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依地酸钙钠(EDTA)、丹参注射液、小剂量强的松治疗系统性硬化症(SS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32例SSc患者进行EDTA1.0g静滴,1次/d,连用5d后停用2d,再静滴5d为一疗程,每1个月重复一次,共4次;丹参注射液30 ml静滴,1次/d;强的松0.5 mg/(kg·d),分2次口服,1个月后或症状改善后逐渐减量,10~15 mg/d维持.治疗前后对患者皮肤紧硬改变进行自我评价和改良Rodnan评分,对炎症指标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进行比较.结果 除1例因不良反应未完成整个疗程外,其余患者自我评价的总有效率为87.10%.改良Rodnan评分为治疗前(22.48±9.02)分,治疗后(11.26+5.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SR、CR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结论 EDTA、丹参注射液联合小剂量强的松治疗SSc能较快地、显著地改善SSc的皮肤紧硬症状及炎症指标,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2.
梁志安 《吉林医学》2011,(30):6312-6313
目的:分析双重血浆置换(DFPP)治疗急性多发性硬化(MS)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29例多发性硬化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14例和对照组15例,观察组采用双重血浆置换,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第7天、21天后的Kurtzke神经功能障碍量表(EDSS)评分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IgG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第7天、第21天观察组的ED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第7天的血清IgG水平与对照组及观察组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重血浆置换是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一项新技术,其机制可能与选择性去除血液中大分子免疫球蛋白相关,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硬皮病相关自身抗体谱[包括抗Scl-70抗体、抗RNA多聚酶Ⅲ抗体(ARA-Ⅲ)、抗着丝点抗体(ACA)和抗U1核糖核蛋白(U1RNP)抗体]与中国系统性硬化症(SSc)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序贯纳入入选欧洲抗风湿病联盟硬皮病试验研究组(EULAR Scleroderma Trial and Research group,EUSTAR)的92例中国SSc患者,记录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同时检测抗Scl-70抗体、ARA-Ⅲ、ACA和抗U1RNP抗体。统计分析上述自身抗体与患者各种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92例患者中,弥漫型SSc65例,局限型SSc19例,重叠综合征6例,伴有雷诺现象的未分化结缔组织病2例。抗Scl-70抗体、ARA-Ⅲ、ACA和抗U1RNP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55%、13%、13%和25%。存在抗Scl-70抗体者具有较高的皮肤硬化修订Rodnan评分、免疫球蛋白(Ig)M及血小板水平,但肺动脉高压发生率、IgG水平则显著减低(P〈0.05),与肺间质病变或肾危象的相关性未获证实。ARA-Ⅲ与皮肤硬化评分,毛细血管扩张,心、肺、肾脏受累等临床特点均无显著相关性。存在ACA的患者尿酸水平较高,但关节炎或关节痛症状和肺间质病变少见(P〈0.05)。存在抗U1RNP抗体者肺动脉高压和心脏受累的发生率、IgG和乳酸脱氢酶水平均增高,但白细胞和血小板较低(P〈0.05)。结论在SSc患者血清中检测上述硬皮病相关自身抗体有助于预测某些临床表现和脏器病变的发生。中国患者自身抗体的临床相关性可能与其他地区患者存在种族差异,值得进行更大样本的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4.
