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肿瘤抑制基因p53及Rb在鼻咽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观察p53基因和Rb基因与鼻咽癌发生的关系,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型多态分析技术(PCR-SSCP技术),检测33例鼻咽癌组织、4例鼻咽部炎悸组织及3例正常鼻咽部组织中p53基因第7,8外显子的突变。结果显示,在33例鼻咽癌中有7例存在p53基因第8外显子的突变,突变率为21.2%。在第7外显子中未检测出突变发生。应用Southern印迹杂交,对Rb基因在鼻咽癌在存在状态基因突变及Rb基因的缺  相似文献   

2.
探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检测胸胸液脱落细胞P53基因突变在恶性胸腔积液(MPE)诊断中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用PCR-SSCP分别检测了19例MPE及12例结核性胸腔积液中新鲜脱落细胞标本的抑癌基因-P53基因5-8外显子的突变情况,并与正常胸膜组织进行对照。结果7例MPE有P53基因突变,突变率为36.84%。其中5例发生在第5外显子,2例发生在第7外显子,第6、8  相似文献   

3.
为观察p53基因和Rb基因与鼻咽癌发生的关系,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型多态分析技术(PCR-SSCP技术),检测33例鼻咽癌组织、4例鼻咽部炎性组织及3例正常鼻咽部组织中p53基因第7,8外显子的突变。结果显示,在33例鼻咽癌中有7例存在p53基因第8外显子的突变,突变率为21.2%。在第7外显子中未检测出突变发生。应用Southern印迹杂交,对Rb基因在鼻咽癌中存在状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13例鼻咽癌组织中有11例鼻咽癌组织有Rb基因的缺失或明显减弱,提示p53基因突变及Rb基因的缺失而导致的基因失活与鼻咽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并建立一套适用于临床检测的p53基因突变的分析方法,探讨肺癌发生发展与p53基因突变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分子依据。方法:采用PCR-SSCP银染法对22例肺癌患者p53基因的第6、第7外显子进行分析。结果:全部患者组织标本经PCR扩增,均获得特异的p53基因扩增产物,进一步对第6第7外显子应用SSCP进行突变分析,不同组织类型肺癌的p53基因突变率各不相同,第7外显子的突变率(27.3%)高于第6外显子(9.1%)。结论:PCR-SSCP银染法是适于肺癌患者p53基因突变分析的简捷、快速而可靠的检测方法,通过进一步研究,将为肺癌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判断提供有价值的分子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53蛋白表达和基因突变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5例NSCLC的p53蛋白表达,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方法检测31例肺腺癌p53基因5、6、7、8外显子突变,研究结果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本组NSCLC病人的平均年龄为55.6±8.4岁(中位数55岁),随访时间的中位数为47个月,3年、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6%和61%。p53蛋白表达与预后无关(χ2=1.00,P=0.8),而p53基因突变组病人的生存率显著低于无p53基因突变组(χ2=4.81,P=0.03)。同时,p53蛋白表达与PCR-SCP检测的p53基因突变的一致率仅为52%。结论:在NSCLC中p53蛋白表达和基因突变可能有不同的预后意义,p53基因突变可作为肺腺癌的辅助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6.
应用非同位素标记PCR-SSCP技术对34例大肠癌组织p53基因第五外显子突变进行了检测。结果:50%(11/22)结肠癌,8.3%(1/12)直肠癌存在p53基因突变,低分化腺癌高于高、中分化腺癌(P<0.05),DukesB、C期高于DukesA期(P<0.05),p53基因第五外显子突变在已发生淋巴转移的大肠癌组织中呈现较强的趋势。提示:检测结肠癌原发灶p53基因第五外显子突变,对指导结肠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PCR- SSCP 检测肺癌、肠癌中p53 基因突变的方法改进及突变率。方法 用PCR-SSCP,银染技术检测4 例肺癌和7 例大肠癌组织标本中p53 基因外显子5 ~8 。结果 肺癌p53 基因突变率为75% (3/4 例),肠癌p53 基因突变率为42.9% (3/7 例) 。结论 p53 基因突变与肺癌、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PCR-SSCP银染技术简便快速、灵敏安全的基因突变检测方法,可应用于肿瘤的临床基因诊断。  相似文献   

8.
