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彭晖  马文英 《中国医刊》2012,47(8):40-43
目的 对植入具有最小化心室起搏功能的两种设计运行(MVP和Search AV+)方法的Adapta起搏器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比较两种起搏模式在减少心室起搏、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影响心脏重塑方面的差异.方法 入选46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采用随机、单盲、自身前后交叉对照原则,观察同一患者在不同起搏模式下,通过起搏器程控计算心房起搏百分比,心室起搏百分比,及心房高频事件,同时观察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结果 不同起搏模式分别观察3个月后,双腔起搏器+MVP较Search AV+更多降低心室起搏百分比(0.54%±0.10%比2.80% ±0.16%),心房高频事件发生减少(2.00±0.84比3.06±0.88).与术前比较,MVP及Search AV+模式均可使左房内径缩小(3.61±0.49比3.50±0.44;3.61±0.49比3.51±0.45),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无明显变化.相关分析显示,左房内径与心室起搏百分比呈正相关.结论 与Search AV+模式相比,MVP起搏模式能更有效减少心室起搏百分比,减少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心室起搏百分比短期内(3个月)可影响心脏结构重塑,但未引起心室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起搏器减少右心室起搏程序模式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而植入Medtronic AdaptaADD01型双腔起搏器的患者32例,分别以心室起搏管理(MVP)模式、固定延长房室间期(LAVD)模式和增强的房室间期自动搜索(Search AV+)模式起搏2个月后,比较此三种能减少右心室起搏工作模式的心室起搏百分比及心律失常情况。结果在6个月的随访中,所有患者未观察到与起搏器相关的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及其他不良反应事件。MVP模式下,心室起搏百分比最低,为0.35%,明显低于Search AV+模式的0.70%和LAVD模式的0.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earch AV+模式下的心室起搏百分比略高于LAVD模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最小化心室起搏策略中,MVP模式优于Search AV+模式和LAVD模式。  相似文献   

3.
陈燕  刘烈  陈东骊  林纯莹  陈泗林  梁远红 《广东医学》2012,33(14):2072-2073
目的研究心室自身优先(VIP)功能对减少心室起搏比例的影响。方法 3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安装具有VIP功能双腔起搏器,关闭VIP功能2个月,测量心室起搏比例,开启VIP功能2个月,比较不同功能下心室起搏比例。结果关闭VIP功能,心室起搏累计百分比为(78.87±18.73)%;打开VIP功能,心室起搏累计百分比为(12.15±11.22)%;打开VIP功能后的心室起搏百分比明显低于关闭VIP功能后的心室起搏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IP功能可有效减少右心室起搏累计百分比。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具有自动房室(AV)间期搜索功能的双腔起搏器减少心室起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两种DDD/R起搏器90例(有搜索功能44例,无搜索功能46例)患者术后1年内随访观察.结果 有搜索功能组术后1、3、6个月右室起搏率明显小于无搜索功能组(22±6)%与(79±12)%,(19±7)%与(78±8)%,(19±8)%与(79±8)%,P均<0.05.两组起搏参数及患者心功能分级均无明显差异.随访期间未出现AV搜索功能障碍等情况.结论 有AV搜索功能双腔起搏器可减少非必需的心室起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具有心室自身优先(VIP)功能的起搏器对累计心室起搏比例及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因缓慢性心律失常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62例。所有患者均为心房电极位于右心耳,心室电极位于右室心尖部;根据植入后是否开启心室自身优先功能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2例,分别在置人前及置人后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2组累计心室起搏比例、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及6min步行试验距离。结果术后12个月,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LAD[(39.38±4.16)mmvs(43.41±5.34)mm]、LVEDD[(47.12±7.22)mmvs(51.76±9.26)mm]显著降低,LVEF(0.60±0.08vs0.55±0.11)升高,6min步行试验距离[(339.79±45.82)mvs(314.38±41.74)m]更长(P〈0.05),BNP水平[(108.23±62.10)ng/lvs(143.87±72.85)ng/1]显著降低(P〈0.05),累计心室起搏比例(0.21±0.08vs0.55±0.12)明显降低(P〈0.01),而房颤负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IP功能可以明显减少累计心室起搏比例,并保护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丁军 《医学综述》2011,17(19):2949-2952
最小化心室起搏是当前生理性起搏的方向。频繁的和不必要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可能产生不利的长期影响,增加房颤及心力衰竭加重发生的概率。因此,患者植入双腔起搏器后,应尽量减少不必要右心室起搏的比例。房室间期自动搜索和心房基础双腔最小化心室起搏是最小化心室起搏的两种策略。在此综述这两种策略的设计理念、工作原理及新近的临床应用评价。  相似文献   

7.
