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登革热与登革出血热的中医辨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惠德 《新中医》1992,24(6):48-50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是登革病毒引起的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本病好发于夏秋季,以6~10月为高峰,患者多为青壮年,其发病急骤,传变迅速,流行广泛。登革热以畏寒、高热、头痛、周身肌肉、骨关节痠痛、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登革出血热是登革热的一种严重类型,它除有典型登革热的临床表现外,还可出现出血、休克等危重证候。近年来本病已成为  相似文献   

2.
疫疹是由疫疠毒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 ,本病发病急 ,传变快 ,临床上以壮热、肌肤斑疹及各种出血为特征。根据疫疹的特征 ,岭南常见的传染病登革热、登革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等属本病范畴。1 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的证治研究岭南炎热多湿 ,有利蚊子生长繁殖 ,人易感受疫疠之毒而引发本病。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以热毒壅盛 ,毒瘀交结为其病机 ,疫疠毒邪中的热邪与毒邪同属阳热性质 ,一般来说 ,热毒比热邪致病更急更重 ,故有毒为热之甚之说。临床上将疫毒引起的高热证称为热毒证或火毒证 ,以示区别一般热证 ,余师愚《疫病篇》中说 :“此烈毒鼎沸…  相似文献   

3.
<正>登革热是登革病毒感染引起,除常见的登革热外,登革病毒感染还可造成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出血热和休克综合征的病死率高。登革病毒属黄病毒属,是一种由蚊媒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毒。近年来,登革热流行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已成为目前世界上分布最广、发病最多的虫媒病毒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但目前对登革热的发病机制仍然不是很清楚,主要是由于感染登革病毒后,只有人类才表现出临床症状,所以急需某种合适的动物模型,来探讨登革病毒及  相似文献   

4.
阴阳毒与登革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登革热是一种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临床有两种表现:一为典型登革热,仅见寒战高热、头疼、肌肉关节疼痛、皮疹等,极少死亡;一为登革出血热,除有上述症状外,还有严重出血,甚则休克、昏迷、抽搐等,病势凶险。  相似文献   

5.
运用回顾性分析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索中医治疗普通登革热的辨证论治规律。方法 以2014— 2020 年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普通登革热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挖 掘普通登革热的证型和方药;并对研究对象进行二次辨证与计数;再利用网络药理学探索中药的潜在作用机 制。结果 普通登革热有3 个证型,按频数由高到低排序为:“风热夹湿,邪在卫气”证、“湿热伤络,邪侵营 血”证、“肺脾气虚,余邪未尽”证。共挖掘出3 首新方,登革1 号方可疏风清热、兼以祛湿;登革2 号方功 善清热解毒、疏风祛湿;登革3 号方擅长清热祛湿、凉血止血;3 首新方均可能含有槲皮素、木犀草素,可能 作用于TNF、IL6、AKT1,可能通过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的正调节、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 信号通路等发挥治疗作用。结论 该研究挖掘了普通登革热的3 个证型与3 首中药新方,并认为3 首新方可能 有病毒抑制作用,且可能与炎症、免疫、凋亡调节等相关,但又各有差异。  相似文献   

6.
中药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研究治疗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出血、低血压休克、肾脏损害、热退病重、五期经过为特征。根据本病发病特点、临床证候及流行性和传染性,属于中医学“温疫”、“疫疹”、“疫  相似文献   

7.
2014年广东地区登革热爆发流行,中医药积极参与当地的登革热诊治。笔者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对登革热患者进行查看并参与部分患者的诊治,结合相关资料对登革热的中医证治提出几点思考:登革热的命名尚不统一,称为“登革热疫”较“温疫、疫疹”等更为合适,亦可与传统命名如“暑温、湿温”等相结合或并列;登革热患者多具有消化系统症状、舌苔腻等,夹杂湿邪,与当地湿热气候相关;登革热初起多有类似于表证症状,如恶寒、头身痛、无汗等,但实无表邪,并非伤寒,因此不当辛温发汗解表,而重在透散邪气。治疗应当采用余师愚败毒散之意,去其爪牙,促邪外透。登革热的出血是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异常所致,初期、极期的出血与热入营血相关,但恢复期的皮肤斑疹考虑是正气鼓舞祛邪外出、气血渐复的表现;中医药参与登革热的治疗关键在于注重初期和重症的治疗,初期中医药介入治疗,促邪外透、去其爪牙,避免轻症转为重症登革热。  相似文献   

