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携带不同IL-IB 3954等位基因的汉族慢性牙周炎患的龈沟液中的IL-1β浓度、牙槽骨吸收程度、附着水平等相关临床牙周指标的差异情况。【方法】将已用PCR和限制性酶切方法检测IL-IB 3954等位基因情况的109名汉族慢性牙周炎患按其牙周情况分为轻度组(n=22)、中度组(n=48)、重度组(n=39),在各组内分析比较不同IL-IB等位基因患的龈沟液中IL-IB浓度(ELISA法)、牙槽骨吸收程度、附着水平、探诊深度等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携带IL-IB 3954等位基因2(B2阳性)患的龈沟液IL-1β浓度高于B2阴性患,其牙周破坏程度也较B2阴性患严重。【结论】汉族慢性牙周炎患的牙周破坏程度与患是否携带1L—1B( 3954)等位基因2呈正相关关系,该等位基因可能是发展为重度慢性牙周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汉族成人牙周炎患者的白细胞介素-1(IL-1)基因家族多态性特征.[方法]将109名汉族成人牙周炎患者分为轻、中、重度三组,用PCR和限制性酶切方法,对其与20名正常人的IL-1A-889基因位点,IL-1B+3953基因位点、IL-1RN内含子2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重度成人牙周炎患者的IL-1B等位基因2携带率(35.9%)较正常人(15.0%)和轻(6.8%)、中度(18.8%)牙周炎患者的高,其同时携带IL-1A等位基因2、IL-1B等位基因2的发生率亦比其他各组患者的高(P<0.05).而IL-1A、IL-1RN的多态性分布在各组中无明显差异.[结论]汉族重度成人牙周炎患者与轻度、中度患者的IL-1B(+3953)基因多态性差异可能是他们临床表现差异的内在原因,这有助于提高对成人牙周炎疾病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白细胞介素8(IL-8)及细胞内、外弹性蛋白酶浓度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检查30名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初诊和治疗后1个月的牙周临床指标,并检测其龈沟液中IL-8及细胞内、外弹性蛋白酶浓度,以20名牙周健康者作为对照。结果:患病组细胞外弹性蛋白酶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细胞外弹性蛋白酶浓度与牙周袋深度、牙周附着丧失呈显著正相关(P<0.01),细胞内、外弹性蛋白酶浓度与牙龈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细胞外弹性蛋白酶浓度较IL-8浓度更能够反映牙周袋内的炎症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1B(IL-1B)基因+3954C/T多态性与慢性牙周炎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实验设计,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基因分析方法 ,比较173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和168例牙周健康者IL-1B基因+3954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特点.结果 IL-1B基因+3954位点CC、CT基因型检出率为96.5%和3.5%,无TT基因型,两种基因型和C、T等位基因频率在组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B基因+3954位点在中国汉族人群中变异率低,+3954位点的多态性与慢性牙周炎的易感性无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前后龈沟液中IL-17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牙周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探讨IL-17在牙周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集3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炎症牙位治疗前后的龈沟液,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检测龈沟液中IL-17的浓度和总量。同时记录治疗前、后患牙的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牙龈指数(GI)和菌斑指数(PLI)。结果:IL-l7浓度和总量在牙周基础治疗前显著上调(P<0.05),且IL-l7浓度、总量与探诊深度(PD)、牙龈指数(GI)、临床附着丧失(CAL)呈正相关(P<0.01、P<0.05、P<0.05)。结论:在慢性牙周炎的发生发展中,IL-l7发挥了重要的致炎作用。龈沟液中IL-l7的浓度、总量与牙周组织炎症程度呈正相关,可以作为提示牙周炎活跃期的一个信号分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金银花含漱液联合牙周基础治疗对重度牙周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牙周科纳入70例患有重度牙周炎的患者,治疗组采用牙周基础治疗联合金银花含漱液治疗,对照组采用牙周基础治疗联合浓度3%双氧水治疗,均为每天饭后含漱3次。并于2、4周后对患者牙周临床指标,如患者的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AL)等相关临床指标进行记录,并对龈沟液中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进行测量。结果:重度牙周炎患者采用牙周基础治疗联合金银花含漱液治疗4周后,龈沟出血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IL-6的含量降低。结论:金银花含漱液联合牙周基础治疗能改善患者的临床自觉症状,对治疗重度牙周病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牙周炎患者血清及龈沟液中多项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慢性牙周炎患者50例作为牙周炎组,纳入同时期口腔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牙周炎组患者进行超声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等牙周基础治疗。