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石家庄地区经各种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基因型、基因耐药突变位点分布和基因耐药情况。 方法 选择CHB患者1 157例,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采用基因测序技术检测患者基因分型和基因耐药突变位点,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石家庄地区CHB患者的基因分型以C型为主,少量为B型。石家庄地区CHB患者中HBV基因分型B型和C型分布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间HBV基因分型B型和C型分布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1~60岁患者HBV基因分型C型占比最高。未发生基因突变172例,单基因位点突变393例,2个基因位点突变361例,3个基因位点突变174例,4个基因位点突变42例,5个基因位点突变10例,6个基因位点突变3例,7个基因位点突变1例,9个基因位点突变1例;基因型分布特点随突变位点数的增多HBV基因分型B型和C型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突变的985例患者共检出1 889个突变位点,检测的14个基因位点中,M204I/V/S、L180M、A181V/T/S突变率为14个基因位点发生突变的前3位,不同基因位点中HBV基因分型B型和C型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发生突变的985例患者对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阿德福韦酯(adefovir,ADV)及恩替卡韦(entecavir,ETV)4种核苷(酸)类似物耐药模式共检出11种,其中对单一药物发生耐药有3种模式,对2种药物发生耐药的有4种模式,对3种药物发生耐药有3种模式,还有一种是对4种药物均发生耐药。不同耐药模式患者HBV基因分型B型和C型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石家庄地区CHB患者感染的基因分型以C型为主,且发生的基因耐药突变以多重耐药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该院2013年-2015年乙型肝炎患者基因分布及病毒耐药基因突变情况及相关性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和基因芯片技术检测240例乙型肝炎患者乙肝病毒(HBV)基因型和对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药物突变基因型。结果 240例乙型肝炎患者中,HBV基因型包括:B型61.3%(147/240)、C型25.0%(60/240)、B和C混合型5.4%(13/240)、其他型8.3%(20/240),未检出D型。182例未出现耐药,拉米夫定耐药突变44例,阿德福韦出现耐药突变者7例,恩替卡韦出现耐药突变者6例,替比夫定出现耐药突变者为1例。M204V以及M204I是两种常见的拉米夫定耐药突变情况,在阿德福韦耐药突变中以N236T±A181位碱基替换相对常见;T184位碱基替换是恩替卡韦耐药突变的典型代表;M204I是替比夫定耐药突变的主要表现。部分从来没有采用核苷酸等药物治疗者也有可能被检测出耐药突变情况。44例出现拉米夫定耐药的基因型中,180M及其混合突变型占86.4%(38/44),C型HBV基因突变占61.4%(27/44),且主要为180M耐药突变型(24/27)。结论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耐药突变基因,可以帮助医学工作者确定患者是否存在耐药性,从而选择恰当的抗病毒方法对其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不规范使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的HBV耐药基因突变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对98例不规范使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乙肝患者进行乙肝耐药基因突变的检测,分析HBV耐药相关基因突变特征。结果 98例中共检测到62例(63. 27%)发生耐药相关基因突变,存在23种变异形式,最常见模式为M204I,M204V,N236T+M204V,L180M+M204V; 17例为多重耐药突变;主要变异位点为M204V、M204I、L180M、N236T。耐药药物的使用与产生的耐药位点基本一致,单用拉米夫定的突变率为70. 97%,较单用阿德福韦酯及恩替卡韦高。C基因型组中多基因突变比例75%较B基因型组的34. 29%高。停药组的突变率为72. 97%,明显高于非停药组33. 33%。结论 不规范使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特别是自行停药易引起耐药,早期行HBV耐药基因突变检测,加强宣教,对乙肝患者的抗病毒疗效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昆明地区乙型肝炎患者基因型和HBV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相关的10个位点的突变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2017年5月至2019年3月期间,住院及门诊就医的2 707例慢性乙肝患者,采用Sanger测序法进行常见的核苷(酸)类治疗乙肝病毒的相关耐药基因突变位点检测,并分析不同耐药的突变模式。结果昆明地区HBV基因型以C型为主占62.4%,B型次之占37.3%,D型也有发现占3.4%,2 707例患者中,共有274例(10.1%)患者检测到发生耐药基因突变,变异率为10.12%。其中,168例患者发生拉米夫定耐药突变,突变比例为6.20%。耐药突变位点主要集中于rt M204V/I和rt L180M,替比夫定5.68%和恩曲他滨(5.91%)次之,阿德福韦1.07%和恩替卡韦2.10%耐药率较低。替诺福韦尚未发现耐药株,敏感度最高为99.66%。结论昆明地区的HBV基因型分布状况有独立特征。一线核苷(酸)类治疗药是高耐药屏障的替诺福韦或恩替卡韦,在乙型肝炎治疗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使用基因测序法进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基因型和耐药突变位点检测,准确有效,可以更好地指导... 更多  相似文献   

5.