应用PCR-SSCP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8例人大肠腺癌和腺瘤变组织P^53基因第5-8外显子的突变和P^53蛋白的表达,另对97例大肠腺瘤和腺瘤癌变组织P53蛋白表达进行了检测。18例大肠腺癌中8例P^53基因,第5-6外显子中存在突变。10例(56%)P^53表达阳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PCR-SSCP对35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肿瘤切除组织的P53基因5 ̄8号外显子进行突变检测,对8号外显子同时采用PCR-DGGE进行突变检测。发现NSCLC中P53突变率为65.7%。P53率在肿瘤细胞不同分化程度间有显著差异,低分化NSCLC的P53突变率(89.5%)明显大于高、中分化的NSCLC(37.4),虽然有纵膈淋巴结转移的P53突变率(71.4%)高于无给膈转移者(57  相似文献   

10.
喉鳞癌中p53基因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喉鳞癌中p53基因与肿瘤临床分期、病理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应用PCR-SSCP银染系统检测60例喉鳞癌新鲜组织中抑癌基因p53基因第7外显子的突变情况。结果:p53基因第7外显子突变25例,突变率为41.7%。临床Ⅰ~Ⅱ期突变率为26.9%(7/26),Ⅲ~Ⅳ期突变率为52.9%(18/34);高、中、低分程度分布为23.5%(4/17)、37.5(9/24)、63.2%(12/19);无淋巴结转移者为28.1%(9/32),有淋巴结转移者为57.1%(16/28);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提示p53基因第7外显子突变与喉磷癌临床分期、病理分化程度及肿瘤颈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胃癌组织中p53基因突变和p53蛋白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比较胃癌和癌旁组织中p53基因突变及p53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PCR.SSCP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石蜡包埋组织进行p53基因外显子6.7和8,9以及p53蛋白的检测。结果(1)p53蛋白的阳性表达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分别为47.6%和38.1%;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p53蛋白表达52.8%。(2)癌组织中p53外显子7的突变率为23.9%;癌旁组织中突变率为19.0%。癌组织中p53外显子6的突变率为10.5%;癌旁组织为8.6%。癌组织中p53外显子8,9的突变率为1.9%;癌旁组织为1.0%。结论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中,筇3外显子的突变率和蛋白的表达率均明显增高,提示p53外显子的突变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是一个重要因素,并促进肿瘤的转移。p53基因突变与p53蛋白高表达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喉鳞癌P53蛋白表达和基因移码突变情况。方法:采用SP法检测31例喉鳞癌的P53蛋白表达;人工微切割—PCR—异源双链分析法检测ll例P53蛋白阴性标本第5、6、7、8外显子的移码突变。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显示P53总阳性率为64.5%。T1、T2期阳性率43.8%,T3、T4期为86.7%;有和无淋巴结转移的分别为91.7%、47.4%(P<0.05);高分化、中分化及低分化鳞癌中P53蛋白阳性率分别为45.5%(5/11)、66、7%(8/12)、87.5%(7/8)。异源双链分析法分析1例第5外显子和1例第7外显子阳性。结论:在喉鳞癌中,P53蛋白阳性表达多见于T3及T4期肿瘤及有颈淋巴结转移者;p53基因突变率随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  相似文献   

13.
