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独或联合应用美托洛尔和福辛普利对心衰患者血浆中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80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福辛普利组(n=26)、美托洛尔组(n=27)和联合用药组(n=27)。分别在人院和治疗12个月时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6、心功能分级和心脏超声。结果:治疗12个月后除福辛普利组TNF—α无明显变化外,其余组均有降低。福辛普利组与美托洛尔组各项指标间无明显差异.而联合用药组相对于另外两组比较血浆3种细胞因子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1)。3组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均显著改善(P〈0.01。P〈0.05,P〈0.01)。福辛普利组和美托洛尔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联合用药组较另两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福辛普利和美托洛尔能改善心衰患者血浆细胞因子水平及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逆转左室重构,合用时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独或联合应用雷米普利和比索洛尔对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内皮素-1(ET-1)及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方法:将96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雷米普利组、比索洛尔组和联合用药组,分别在入院和治疗后6个月时检测心脏超声和外周血AngⅡ、ET-1及NO含量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3组LVEF增加、LVEDD缩小(P<0.05,P<0.01);雷米普利组与比索洛尔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联合用药组较另外2组改善明显(P<0.05)。各组血浆AngⅡ及ET-1水平降低及NO含量增加(P<0.05,P<0.01),雷米普利组与比索洛尔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联合用药组较另外2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雷米普利和比索洛尔能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逆转左室重构,降低血浆AngⅡ及ET-1水平,增加NO水平,且二者之间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糖尿病早期心肌病变情况并予福辛普利或氯沙坦干预治疗,为糖尿病性心肌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糖尿病组、福辛普利组、氯沙坦组,造模8周后心导管法比较各组大鼠心功能,测定血浆及心肌局部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Apelin含蟹、心肌局部Apelin mRNA表达量并作形念学观察.结果;各组心功能无明显差异;糖尿病组心脏重量指数、血浆及心肌局部Ang Ⅱ升高,Apelin含量及Apelin mRNA表达降低;心肌细胞排列紊乱、空泡样变,微血管壁增厚.福辛普利或氯沙坦干预可部分逆转此改变.结论:糖尿病早期即出现心肌病变,早期应用福辛普利或氯沙坦可一定程度上保护Apelin的表达,改善心肌病变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培哚普利干预对心力衰竭(HF)患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和纤溶活性指标的影响.方法:52例HF患者随机分成培哚普利组27例和常规治疗组25例,培哚普利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培哚普利4 mg/d.入院后当天和治疗2周后采血检测血浆AngⅡ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含量、活性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活性.选择20例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F患者血浆AngⅡ水平、PAI-1含量和活性升高,tPA活性降低(P均<0.01).HF患者血浆AngⅡ水平与PAI-1含量和活性呈正相关(r分别为0.657 2和0.704 4,P均<0.01),与tPA活性无相关性(r=-0.398 1,P>0.05).治疗2周后,培哚普利组AngⅡ水平、PAI-1含量和活性较治疗前降低(P均<0.01),tPA活性升高(P<0.01);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无变化.