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感染34926例,死亡6例—广东省卫计委2014年10月16日通报全省今年确诊登革热数据。鉴于登革热由广东地区局域"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有向"公共安全危机"事件转化的趋势,普及相关医学知识和防控措施来遏制该病的蔓延便成为当务之急。登革热的由来:古老的疾病现实的困惑登革热以及登革出血热是由于蚊虫传播的登  相似文献   

2.
目前,部分患者冠脉支架介入术后仍有心绞痛反复发作,增加了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影响患者的预后,而中医药在防治冠心病支架术后心绞痛方面具有独特明显的优势。樊瑞红认为该病病机总为心阳虚弱,而痰瘀始终贯穿该病始终,临床以通阳宣痹,活血化瘀,豁痰开结为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探讨登革热的中医证候学特点及病因病机。方法运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345例住院登革热病例临床资料进行流行病学、中医证候学、证候演变规律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 345例登革热患者发病时间集中于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平均发病后第(5.58±1.55)天入院,绝大部分患者出现高热、斑疹、斑丘疹及皮下出血点,伴有纳差、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脾胃症状,舌色以红或暗红为主,舌苔以黄腻或白腻苔为主,脉象以弦为主;证型分布从多至少依次为瘀毒交结,卫气同病,余邪未净,暑湿伤阳、气不摄血。约5%患者发展为重症。结论登革热具有明显的流行性和季节性,其中医证候演变有其独特的规律,本病的始动因素为温热疫毒,核心病机为邪毒致瘀、毒瘀交结;热、瘀、毒、虚、兼夹湿邪是重要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4.
今年以来,我国部分省份陆续发生多起登革热疫情,广东省部分地区8月份以来发生本地登革热多点暴发疫情。截至8月31日,广东全省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24例,其中广州登革热报告病例达104例。北京市卫生局局长金大鹏表示,登革热对北京存在威胁。登革热的病媒伊蚊的密度正在逐年上升,而且感染了登革热后一部分人并不发病,会有隐性患者流入北京,而北京居民普遍缺乏登革热抗体。北京将采取三项措施预防登革热:开展对伊蚊的检测;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以降低蚊虫的密度;给医院印发《传染病识别与处置》,其中包括登革热的诊断处理指导。据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  相似文献   

5.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通过伊蚊为媒介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多流行于夏秋季节(8~10月)。临床上以突发高热、恶寒、头痛、肌肉关节疼痛、出皮疹为特征。病程约7~10天。本病起病急、传播快,但一般预后尚好。本病在东南亚国家流行较多。我国在东南沿海各省亦有流行,近三、四十年很少报导。1978~1980年  相似文献   

6.
2014年广东地区登革热爆发流行,中医药积极参与当地的登革热诊治。笔者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对登革热患者进行查看并参与部分患者的诊治,结合相关资料对登革热的中医证治提出几点思考:登革热的命名尚不统一,称为“登革热疫”较“温疫、疫疹”等更为合适,亦可与传统命名如“暑温、湿温”等相结合或并列;登革热患者多具有消化系统症状、舌苔腻等,夹杂湿邪,与当地湿热气候相关;登革热初起多有类似于表证症状,如恶寒、头身痛、无汗等,但实无表邪,并非伤寒,因此不当辛温发汗解表,而重在透散邪气。治疗应当采用余师愚败毒散之意,去其爪牙,促邪外透。登革热的出血是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异常所致,初期、极期的出血与热入营血相关,但恢复期的皮肤斑疹考虑是正气鼓舞祛邪外出、气血渐复的表现;中医药参与登革热的治疗关键在于注重初期和重症的治疗,初期中医药介入治疗,促邪外透、去其爪牙,避免轻症转为重症登革热。  相似文献   