PCR-SSCP检测胃癌中p53基因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p5 3基因表达及突变在胃癌发生中的地位。方法 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 -过氧化酶 (S -P)法与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 (PCR -SSCP)分析技术分别检测胃癌p5 3基因表达及突变。结果 p5 3蛋白表达在正常胃粘膜均为阴性 (0 / 2 0 ) ,在不典型增生为 18% (11/ 6 0 ) ,其中轻度全为阴性(0 / 2 0 ) ,中度 2 5 % (5 / 2 0 ) ,重度 30 % (6 / 2 0 ) ,明显低于胃癌的 5 8% (70 / 12 0 ) (P <0 .0 5 ) ,而中度、重度不典型增生高于正常胃粘膜及轻度不典型增生 (P <0 .0 5 )。胃癌中p5 3基因第 5外显子突变率高达 2 5 % (5 / 2 0 ) ,显著高于无突变的正常胃粘膜 0 % (0 / 2 0 ) (P <0 .0 5 )。结论 p5 3基因突变可出现于中度、重度不典型增生 ,是胃癌发生的一个早期事件。在胃癌发生中p5 3基因第 5外显子突变频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连云港地区原发性胃腺癌P53基因变异发性情况,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分析法(PCR-SSCP)对20例原发性胃腺癌的P53基因第7、8外显子突变进行了检测。结果:共发现突变5例(25%),其中第7外显子突变4例,第8外显子突变1例,在20例原发性胃腺癌组织分型中,高分化和中分化各3例,均未见P53基因第7、8外显子突变,低分化13例,发现P53基因第7外显子突变3例,第8外显子突变1例;低分一未分化1例,亦发现第7外显子突变。结论:P53基因突变与原发性胃腺癌发生有关;对原发性胃腺癌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肠癌患者粪便p53基因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大肠癌患者p53基因突变及蛋白表达之间关系,并探讨从粪便中检测p53基因突变在大肠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法,检测大肠癌患者癌组织和粪便标本中p53基因第5~8外显子突变情况;同时运用免疫组化法分析癌组织中p53表达情况。结果: 34例大肠癌患者癌组织标本中,p53基因第5~8外显子突变及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2.9%和55.9%,正常黏膜未见p53表达(P<0.01)。p53表达与基因突变呈正相关关系(P<0.05)。p53表达阳性率与肿瘤组织大小有关,肿瘤≤ 5cm者阳性率高于>5 cm者(P<0.05),但与其它临床病理因素无关。12例癌组织中有p53基因突变的患者其粪便中基因突变阳性率为41.7%,正常人未检测出突变。结论: p53基因突变是参与和影响p53表达和生物学功能的主要因素;大肠癌患者粪便中可检测出p53基因突变,粪便中p53基因检测可成为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用于大肠癌的诊断及高危人群的筛检普查。  相似文献   

16.
探讨抑癌基因P53突变与宫颈癌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为该病的临床检测提供一种分子生物学方法。方法应用多边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方法对宫颈癌及慢性宫颈炎组织中P53基因5-6外显子的突变进行了检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53基因突变、p16基因缺失、肿瘤细胞增殖活性(PCMNA)和凋亡在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相互关系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应用LSAB免疫组化法检测96例不同类型胶质瘤中P53,P16蛋白表达及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PCNA);应用非同位素PCR-SSCP技术检测p53基因5-8外显子突变。应用PCR-DNA测序技术检测SSCP阳性标本中p53基因5-8外显子碱基突变谱和氨基酸顺序改变。应用TUNEL技术检测肿瘤细胞中凋亡的改变。结果结果显示96例不同类型胶质瘤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1.7%(40/96),其中Ⅱ级肿瘤阳性率为27.3%(13/53),Ⅲ、Ⅳ级肿瘤阳性率分别为62.5%(20/32)、63.6%(7/11),低分级与高分级胶质瘤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χ2=4.88,P<0.05)。SSCP检测结果显示34/96(35.4%)例胶质瘤出现p53基因异常移动的单链DNA电泳带,主要分布在5,7,8外显子。