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弱视儿童的立体视觉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同视机配颜少明随机点立体图分别对 6 0例正常儿童及 6 0例弱视儿童进行立体视测定。结果显示 :弱视组儿童正常立体视的比率明显低于正常组 (P <0 0 1) ,同时发现弱视儿童年龄越大获得立体视的比率越低 ;弱视程度越重 ,立体视锐度值越差 ;屈光参差性弱视获得立体视较屈光不正性弱视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眼交替遮盖与单眼部分遮盖对屈光不正性弱视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80例(360眼)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90例(180眼)。观察组采用单眼部分遮盖治疗,对照组采用双眼交替遮盖治疗,两组患儿均配合增视能视觉训练,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两组患儿双眼视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视力提升有效率分别为76.67%及70.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融合范围及立体视锐度(SA)≤60”例数多于对照组(P〈0.01)。结论单眼部分遮盖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在改善双眼视功能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双眼交替遮盖。  相似文献   

3.
黄学文  王洪  周李  王晓涛 《西部医学》2009,21(8):1343-1345
目的单眼部分遮盖与双眼交替遮盖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的疗效。方法经散瞳验光后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106例(205眼)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按随机对照原则将研究对象分成两组,分别用单眼部分遮盖(4~8h/d)和双眼交替遮盖(3~5h/d)进行治疗,各组都同时辅以增视能视觉训练,6个月后,分别在两组患儿中按弱视程度(轻度、中度、重度)比较两种遮盖方法对视力的提升效果。同时比较两种遮盖方法对屈光不正性弱视双眼视功能(融舍范围和立体视锐度)的改善情况。结果单眼部分遮盖组与双眼交替遮盖组使轻度、中度、重度弱视眼视力进步的有效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对比两种方法治疗前后水平融合范围扩大5°的人数及立体视锐度SA≤60″人数变化,均差异明显(P〈0.05)。结论单眼部分遮盖对屈光不正性弱视视力提升效果与双眼交替遮盖基本一致,但对双眼视功能(融合功能,立体视觉)的改善优于后者,说明单眼部分遮盖更有利于患儿双眼视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双眼交替遮盖与单眼部分遮盖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的疗效有无差异。方法经散瞳验光后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318例(636只弱视眼)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按屈光度分成近视性,远视性,混合散光性弱视3组,再依据随机对照原则将各弱视组内患儿分成两组,分别用双眼交替遮盖(3~5∶1d)和单眼部分遮盖(4~8h/d)进行治疗,各组都同时辅以增视能视觉训练,6个月后,分别在不同类型弱视组按弱视程度(轻度、中度、重度)比较两种遮盖方法的视力提升效果,统计学方法用χ2检验。同时比较两种遮盖方法对屈光不正性弱视双眼视功能(融合范围和立体视锐度)的改善情况,用t检验。结果在3种屈光不正性弱视中双眼交替遮盖组与单眼部分遮盖组使轻度、中度、重度弱视眼视力进步的有效率分别经χ2检验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双眼视功能改善,对比两种方法治疗前后水平融合范围扩大5°以上的人数及立体视锐度SA≤60″人数变化,分别经t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眼部分遮盖对屈光不正性弱视视力提升效果与双眼交替遮盖基本一致,但对双眼视功能(融合功能,立体视觉)的改善优于后者,说明单眼部分遮盖更有利于患儿双眼视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屈光不正性弱视类型及初始治疗的年龄对近立体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颜氏立体图对门诊的121例3~9岁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的立体视功能进行治疗前后(6月)的对比分析,观察弱视程度的不同及屈光类型的不同对患儿立体视治疗前后的影响及不同开始治疗年龄对近立体视发育的影响.结果 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有不同程度的近立体视,具有正常近立体视锐度比例为22.92%.