结论:HF患者体内纤溶系统功能失衡,呈高凝状态,ACEI可改善其纤溶活性,对降低HF患者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苯那普利、厄贝沙坦及两者联合用药对心衰大鼠心脏指数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缩窄大鼠腹主动脉造成压力负荷性心肌肥厚致心力衰竭的大鼠模型。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苯那普利组、厄贝沙坦组及联合用药组,连续给药8周,检测心脏指数(HMI、LVMI)及血流动力学参数:LVSP,LVEDP,dp/dtmax,-dp/dtmax;放免法检测血浆和心肌AngⅡ的含量。结果:模型组HMI、LVMI均显著升高(P<0.01),各治疗组显著下降(P<0.01),联合组较单用明显(P<0.05);与模型组相比,苯那普利组及联合用药组AngⅡ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而厄贝沙坦组AngⅡ含量增高;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LVEDP显著升高(P<0.01),各治疗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1),且联合用药组较单用组明显(P<0.05);模型组LVSP、dp/dtmax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各组有不同程度上升(P<0.01)。结论:联合应用苯那普利和厄贝沙坦对改善心衰大鼠心脏指数及血流动力学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福辛普利和左旋氨氯地平对高盐饮食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收缩压(SBP)、左心室肥厚(LVH)、一氧化氮(NO)及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40只8周龄SHR随机分为5组(n=8),即对照组、高盐对照组、福辛普利组、左旋氨氯地平组及联合治疗组.除对照组给予含0.9%氯化钠饲料喂养外,其余4组大鼠均给予含4%氯化钠饲料喂养8周.在第5周起各组按照0.01 mL·g-1等体积0.9%氯化钠灌胃4周.福辛普利组:按剂量4 mg·kg-1·d-1;左旋氨氯地平组:按剂量1 mg·kg-1·d-1;联合治疗组:福辛普利4 mg·kg-1·d-1,左旋氨氯地平1 mg·kg-1·d-1.每周测量SBP、体质量、心率1次,8周后通过放血处死全部SHR,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放免法测定血清及心肌ET-1含量,化学法检测血清及心肌NO水平.结果 与高盐对照组比较,左旋氨氯地平组能明显降低高盐饮食下SHR的SBP,增加血清NO的含量,减少心肌组织ET-1含量和LVMI(均P<0.01);福辛普利组能明显降低高盐饮食下SHR心肌组织ET-1含量和LVMI(P<0.05或P<0.01),但无明显降低SBP作用;联合治疗组能更明显降低SBP和LVMI(均P<0.01).结论 左旋氨氯地平与福辛普利均能降低高盐饮食下SHR SBP作用,机制可能与血清NO含量的升高有关;抑制LVH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心肌组织ET-1含量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苯那普利及其合用缬沙坦治疗半年及2年对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心功能状态和住院率的影响,探讨苯那普利合用缬沙坦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61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苯那普利治疗组和苯那普利合用缬沙坦组,用同位素放射免疫测定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半年及2年后血浆AngⅡ、ALD和NE水平,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半年及2年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同时观察2年内两组患者的再住院率。结果:苯那普利治疗后血浆NE水平明显降低(P<0.01),LVEF明显增高(P<0.01),而血浆AngⅡ、ALD水平改变不大;苯那普利加缬沙坦治疗后血浆NE、ALD水平明显降低(P<0.01),LVEF明显增高,而血浆AngⅡ水平改变不大;组间对比发现,苯那普利合用缬沙坦能更有效地降低血中NE、AngⅡ和ALD的水平(P<0.01),提高左室射血分数,改善心功能,治疗半年与2年后的结果相比无明显改变。联合用药组与苯那普利治疗组相比,再住院率明显减少(P<0.05)。结论:苯那普利治疗明显降低血浆NE水平、对AngⅡ和ALD水平的影响不大;苯那普利和缬沙坦联合治疗明显降低血浆NE和ALD水平,对AngⅡ水平的影响不大。两种治疗方法都能提高CHF患者的LVEF,改善心功能;联合用药组在降低NE、AngⅡ、ALD水平及住院率方面明显优于单用苯那普利组。  相似文献   

8.