比较2组患者牙周状态相关指标,包括牙周探诊深度(PD)、龈沟出血指数(SBI)、临床附着水平(CAL),以及血清和龈沟液中炎性因子TNF-α、IL-1β、IL-5、IL-6、IL-8水平差异。结果基线时牙周炎组牙周状态相关指标PD、CAL.、SBI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牙周炎组患者治疗后1、3个月PD、CAL.、SBI与基线水平比较均显著下降(P<0.05)。基线时牙周炎组患者血清及龈沟液中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5、IL-6、IL-8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治疗后1、3个月,牙周炎组患者血清及龈沟液中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5、IL-6、IL-8与基线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牙周炎患者血清及龈沟液中炎性细胞因子明显升高,通过牙周基础治疗能有效下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改善其牙周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牙周炎患者血清及龈沟液中多项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慢性牙周炎患者50例作为牙周炎组,纳入同时期口腔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牙周炎组患者进行超声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等牙周基础治疗。比较基线时两组患者间和牙周炎组治疗前后牙周状态相关指标(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SBI)、临床附着水平(clinical attachment level,CAL)、血清和龈沟液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IL-5、IL-6、IL-8水平差异。结果:基线时牙周炎组牙周状态相关指标PD、CAL、SB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牙周炎组患者治疗后1、3个月PD、CAL、SBI与基线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基线时牙周炎组患者血清及龈沟液中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1β、IL-5、IL-6、IL-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3个月,牙周炎组患者血清及龈沟液中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1β、IL-5、IL-6、IL-8与基线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牙周炎患者血清及龈沟液中炎性指标明显升高,通过牙周基础治疗能有效下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改善其牙周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重度慢性牙周炎和牙周健康者龈沟液中一氧化氮(NO)的水平,以及NO水平与牙周炎症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31人作为实验组,牙周健康者35人作为对照组。检查记录其牙周临床指数并分别收集龈沟液样本,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其中NO水平。结果牙周健康者和重麈陧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NO含量分别为(22.68±4.36)μmol/L和(68.71±9.53)μmol/L,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NO含量显著升高。龈沟液NO水平与出血指数、探诊深度和临床附着丧失均具有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重麈提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NO水平显著高于牙周健康者,并与牙周炎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0.
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LF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乳铁蛋白(LF)浓度,并探讨其与牙周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 收集慢性牙周炎患者基础治疗前、基础治疗后及健康对照者各位点的龈沟液样本,用ELISA法检测各样本中LF的浓度.结果 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LF平均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P<0.05),牙周基础治疗可使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LF含量显著下降(P<0.05),治疗前后LF的浓度与牙龈指数、探诊深度、附着丧失均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 LF与慢性牙周炎的发生、发展过程关系密切,龈沟液中的LF可以作为一种生物标志物对慢性牙周炎进行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不同程度的慢性牙周炎牙龈卟啉单胞菌(Pg)检出率、龈沟液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6的含量,探讨其与慢性牙周炎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 分别用PCR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113例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的牙龈Pg和龈沟液中IL-1β、IL-6含量.结果 轻度、中度和重度牙周炎患者的Pg检出率分别为40.6%、66.7%和87.2%,龈沟液中IL-1β含量分别为(13.08±6.7)、(38.25±18.5)、(45.25±21.3)pg/sample;IL-6含量分别为(14.16±7.6)、(40.25±20.8)、(46.30±19.4)pg/sample.