在40例P53蛋白阳性的病例中有32例呈现该基因的单链构象多态性改变,两种方法检测的符合率基本一致。DNA序列分析显示,17例SSCP有异常电泳带的标本中均存在p53基因突变,而且主要发生在5-8外显子,突变类型多数为点突变或碱基缺失,突变位点多分布在第5外显子130-175号密码子之间,第8外显子270-291密码子之间,突变类型主要为错义突变,且多为单碱基的改变,碱基突变以G→A或A→G最多。p16蛋白的表达缺失率为60.4%(58/96),其中Ⅱ级肿瘤为39.6%(21/53),Ⅲ、Ⅳ级肿瘤为81.2%(26/32)、100%(11/11),在高级别胶质瘤中P16表达缺失率均显著高于低级别的肿瘤。复合表达研究显示,p53蛋白的表达与p16缺失之间存在负相关性(P<0.05)。96例胶质瘤细胞增殖活性及凋亡检测显示,PCNA标记指数(PCNALabelIndex,PCNALI)随着肿瘤分级的升高而递增,而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AI)随着肿瘤分级的升高而递减,PCNALI/AI之比随着肿瘤分级的升高而递增。结论p53异常表达和突变是胶质瘤中最常见的基因改变,与胶质瘤的组织学分级呈显著正相关;p53突变更常位于5、7、8外显子,突变类型主要为错义突变,且多为单碱基的改变,碱基突变以G→A或A→G最多。p53基因突变可以通过p53蛋白的表达来间接反映,p53基因的异常表达及突变与胶质瘤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p16的缺失更多见于高级别的胶质瘤,与胶质瘤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胶质瘤发生、发展与PCNA的高表达和细胞凋亡的抑制密切相关,PCNALI/AI比PCNALI或AI单独检测更能反映胶质瘤的病理特征及恶性行为。p53基因突变、p16基因表达的缺失及PCNALI的增高和细胞凋亡的抑制在胶质瘤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协同作用并与肿瘤的分化和异常增生显著相关,而胶质瘤细胞凋亡的发生受p53、p16基因的调控,p53及p16抑癌基因的失活,是胶质瘤逃逸凋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P5 3突变在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PCR -SSCP)及LSAB免疫组化法对已明确诊断的 4 8例脑胶质瘤进行P5 3基因突变以及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  4 8例胶质瘤中 2 0例P5 3蛋白呈阳性表达 (4 1.7% )。在高级别的肿瘤 (Ⅲ、Ⅳ级 )中P5 3表达率明显高于低级别 (Ⅰ、Ⅱ级 )的肿瘤 (分别是 6 3.2 %、2 7.6 % ) (P <0 .0 5 )。PCR -SSCP检测发现 17例 (35 .4 % )呈现P5 3基因的单链构象多态性改变 ,均位于 5 - 8外显子 ,突变例数依次为 7(4 1.2 % )、1(5 .9% )、4 (2 3.5 % )、5 (2 9.4 % )。两种方法检测的符合率为 89.6 % (4 3/4 8)。在单因素分析中P5 3突变与预后相关 ,而在多因素分析中P5 3突变与预后无关 ,肿瘤的组织学分级与预后相关性显著。该基因的突变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性别无关 ,但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相关性显著。结论 胶质瘤中P5 3突变多发于第 5、7、8外显子 ,该基因的突变与胶质瘤的发生及恶性进展相关 ,与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外周血、门静脉血及癌组织标本p53基因突变或异常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PCR-SSCP法检测73例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外周血和门静脉血中p53基因的突变,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癌组织中p53蛋白的异常表达。结果73例胃癌患者中有7例检测到外周静脉血p53基因突变,有29例检测到门静脉血p53基因突变,有51例检测到胃癌组织中p53蛋白的异常表达;胃癌组织中的p53蛋白阳性表达率(69.86%)和门静脉血中p53基因突变检出率(39.73%)均显著高于外周血的检出率(9.59%)。经中位24个月随访,其中有16例出现术后异时性肝转移,这些患者外周静脉血、门静脉血以及胃癌组织中的p53基因突变检出率或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无肝转移者,而且7例外周静脉血、门静脉血及胃癌组织中同时检测出p53基因突变或p53蛋白阳性表达的患者均发生肝转移。结论胃癌患者外周血中p53基因突变者术后发生异时性肝转移的可能性显著增加,外周静脉血联合门静脉血以及胃癌组织中p53基因突变检测有助于判定胃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