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7 毫秒
1.
目的 分析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高压氧治疗(HBOT)的疗效及潜在机制。方法 选择长江航运总医院收治的5例重型COVID-19患者,年龄为24~69岁,因常规治疗不能控制病情且存在进行性低氧血症而接受HBOT。HBOT方法:每天1次,15 min匀速加压至2.0 ATA(表压0.1 MPa,患者1)或1.6 ATA(表压0.06 MPa,患者2~5),持续停留90 min(首次治疗)或60 min(随后治疗),然后20 min减压至常压;HBOT全程无间歇面罩吸氧;病房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日均值连续2 d超过95%结束HBOT。收集患者症状、呼吸频率、SpO2、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血常规、凝血功能、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胸部CT检查结果等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差异。结果 首次HBOT治疗后所有患者症状、体征均开始好转。开始HBOT 4次后平卧位呼吸急促消失,5次后消化道症状完全消失,仅残存轻微胸痛、静息和活动状态下呼吸急促症状。结束HBOT疗程后,患者呼吸频率较HBOT前下降[(20.80±2.28)min-1 vs (27.20±5.40)min-1,P<0.05]。病房监测SpO2均在引入HBOT后逐日回升,5例患者日平均SpO2分别在第1、2、3、3、6次HBOT后恢复至95%以上。首次HBOT减压后SpO2为(93.60±0.07)%,高于加压前的(73.20±6.42)%(P<0.05),第2、3次HBOT加压前SpO2与首次加压前相比均升高(P均<0.05),第3次HBOT前后即刻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OT前,患者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为(31.48±3.40)mmHg(1 mmHg=0.133 kPa),低于正常参考值(35~ 45 mmHg)。HBOT疗程结束后动脉血氧分压[(130.20±18.58)mmHg]、动脉血氧饱和度[(98.40±0.55)%]、淋巴细胞比例[(0.207 8±0.074 2)]和淋巴细胞绝对值[(1.09±0.24)×109/L]均较HBOT前[(61.60±15.24)mmHg、(73.20±6.43)%、0.094 6±0.062 1、(0.61±0.35)×109/L]升高,纤维蛋白原水平[(2.97±0.27)g/L]和hs-CRP水平[(7.76±6.95)mg/L]均较HBOT前[(4.45±0.94)g/L、(30.36±1.27)mg/L]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乳酸和D-二聚体水平均回降[(1.13±0.10)mmol/L vs (2.17±1.71)mmol/L、(0.42±0.13)mg/L vs(1.84±1.29)mg/L],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HBOT前均有重型COVID-19典型肺部CT影像学改变,HBOT后均有所改善。结论 持续性低氧血症诱发的全身性系统性缺氧或许是重型COVID-19患者病情恶化的主要原因。COVID-19患者呼吸功能障碍以肺泡换气功能障碍为主,HBOT可能是纠治重型COVID-19患者常压给氧无法控制的进行性低氧血症的最佳手段。HBOT为处于持续缺氧的机体组织提供了充足氧供的有氧代谢间歇,有利于机体免疫功能、循环功能、应激水平的恢复,从而促进病情好转。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初步评价硫酸羟氯喹联合阿奇霉素治疗难治性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3月22日至25日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治疗的11例难治性普通型COVID-19患者资料。联合治疗方案:硫酸羟氯喹200 mg每天3次口服(第1~7天);阿奇霉素500 mg每天1次口服(第1天),250 mg每天1次口服(第2~4天)。在给药后第4~10天连续复查咽拭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核酸,给药前3 d内及给药后第8天进行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 11例COVID-19患者均为普通型,其中7例为SARS-CoV-2核酸检测持续阳性患者,4例为核酸检测复阳患者。联合给药前11例患者的平均病程为50.2 d。治疗过程顺利,给药后第4天咽拭子SARS-CoV-2核酸转阴0例,第5天转阴2例,第6天转阴2例,第7天转阴2例,第8天转阴1例,第9天转阴1例。11例患者均未进展为重型或危重型,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硫酸羟氯喹联合阿奇霉素方案对于接受多种治疗失败、SARS-CoV-2核酸检测持续阳性的难治性普通型COVID-19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在实施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感染控制工作的开展与落实情况,为今后类似公共卫生事件中实施高压氧治疗提供借鉴。方法 组建病区高压氧治疗护理小组,设立专职感染控制护士岗位,明确感染控制护士职责,开展院内感染监测,对感染控制工作各环节进行精细化管理。在专职感染控制护士针对性监督工作实施前后,观察医师、护士、患者的手卫生依从率(手卫生执行次数/手卫生指征总数×100%)。在病区执行高压氧舱消毒制度后,每周定期对高压氧舱内外和病区多个位点采样进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核酸检测。