8.
<正>感染34926例,死亡6例—广东省卫计委2014年10月16日通报全省今年确诊登革热数据。鉴于登革热由广东地区局域"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有向"公共安全危机"事件转化的趋势,普及相关医学知识和防控措施来遏制该病的蔓延便成为当务之急。登革热的由来:古老的疾病现实的困惑登革热以及登革出血热是由于蚊虫传播的登  相似文献   

9.
中医无出血热病名。究其发病季节,临床证候,似属“温热疫毒”、“土疫斑病”、“伏暑”等。主以高热伤津,毒瘀交结,迫血妄行,导致厥脱。病因:分外因和内因。外因包括疫毒,“杂气”以及六淫;内因之中以肾精不足,机体抗毒力弱为主要因素。发病特点及病机;出血热多发于春、秋、冬季节,以20~40岁青壮年罹患最多,起病暴急,变化复杂,热势盛,传染强。疫毒乘虚侵袭人体,由表及里,骤热寒战,定位“五痛”、  相似文献   

10.
流行性出血热临床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兆华 《新中医》1990,22(6):46-51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EHF)为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属温热病之“疫病”、“温毒发斑”,“斑疹”等范畴,以发热、出血、肾脏损害为主证。它主要流行于欧、亚洲,1932年我国首次在黑龙江省发现,其后疫区有渐扩的趋势。广东近年散发个  相似文献   

11.
痞证是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病变过程中常见的证候之一。笔者拟从其成因、证治特点作一探讨,以期裨益于临床。一、成因痞证之出现,是由出血热的病因特点所决定的。众所周知,本病是因感受出血热疫毒所引起的,就其属性而言,有寒、湿、热  相似文献   

12.
<正>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是由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低血压、出血、肾脏损害为特征。典型病程可分为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根据临床表现及传变特点,属于中医学温疫范畴。又因其多见身发斑疹,故亦可称之为“疫疹”、“疫斑”。本病的发生由外感温疫热毒所致,病理表现有卫气营血的传变过程,且集中于发热、低血压、少尿三期。因疫邪来势急骤,故本病传变迅速,临床表现卫分阶段甚为短暂,旋  相似文献   

13.
刘宁  李文刚 《北京中医》2005,24(6):370-372
祖国医学理论中没有“传染病”一词,但很早以前就有对疫病的记载。中医认为温疫属于疫病的范畴。许多文献中都对温疫的病因、病机、发病、证候、传变、治疗、预后等内容进行了阐述。它们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仅就温疫学说的形成、发展及各个时期的学术特点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4.
出血热一病在发病机理上既不同于春季之风温、春温、温毒、温疫;又不同于夏季之暑病;秋季之湿温;也不同于冬季应冷反暖所致之冬温;唯与《温病条辨》一书所载的“伏暑”和《时病论》一书所述之“晚发”一证在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15.
<正>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发病率高,每年均有小范围的散发流行。主要临床特点为突发高热。三红征(面红、颈红、胸背红),伴头痛,全向肌肉关节痛、皮疹、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一般预后良好。登革出血热具有典型登革热的临床表现,同时有出血、休克等,病情凶险,预后较差。目前西医对该病尚缺乏特效疗法。广东省中医院急症科主任梅广源教授于五六十年代赴海南进行登革热的防治工作,在用中药治疗该病方面有着丰富  相似文献   

16.
登革热属中医学"瘟疫"的范畴,按其不同的发病季节和证候特征,分属于"暑热疫"、"湿热疫"等,以实证居多,历代医家治疗该病多从疫疠、毒邪着手,以清热、解毒、凉血等法治疗,而往往忽视化湿。本文从登革热的病机和病理本质、临床研究、现代认识,结合临提出化湿对于治疗本病的重要性,认为除清热、解毒、凉血等法之外,化湿亦为治疗本病主要治法。  相似文献   

17.
关于流行性出血热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兴 《新中医》1991,23(8):6-7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属祖国医学温病的范畴,这已成定论。而就其病因病机论述较多,莫衷一是,笔者就有关问题作一粗浅探讨,敬请同道斧正。一、关于病因的探讨出血热的病因,有认为是温疫热毒,是否为“疫”?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8.
《温疫论》全书共2卷,论述了温疫之病因、病机、证候、治疗、辨证以及与伤寒的区别。通过就《温疫论》中吴有性运用大黄之方法,浅谈其用药经验。  相似文献   

19.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流行于冬季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属祖国医学瘟疫范畴,发病急,变化快,危象迭生,诸症蜂至,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笔者根据临床经验,试谈中医对出血热临床证候的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用中医药辨治登革热及登革出血热102例,总有效率94.1%;与对照组107例(总有效率40.2%)比较,两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同时,治疗组在截断其疾病的传变途径、减少出血发生及尽早恢复血小板正常方面亦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