心室起搏管理功能(MVP)是美敦力公司(Medtronic)开发研制的一种起搏器程序,它能提供功能性AAI(R)起搏,此功能具有心室监测功能,有房室自身传导时,提供AAI(R)起搏,在发生房室传导阻滞(AVB)时转化为DDD(R)起搏,在两者都有的情况下,提供AAI/DDD自动转换,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右室起搏。此功能一方面保证心室起搏安全,另一方面能有效降低右室起搏比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腔起搏器使用自身房室传导搜索功能(autointrinsic conduction search,AICS)对右心室起搏百分比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6月~2011年6月成功植入St Jude公司双腔起搏器(型号为5376或5386)的患者50例。分别观察打开和关闭AICS功能1个月后患者右心室起搏百分比的变化及测试血浆脑利钠肽(BNP)值。结果:使用AICS功能后,与关闭AICS功能后比较,心室起搏比例明显下降[(4.2±1.3)%vs(43.3±7.1)%],BNP水平亦明显降低[(57.3±22.4)pg/ml vs(377.7±42.5)pg/ml],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腔起搏器使用自身房室传导搜索功能可明显减少心室起搏百分比,鼓励自身房室传导,减少起搏器电池耗竭,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心房起搏与心室起搏对病窦综合征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 :从1990年 5月~ 2 0 0 3年 7月应用心房起搏治疗和预防房颤 5 9例 ,并建立对照组为植入心室起搏组 4 2例 ,两组性别比例 ,年龄 ,病程及合并基础心脏病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心房起搏组房颤及慢性房颤发生率低于心室起搏组 ,单心房起搏预防房颤效果肯定 ,房颤的发生率较术前下降 39% ,与心室起搏相比房颤发生率显著下降 (P <0 . 0 1) ,并具有显著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心房起搏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心力衰竭及死亡率均低于心室起搏组。心房起搏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心室起搏组。结论 :永久性心房起搏能有效预防和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人房颤的发生 ,改善临床症状 ,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避免心力衰竭的加重 ,减少死亡率 ,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临床应用中,几乎所有的双腔心脏起搏器均设有心室安全起搏(VSP)功能.双腔心脏起搏器的心房起搏信号发出后,先后进入心房后心室空白期、交叉感知窗(CDW)、正常感知窗.心室线路在CDW内感知到心室自身激动(QRS波)或心外干扰信号,起搏器于心房脉冲(AP)后100~120 ms处发放心室脉冲(VP),保证心室起搏安全的程序称VSP(图1),心电图表现可见房室间期(AVI)较正常PR间期短,称为非生理性AVI(NPAVI)。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右室心尖部(RVA)、右室流出道间隔(RVOTs)两种不同起搏部位对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7年6月-2018年12月我院心血管内科150例进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根据不同起搏部位分为A组(68例,植入部位为RVA)、B组(82例,植入部位为RVOTs)。起搏器植入前后获取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射血分数(LAEF)及血浆脑钠肽(BNP)监测数据,并统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A组植入后3、6个月及B组植入后1、3、6个月LVEF、LAEF依次明显升高(P<0.05),A组、B组在植入后3、6个月血浆BNP水平依次明显下降(P<0.05);而植入后1、3、6个月B组LVEF、LAEF明显高于A组,血浆BNP水平明显低于A组(P<0.05)。植入后随访6个月内,A组、B组均有房颤、心力衰竭及全因死亡病例出现,但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与RVA比较,RVOTs起搏更有助于左室、左房射血功能恢复,对心功能的影响更小,更适合作为首选起搏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右室间隔部(RVS)起搏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功能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49例因窦房结功能障碍或房室传导阻滞导致的缓慢型心律失常行起搏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RVA起搏组(简称RVA组)147例,采用被动固定翼状电极行RVA起搏;RVS起搏组(简称RVS组)102例,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RVS起搏.对比两组术前、术后3年超声参数:包括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期(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术后3年内新发房颤情况、因心力衰竭住院情况等.结果 RVA组与RVS组比较,术后3年LAD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组LVEDD、LVESD较RVS组明显扩大,LVEF则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S起搏与RVA起搏相比,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预后,为临床更为接近生理性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安装埋藏式DDD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成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QRS波宽度、术前和术后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内径(LA)。结果两组患者QRS波宽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LVEDD、LVEF、LA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患者LVEDD、LVEF和LA的影响无差别,但右心室流出道起搏者的QRS波宽度明显较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在VVI模式下右心室间隔部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起搏依赖性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26例慢室率房颤伴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0例窦律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0例显著窦性心动过缓,6例窦性停搏伴交界性或室性逸搏,共52例患者,均植入VVI型心脏起搏器,按心室电极固定部位不同随机分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RV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随访6个月。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两组术前与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血浆BNP变化。结果:术前两组LVEF及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随访LVEF,RVS组较RVA组有显著升高[(0.56±0.07)VS(0.44±0.12),P<0.01];检测BNP,RVA组较RVS组有显著升高[(121.8±5.2)pg/ml VS(57.1±6.6)pg/ml,P<0.01]。结论:RVS起搏比RVA起搏尽可能的维持了双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收缩同步性,对血流动力学及心脏功能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前瞻性观察单腔起搏器自动睡眠功能开放对左心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可能机制。方法:24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经锁骨下静脉途径成功置入永久单腔心脏起搏器(VVI),随机分为自动睡眠功能打开组(n=12)及对照组(未开放,n=12),分别在植入后出院前,1年时随访,测定总心搏数及心房颤动(AF)发生率,右室起搏比率,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两组的右室起搏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刚植入时24h总心搏数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时总心搏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两组AF发生率在刚植入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院前与1年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打开组LVEDD及LVEF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LVEDD及LVEF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睡眠功能开放可减少右室起搏数量,延缓左室扩大,减少心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6.