7.
<正>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所引起的由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传播的急性、自限性发热疾病。在东南亚经常有流行,其发病与发热消退和血小板减少有关。查阅以往医学文献,登革热病例少数并发出血,或出血症状轻微,一般仅限于牙龈出血、鼻出血、血尿或月经增多等,眼部症状过去认为除结膜充血、出血外无其他眼部改变~([1,2)],登革热并发视网膜出血的病例少有报道。从2014年9月开始,广东接连报道有登革热病例发生,至今,广东全省共有20个地级市累计报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2013年广州地区登革热病例的临床特征,为登革热的诊治提供流行病学资料.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调查研究设计,对2013年我院收治登革热病例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等情况进行收集、整理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57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100.00%)、头痛(84.05%)、皮疹(77.43%)、肌肉骨骼关节痛(75.88%)、消化系统症状(34.24%)、咳嗽(18.29%)、淋巴结肿大(9.33%)、腔道出血(2.72%);实验室检查:登革热IgM抗体和(或)IgG抗体阳性(100.00%)、白细胞减少(93.38%)、中性粒细胞减少(92.22%)、血小板减少(80.54%)、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占46.69%、丙氨酸转氢酶(ALT)升高占45.91%、肌酸激酶(CK)升高占26.85%、肌酸激酶的同工酶(CK-MB)升高占25.68%、尿素氮(BUN)升高占8.17%、肌酐(Cr)升高占5.06%;胸部DR/CT异常占11.28%.结论 2013年广州地区登革热流行患者临床表现典型,受损最多脏器为血液系统,其他依次为肝脏、胃肠道、心脏、肺脏、肾脏,未见神经系统受损;检测登革热IgM/IgG抗体有助于登革热的早期确诊;治疗多以对症治疗为主,结合中医药干预,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登革热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特点,为登革热的临床预防和诊疗提供思路。方法纳入2014年9月至10月就诊于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的登革热患者193例。采用标准化的9种中医体质类型评定标准对所有登革热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判定。从总体质分布、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等角度对登革热患者的体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93例登革热患者中湿热质和痰湿质的分布最多,分别为81例(41.97%)和49例(25.39%);不同性别和年龄段的登革热患者的体质均以湿热质和痰湿质为主;不同性别和年龄段登革热患者的体质分布类型没有差异。结论登革热患者以湿热质和痰湿质最为常见,可指导临床有针对性地对易感人群进行体质调整,依据体质类型对已患病者进行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0.
登革热与登革出血热的中医辨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惠德 《新中医》1992,24(6):48-50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是登革病毒引起的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本病好发于夏秋季,以6~10月为高峰,患者多为青壮年,其发病急骤,传变迅速,流行广泛。登革热以畏寒、高热、头痛、周身肌肉、骨关节痠痛、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登革出血热是登革热的一种严重类型,它除有典型登革热的临床表现外,还可出现出血、休克等危重证候。近年来本病已成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广东省登革热发病周期与五运六气学说周期之间的关联性,并预测登革热流行病学趋势。方法:采用复Morlet小波对广东省1981~2014年34年间登革热年发病率进行周期分析,探讨其与运气周期的关联性,分析波峰对应年份的干支特点。结果:登革热年发病率有9年和17年2个准周期。9年和17年时间尺度所对应的波幅都逐年下降,表明登革热的年发病率有逐渐下降的趋势。9年准周期和五运的10周期有一定的吻合,高发年份为土运和火运之年;17年准周期和六气中的18年准周期也有一定的吻合。在9年准周期中,登革热的发病高峰对应六气中的君火在泉。  相似文献   

12.
阴阳毒与登革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登革热是一种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临床有两种表现:一为典型登革热,仅见寒战高热、头疼、肌肉关节疼痛、皮疹等,极少死亡;一为登革出血热,除有上述症状外,还有严重出血,甚则休克、昏迷、抽搐等,病势凶险。  相似文献   