孙先玲  毕业  刘巧  李哲 《中原医刊》2005,32(10):28-29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疗法配合常规药物治疗重型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疗效。方法置换液选晶体液、胶体液、新鲜冰冻血浆,按1∶1∶1比例,顺序依次为晶体液、胶体液、新鲜冰冻血浆。10例患者中血浆置换1次3例,2次2例,3次4例,5次1例。结果10例SLE患者血浆置换后症状好转者9例,其中8例面部红斑浮肿消失,6例关节痛好转,1例心包积液消失,2例神经症状改善,5例肾功能均有改善,1例皮肤溃疡创面愈合,8例尿蛋白由置换前平均(6.02±4.43)g/24h,置换后(1.11±1.80)g/24h(P<0.05),ESR置换前(80±40)mm/h,置换后(33±18)mm/h(P<0.05);抗核抗体阳性10例6例转阴,抗DsDNA抗体5例转阴,抗核糖体阳性转阴1例。仅有1例高敏体质出现严重过敏,中途停止置换。结论对常规治疗难以奏效的重型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应用血浆置换治疗以去除体内循环的自身免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大部分患者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4):3006-3009
目的: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清中类风湿性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免疫球蛋白(Ig)以及细胞因子的含量,探讨各血清指标对RA诊断、治疗及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98例RA患者,其中52例处于活动期,46例处于缓解期,以健康人群为对照(65例)。免疫散射比浊法分别检测各组研究对象血清RF、Ig(IgM、IgG、IgA)的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分别检测血清抗CCP抗体和细胞因子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4(IL-4)的含量,比较各组检测指标水平变化情况,分析RA患者细胞因子与RF、抗CCP-抗体、Ig以及DAS28评分的相关性。结果:RA组(活动期和缓解期)血清RF、抗CCP抗体、Ig(IgM、IgG、IgA)的含量分别为(33.39±13.12)、(13.01±5.14)U/mL,(29.40±6.240和(17.68±1.68)U/mL,(18.82±3.70)、(12.49±4.80)g/L,(25.72±1.20)、(17.73±1.41)g/L,(5.87±0.88)、(2.05±1.04)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RA组(活动期和缓解期)血清IL-1β、TNF-α、IFN-γ及IL-4含量分别为(0.63±0.28)、(0.35±0.19)μg/L,(8.02±1.24)、(4.07±0.78)μg/L,(3.91±0.89)、(1.19±0.46)ng/L,(1.89±0.57)、(2.03±0.81)ng/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RA活动期和缓解期组内比较,IL-4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RA活动期细胞因子IL-1β、TNF-α、IFN-γ水平与RF、抗CCP抗体、Ig及DAS28评分均呈正相关,缓解期时,仅与DAS28评分呈正相关,IL-4水平与其他指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血清中RF、抗CCP抗体、Ig结合细胞因子水平的检测对RA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双重滤过血浆置换(DFPP)与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重型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的疗效.方法 将45例重型GBS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DFPP组(n=22)和IVIG组(n=23),两组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DFPP组联用双重滤过血浆置换,IVIG组联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通过神经疾病残疾评分(NDS)和Hughes评分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改善程度.结果 两组NDS评分和Hughes评分在治疗2周、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FPP组在治疗2周后Hughes评分和NDS(颅神经)评分低于IVI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FPP组在治疗4周后Hughes评分和NDS的4组评分均低于IVI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FPP和IVIG均是治疗重型GBS较为有效的方法,可降低患者神经残疾程度和提高生存质量,其中DFPP的疗效更为显著,在神经修复速度上更显优势,尤其是在颅神经的修复方面.  相似文献   

7.
血浆置换治疗肝功能衰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治疗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例肝功能衰竭患者采用血浆置换治疗(血浆置换组),9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观察血浆置换对肝功能恢复的影响,并分析其疗效.结果:血浆置换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明显下降[(325±124) vs (510±110) μmol/L,P<0.05];凝血酶原时间缩短[(26±12) vs (38±11) s,P<0.05],但治疗前后丙氨酸转氨酶(ALT)变化不显著[(852±221) vs (795±195) U/L].血浆置换组存活率(7/11)高于对照组(3/9,P<0.05).结论:血浆置换治疗可改善肝功能,并可提高患者生存率,是目前治疗肝功能衰竭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重滤过血浆置换(DFPP)方法对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LAP)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5例HLAP患者采取常规胰腺炎治疗方法同时进行DFPP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APACHEⅡ评分及血清甘油三酯(TG)浓度变化。