中度和重度牙周炎患者的Pg检出率和龈沟液中IL-1β、IL-6含量与轻度牙周炎患者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Pg检出率和龈沟液中IL-1β,IL-6的含量能够反映慢性牙周炎的严重程度.Pg可能通过IL-1β、IL-6等炎性因子在慢性牙周炎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白细胞介素-6水平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及其与牙周指标相关性.方法:用酶联免疫测定患有慢性牙周炎的20个牙位和牙周健康的加个牙位的龈沟液IL-6水平.结果:慢性牙周炎患牙龈沟液IL-6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并且龈沟液IL-6水平与PD、AL、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龈沟液IL-6水平与牙周组织的破坏和牙周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β2-微球蛋白(β2MG)浓度与病变程度及病情进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不同程度牙周炎患者治疗前及牙周基础治疗治疗4周、8周后龈沟液β2MG浓度.结果 治疗前患者测定结果与临床检查具有一致性(P<0.05),破坏程度重者浓度较高.经基础治疗后随临床症状缓解浓度显著降低(P<0.005).结论 牙周炎患者龈沟液β2MG浓度可作为判断慢性牙周炎活动期和牙周组织破坏程度的可靠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小剂量(低于抑菌剂量)多西环素对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胶原酶含量的影响,探讨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在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n=10).实验组服用盐酸多西环素片(20 mg bid×3月),对照组则使用安慰剂.于基础治疗前(基线)、服药前和用药后1、3月,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牙周探诊深度、牙周附着丧失及龈沟液胶原酶活性.结果 基础治疗前(基线)、服药前和服药后1 月,两组患者的牙周探诊深度、牙周附着丧失及龈沟液胶原酶活性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服药3月后复查显示,两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患者服药期间未见明显副作用.结论 与单纯进行基础治疗比较,小剂量多西环素的联合使用,能显著改善牙周炎患者的牙周健康相关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5.
龈沟液中HGF及IL-1β含量与牙周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龈沟液(gingival crevicular fluid,GCF)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 beta,IL-1β)的含量变化规律及其与牙周炎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nzyme-1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试验对健康人以及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前后龈沟液中HGF和IL-1β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HGF总量及IL-1β总量在治疗前牙周炎位点明显高于健康位点,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经牙周治疗后,HGF总量及IL-1β总量均明显减少,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HGF总量和IL-1β总量呈明显相关关系.结论龈沟液中HGF与IL-1β水平与牙周炎症程度密切相关.龈沟液中HGF与IL-1β水平可作为反映牙周状况的有利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小剂量(低于抑菌剂量)多西环素对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胶原酶含量的影响,探讨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在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n=10)。实验组服用盐酸多西环素片(20mgbid×3月),对照组则使用安慰剂。于基础治疗前(基线)、服药前和用药后1、3月,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牙周探诊深度、牙周附着丧失及龈沟液胶原酶活性。结果基础治疗前(基线)、服药前和服药后1月,两组患者的牙周探诊深度、牙周附着丧失及龈沟液胶原酶活性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服药3月后复查显示,两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患者服药期间未见明显副作用。结论与单纯进行基础治疗比较,小剂量多西环素的联合使用,能显著改善牙周炎患者的牙周健康相关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7.
王博  刘东  宫琳 《辽宁医学院学报》2011,(4):308-313,386