13.
登革热属中医学"瘟疫"的范畴,按其不同的发病季节和证候特征,分属于"暑热疫"、"湿热疫"等,以实证居多,历代医家治疗该病多从疫疠、毒邪着手,以清热、解毒、凉血等法治疗,而往往忽视化湿。本文从登革热的病机和病理本质、临床研究、现代认识,结合临提出化湿对于治疗本病的重要性,认为除清热、解毒、凉血等法之外,化湿亦为治疗本病主要治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登革热患者血小板参数检测结果。方法:随机抽取中山市古镇人民医院2017年7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300例登革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发作期分为急性发热期组(n=150)与缓解期组(n=150),并选取同期体检的10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三组研究对象间的血小板参数,以及急性发热期患者肝功能正常与损伤、凝血功能正常与异常以及轻症与重症登革热患者之间的血小板参数差异。结果:急性发热期组与缓解期组的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均高于对照组,而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均低于对照组;急性发热期组的PCT、PLT显著低于缓解期组;在急性发热期登革热患者中肝功能损伤者MPV低于肝功能正常者;重症者PCT、PLT均低于轻症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凝血功能异常者与正常者各项血小板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登革热患者,检查血小板参数尤为关键,其便于临床医师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同时还能够评估患者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5.
林良国 《新中医》1993,(9):51-52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蚊虫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登革热以恶寒,发热,头痛,肌肉、骨关节痠痛,斑疹为主要表现;登革出血热是登革热的一种严重类型,它除有典型登革热的表现外,还可有出血、休克等证候。本病归属中医“温疫”的范畴,按其不同的发病季节和证候特征,可称为“暑热疫”、“湿热疫”、“暑湿挟疠”。“湿温”、“伏暑”等。目前西医对本病未有特异性治疗方  相似文献   

16.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2014年广东全省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38753例。目前登革热尚未有特效疗法,主要以对症和支持疗法为主。在2014年7-10月间作者以《伤寒论》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治疗以腹泻、发热为主诉的登革热患者15例,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其传播迅速,无论男女老幼对登革热均属易感,其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多见于夏末秋初气候湿热的季节。临床特点是:骤然发热,时有畏寒,伴有头痛、关节痛、全  相似文献   

18.
运用回顾性分析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索中医治疗普通登革热的辨证论治规律。方法 以2014— 2020 年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普通登革热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挖 掘普通登革热的证型和方药;并对研究对象进行二次辨证与计数;再利用网络药理学探索中药的潜在作用机 制。结果 普通登革热有3 个证型,按频数由高到低排序为:“风热夹湿,邪在卫气”证、“湿热伤络,邪侵营 血”证、“肺脾气虚,余邪未尽”证。共挖掘出3 首新方,登革1 号方可疏风清热、兼以祛湿;登革2 号方功 善清热解毒、疏风祛湿;登革3 号方擅长清热祛湿、凉血止血;3 首新方均可能含有槲皮素、木犀草素,可能 作用于TNF、IL6、AKT1,可能通过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的正调节、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 信号通路等发挥治疗作用。结论 该研究挖掘了普通登革热的3 个证型与3 首中药新方,并认为3 首新方可能 有病毒抑制作用,且可能与炎症、免疫、凋亡调节等相关,但又各有差异。  相似文献   

19.
正1前言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全球传播最广泛的蚊媒传染病之一。近年来,我国登革热疫情逐渐由东南沿海地区向全国各地蔓延。我国登革热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与国外地方性流行地区报道有较大差异,绝大多数患者为成人,重症病例多为伴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临床医师对登革热早期诊断及重症救治经验不足。为规范登革热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分析2019年广东省中医院登革热病例,从中医六经辨证角度探讨并总结登革热诊疗思路。方法运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本院2019年7月6日—2019年11月3日收治的登革热患者基本资料、临床主要症状、辅助检查、六经病位、病机及辨证处方进行整理分析。结果登革热病例以中青年人(60岁)发病人数最多,占81.3%;所有病例均治愈或好转出院,无一例进展为重症登革热;平均退热时间为5.94 d;病位多数在少阳阳明合病,其次为少阳病及阳明病;病机上存在虚实夹杂,水火互兼,表里合病的状态;使用最高频次的方药为小柴胡汤、葛根四物解肌汤、千金葛根柴胡汤、千金百痛壮热方。结论登革热疫病的临床救治可以通过中医经典理论六经辨证思路入手,疗效确切,缩短病程,为登革热中医辨证依据及诊疗指南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