结果:5例患者共进行7次DFPP治疗,治疗后APACHEⅡ评分均降低,平均降低(5.14±3.38)分,t=3.98,P<0.01,统计学差别明显,DFPP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治疗后血清TG浓度均降低,平均降低(18.96±13.13)mmol/L,t=3.82,P<0.01,统计学差别明显,DFPP可以迅速降低患者血清TG浓度,平均清除率为70.14%。结论:DFPP可以迅速降低患者血清TG浓度,缓解临床症状,减少异体血液制品输入,降低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HLAP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张敏  王峥 《西部医学》2011,23(5):920-921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对儿童系统性红狼疮(SLE)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9月~2009年10月在华西第二医院住院11例行血浆置换治疗的患儿,观察其一般情况,皮疹、水肿变化,及尿常规、血常规、肝肾功变化。结果精神食欲好转11例,皮疹消失1例,好转4例,浮肿消失3例,好转4例;血浆置换前后Cr(59.11±30.93;52.11±25.25),对血常规、肝功及BUN无影响。结论血浆置换可控制SLE患儿病情,降低血清自身抗体,是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双重滤过血浆置换治疗难治性高脂血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双重滤过血浆置换 (DFPP)对饮食配合内科药物治疗无效的难治性高脂血症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对 10例经饮食配合内科 po药物治疗无效的高脂血症患者进行DFPP治疗 ,观察DFPP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血脂 5项包括 :甘油三酯 (TG)、总胆固醇 (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以及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VLDL C)的变化 ;观察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安全性 .结果 :DFPP治疗后患者头晕、心悸、身重乏力、胸闷、肢体麻木等临床症状明显缓解 .TG明显下降 ,下降幅度最大由 12 .86mmol·L -1下降到治疗后 4 .78mmol·L-1,平均由 8.33mmol·L -1下降到 3.83mmol·L-1,平均降低了 5 6 % .TC也由治疗前 5 .31mmol·L -1下降到 3.2 0mmol·L -1,平均降低了4 0 % .治疗过程中仅 1例出现头晕、出冷汗等低血糖反应 ,经对症处理很快缓解 .治疗后随访 1mo,无 1例有出血、感染、低蛋白血症等并发症迹象 .结论 :双重滤过血浆置换疗法 ,能显著改善难治性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血脂生化指标 ,且安全可行 .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治疗系统性硬化症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7年6月间收治的系统性硬化症患者42例,依据双盲法的模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各21例。42例患者均实施血浆置换治疗,而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予以常规护理+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患者负性情绪为60.00%、实验组患者负性情绪为20.00%,即两组患者PE治疗中负性情绪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67.50%、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5.00%,即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系统性硬化症患者在进行血浆置换治疗过程中进行有效的个性化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提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改善患者血浆置换治疗期间负性情绪,存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围治疗期护理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行双重血浆置换(DFPP)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68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两组均给予双重血浆置换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围治疗期护理。比较两组DFPP顺利完成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DFPP顺利完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行双重血浆置换治疗中引入围治疗期护理,能够提高DFPP完成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评价血浆置换和免疫吸附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4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分为两组,36例采用血浆置换治疗,11例采用免疫吸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清除效果,以及免疫球蛋白变化情况。结果血浆置换后.补体C4、白蛋白水平升高,IgG、IgA和IgN水平下降(P〈0.05),抗核抗体转阴率为23.3%,抗双链DNA抗体转阴率为55.2%。免疫吸附后,抗核抗体转阴率为33.3%,抗双链DNA抗体转阴率为66.7%。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净化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可以清除血液中与免疫有关的某些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14.
