菌门、放线菌门消耗为主的菌群组成模式及部分标志性菌种与肠癌的相似性,提示这些细菌与上消化道肿瘤的发生发展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检测在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8月~2012年2月我院住院和门诊的144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胰腺癌32例,肝癌29例,结直肠癌38例,胃癌45例,并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中CEA的水平。对CEA在不同种类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的阳性率进行分析。结果:CEA在结直肠癌患者组的阳性率最高,为60.53%(23/38)、胰腺癌为46.88%(15/32)、肝癌和胃癌分别为34.48%(10/29)和33.33%(15/45)。结论:在不同类型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中,CEA的表达有一定的差异性,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率最高,胰腺癌次之、再次是肝癌和胃癌。各肿瘤组与健康对照组间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  相似文献   

6.
王为  刘峰  徐爱蕾  颜君  蔡娜  葛妍芹 《医学综述》2011,17(6):946-947
目的探讨食管癌、胃癌、肝癌三种消化道恶性肿瘤小肠细菌过生长(SIBO)的情况。方法将168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分为食管癌组、胃癌组、肝癌组三组,通过葡萄糖氢呼气试验(GHBT)分别检测其SIBO情况,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结果三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SIBO阳性率及试餐后呼气氢浓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癌组患者的SIBO阳性率及试餐后呼气氢浓度较食管癌组和胃癌组明显增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容易发生SIBO,特别是肝癌患者尤为明显,通过呼气氢浓度检测,可及时诊断SIBO,有利于解释疾病的部分临床症状,指导调整治疗用药。  相似文献   

7.
蛋白芯片法检测多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多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肺癌、肝癌、胰 /结直肠癌及胃癌等四种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法 (C 12系统 )联合检测 30例肺癌、19例肝癌、2 4例胰 /结直肠癌和 2 2例胃癌及173例良性疾病患者 ,并对结果进行敏感度 /特异性 (ROC)分析。 结果 :C 12系统中单个标志物在四种肿瘤中的检出率与文献报道无显著差异 ;肿瘤组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非肿瘤组 (分别为 85 .3%和 18.5 % ;P <0 .0 0 1) ,而且肿瘤组阳性平均值明显高于非肿瘤组 (P <0 .0 1) ;系统整体ROC曲线下面积明显大于任何单项标志物。 结论 :C 12系统在肿瘤标志物检测上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好的特异性 ,其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8.
外周血淋巴细胞CR1分子定量测定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一种定量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补体受体1型(PBLCR1)分子的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良好的实验方法,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常规法分离PBL,并定量包被于V型板中,依次加入抗CR1单克隆抗体、碱性磷酸酶(AP)标记二抗及可溶性底物显色,移显色液于比色孔,405nm比色,计算吸光度值(A).结果 正常人PBLCR1分子表达数量A值平均值为(1.26±0.25),显著高于肝细胞癌(0.72±0.20)、肝硬化(0.69±0.19)、肾病综合征(0.58±0.17)及系统性红斑狼疮(0.47±0.15)患者(P<0.01);SLE患者PBLCR1分子表达的数量显著低于其他疾病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方法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CR1分子的数量表达可分为高、中、低3种形式;正常人为高表达;HCC和LC患者以中、低表达为主;肾病综合征和SLE患者表达显著降低.PBLCR1分子定量测定,对免疫相关性疾病的辅助诊断与治疗效果的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蛋白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选择66例结直肠癌患者(结直肠癌组)和40例健康者(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两组患者血清VEGF、sICAM-1蛋白表达水平,分析VEGF、sICAM-1蛋白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生长部位、TNM分期、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结直肠癌组血清VEGF、sICAM-1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结肠癌患者血清sICAM-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直肠癌患者(P<0.01);Ⅳ期患者血清VEGF、sICAM-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Ⅰ、Ⅱ、Ⅲ期患者(P均<0.01);肿瘤浸润肠壁全层的患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未浸润肠壁全层的患者(P<0.01);有局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无局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P<0.01)。结论 血清VEGF、sICAM-1蛋白表达水平可能是结直肠癌有价值的辅助诊断及判断复发转移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陕西医学杂志》2017,(5):680-681
尿路上皮癌胚抗原1(UCA1)是发现于人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系BLZ-211中的一个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分子,在肝癌、胃癌、胰腺癌、结直肠癌、食管癌等消化系统肿瘤中表达普遍上调,发挥原癌基因作用,在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1.