目的本实验通过对牙周炎患者治疗前后龈沟液中IL-1β、PGE2和IL-10水平的检测,研究其表达水平变化与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寻找一种能够早期发现牙周炎并能提示预后的方法。方法选取北京航天中心医院口腔科的牙周炎病患者50例,随机选取无牙周病30例作为健康对照。分别收集实验组及对照组治疗前龈沟液,采用人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检测其中IL-1β、PGE2及IL-10的浓度;同时详细记录每个人的临床牙周指数,拍摄X线片计算牙槽骨丧失的高度。对牙周炎患者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在治疗后的第6周末再次收集龈沟液、检测其中IL-1β、PGE2及IL-10的浓度,并再次记录每个受试牙齿的临床牙周指数。将获取的数据录入SPSS软件中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IL-1β在中、深袋位点的表达水平与浅袋位点相比较明显增高(P<0.05)。牙周基础治疗后,IL-1β在中、深袋位点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PGE2在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经牙周治疗位点PGE2的表达水平较起始时有所降低。IL-10在浅袋位点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低,治疗后6周末则明显升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IL-10在中、深袋位点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较明显增高(P<0.05),治疗后6周末的表达水平与治疗前相比较有所升高(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牙周基础治疗能够明显改善牙周炎患者的临床指症,且这种改善是与龈沟液中IL-1β水平降低相伴随的。IL-1β与IL-10的比值在所有研究的龈沟液样本中均升高,这一结果可用作监测牙周病严重程度、评估牙周基础治疗疗效的重要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牙周炎患者血浆和龈沟液中 Th 亚群细胞相关细胞因子浓度水平差异,为慢性牙周炎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5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慢性牙周炎患者36例进行研究,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5例进行对照,分别对受试者血浆和龈沟液中 Th 亚群细胞相关因子水平(Th-1、Th-2、Th-17和 IL-17)的表达差异的浓度进行分析,观察比较各细胞因子其浓度水平的差异,其中牙周炎患者经治疗后,观察其治疗前后的水平,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慢性牙周炎组血浆中 Th1、Th17的浓度显著高于牙周健康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慢性牙周炎患者中 Th2比例明显下降,与正常牙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龈沟液中 IL-17浓度明显升高,与健康牙周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 Th1、Th17的浓度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牙周炎患者血浆中 Th1、Th17的浓度较健康者升高,且在龈沟液中 IL-17浓度明显升高,这提示 IL-17可能是牙周炎发生重要的促炎症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携带IL-1B(+3954)等位基因2的牙周炎患者在牙周基础治疗后龈下菌斑中牙周可疑致病菌的动态变化情况。【方法】选择了携带IL-1B(+3954)等位基因2牙周炎患者的42颗患牙为实验组(B2+group),无携带该等位基因牙周炎患者的40颗患牙为对照组(B2-group)。收集两组患牙在牙周基础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时牙周临床指标菌斑指数(PI)、牙龈指数(GI)和探诊深度(PD),采集龈下菌斑,采用细菌培养鉴定方法测定牙周可疑致病菌的检出率和检出量(CFU/g)。【结果】(1)在同一观察时间点,两组的临床牙周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2)基线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牙周可疑致病菌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而实验组的梭杆菌、类杆菌和BPAR检出量则较对照组高(P〈0.05)。(3)基础治疗后1个月,两组的检出率和检出量明显下降(P〈0.05)。(4)治疗后3个月时,两组的可疑致病菌检出率和检出量较1个月均有上升,且实验组的BPAR检出率和检出量均较对照组高(P〈0.05)。(5)治疗后6个月时,两组的检出率基本回复基线水平;而实验组的真杆菌、梭杆菌、类杆菌和BPAR检出量则较对照组高(P〈0.05). 【结论】(1)对于PD≥6mm的牙周炎患牙,基础治疗只能暂时控制牙周可疑致病菌。(2)基础治疗前后,携带IL-1B(+3954)等位基因2患者的牙周深袋处都可检出有更多的梭杆菌、类杆菌和BPAR。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携带IL-1B(+3954)等位基因2的牙周炎患者在牙周基础治疗后龈下菌斑中牙周可疑致病菌的动态变化情况。【方法】选择了携带IL-1B(+3954)等位基因2牙周炎患者的42颗患牙为实验组(B2+group),无携带该等位基因牙周炎患者的40颗患牙为对照组(B2-group)。收集两组患牙在牙周基础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时牙周临床指标菌斑指数(PI)、牙龈指数(GI)和探诊深度(PD),采集龈下菌斑,采用细菌培养鉴定方法测定牙周可疑致病菌的检出率和检出量(CFU/g)。【结果】(1)在同一观察时间点,两组的临床牙周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2)基线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牙周可疑致病菌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而实验组的梭杆菌、类杆菌和BPAR检出量则较对照组高(P〈0.05)。(3)基础治疗后1个月,两组的检出率和检出量明显下降(P〈0.05)。(4)治疗后3个月时,两组的可疑致病菌检出率和检出量较1个月均有上升,且实验组的BPAR检出率和检出量均较对照组高(P〈0.05)。(5)治疗后6个月时,两组的检出率基本回复基线水平;而实验组的真杆菌、梭杆菌、类杆菌和BPAR检出量则较对照组高(P〈0.05). 【结论】(1)对于PD≥6mm的牙周炎患牙,基础治疗只能暂时控制牙周可疑致病菌。(2)基础治疗前后,携带IL-1B(+3954)等位基因2患者的牙周深袋处都可检出有更多的梭杆菌、类杆菌和BPA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