岳朝宏  李正芳  武丽君 《新疆医学》2023,(3):265-267+278
目的 回顾性分析131例系统性硬化症(SS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类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的特点,增加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2010年10月-2022年07月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确诊SSc患者131例;收集包括性别、年龄、病程、SSc分型、临床表现、自身抗体、改良Rodnan皮肤评分(m RSS)、治疗等资料进行分析。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7.0统计软件,通过方差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男19例,女112例,男女比例1∶5.9,皮肤受累99.23%,雷诺现象74.81%;肺受累67.18%;心脏受累44.27%;消化道受累22.14%。关节肌肉受累32.06%;肾脏受累13.74%。85.42%抗Scl-70抗体阳性患者伴有间质性肺病;抗Scl-70抗体阳性患者出现ILD明显高于抗Scl-70抗体阴性患者。ILD患者KL-6明显升高。结论 SSc伴发肺受累多见,抗Scl-70抗体、KL-6以及肺功能监测对SSC伴发ILD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抗α-1C微管蛋白(tubulin-α-1C)抗体在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 SSc)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并探讨其潜在的临床意义。方法:入组SSc患者6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患者38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gren’s syndrome, pSS)患者24例和健康对照组(health control, HC)30例,收集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分别检测各组血清中抗tubulin-α-1C抗体水平。同时,用标准实验室技术测定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 IgA)、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 IgM)、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 IgG)、补体C3、补体C4、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 RF)、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 ANA)、抗着丝点抗体(anti-centromere antibodies, ACA)、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CL)、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RNP抗体、抗Scl-70抗体、抗Ro-52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着丝点蛋白A(centromere protein A,CENP-A)、着丝点蛋白B(centromere protein B,CENP-B)等指标。记录雷诺现象和改良的Rodnan评分(modified Rodnan skin score, MRSS)等临床表现来评估SSc的疾病状态,分析抗tubulin-α-1C抗体与其他实验室指标和临床表现的关系。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用绘制实验组工作曲线确定抗tubulin-α-1C抗体对诊断SSc最佳截断值并分析其诊断效能,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SSc患者、SLE患者、pSS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血清中抗tubulin-α-1C抗体水平分别为81.24±34.38、87.84±38.52、59.79±25.24、39.37±18.7,SSc患者血清抗tubulin-α-1C抗体水平显著高于pSS患者和正常对照组,P均小于0.001。SSc患者血清抗tubulin-α-1C抗体水平与SLE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性分析示抗tubulin-α-1C抗体与SSc炎症和疾病活性标志物ESR正相关(r=0.313,P=0.019),与MRSS正相关(r=0.636, P<0.01)。根据正常对照组表达抗tubulin-α-1C抗体$\bar{x}+2s$定义阳性阈值为76.77,将SSc患者分为抗tubulin-α-1C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抗tubulin-α-1C抗体阳性组出现雷诺现象的比例明显高于阴性组(71.4% vs. 37.5%,P=0.039); 抗tubulin-α-1C抗体阳性组中抗Scl-70抗体、ACA抗体和aCL抗体的阳性率也显著高于阴性组(分别为37.9% vs. 15.2%,P=0.041; 34.5% vs. 12.1%, P=0.035; 13.8 vs. 0, P=0.027)。结论:抗tubulin-α-1C抗体在SSc患者血清中异常升高,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生物标志物用于SSc的临床诊断和风险预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血浆置换治疗恶性浆细胞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7年9月间我院36例恶性浆细胞病并接受血浆置换治疗的患者,分析置换前后血常规、凝血功能、电解质、免疫球蛋白的变化以评价血浆置换的治疗效果。结果恶性浆细胞病患者血浆置换前后,血浆Ig M、Ig G及Ig A球蛋白水平分别为[(82.12±25.59)g/L]vs[(50.98±15.95)g/L],[(76.36±13.55)g/L]vs[(45.36±11.88)g/L],[(104.36±27.70)g/L]vs[(64.75±22.36)g/L](P0.05);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分别为[(16.50±2.57)s]vs[(15.85±1.56)s],[(51.61±8.66)s]vs[(45.90±8.26)s](P0.05),凝血功能较治疗前明显好转;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及血钾(K)置换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血小板(PLT)置换前后分别为[(157.25±44.27)×109/L]vs[(127.93±37.10)×109/L],下降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浆置换疗法能迅速有效清除恶性浆细胞病中异常分泌的单克隆(同源的)免疫球蛋白,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及并发症。延缓疾病的发展,为疾病的基础治疗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可提取核抗原 (ENA)抗体谱的临床意义及其与其他免疫指标的关系。方法 :对 1 1 7份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清样本 ,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抗ENA抗体 ,经免疫扩散法检测Ig和补体。结果 :抗ENA抗体在自身免疫病中有较高的检出率 ,其中抗平滑肌 (Sm)抗体 ,抗U1 核糖蛋白抗体 (u1RNP)的阳性率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中分别为 36 .7% ,30 .0 % ;抗SSA和抗SSB抗体的出现在干燥综合征 (SS)患者中分别分4/ 1 2和 2 / 1 2 ;与正常对照和抗体阴性组比较 ,抗ENA抗体阳性血清中IgG、IgM、IgA增高 ,分别为 (2 1 .4±1 4 .8) ,(1 .8± 0 .9) ,(2 .58± 1 .34) g/L ,而C3和C4 水平下降 ,分别为 (1 .1 0± 0 .35) ,(0 .2 3± 0 .1 3) g/L。结论 :抗ENA抗体阳性者存在体液免疫应答增加  相似文献   

18.