采用移动式单人空气加压舱对4例COVID-19患者进行高压氧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在专职感染控制护士针对性监督工作实施后,医师、护士、患者的手卫生依从率均较实施前提高[82.94%(175/211)vs 73.27%(148/202)、94.70%(268/283)vs 89.39%(236/264)、78.41%(69/88)vs 46.64%(24/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663 5、5.308 4、17.997 2,P均<0.05)。专用病房执行高压氧舱消毒制度后,高压氧舱、专用病房运转第1周、第2周时,病房门把手、高压氧舱内、高压氧舱外、转运床表面、病房物品表面SARS-CoV-2核酸检测均为阴性。与高压氧治疗前相比,高压氧治疗后4例患者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改善[(91.62±3.65)% vs(85.63±4.52)%],6 min步行距离增加[(346.3±43.6)m vs (272.2±61.9)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62 1、1.957 4,P=0.042、0.049),且患者均自述胸闷、气促等症状明显好转,复查CT提示肺部炎性病变均有不同程度消退。结论 建立高压氧护理小组,设立感染控制护士,能促进和督导全科人员正确贯彻感染控制制度、落实感染控制措施,保证了病房内COVID-19患者高压氧治疗的感染监测,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表现,为COVID-19早期确诊和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2月22日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的6例COVID-19患者,回顾性分析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6例患者均有明确的武汉旅行或居住史,4例患者有发热,3例有咳嗽,2例有流涕、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2例有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6例患者胸部CT检查均可见肺部异常表现,病灶均为双侧分布,下肺病灶多于上肺,主要表现为双侧肺野外带多发磨玻璃影、实变影、“铺路石”征及不同程度纤维化。发病后较晚行胸部CT检查可见肺实变和明显纤维化。结论 COVID-19影像学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结合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SARS-CoV-2核酸检测能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咽拭子核酸检测法的假阴性率,并分析其原因,为稳固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对2020年2月19日至3月20日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收治的1 452例COVID-19患者的咽拭子核酸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出院前检测结果为阳性之前的阴性结果判定为假阴性,统计假阴性患者例数。随访出院患者,筛选出院后再次核酸检测阳性(复阳)的患者,分析出院前病毒核酸检测连续阴性次数和核酸复阳的关系。结果 1 452例COVID-19患者中男592例(40.77%)、女860例(59.23%)。212例(14.60%)咽拭子核酸检测结果曾出现假阴性。共随访到28例(1.93%)出院后复阳患者,连续2次核酸检测阴性的918例患者中有24例(2.61%)复阳,高于连续3次及以上核酸检测阴性患者的复阳率(0.75%,4/5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1,P=0.012 7)。结论 SARS-CoV-2咽拭子核酸检测法具有一定比例的假阴性,是患者出院后核酸复阳的原因之一。建议出院前由不同检测者进行多次、连续检测,满足连续3次及以上核酸检测阴性的出院标准可以降低复阳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报道1例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球蛋白救治成功的病例,分享重型COVID-19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和结果 患者为武汉市医务工作者,起病前曾多次接触COVID-19患者,2020年1月16日起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伴少许白黏痰,1月22日出现发热(最高38.5℃)并入院治疗,查CT示双肺散在少量渗出,予口服奥司他韦、静脉输注莫西沙星及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加强营养等治疗。1月26日出现胸闷气急,咽拭子检测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核酸阳性,CT示双肺渗出较前增加。1月28日气急加重,输注甲泼尼龙(40 mg,每天1次)和人免疫球蛋白(10 g,每天1次)治疗。1月30日体温升高至40.7℃,气急进一步加重,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降至83%(吸氧量10 L/min),淋巴细胞计数降至0.5×109/L,调整甲泼尼龙剂量(40 mg,每12 h 1次)及人免疫球蛋白剂量(20 g,每天1次),增加胸腺法新(1.6 mg,皮下注射,每天1次)等治疗,体温恢复正常,胸闷气急逐渐好转。1月31日SpO2 88%(吸氧量10 L/min),复查胸部CT提示双肺大片渗出影。2月2日SpO2 95%(吸氧量5 L/min),开始逐渐减少甲泼尼龙用量。2月3日复查胸部CT提示肺部炎症较前好转,2月4日及9日复查咽拭子示SARS-CoV-2核酸阴性。结论 早期及轻型COVID-19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糖皮质激素,当患者出现呼吸衰竭失代偿时可适当使用糖皮质激素降低免疫指标,但剂量不宜过高,必要时可予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帮助平衡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基于传染病动力学易感-暴露-感染-恢复(SEIR)模型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发展情况的预测效果,为有效应对疫情提供指导。