基因芯片法检测HBV多位点变异和基因分型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运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临床乙肝患者血清中HBV病毒的相关耐药基因突变及基因分型,评价该方法 在监测HBV耐药及基因分型中的作用.方法 在使用不同核苷类药物的260例乙肝患者血清中,采用寡核苷酸探针芯片检测其携带的HBV相关耐药基凶变异情况及基因型,并随机挑取40例第2次扩增产物进行DNA序列分析.结果 经基因芯片检测到拉米呋啶耐药31例(19.4%),阿德福韦酯耐药6例(6%).260例患者中C基因型180例(69.2%),B型59例(22.7%),BC混合型21例(8.1%).结论 基因芯片法可同时检测针对拉米呋啶、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呋啶的多重耐药基因位点以及基因分型,与基因测序法比较,结果 完全一致,是一种可靠的检测方法 ,可为临床抗病毒药物的科学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昆明地区低病毒载量乙肝患者进行基因分型及耐药突变位点的分析研究,为低载量乙肝患者临床抗病毒治疗难易程度的判定及抗病毒精准医疗个体化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1452例低病毒载量(HBV DNA《2.0x103 IU/mL)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乙肝分型和耐药基因位点检测。  结果  昆明地区乙肝低载量人群中HBeAg阴性者占比较高(59.5%),男性患者占比(70.6%)高于女性,年龄分布以30~60岁为主(72.7%),基因分型以C基因型占比最高(61.8%)。1 452例昆明地区低载量乙肝患者中共有37例患者检出耐药突变位点,其中拉米夫定与恩曲他滨耐药率一致(1.6%),替比夫定耐药率为1.2%,阿德福韦耐药率0.9%,恩替卡韦耐药率0.2%,替诺福韦未检出耐药突变位点。除耐药突变位点外,还检出其他突变位点112例,其中S256G、S213T、N/H238T/D、Q215H检出率最高,检出率最低的突变位点为A194T。  结论  昆明地区乙肝基因型以C型为主,提示该地区的 HBV 基因型分布状况有独立特征。昆明地区低病毒载量乙肝患者恩替卡韦的耐药率最低,未发现 TDF耐药,但存在替诺福韦酯药物敏感性下降。检出的其他突变位点是否与耐药性相关,仍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其检出率也存在一定的占比。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本地区HBV基因型分布;探讨阿德福韦酯长期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和阿德福韦酯耐药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选取320例阿德福韦酯治疗>3年,治疗前乙肝病毒载量>105拷贝/ml、无相关耐药基因的自然变异并符合其他入选标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入此研究。PCR法检测HBV基因分型,305例单一B型或C型的患者中,36例可疑耐药的患者用基因芯片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阿德福韦酯相关耐药突变位点。结果: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BV基因型包括B型53.1%(170/320)、C型42.2%(135/320)、B和C混合型4.7%(15/320)、未检出其他型。②305例基因型为B型或C型的患者中36例发生病毒学突破,病毒学突破率为11.8%。③36例出现病毒学突破的患者中有35例检测出阿德福韦耐药突变基因型。B基因型患者阿德福韦酯相关基因突变占54%(19/35),C基因型患者阿德福韦酯相关基因突变占46%(16/35),B、C两种基因型耐药基因突变率无差别(P=0.854)。④C基因型患者阿德福韦酯相关基因突变主要为N236T及其混合突变型69%(11/16)。结论:皖南地区HBV基因型以B型为主;HBV基因型与阿德福韦酯耐药突变无关,但C基因型患者以N236T及其混合突变型为主;检测HBV基因型和相关耐药突变是评价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疗疗效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HBV的P基因耐药突变的分布特征以及与基因型、临床的相关性。方法对慢性乙肝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P基因核苷类似物作用靶区进行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产物进行测序,比较序列差异性,同时对其进行基因分型检测。结果 79例乙型肝炎患者共检测出B基因型61例(79.2%),C基因型18例(20.8%)。通过对HBV-DNA进行P区测序表明耐药突变以拉米夫定耐药为主,为27例(51.9%);其中B基因型对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的耐药率分别为31.1%(19/61)和9.8%(7/61),二者交叉耐药率为6.6%(4/61);而C基因型对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的耐药率分别为44.4%(8/18)和22.2%(4/18),二者交叉耐药率为16.7%(3/18),明显高于B型基因(P〈0.05)。慢性肝炎患者中,B型显著多于C型,为89.4%(59/66);肝癌、肝硬化等重症中,B型感染者则明显少于C型感染者,为15.4%(2/13)(P〈0.05)。结论 79例患者HBV基因型以B型为主,C型次之,耐药突变主要以拉米夫定耐药为主,临床与基因型及耐药突变有显著性关联。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HBV基因型与拉米夫定耐药者P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 53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经拉米夫定治疗每天100 mg,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6、12、15、18、24个月监测肝功能、HBV M、HBV DNA、HBV基因型及YMDD变异.结果 (1)B基因型占56.60%(30/53),C基因型占41.51%(22/53);(2)在CHB重度及肝硬化病例中C基因型的检出率高于B基因型(P<0.05);(3)拉米夫定治疗后C基因型较B基因型更易发生YMDD变异(P>0.05);(4)B基因型主要发生rtM204I位点突变(62.5%,5/8),而C基因型则主要发生rtL180M/M204V突变(77.78%,7/9).结论 (1)遵义地区的HBV基因型主要由B、C基因型构成;(2)拉米夫定治疗后C基因型更易发生YMDD变异.  相似文献   