蒋九华 《吉林医学》2013,34(11):2156-2157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辅助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疗效观察与护理。方法:对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血浆置换治疗,检测治疗前后患者相关血液指标变化。观察PE过程中患者不良反应和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结果:血浆置换前后血液指标检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未出现护理并发症。结论:血浆置换辅助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肯定,起效快,且不良反应小。通过针对性的护理,可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抗U1RNP抗体与中国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患者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上海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北以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和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等4家医院诊断明确的中国SSc患者354例,记录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同时检测抗U1RNP、ATA、ACA、SSA、SSB、Sm抗体。统计分析抗U1RNP抗体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之间各种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结果  354例SSc患者中抗U1RNP抗体的阳性率为25.5%,抗U1RNP抗体阳性组患者发病年龄为(35.38±12.45)岁,明显低于抗U1RNP抗体阴性组患者的(39.80±12.81)岁(P<0.01)。在多因素分析中,抗U1RNP抗体阳性者较阴性者关节肌肉累及发生率增加,手指点状凹陷症状发生率降低,C3水平降低,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减少,但IgG水平和C3降低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分层分析中,与抗U1RNP抗体阴性患者相比,阳性组中女性患者不易发生活动后气促症状,而在40~50岁发病的抗U1RNP抗体阳性患者不易患有消化道累及的症状,病程在12年以上的SSc患者具有较低的皮肤硬度积分(P<0.05)。抗U1RNP抗体阳性的SSc患者具有更高的抗Sm、SSA、SSB抗体检出率,而阴性SSc患者有更高的ATA抗体检出率(P<0.05)。与ATA抗体阳性者比较发现,抗U1RNP抗体阳性患者仍具有很低的手指点状凹陷症状的发生率(P<0.05)。结论  抗U1RNP抗体是中国SSc患者的常见自身抗体,与ATA、Sm、SSA、SSB抗体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SSc的诊断,U1RNP抗体阳性的SSc患者应密切关注关节肌肉累及和血液系统的变化,男性患者应注意高密度胆固醇水平的变化。抗U1RNP抗体阳性患者的SSc严重程度不如ATA阳性的患者,此类患者不易患有手指点状凹陷症状,女性患者不易发生活动后气促,40~50岁发病患者不易累及消化道。  相似文献   

20.
双重血浆置换与血浆吸附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双重血浆置换(DFPP)和血浆吸附(PA)两种血浆净化方式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差异。方法 30例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DFPP和PA进行治疗,对单次治疗前后IgA、IgG、IgM、C3、C4指标及血液净化相关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单次DFPP治疗后血清IgA、IgG、IgM、C3、C4水平下降比率分别为(44.2±14.0)%、(45.2±6.3)%、(49.3±13.1)%、(46.2±10.3)%、(44.0±11.6)%,单次PA治疗后血清IgA、IgG、IgM、C3、C4水平下降比率分别为(42.4±8.5)%、(42.9±6.2)%、(46.1±7.2)%、(42.5±6.5)%、(48.3±9.6)%;单次DFPP与PA在相同治疗量下对血清IgA、IgG、IgM、C3、C4的清除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PA的血液净化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DFPP更低(P<0.05)。结论自身免疫性疾病行DFPP及PA治疗均可以有效地清除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且两者清除效果相当,但PA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