方法 利用Python爬虫自动更新功能获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疫情数据,通过改进传染病动力学SEIR模型,自动修正COVID-19基本再生数(R0),对中国湖北省和韩国的COVID-19疫情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结果 模型预测的湖北省COVID-19疫情顶点在2020年2月21日,现有确诊病例数约为50 000例(2月19日),预计疫情将于3月4日回落至30 000例以下,并在5月10日左右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实际数据显示,确诊人数顶点为53 371例。模型预测的韩国疫情峰值在3月7日,将于4月底结束。结论 改进的传染病动力学SEIR模型在COVID-19疫情早期实现了较准确的数据预测,政府相关部门在疫情中及时、有效的强力干预明显影响了疫情的发展进程,东亚其他国家如韩国的疫情在3月仍处于上升期,提示中国需要提防输入性疫情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鼻/咽拭子样本中分离、培养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方法 将来自上海市COVID-19患者的3份鼻/咽拭子样本以TPCK胰酶处理,然后接种Vero E6细胞;待大部分细胞出现明显病变时,取细胞培养上清用qRT-PCR法检测病毒核酸,并用反转录PCR扩增病毒受体结合区(RBD)基因片段;将病毒扩增培养后感染接种于96孔板中的Vero E6细胞,观察细胞病变效应,并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蛋白。结果 2份COVID-19患者鼻/咽拭子样本接种的Vero E6细胞出现明显细胞病变效应,细胞培养上清中检测出新复制产生的SARS-CoV-2核酸,扩增出的RBD序列与早期分离出的SARS-CoV-2相应序列完全一致;病毒感染的Vero E6细胞病变迅速,并能与SARS-CoV-2核衣壳蛋白(N蛋白)单克隆抗体、刺突蛋白(S蛋白)单克隆抗体及COVID-19患者恢复期血清发生反应。结论 从2份COVID-19患者鼻/咽拭子样本中成功分离出SARS-CoV-2,为后续开展SARS-CoV-2感染与致病机制研究、防治药物与疫苗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患者的CT特征及临床意义,提高对COVID-19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2020年1月25日至2月15日经病毒核酸检测确诊的7例COVID-19患者的胸部CT特征。男6例、女1例,年龄为(51.1±18.8)岁(29~75岁)。7例患者均行胸部CT平扫检查,由2名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阅片,记录COVID-19病灶分布、病灶位置、病灶密度、累及肺叶数量,以及空气支气管征、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等表现。结果 7例COVID-19患者从首次出现临床症状至CT检查时间为1~9 d,平均3.6 d。病灶分布于单肺1例、双肺6例;病灶累及肺野外中带5例、全肺野2例;病灶呈磨玻璃影4例、混合影3例;病灶累及≤2个肺叶4例、累及5个肺叶3例;1例有空气支气管征;7例均无纵隔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结论 COVID-19患者的CT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对COVID-19的诊疗有重要临床意义,但确诊需结合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合并心肌损伤的特点、危险因素及其与转归的关系。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3月于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诊治的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程中是否发生心肌损伤将患者分为非心肌损伤组和心肌损伤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和转归情况,分析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发生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及其对转归的影响。结果 纳入56例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其中非心肌损伤组22例、心肌损伤组34例。两组患者均以男性多见,性别构成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心肌损伤组相比,心肌损伤组患者年龄更大[78.5(70.8,89.0)岁vs 56.5(50.3,68.3)岁,P<0.01],≥65岁患者占比较高[85.3%(29/34)vs 31.8%(7/22),P<0.01],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占比较高[38.2%(13/34)vs 9.1%(2/22),P<0.05]。