10.
185例广东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及耐药基因检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研究广东人HBV基因型分布特征,基因耐药状况及其与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和基因芯片反向斑点杂交技术检测18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基因型和对拉米夫定、阿德福韦耐药突变基因型.结果 18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①血清HBV DNA含量为(4.8±2.5)×103copies/ml~(6.5±1.4)×108copies/ml.②HBV基因型包括:B型64.3%(119/185)、C型26.5%(49/185)、B和C混合型4.9%(9/185)、其他型4.3%(8/185),未检出D型.③162例未出现耐药,21例对拉米夫定耐药,2例表现为多肽性,未见阿德福韦耐药突变基因型.21例拉米夫定耐药基因型中,180M及其混合突变型占85.7%(18/21),C型HBV基因突变占62%(13/21),且主要为180M突变型(12/21).④1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拉米夫定治疗1个疗程以上,其中10例临床疗效显著的患者未出现耐药,5例临床疗效不佳的患者有4例出现拉米夫定耐药,1例未出现耐药.15例患者HBV基因型以C型为主(11/15).结论广东人HBV基因型以B型为主;HBV C基因型容易对拉米夫定耐药,且以180M及其混合突变型为主;检测HBV基因型和耐药突变型是评价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疗疗效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刘颖  朱以军  王月 《浙江医学》2017,39(14):1158-1161
目的分析金华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分布特征及HBV耐药基因位点突变情况,并探讨两者的关系。方法选取104例经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Sanger双脱氧法测序技术检测患者血清HBV的基因型和10种常见的HBVP区耐药基因位点突变情况,并分析两者关系。结果本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BVB基因型占46.15%,C基因型占53.85%,未发现其他基因型。检测出发生耐药基因位点突变61例,突变率为58.65%,其中C基因型占65.57%,B基因型占34.43%。HBVP区耐药基因位点突变率最高的为M204V/I(73.85%),其次为L180M(36.92%)和A181V/T(23.08%)。HBVP区耐药基因发生单位点突变的占50.82%,其中M204I突变类型最多(29.51%);发生多位点突变的占49.18%;以M204I和M204V/I+L180M两种突变类型最常见。HBVC基因型的患者耐药基因突变率高于B基因型的患者(71.43%vs43.75%,P<0.05),其中C基因型的患者A181V/T位点突变率高于B基因型的患者(14.29%vs2.08%,P<0.05)。结论金华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以B、C基因型为主;HBVP区耐药基因位点突变类型以M204I和M204V/I+L180M两种类型最常见;HBVC基因型的患者比B基因型的患者更易发生耐药突变,且更易发生A181V/T位点突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徐州地区慢性乙型肝炎(CHB)病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及耐药变异位点的分布特点。方法收集2013年5月—2013年11月在我院就诊的门诊及住院CHB病人216例,采用核酸扩增技术结合荧光标记探针杂交方法检测病人血清HBV DNA,通过测序分析检测病人血清中的HBV基因分型及耐药变异位点。结果本组216例病人中,HBV基因C型207例(95.83%),B型9例(4.17%);病毒变异的85例,无变异的131例,变异率为39.35%;变异位点有rtV173、rtL180、rtA181、rtT184、rtS202、rtM204、rtV207、rtS213、rtV214、rtQ215、rtN236、rtN238。各突变位点中,rtM204和rtL180位点的突变检出率较高,分别为21.30%和13.89%。与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耐药相关的病毒基因位点的突变检出率分别为29.63%、20.37%、12.96%。结论徐州地区HBV基因型分布以C型多见,突变株占检测病毒株的39.35%;与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耐药相关的基因位点突变检出率相对较高,与恩替卡韦耐药相关的基因位点突变检出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核苷(酸)类似物(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与HBV基因分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0年12月就诊的慢性HBV感染者541例,随机分为4组:(1)拉米夫定组(136例)100mg口服,每日1次;(2)替比夫定组(135例)600mg口服,每日1次;(3)恩替卡韦组(135例)0.5mg口服,每日1次;(4)阿德福韦酯组(135例)10mg口服,每日1次,疗程均为48周。