将 74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苯那普利治疗组 ( 36例 )和苯那普利合用缬沙坦组 ( 38例 ) ,治疗前及治疗 6个月后 ,用同位素放射免疫测定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浆AngⅡ、ALD和NE水平 ,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 (LVEF)。结果 :( 1)苯那普利治疗后血浆NE水平明显降低 ,LVEF明显增高 (均P <0 .0 1) ;而血浆AngⅡ、ALD水平改变不大 ;( 2 )苯那普利加缬沙坦治疗后血浆NE、ALD水平明显降低 ,LVEF明显增高 (均P <0 .0 1) ,而血浆AngⅡ水平改变不大 ;( 3)组间对比发现 ,苯那普利合用缬沙坦能更有效地降低血中NE、ALD的水平 (均P <0 .0 1) ,提高LVEF ,且AngⅡ水平亦较单用苯那普利组明显下降(P <0 .0 5 )。提示两种治疗方法都能提高CHF患者的LVEF ,改善心功能 ;联合用药组在降低NE、AngⅡ和ALD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单用苯那普利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氯沙坦、福辛普利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肌纤维化=、左室重构及血浆和心肌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的效应。方法:16周龄SHR随机分为3组,即氯沙坦治疗组(SHR-L组)、福辛普利治疗组(SHR-F组)、空白对照组(SHR-C组),每组各10只。分别采用病理检查及放射免疫测定方法对治疗8周、16周的SHR心肌胶原容积分数(CVF)和心肌血管周围胶原面积(PVCA)、血浆和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进行检测。结果:在治疗8周、16周后,两治疗组的收缩压较对照组均有明显下降;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心脏重量(HW)、心脏重量指数(HWI)、左室重量(LVW)、左室重量指数(LVMI)均有显著性改善,且治疗16周后SHR-F组较SHR-L组LVMI显著性降低(P<0.05)。两治疗组CVF和PVCA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P<0.01)。治疗16周后SHR-F组CVF较SHR-L组下降更明显。SHR-L组血浆及心肌组织中AngⅡ显著增加,而SHR-F组心肌组织AngⅡ显著下降,但对血浆AngⅡ无明显影响。结论:氯沙坦、福辛普利均能有效逆转心脏肥厚及抗心肌纤维化,以福辛普利作用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拮抗心肌组织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对两肾一夹(2K1C)高血压大鼠血管内皮功能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45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2K1C高血压组(模型组),2K1C+培哚普利2.4mg·kg~(-1)·d~(-1)组(培哚普利组),每组15只。于术前及给药不同时间点大鼠尾动脉加压方法测量血压,给药12周后测定大鼠心脏体质量比(HWI),同时采用硝酸还原法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免疫比浊法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术后各时点SB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培哚普利组SBP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HWI和AngⅡ水平升高,NO水平降低,ET-1、hs-CRP水平增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培哚普利组HWI和AngⅡ水平降低,NO水平升高,ET-1、hs-CRP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培哚普利在降压的同时能改善高血压大鼠的血管内皮功能和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1.
从<脉书·十一脉><黄帝内经>等文献人手,梳理了血气、经络、腧穴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简要介绍了四肢部的基本腧穴、躯体部要穴,以及腧穴配伍的基本要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神经病学与神经解剖学优化整合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寻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为今后的神经病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的方式,分析神经病学教改后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结果教改班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学习态度的改善优于非教改班(P<0.01)。结论神经病学与神经解剖学优化整合的教学改革效果显著,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载脂蛋白(apo)是脂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其主要功能是调节酶活性,介导细胞受体与脂蛋白结合,保持脂蛋白结构的稳定性。目前已发现数十种载脂蛋白,其结构的显著特点是分子中具有多个双性alpha螺旋及Beta-折叠结构。载脂蛋白的这种双性alpha螺旋结构是其结合及转运脂质的结构基础。在HIV外壳结构中的一种糖蛋白(gP)也具有这种alpha螺旋结构。近年研究表明,载脂蛋白和由载脂蛋白组成的脂质体还具有抗肝炎病毒、抗HIV病毒、抗单纯疱疹和中和细菌内毒素的功能。以脂蛋白和载脂蛋白为主要成分构成的脂质体已成为运载抗病毒和抗肿瘤药物受体的靶向性载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痰瘀相关,意在梳理痰瘀知识、并强调痰瘀相关的重要性。方法:通过多角度地分析、刍议"痰瘀同源"、"痰瘀互结"、"痰瘀同治"等痰瘀经典理论的方式论述痰瘀相关。结果:痰与瘀是中医界里重要的元素,痰与瘀互结是许多疾患共同的病机,痰瘀同治是常用治法。结论:痰瘀同源、互结、同治,不但在临床上有着实用的指导意义,又能与时俱进、在探究中创新。  相似文献   

15.