以散光性屈光不正为主,高度远视者近立体视较差,开始治疗的年龄越小,近立体视功能发育越好,疗效越好,不同年龄组治疗效果间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程度的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治愈后近立体视锐度也存在差异,轻度 、中度弱视较重度弱视立体视功能发育较好,治疗后预后好,重度弱视的立体视功能预后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屈光不正性弱视中高度远视对视功能影响较大,开始治疗年龄越小,立体视发育预后较好.开始治疗年龄较晚的立体视发育相对较差.散光型弱视儿童立体视功能明显好于高度远视组儿童(屈光参差除外),重度弱视有一部分视力提高后立体视仍未发育,在弱视治疗的后期要注意双眼视觉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屈光不正性弱视与开始治疗弱视的年龄对近立体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Titmus立体图对门诊复查的已治愈的96名5~8岁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进行近立体视功能检查,观察不同弱视程度及不同开始治疗年龄对屈光不正性弱视立体视的影响进统计学分析。结果: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有不同程度的立体视,具有正常立体视锐度比例为22.92%。开始治疗的年龄越小,立体视功能发育越好,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9821,P〈0.01);不同程度的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治愈后近立体视锐度也存在差异,轻度弱视立体视功能较好,重度弱视的立体视功能较差。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7.8547,P〈0.01)。结论:屈光不正性弱视治愈后一部分患者立体视功能仍不能达到正常,重度弱视,开始治疗年龄较晚的立体视发育相对较差。在弱视的治疗的后期要注意双眼视觉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屈光不正型弱视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目的 :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弱视的视觉运动功能进行研究。 方法 :采用组块设计方式 ,5例单眼屈光不正型弱视患者与 8例健康志愿者分别进行两侧单眼的旋转光栅刺激 ,1 .5T磁共振扫描 ,SPM软件离线处理。分别比较弱视样本两单眼间及两组样本间不同的反应水平。 结果 :弱视患者弱视眼的反应体素数目及反应强度均较正常眼低 (tAN=3.2 8,P <0 .0 5 ;tAT=3.77,P <0 .0 5 ) ;正常人双眼间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 (tNN=1 .2 8,P >0 .1 ;tNT=- 0 .0 2 ,P >0 .5 ) ;比较两眼间反应水平差 (IDA) ,弱视组 (0 .6 93± 0 .2 5 8)较正常组 (0 .1 4 3± 0 .35 7)大。结论 :屈光不正型弱视对视觉运动刺激反应下降 ,反映纹外运动区皮质存在一定的功能缺陷  相似文献   

8.
收集就诊及治疗的弱视患者104例,通过弱视治疗后双眼矫正视力均≥0.8,两眼视力相差≤2行.根据弱视类型分为屈光不正组(34例)、屈光参差组(36例)和斜视组(34例);根据弱视程度分为轻度组(30例)、中度组(51例)和重度组(23例);根据首诊年龄分为≤7岁组(81例)和>7岁组(23例);根据弱视情况分为单眼弱视组(69例)和双眼弱视组(35例).采用Titmus立体图对其进行立体视锐度的检测,比较不同组别立体视锐度的差异.屈光不正组、屈光参差组和斜视组之间立体视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294,P<0.05),屈光不正组立体视功能恢复较好,屈光参差组和斜视组立体视功能恢复较差;不同弱视程度患者立体视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455,P<0.05),轻度组及中度组立体视功能恢复较好,重度组立体视功能恢复较差;不同首诊年龄立体视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1.263,P<0.05),患者首诊年龄≤7岁比>7岁立体视功能好;双眼弱视组及单眼弱视组的立体视功能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类型、不同程度、不同首诊年龄的弱视患者经过正规治疗后,视力可以达到正常人水平,但是并未同步建立起正常的立体视功能,仍然需要进行针对完善双眼视功能的训练,因此立体视功能检测应作为弱视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和青少年弱视患儿弱视基本治愈后的双眼视功能水平和立体视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弱视基本治愈的儿童和青少年患儿的双眼视功能和立体视功能水平,并与其弱视类型、开始治疗年龄进行对照比较。92例患儿中76例为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4例为屈光参差性弱视,12例为内斜视性弱视。