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心脏结构及心脏功能正常的高度和Ⅲ度房室阻滞患者,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其临床、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为起搏电极植入部位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对象为入院更换起搏器的住院患者和门诊复诊的起搏器患者。病因为高度和Ⅲ房室传导阻滞;安装时无严重基础心脏病和心脏扩大,心功能正常,如LVEF〈50%且LVEDD〉55mm则除外研究;安装起搏器到随访时间大于5年,起搏比率〉80%。心室重构定义为:植入起搏器5年后,LVEDD增加10%,LVEF减少25%。心功能则NYHA分级以临床状况判断。结果研究共入选82例患者,男性39例(47.6%),女性43例(52.4%);随访时年龄12~91岁,平均(66.97±13.19)岁。两次评估相隔的平均时间是8.7年(104.4个月)。植入前,平均LA=37.0mm,平均LVEDD=50.23mm,平均LVEF=64.87%;植入后平均LA=39.39mm(P=0.000163),平均LVEDD=50.82mm(P=0.177842),平均LVEF=60.50%(P=0.000104)。有4个病人(占4.87%)出现了心室重构且伴有心功能分级恶化,其中3例为植入起搏器后发生前壁心肌梗死患者,1例为2型糖尿病患者。未发生心室重构的患者均没有临床心力衰竭症状。结论通过长期随访发现,心脏结构及心功能正常患者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一般不会发生心室重构及临床心功能恶化。对于这些患者,右室心尖部是安全有效的起搏电极导线植入部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高位室间隔起搏中的应用。方法对有植入永久起搏器适应证的缓慢心律失常患者42例,随机分为2组,22例用主动螺旋电极植入右室高位室间膈(高位室间隔组)。20例用被动电极植入右室心尖部(右室心尖组)。记录2组术中术后各项参数、心电图QRS波宽度及并发症。结果 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室间膈组电极植入15min后较植入即刻的起搏阈值明显下降[(0.71±0.11)vvs(0.97±0.13)v,P〈0.05]。起搏的QRS波时限较心尖部变窄[(124.77±11.35)msvs(149.28±12.51)ms,P〈0.05]。术后1、3个月随访2组的起搏阈值、阻抗、感知无差异。结论初步证明使用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高位室间隔起搏是稳定、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降压药物对高心室起搏比例合并高血压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72例植入心脏起搏器合并高血压病2级且心室起搏比例〉70%的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贝那普利组:36例患者给予贝那普利(洛汀新)10mg/d口服降压;氨氯地平组:36例患者给予氨氯地平(络活喜)5mg/d口服降压。观察术后13月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包括房颤、脑梗塞及心力衰竭)发生情况,并记录术前和术后13月的心脏彩超指标。结果:术后13月贝那普利组发生心力衰竭的患者有6例,氨氯地平组有14例,贝那普利组较氨氯地平组心力衰竭的发生明显减少(P〈0.05),氨氯地平组患者的术前左房内径为34.38±3.02mm,术后13月为38.25±6.71mm,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贝那普利组患者术后13月的左房内径明显小于氨氯地平组(35.27±4.64mm vs 38.25±6.71mm,P〈0.05)。结论:贝那普利能相对减少高心室起搏比例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先进性。方法:33例患者,男12例,女21例;右室心尖部起搏9例,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24例,观察电极置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和QRS波时限。电极置入后随访观察起搏阈值、阻抗、R波幅度,心功能情况。结果:主动固定电极组的置入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均长于被动电极组(34.34±6.54 min vs 16.78±5.38 min,20.86±4.32 min vs 8.67±4.52 min);QRS波时限(0.14±0.04 s vs 0.16±0.03 s,P〈0.01)。经过6个月随访,起搏阈值、阻抗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功能改善。结论:主动固定电极植入优于被动电极植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