应用T淋巴细胞亚群单克隆抗体对经过胃镜及病理确诊的40例上消化道恶性肿瘤(胃癌21例、食道癌10例,胃癌术后9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进行检测,结果提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两种疾病患者CD3、CD4均较正常组降低(P<0.001),CD4/CD3比值均较正常组降低(P<0.01)。说明两者所致免疫紊乱倾向一致,而胃癌与食道癌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术后患者比未切除患者明显好转(P<0.01)。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分组对比,探讨消化道早癌诊断中双重染色内镜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7年6月接受胃肠镜检查的患者752例,根据不同检查方法对患者实施分组,对照组490例行常规内镜检查,发现可疑病灶予以活检,观察组262例行内镜下双重染色检查,对2组患者结直肠黏膜、胃黏膜、食道黏膜病变及早癌检出情况予以对比,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结果 观察组结直肠黏膜病变共检出57例,检出率为80.28%,对照组结直肠黏膜病变共检出37例,检出率为25.52%,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结直肠早癌检出率为5.63%,对照组未检出结直肠早癌,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黏膜病变共检出56例,检出率为64.37%,对照组胃黏膜病变共检出24例,检出率为14.8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早癌检出率为4.60%,对照组未检出胃早癌,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食管黏膜病变共检出19例,检出率为18.27%,对照组食管黏膜病变共检出8例,检出率为4.37%,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食管早癌检出率为3.85%,对照组未检出食管早癌,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双重染色内镜可显著提高消化道早癌检出率,为疾病诊断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有效指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初步探讨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同时伴发上消化道肿物的内镜下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分中心自2010 年 1月至 2021 年7月经内镜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18例上消化道肿物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上消化道肿物切除术后病理结果显示,包括早期食管癌4例,早期胃癌6例,胃增生性息肉8例。静脉曲张应用LDRf分型方法进行诊断,食管静脉曲张采用套扎术或硬化术治疗,胃底静脉曲张采用栓塞术治疗,上消化道肿物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总结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下表现、内镜下治疗方法、病理结果、随访等情况。 结果 18例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15例,B级3例,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均小于1.5,所有病例中消化道肿物位于食管或胃底曲张静脉之上或临近部位4例,8例患者曾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史,进行了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其中5例患者先行内镜下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在治疗后1~6个月择期复查胃镜,观察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好转后,对上消化道肿物采用EMR或ESD治疗,随访观察内镜下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治疗、EMR或ESD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病灶均完整切除,术后病理均显示切缘干净,在上消化道肿物切除术后12个月的随访中,无患者死亡。结论 EMR、ESD对于肝硬化存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伴发上消化道早癌、息肉等肿物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选择合适时机进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干预,可降低术后出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多重癌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06年1月-2011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0例原发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分析。结果800例患者中,多重癌23例,占2.88%。男17例,女6例。同时癌7例(30.43%),异时癌16例(69.57%)。多重癌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胃癌、食道癌、肠癌、肝癌、胰腺癌。共发生多重癌26处,由高到低依次为肠癌、胃癌、鼻咽癌、食道癌、肺癌、膀胱癌、前列腺癌、肾癌、肝癌、睾丸癌。结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多重癌的发生以消化系统为主,同时涉及泌尿和呼吸系统。临床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应进行多系统的常规检查,以防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管状胃在食管癌手术中的意义和术后结果。方法:收集食管癌病例200例,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行管状胃成形胃代食管吻合术,对照组行常规胃代食管吻合术式。分析术后并发症,测定术后14天和1月肺功能,术后14天胸胃排空时间,并随访观察患者生活质量。结果:术后14天和1月,研究组患者肺功能各指标改善比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的并发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两组的每次平均进食量和食物通过上消化道的平均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无胸胃潴留。结论:管状胃能减少胸胃潴留和有效地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16.
何森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7):1134-1135
目的:评价不同形式消化道重建术式在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的应用比较.方法:将我院行全胃切除术的86例胃癌患者,根据所行消化道重建术方式不同,分为Roux-en-Y食管空肠吻合术组和袢式Braun吻合术组,将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营养指标等进行比较.结果:Roux-en-Y食管空肠吻合术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袢式Braun吻合术组,平均体重、血红蛋白、白蛋白增加值均显著高于袢式Braun吻合术组,P<0.05;两种消化道重建术的患者进食量均增加,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Roux-en-Y食管空肠吻合术是胃癌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较为合适的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并分析临床中对胃癌患者运用全胃切除手术之后空肠代胃消化道重建术方式的效果。方法:选取近年来本院收治的实施全胃切除胃癌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观察组采用空肠代胃消化道重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处理方式,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出现肺部感染1例,切口出血1例,切口萎缩1例;对照组分别为3例、4例、2例。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59,P〈0.05);两组术后1年口服5%葡萄糖溶液的代胃排空时间,观察组在20 min以内,对照组为30-50 min;术后1年观察组体重恢复至术前体重的95%以上,对照组为80%以上。结论:对胃癌患者实施全胃切除手术,采用空肠间置代胃的方式对消化道进行重建,患者的恢复情况较为理想,治疗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在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改良的TRAP-银染法。结果:检测83例消化道肿瘤标本端粒酶活性,其中食道癌31例,阳性29例;胃癌30例,阳性24例;大肠癌22例,阳性20例。结论:改良TRAP-银染法检测消化道恶性肿瘤端粒酶活性对消化遣恶性肿瘤的诊断、预后及指导治疗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