治疗前进行基因测序确定基因型,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8周时分别检测肝功能、HBV DNA、HBeAg、HBeAb等肝炎病毒标记物。结果 (1)HBV基因型B型占17.38%(94/541);C型占75.78%(410/541),B/C混合型占6.84%(37/541),未检出其他基因型。(2)拉米夫定组、恩替卡韦组、替比夫定组,B型、C型、B/C基因型疗效(包括HBV DNA阴转率、有效率、ALT复常率、HBeAg血清转换率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阿德福韦酯组,B型、C型、B/C基因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基因型与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的疗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昆明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同HBV基因型和替诺福韦酯耐药相关位点的突变情况,并分析替诺福韦酯耐药位点突变与HBV-DNA量和HBe Ag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2017年5月至2019年3月期间,住院及门诊就医的2707例慢性乙肝患者,采用Sanger测序法进行常见的核苷(酸)类治疗乙肝病毒的相关耐药基因突变位点检测,分析不同HBV基因型和替诺福韦酯耐药相关位点的突变情况,并分析替诺福韦酯耐药位点突变与HBV-DNA量和HBe Ag之间的关系。结果 2707例患者中,共有52例(1.92%,52/2707)患者检测到替诺福韦酯耐药相关位点的突变,变异率为1.92%。52例患者中HBV基因型以C型为主65.38%(34/52),B型次之占34.62%(18/52)。检出与替诺福韦酯(TDF)耐药相关位点突变(A194T、N236T、A181T/V),耐药不敏感性I (1.92%,52/2707)。其中A181T/V位点单独突变率最高(19.23%),N236T位点单独突变率次之(15.38%);检出与替诺福韦酯耐药相关位点单独变异情况,在HBV-DNA中、低水平两... 更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基因芯片法和测序法检测乙肝病毒基因分型及耐药突变基因的一致性。方法采用基因芯片法和测序法对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HBV-DNA1×103 IU/ml)进行检测,比较两种方法检测乙肝病毒基因分型和耐药突变基因的情况。结果 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测序法检出B型52例(43.33%)、C型68例(56.67%);基因芯片法检出B型48例(40.00%)、C型64例(53.33%)、B+C混合型4例(3.33%),有4例未能分型(3.33%);测序有54例发生耐药位点突变,突变率为45.00%;基因芯片有58例发生耐药位点突变,检出率48.33%;以共有的耐药位点来统计,基因芯片法的变异检出数稍高于直接测序法,两种检测方法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因芯片法和测序法在同时进行乙肝病毒基因分型和耐药突交基因的检测中,可认为检测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的特点,不同的基因型与干扰素及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的反应关系。方法:通过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荧光PCR对90例HBV DNA阳性(>5×102copies/ml)、HBeAg阳性、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异常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进行HBV基因分型;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服用干扰素或拉米夫定治疗6个月后的HBV DNA、HBeAg、ALT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90例HBV DNA阳性、HBeAg阳性及ALT异常患者,基因型分别检出:B型有33例(占36.6%)、C型有48例(占53.3%)、BC混合型有8例(占8.9%)和非B非C型1例(占1.1%)。33例B基因型23例服用干扰素治疗6个月后HBV感染者HBV DNA阴转率为73.9%、HBeAg血清转换率为78.3%和ALT复常率为73.7%,其余10例服用拉米夫定治疗6个月后HBV感染者HBV DNA阴转率为30.0%、HBeAg血清转换率为40.0%和ALT复常率为70.0%;48例C基因型10例服用干扰素6个月后HBV DNA阴转率为30.0%、HBeAg转换率为40.0%、ALT复常率为50.0%,其余38例服用拉米夫定6个月后HBV DNA阴转率为89.5%、HBeAg转换率为84.2%、ALT复常率为92.1%。结论:90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基因型以B型和C型为主,C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B基因型优于C基因型。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基因型优于B基因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应用普通干扰素(IFN)诱导HBV基因突变后的再次抗病毒疗效。方法:选择44例持续接受IFN治疗无效者检测出HBV-C区[C基因启动子(CP)/前C/C基因]突变的CHB患者,根据其再次抗病毒治疗药物的选择,分为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组(A组)和拉米夫定组(B组),分析治疗6个月后HBV-DNA及ALT的变化。结果:抗病毒治疗6个月后,A组的ALT复常率及HBV-DNA阴转率分别为31.25%和37.50%,B组分别为75.00%和82.1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FN诱导HBV-C区基因突变后,拉米夫定较PEG-IFN抗病毒疗效好。  相似文献   

18.