结果:92例患儿81例为正常视网膜对应,46例患儿获得正常立体视功能(立体视锐度≤60’);46例正常立体视患儿均为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1例屈光参差患儿获得周边立体视功能,12例内斜视弱视患儿均无立体视功能。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中6岁以下组患儿的获得正常立体视的比率最高。结论: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弱视基本治愈后立体视功能恢复更好,开始弱视治疗的年龄越小,获得正常立体视功能的几率越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弱视的色觉损害以及颜色视觉诱发电位对弱视早期诊断和评价弱视儿童视功能的临床价值,探讨正常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颜色视觉诱发电位的表现和差异。【方法】 应用同亮度不同颜色棋盘格的刺激,比较正常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颜色视觉诱发电位。【结果】 受试者分为3组,分别为正常儿童组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组。①三组儿童组内比较发现:除绿/灰刺激后产生的P1波潜伏期比其它颜色刺激延长之外;其它颜色刺激产生的P1潜伏期两两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各种颜色刺激产生的P1-N2振幅在各组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正常组和屈光不正组儿童在蓝/灰(P = 0.004)和蓝/黄刺激(P = 0.01)后的P1潜伏期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而其它颜色刺激后的P1潜伏期没有显著差别;在红/灰刺激(P = 0.007)后的P1-N2振幅有显著差别,而其它颜色刺激后的P1-N2振幅没有显著差别。③正常组和屈光参差组儿童在蓝/灰(P = 0.02)和蓝/黄刺激(P = 0.01)后的P1潜伏期有显著差别,而其它颜色刺激后的P1潜伏期没有显著差别;正常组和屈光参差组儿童在红/灰(P = 0.005)和黑/白刺激(P = 0.009)后的P1-N2振幅有显著差别,而其它颜色刺激后的P1-N2振幅没有显著差别。④屈光不正组和屈光参差组儿童在各种不同颜色刺激后,两组之间的P1潜伏期及P1-N2没有显著差异 (P值均大于0.05)。【结论】 正常眼和弱视眼的颜色视觉诱发电位存在差异,而屈光不正性弱视和屈光参差性弱视之间则不存在差异颜色视觉诱发电位可能有助于弱视的早期诊断和视功能评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多媒体视功能综合训练对儿童弱视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  方法   将3~12岁屈光性弱视患者63例(87眼)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予多媒体视功能综合训练,对照组予传统精细目力训练,训练时间均为30min/d,共随访6 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月、3月、6月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CVA)、Titmus近立体视、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Worth四点灯,对比2种训练方法在改善儿童弱视患者单眼视力及双眼视功能方面的差异,并采用相关性分析探讨影响多媒体视功能综合训练治疗效果的因素。  结果   (1)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6月后BCVA均较治疗前提高,观察组提高值更大(P < 0.001)。对轻、中度儿童弱视、3~6岁及7~12岁儿童弱视、屈光不正及屈光参差性儿童弱视患者,观察组BCVA提高值均较对照组大(P < 0.05);(2)观察组Titmus近立体视及眼间抑制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 < 0.05)。(3)观察组治疗后pVEP P100波振幅(15′频率)较治疗前提高(P < 0.001)。(4)影响多媒体视功能综合训练治疗效果的因素:BCVA提高值与治疗前的LogMAR视力呈正相关,与年龄呈负相关;Titmus近立体视治愈率与治疗前的Titmus近立体视呈正相关,与双眼屈光参差量呈负相关。  结论   (1)多媒体视功能综合训练在提高弱视儿童单眼视力及改善双眼视功能方面疗效均优于传统精细目力训练。(2)影响多媒体视功能综合训练治疗效果的因素:BCVA提高值与患者治疗前的视力、年龄具有相关性;Titmus近立体视治愈率与患者治疗前的Titmus近立体视、双眼屈光参差量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PCNA和nm2 3的表达与肝细胞癌 (HCC)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 5 6例HCC中PCNA和nm2 3蛋白的表达。