邬俏璇  魏倩杰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2):2873-2874
目的:探讨新生儿游泳的护理以及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按照知情同意制度,选取125例实施游泳的新生儿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期未游泳的新生儿为对照组(125例)。观察两组新生儿出生后42d头围、生长和体重的变化,比较两组生后7d、15d和28d的24h摄乳量。结果:42d后游泳组的婴儿头围、生长、体重增长明显,特别是体重增幅较大,两组统计学有明显差异;游泳组摄乳量从第7天开始均高于对照组,出生后28d更是明显增多,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游泳有利于新生儿增加摄乳量,促进新生儿体格发育。  相似文献   

16.
从必要性、要求及实质3个角度梳理了“医信融创”教育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医信融创”教育的模式。“医信融创”需要遵循由“融”到“创”的逻辑主线,通过“融行-融智-融心”的过程最后走向“创新”的目的。最后以山西医科大学的实践案例证明了“医信融创”教育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卵巢子宫内膜样癌(OEC)的CT、MRI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OEC的CT、MRI表现,并与手术和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8例OEC位于左侧5例,右侧3例。肿瘤最大径4.5~17.5cm,平均9.2cm。全部肿瘤均呈囊实性,6例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2例呈圆形或卵圆形。肿瘤边界部分模糊7例,清楚1例。CT平扫:肿瘤实性成分cT值37~46Hu,平均4lHu,囊性成分cT值14~40Hu,平均25Hu;增强后肿瘤实性成分呈中等程度强化,动脉期cT值6l~77HIJ,平均66Hu,实质期cT值65~78HU,平均71HU。MR平扫:T2wI实性成分呈等信号,囊性成分呈低信号,T2wI实性成分呈稍高信号,囊性成分呈高信号,增强后肿瘤实性成分中等程度强化。8例OEC中合并子宫体内膜癌2例,其中l例经MRI检查,表现为子宫体部内膜不规则增厚,T2wI呈等信号,Tn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呈中等程度强化,1例合并同侧卵巢巧克力囊肿。结论:CT、MRI能较好地反映OEC的病理特征,清晰显示肿瘤的形态、内部结构及邻近结构侵犯等情况,具有重要的定性价值,并为临床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大鼠肝细胞、肝窦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及肝去细胞支架的制备方法。方法:用胶原酶IV消化肝脏组织后经洗涤、过滤、离心等步骤分离出大鼠肝细胞,然后置于培养基内进行纯化、培养后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通过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肝窦内皮细胞置于培养基内纯化、培养后行免疫荧光检测;肝组织经循环灌注去细胞处理制备成大鼠肝细胞去细胞支架后经扫描电镜证实。结果:分离出的大鼠肝细胞在显微镜下呈光亮圆形,饱满,胞核清晰。肝细胞细胞角蛋白1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见胞浆内存在棕黄色颗粒。肝窦内皮细胞呈梭形,细胞核位于中央。内皮素-1免疫荧光染色后细胞表面呈红色信号。制备成的大鼠肝脏去细胞支架在扫描电镜下显示细胞外基质保留,无细胞核及细胞质成分。结论:成功分离出了肝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并成功制备了肝去细胞支架。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学校三个年级学生使用“基础医学课程国家试题库”后的情况分析,认为教考分离是今后考试工作的一个趋势。但目衣使用的试题库在知识点的构成,个别试题质量以及适应性方面有待改进。因此有必要建立适合我校的,反映最新学科进展的试题库,以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0.
以先秦两汉、隋唐、宋金元、明清四个时期,将瘿病的发展总结为理论奠基期、方药汇集期、方药充实期和应用发展期。通过对中国历代医学文献中有关瘿病内容的梳理,追溯有关瘿病理、法、方、药认识的历史,厘清前人对瘿病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述特点,以及前人对这一疾病认识的发展脉络,为现今中医药防治瘿病提供理论依据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