就诊症状均以发热(87.5%,49/56)、咳嗽(64.3%,36/56)和乏力(46.4%,26/56)等常见,两组间各症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非心肌损伤组肺部CT表现为片样/斑片样影和磨玻璃影的患者比例高于心肌损伤组[72.7%(16/22)vs 38.2%(13/34),P<0.05],其余征象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非心肌损伤组相比,心肌损伤组患者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D-二聚体、降钙素原和IL-6水平均较高[4 939.5(1 817.0,9 450.3)pg/mL vs 612.5(301.0, 1 029.5)pg/mL、4 386.5(2 309.5,9 635.3)ng/mL vs 850.5(343.5,2 333.8)ng/mL、0.46(0.23,3.79)ng/mL vs 0.18(0.13,0.39)ng/mL、138.6(41.9,464.8)pg/mL vs 65.1(34.7,99.3)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65岁(OR=18.62,95% CI 1.61~215.96,P<0.05)和D-二聚体水平≥ 3 000 ng/mL(OR=15.48,95% CI 1.45~164.77,P<0.05)是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并发心肌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治疗和转归方面,两组患者在抗病毒、抗细菌、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的使用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心肌损伤组患者死亡率与非心肌损伤组相比更高[58.8%(20/34)vs 9.1%(2/22),P<0.01],且接受气管插管、体外膜肺氧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等有创生命支持者均为心肌损伤组患者。结论 高龄,男性,合并冠心病和(或)心功能不全,以及D-二聚体、降钙素原和IL-6异常升高是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并发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发生心肌损伤时病情将进一步加重,部分患者甚至需要有创循环呼吸支持,且预后不良,死亡率高,需要更严密、动态地观察上述指标,并针对相关因素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流行病学特征,探讨该病早期识别与诊断的方法与经验。方法 归纳截至2020年2月12日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感染科6例确诊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总结其特点与规律。结果 6例确诊COVID-19患者中男5例,女1例。青年患者2例,年龄分别为28、29岁;中老年患者4例,年龄分别为45、62、71、75岁。6例患者起病前均有明确的流行病学接触史,其中2例为家庭聚集性病例。临床表现均以发热和呼吸道症状为主,临床分型均为普通型。6例患者经上海市杨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核酸检测均为阳性,实验室检查提示白细胞计数5例正常,1例略降低;淋巴细胞计数3例减少,3例正常。未见其他呼吸道病原体感染证据。6例患者CT检查结果均具有磨玻璃样或双侧斑片状影等典型病毒性肺炎特征。结论 COVID-19传染性很强,人群普遍易感,尽早识别感染者并隔离传染源是防止病毒传播的重要手段。流行病学史仍然是COVID-19诊断的重中之重,CT联合病毒PCR核酸检测是确诊COVID-19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neutralizing antibody levels in symptomatic and asymptomatic patients with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at 6 and 10 months after disease onset.MethodsBloo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t three different time points from 27 asymptomatic individuals and 69 symptomatic patients infected with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 Virus-neutralizing antibody titers against SARS-CoV-2 in both groups were measured and statistically analyzed.ResultsThe symptomatic and asymptomatic groups had higher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at 3 months and 1–2 months post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confirmation, respectively. However,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in both groups dropped significantly to lower levels at 6 months post-PCR confirmation.ConclusionContinued monitoring of symptomatic and asymptomatic individuals with COVID-19 is key to controlling the infection.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已发展成全球大流行,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由于其病原体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可通过飞沫、接触等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疑似或确诊COVID-19患者在手术室或ICU接受治疗时,如何在实施全面有效治疗的过程中避免病毒进一步播散成为医务人员关注的重点与难点。本文针对SARS-CoV-2的传播特征、围手术期特殊环境及特定操作下的疾病处理和感染控制措施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4.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