结果 :5 6例HCC中 ,PCNA和nm2 3的表达强度均与HCC分化程度呈明显相关 ,分化愈差 ,PCNA表达愈强 ,而 nm2 3表达愈弱 ;PCNA和 nm2 3的表达强度呈明显负相关 (P <0 .0 1) ;有转移组PCNA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无转移组 (P <0 .0 1) ,而nm2 3则相反 (P <0 .0 1)。结论 :PCNA和nm2 3蛋白的表达水平能反映HCC的分化程度和发生转移的潜能 ,可作为判断HCC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凋亡调节蛋白 bcl 2 在子宫肌瘤和正常子宫平滑肌中的表达。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 40例子宫肌瘤组织和正常子宫平滑肌组织中的bcl 2蛋白的表达。结果 :bcl 2在肌瘤组织中的表达强于正常子宫平滑肌组织 ,且分泌期强于增生期 (P <0 .0 1)。结论 :凋亡抑制基因bcl 2增加可能在子宫肌瘤的肿瘤发生过程中起一定作用。这种作用可能受到孕激素的调节。  相似文献   

14.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 4 5例不同原因所致胸腔积液的 D 二聚体 (D D)含量。结果示 ,结核性胸液与脓性胸液中D D含量明显高于癌性胸液 (P <0 .0 1;P <0 .0 5 ) ,且胸液中D D含量与乳酸脱氢酶含量呈正相关 (r=0 .4 168,P <0 .0 1)。结果提示 ,结核性及脓性胸液纤溶活性较恶性胸液高 ,检测胸液中D D含量可反映胸膜炎症反应的程度 ,有助于临床上对胸腔积液的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屈光性弱视儿童视功能训练的效果。方法将92例屈光性弱视儿童随机分为常规组(46例)和研究组(46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阿托品+遮盖疗法),研究组另联合给予视功能训练。对比治疗前后视力水平,治疗后正常集合融合范围、正常分开融合范围、正常立体视构成比,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2组视力均增加,且研究组视力明显高于常规组(P < 0.01);研究组治疗6个月后正常集合融合范围、正常分开融合范围、正常立体视率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 < 0.01);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 < 0.01),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屈光性弱视儿童采用视功能训练治疗能显著提升视力,改善融合功能和立体视,效果理想且不会显著增多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16.
用半定量RT PCR检测了 3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bcl 2基因表达。结果表明 ,临床复发难治组bcl 2基因表达明显高于初诊组和CR组 ,且bcl 2表达水平与临床复发难治呈正相关 (r =0 830 ,P <0 0 1)。提示bcl 2基因高水平表达是导致临床复发难治的因素之一 ;检测bcl 2表达水平对于衡量白血病患者对抗肿瘤药物敏感性及判断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弱视患儿立体视训练联合综合疗法的视力改善情况以及立体视觉变化。方法将65例130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66眼,采用立体视训练联合综合疗法治疗;对照组32例64眼,予以综合疗法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经1年治疗后,治疗组及对照组患眼视力均明显提高。治疗后两组间立体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不同类型弱视患者经治疗后,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的立体视觉恢复最好(P<0.01),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立体视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斜视性弱视例数较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立体视训练联合综合疗法对儿童弱视立体视恢复有较好的疗效,立体视可以作为检测弱视眼视力好转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8.
弱视儿童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弱视的发病机制,寻求一种客观评价儿童视功能及诊断弱视的手段。方法:随机选择43例(78眼)弱视儿童及30例正常儿童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检查。结果:43例(78眼)弱视眼PVEP P100波平均振幅低于正常眼(P<0.01),潜伏期较正常眼延长(P<0.01)。结论:结果表明儿童弱视是视觉传导通路障碍引起的,而视觉诱发电位是检测弱视儿童视功能的一种客观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