桂林地区乙肝患者HBV基因型分布及S基因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桂林地区HBV基因型分布、S基因突变类型以及基因型与乙肝患者血清标志物、DNA载量和S基因突变位点的相关性。方法用巢式PCR方法扩增乙肝患者HBV的S基因,经测序后与标准序列比对,构建系统树进行基因分型,分析S基因的突变位点并通过对相关氨基酸的分析判断血清型,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统计分析相关性。结果 84例乙肝患者HBV基因型有B型(59.5%)、C型(40.5%)。B基因型中的血清型有adw1型(84%)、ayw1型(4%)、adrq+型(10%)。C基因型中有adrq+型(88.2%),adw1型(8.8%)。S基因突变位点主要为T126I和T143M/S,突变率分别达34.1%和40.0%。基因型与患者年龄及DNA载量具相关性(P<0.05),与乙肝患者血清标志物及S基因突变位点无相关性(P>0.05)。结论桂林地区HBV基因型主要为B型,其次为C型。血清型主要为adw1型和adrq+型。S基因变异点集中,有形成优势变异株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娄红梅  刘洪海 《广东医学》2012,33(9):1279-1281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自然变异耐药性,并对自然变异相关因素HBV DNA、HBeAg、ALT、AST进行分析.方法 选择未经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2例,提取血清对HBV逆转录酶(RT)基因所有核苷(酸)类似物自然变异耐药突变10个位点进行检测,同时进行HBV DNA载量、HBeAg 、ALT和AST检测.采用焦磷酸测序技术(pyrosequencing)进行 DNA测序,数据分析采用PSQ-96MA型焦磷酸测序仪配套的分析软件进行.结果 102例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患者,95例未发生自然变异,7例发生自然变异,检出率为6.9%,其体内病毒常以突变/未突变共存形式存在.突变位点和突变形式均以M204V/I为主,相关耐药主要为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发生自然变异者与未发生自然变异者比较,HBV DNA载量、ALT、AS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变异者HBeAg阴性率高于未变异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34,P<0.05).结论 未经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确存在自然变异耐药相关突变,自然变异与相关因素HBV DNA载量、ALT及AST无显著相关性,与HBeAg相关.因此,抗病毒治疗前进行多位点耐药突变检测,并对自然变异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使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更加规范、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门诊乙肝患者和经拉米夫定治疗后乙型肝炎患者 HBV P区耐药突变区别.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结合DNA测序技术对患者进行HBV分型和HBV P区耐药突变点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门诊乙肝患者55例和经拉米夫定治疗后乙肝患者57例在HBV基因型上并没有显著差异,其中门诊乙肝患者主要存在拉米夫定(6例,10.9%)、阿德福韦酯(3例,5.4%)耐药突变株,没有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韦突变,而经拉米夫定治疗后乙肝患者HBV P区主要存在拉米夫定位点,共24例(42.1%),阿德福韦酯4例(7.0%),其他突变3例(5.3%).结论 未经治疗的门诊乙型肝炎患者仍然需要进行耐药检测,以得到最佳治疗方案,而经过治疗后的乙型肝炎患者存在大量的拉米夫定耐药株,这对于患者的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和监测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